导读:本文包含了烃类垂向微渗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烃类,垂向,石油地质,矿产地质
烃类垂向微渗漏论文文献综述
高俊阳[1](2016)在《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烃类垂向微渗漏模拟实验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烃类垂向微渗漏是指"地下油气藏中烃类气体以微弱但可检出的量近似垂直地向地表渗漏",它是油气化探技术的理论基础。地下微渗漏烃分散场是动态叁维场,而化探一般只取近地表一个二维水平截面,不能由表及里了解连接源与表的深部烃类散失的面貌和脉络,而通过实验模拟技术可以四维(X,Y,Z,t)角度刻画烃类垂向微渗漏的空间分散晕,为油气化探异常解释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于2005年建立了油气垂向微渗漏(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6年04期)
李萌,孙春岩,文百红[2](2012)在《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的积木块模型及差分格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这里提出以代表质量守恒的反应对流扩散方程作为主控方程的烃类垂向微渗漏方程组的差分格式,即双向一维分裂校正差分格式,并建立地层积木块模型对该格式的边界进行讨论。差分格式是预估~校正差分格式的一种改进形式,它融合了Crank-Nicolson格式、交替方向隐格式、预估~校正差分格式的特点,具有二阶差分精度,且无条件稳定。由于差分格式将每一步都归结为求解叁对角线方程组,因此适合并行运算。数值实验表明,应用差分格式的数值模拟结果符合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的理论模型,可作为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分析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2年05期)
李志炜,李萌,孙春岩,徐盈娇[3](2012)在《基于烃类垂向微渗漏的地球化学场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烃类微渗漏基本理论和连续介质假设,总结了近年来地球化学勘探领域主流的关于烃类微渗漏机制的假说;根据其中最为普遍接受的烃类气体以胶体大小的微气泡做布朗运动向上运移为主的微渗漏机制,利用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以及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定量描述烃类微渗漏的数学模型;采用构建单层和多层积木块理想地层介质模型迭加的方法对典型地质条件进行了划分和组合;建立了描述地层介质模型内部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的定量方程,即一类反应-对流-扩散偏微分方程,进行了"油气藏中烃类组分垂向微渗漏和异常形成动态过程"的数学描述和模拟,并将上述过程付诸于典型实践区——鄂尔多斯盆地花豹沟油气藏进行模型的数值验证与实例分析,得到与实际勘探数据相一致的结果。研究成果为复杂条件下油气运移定量地球化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和具体数学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2年02期)
蒋涛,赵克斌,荣发准,张恒启[4](2011)在《油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及近地表化探异常的油气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渤海湾盆地临南断块油气藏、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凝析气藏等研究区石油地质资料,从油气藏成藏特征、化探异常空间分布规律入手,探讨烃类垂向微渗漏的方式及受控因素,研究化探异常与油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的"成因"联系,分析和认识化探异常的油气地质意义。夏口断层在临南断块油气藏成藏系统中具备油气侧向运移"封堵"特征,而研究区化探异常则揭示了夏口断层(裂隙)具有油气纵向"渗漏通道"作用,由此表明夏口断层具备油气侧向运移相对"封堵"和油气纵向绝对"渗漏"的双重属性特征。雅克拉气藏区化探异常围绕着气藏构造高部位(化探指标低值区)呈环状形式分布于气藏边缘,表明气藏盖层明显控制了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和化探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重烃指标异常空间分布规律与气藏盖层封闭性的横向变化规律具有较为一致的对应关系,表明气藏盖层封闭性对油气重烃微渗漏的影响较甲烷微渗漏影响更为明显。2个研究区近地表化探异常特征与其对应的油气藏成藏特征、油气垂向微渗漏等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程同锦,王国建,范明,任春,陈伟钧[5](2009)在《油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的实验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行研制的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对油气聚集成藏以后其中的烃类穿过上覆盖层运移至地表的过程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实验证实,油气藏中的烃类气体由于与外部地层存在压力、浓度的差异而发生渗透和扩散,即微渗漏作用,方向主要是垂向的。垂向微渗漏致使油气藏中的烃类气体可以穿过上覆盖层直至到达地表,现代测试仪器可以在地表检测到来自深部地层的渗漏烃。同时发现,烃类垂向微渗漏具有间歇性、伴有幕式的特点。基于长期观测和实验模拟的结果,提出"气相压驱裂隙渗透"可能是近地表烃类化探异常的主要成因机制。(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09年05期)
李萌[6](2009)在《烃类垂向微渗漏数学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烃类垂向微渗漏机制是地表地球化学勘探的理论基础,然而尚未有针对性的数学模型所支持的烃类垂向微渗漏动力学机制,这是制约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理论和实践发展一个不容忽视因素。因而基于数学模型定量研究油气藏中烃类组分垂向微渗漏到地表并形成地表化探异常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从勘察地球化学理论和多孔流体介质动力学理论及其数学模型出发,尝试性的探讨“油气藏中烃类组分垂向微渗漏到地表并形成地表化探晕状异常过程”的定量关系。并通过对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的数值模拟,最终得到的与油气藏中烃类组分垂向微渗漏到地表并形成地表化探晕状异常概念模式总趋势相似结果。论文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如下:1、烃类垂向微渗漏数学模型的研究。首先,基于烃类垂向微渗漏的基本概念和连续介质假设,构建单层和多层积木块理想地层介质模型;然后,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建立描述地层介质模型内部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的定量方程,即一类反应-对流-扩散偏微分方程。所选数学模型是本文后续工作的基础。2、烃类垂向微渗漏数学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依据物理问题本身特点以及烃类垂向微渗漏数学模型方程的复杂性,设计并实现了双向一维分裂校正差分数值计算方法,以此为基础开展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与解释。3、模型的数值验证与实例分析。具体为:(1)应用单层和多层积木块理想地层介质中地球化学场“烃类垂向微渗漏”的模型,验证了“地下烃类垂向微渗漏模式”与“地表晕状异常样式”的总体趋势一致性。(2)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中花豹沟油田实际化探资料的理论模型的试验,验证了“地下烃类垂向微渗漏程度”与“地表晕状异常程度”之间关系,在数值的总体趋势上与概念模型相吻合。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多孔流体介质动力学理论及其数学模型方法尝试性地探索了“油气藏中烃类组分垂向微渗漏到地表并形成地表化探晕状异常过程”的定量关系,这项研究为化探异常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以及实现这种思想的具体数学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汤玉平,王国建,程同锦[7](2008)在《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是油气化探的基础理论,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影响了油气化探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因此加强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研究是油气化探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以油气微渗漏作用的概念为切入点,论述了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的复杂性。从烃类垂向微渗漏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方面,综述了研究现状和主要进展,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08年05期)
王国建,程同锦,卢丽,任春,黄欣[8](2008)在《烃类垂向微渗漏近地表显示与运移通道的关系——以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烃类垂向微渗漏是油气化探的理论基础,在地表形成的化探异常形态和特征受油气分布、盖层、断裂与裂隙系统、储层流体属性等因素影响。为了研究油气藏中烃类垂向微渗漏近地表异常显示的主要受控因素,在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上方近地表开展了以游离烃、顶空气法为主的地球化学勘探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活跃的烃类指标异常分布与下伏气藏上方的优势运移通道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表明油气藏中的烃类垂向微渗漏至地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对已知气藏封盖条件和运移通道的分析,认为对该气田上方烃类垂向微渗漏的近地表异常显示起主控作用的是断层、盖层中的裂缝发育带和地层中的微裂缝系统。试验结果为今后研究油气藏上置化探异常模式及成因机理提供了较好的证据。(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08年03期)
蒋涛,陈浙春[9](2003)在《烃类垂向微渗漏及其地表异常显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烃类以微泡、水动力、扩散和渗透方式向地表迁移过程中 ,其效能、方式与油气藏的盖层、断裂与裂隙系统、储层的流体性质、地层压力等地质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凝析气田上的地表、井中化探资料与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 ,认为该气田的井中垂向地球化学特征、控制烃类垂向微渗漏地质因素、地表化探异常显示之间呈现出很好的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03年02期)
肖伟,鲍征宇,黎华,李方林[10](2003)在《烃类物质微渗漏机制及垂向运移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人烃类物质微渗漏机制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烃类物质微渗漏的概念模型,并且推导了烃类物质垂向运移的动力学模型。在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烃类物质胶体气泡上升机制的合理性,并计算了不同情况下烃类物质垂向运移的平衡时间,进一步验证了烃类物质气泡上升机制满足运移速度快、流量少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03年01期)
烃类垂向微渗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这里提出以代表质量守恒的反应对流扩散方程作为主控方程的烃类垂向微渗漏方程组的差分格式,即双向一维分裂校正差分格式,并建立地层积木块模型对该格式的边界进行讨论。差分格式是预估~校正差分格式的一种改进形式,它融合了Crank-Nicolson格式、交替方向隐格式、预估~校正差分格式的特点,具有二阶差分精度,且无条件稳定。由于差分格式将每一步都归结为求解叁对角线方程组,因此适合并行运算。数值实验表明,应用差分格式的数值模拟结果符合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的理论模型,可作为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分析的计算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烃类垂向微渗漏论文参考文献
[1].高俊阳.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烃类垂向微渗漏模拟实验技术[J].石油实验地质.2016
[2].李萌,孙春岩,文百红.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的积木块模型及差分格式[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
[3].李志炜,李萌,孙春岩,徐盈娇.基于烃类垂向微渗漏的地球化学场数值模拟[J].现代地质.2012
[4].蒋涛,赵克斌,荣发准,张恒启.油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及近地表化探异常的油气地质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
[5].程同锦,王国建,范明,任春,陈伟钧.油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的实验模拟[J].石油实验地质.2009
[6].李萌.烃类垂向微渗漏数学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7].汤玉平,王国建,程同锦.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物探与化探.2008
[8].王国建,程同锦,卢丽,任春,黄欣.烃类垂向微渗漏近地表显示与运移通道的关系——以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8
[9].蒋涛,陈浙春.烃类垂向微渗漏及其地表异常显示[J].物探与化探.2003
[10].肖伟,鲍征宇,黎华,李方林.烃类物质微渗漏机制及垂向运移的数值模拟[J].地质找矿论丛.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