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路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险规避,动态路径选择,前景理论,随机占优
动态路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杨庆芳,瞿卫东,孙涛,赵阳,武毅[1](2018)在《考虑风险规避的动态路径选择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在不确定性交通环境下路径选择问题,引入前景理论建立动态路径选择模型以规避出行风险,保障出行者准时稳定地到达目的地。首先介绍了前景理论,计算了以行程时间为指标路径前景值和在给定的预算时间内确定路径准时到达可靠度。考虑到绝大多数出行者属于风险规避型,定义可靠度最高的路径为基准路径,将二阶随机占优于基准路径的路径归入有效集。最后定义了延误风险,以有效集中延误风险最低的路径作为可接受的最优路径。通过一个简单测试网络算例,研究了考虑风险规避的动态路径选择,并分析了对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分析显示,当考虑风险规避时,出行者不再以单一的期望行程时间为最优目标,而会综合考虑出行选择。(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8年08期)
张明锐[2](2018)在《动态路径选择行为对地铁站内客流分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带来了车站客流量增加、客流密集等问题。早晚高峰期的大客流集结冲击,很可能导致站内拥堵,引发潜在的安全隐患。在地铁客流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为应对大客流冲击,有必要掌握地铁站内客流实时分布规律。因此,研究乘客行为,特别是乘客的动态路径选择行为对掌握站内客流分布、疏导大客流冲击拥有重大意义。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从反应个体特征的内部因素和反应车站环境的外部因素两方面,对轨道交通乘客路径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筛选得到了影响乘客动态路径选择的空间环境、客流密度、导向标识叁方面的因素。(2)引入沉浸式VR技术改进了 SP调查方法,并使用该方法开展了乘客路径选择行为实验工作。将上述影响乘客动态路径选择行为的叁方面因素与地铁车站空间布局、标识标准和动态客流的特性相结合,设计并采用VR技术构建了 38个实验选择场景,采用虚拟头盔进行实验选择场景的呈现,完成了 110人次的实验实施工作,分析构建了轨道交通站内乘客动态路径选择行为模型。(3)开展了客流仿真模拟实验,实验使用了 Legion软件,以北京地铁军事博物馆站为对象,构建了晚高峰期间的客流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了既有的固定比例的静态路径选择模型与上述乘客动态路径选择行为模型对地铁站内客流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动态路径选择行为对站内客流分布具有显着性影响;相对于既有客流分析中使用的固定比例静态路径选择模型,乘客动态路径选择行为模型能够根据周围客流环境的不同,动态选择不同的移动路径,更加贴近现实场景中乘客搭乘地铁的行为模式。(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治[3](2018)在《基于短时交通流预测的动态路径选择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正不断的进入到我们普通人的视野和生活里。智能交通系统作为未来交通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世界范围内都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关注,智能交通系统涵盖了众多的科学研究邻域,其大量应用了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思想去建立起一套能够拥有更智能、更准确、更有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和控制系统。城市道路交通的动态路径选择作为智能交通系统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其同样也成为近些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近些年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居高不下始终得不到有效的缓解以及新出现的“导航堵”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动态路径选择问题入手,设计了一种基于短时交通流预测的动态路径选择方案。本文的整体思想是通过利用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上各路段的实时信息对道路未来5分钟内的通行状况进行的短时交通流速度预测,以反映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上各路段道路通行状态的变化,再利用速度时间转换公式将得到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中各路段的速度预测信息转换为各路段的预计平均行程时间,然后设定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中各路段的路权值,最后利用基于传统Dijkstra算法的改进算法计算出当前时刻的最优路径。在交通参与者到达目的地前,该方案将循环进行交通流的短时预测和路径选择直至交通参与者到达目的地。进而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中各路段的通行状况的平衡,改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状况,避免“导航堵”等不良的道路通行状况的出现。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有关于城市交通网络中短时交通流预测和路径选择问题的研究现状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和最优路径求解算法分析和筛选,在针对交通流预测信息对整个城市交通动态路径选择问题研究的效率影响的基础上,对其预测信息的结果有着较高的精度要求,因此本文提出了小波神经网络的速度预测模型。而根据基于短时交通预测的动态路径求解算法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一些关键因素的确定,并针对与动态最优路径选择的算法则要求其拥有较高的搜索效率以及较小的时间复杂度,本文选定了以传统Dijkstra算法为基础针对时间复杂度改进的算法为动态最优路径求解算法。为了验证本文所设计的基于短时交通流预测的动态路径选择方案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合肥市明珠广场附近的道路交通网络的一部分路网作为实例,并对该实例的基本道路交通信息和仿真平台进行了介绍,最后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黄兴建,石修路[4](2017)在《基于前景理论的双维度条件下动态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出行过程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标准,而目前在单维度基础上进行的出行路径选择研究已经逐渐偏离出行者的真实需求。为了更好的满足出行者的出行需求,本文以前景理论为基础,从费用维度与舒适维度两个层面对路径进行综合考察,即在考虑感知费用的前提下引入舒适度函数,并分别以动态修正费用函数与舒适度修正函数为参照点进行收益与损失判定,在得到相应前景值后,根据用户对出行过程的费用与舒适度偏重系数计算出路径综合前景值,并以此作为路径选择的判定基础。最后通过一个具体算例对模型进行验证与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单维度的路径选择模型双维度判断更符合实际。(本文来源于《综合运输》期刊2017年07期)
吴思畏[5](2017)在《车载自组网中路况信息获取的路由协议与动态路径选择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交通的智能管理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车辆数目的迅猛增长使得道路资源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因此交通路况的监测与车辆行驶路径选择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本论文主要针对这两方面,研究了通过车载自组织网络获取路况信息的路由协议,并提出了一种动态的路径选择算法,尽可能的帮助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及时避开拥堵路段。本论文首先提出了一种获取固定路段相应路况信息的路由协议。在驾驶者获得一条初始路径之后要监测这条初始路径上各个路段的实时交通状态变化,源车辆节点在发送信息获取路由请求时,需要在其中加入想监测的路段ID信息,即初始路径各个路段的ID,这样便只有在这些路段上面行驶的车辆才会回应源车辆节点的路由请求并与之建立路由连接回传数据。整个数据传输的路由过程是基于地理位置的改进的AODV路由协议,在基于广播机制的AODV路由协议中加入固定链路的ID,以便更快的寻找中继车辆转发节点,并且更有针对性的收集路段信息。其次,在路况信息获取的基础上,本文又提出了一种动态的路径选择算法。该算法是一种修正式的递归方法,旨在使得车辆在预测到可能出现拥堵的路段后,可以及时地修正原有路径以避开拥堵。当源节点收集到初始路段路况信息之后,通过分析预测模型可以知道这些路段在未来的交通状态变化,那么源车辆节点只对可能拥堵的路段进行重新规划。另外,本论文还提出了一种时间比较机制,通过比较预估的绕路时间和拥堵恢复时间来判断源节点车辆是否在原地等待拥堵恢复,使得整个过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最后,本论文针对以上两个部分进行了软件仿真和数值仿真,说明了改进后的AODV路由协议在包传输率、延迟等方面表现更加优越,并且动态的路径选择算法更加贴合于实际,最后总结了研究内容仍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工作。(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06-30)
史国琪,贾富强[6](2016)在《基于前景理论的动态路径选择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出行过程中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往往是动态的。本文考虑出行者在路径选择过程中的有限理性以及路径改变方式,在前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动态路径选择模型,提出了更适合人们思维习惯的动态路径选择方法。该方法允许出行者根据道路情况随时调整路径,并用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当出行者遇到拥堵路段时,可以在途中改变路径,并且在心理预期时间不能满足时,就会选择有风险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杜仁杰[7](2016)在《考虑触发事件的城市小汽车出行动态路径选择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TS),特别是其中的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ATIS)在中国的逐步应用,使出行信息成为影响出行的出行路径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利用动态交通信息对城市小汽车出行者的出行路径进行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提高路网使用效率。本文旨在建立考虑触发事件发生条件下的小汽车城市出行动态路径选择模型,以指导城市小汽车出行者在出行过程中对触发事件做出“规避”,选择合理的出行路径。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阐述了触发事件的概念、表现特征,并分析其在动态交通信息中呈现的特点;在对交通状态的短时预测方法进行归纳的基础上,选择K近邻算法进行交通状态短时预测;根据触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利用正态偏差法对路段是否发生触发事件进行判别;之后提出了模型的假设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对城市小汽车出行路径选择决策造成影响的各项因子,结合触发事件判别的结果,综合各因素对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构建目标函数;考虑对经过判断确认的触发事件进行规避建立小汽车城市出行动态路径选择模型,并利用自适应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结合北京市研究区域内实际主干路网,利用获得的实时交通信息与历史数据,选择K近邻算法及正态偏差法的计算参数;应用本文所建立的考虑触发事件的城市小汽车动态路径选择模型对出行路径进行规划,并对模型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金小敏,刘元安,范文浩,吴帆,张洪光[8](2015)在《面向多路径并行数据传输的动态路径选择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路传输控制协议联合拥塞控制未考虑丢包率对吞吐量的影响和传统静态路径选择方法降低并行数据传输鲁棒性的问题,提出一种以提升吞吐量为优化目标的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动态路径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往返时延和丢包率对吞吐量的影响,根据最优策略动态地选取不同的路径进行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时不减少路径数量,在不影响并行数据传输鲁棒性的基础上提升吞吐量.仿真结果表明,在路径参数变化时,所提出的路径选择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均衡流量,提升吞吐量.(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吴波[9](2015)在《基于VMS信息环境中的动态路径选择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VMS的信息特点以及VMS信息条件下的路径选择行为,对影响出行者路径选择因素的SP调查数据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出行者路径选择的随机过程,得到VMS信息条件下出行者中选择改变路径所占比例为50.36%。最后,建立VMS信息环境中的途中路径选择模型,通过随机动态用户最优模型完成流量分配和加载,并选取一个小型路网作为算例,计算路网在有VMS和无VMS情况下的流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在VMS信息环境中,拥堵路段上游的交通量能够及时转移,提高了拥堵路段的运行效率。(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孟梦,邵春福,曾靖静,林徐勋[10](2014)在《考虑出发时间的组合出行动态路径选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多方式交通网络中的组合出行路径选择模型,研究同时考虑出发时间的动态路径选择问题。运用超级网络和扩展技术,构造适于描述组合出行的交通超级网络;从路径建模的角度,引用Logit模型描述出行者对出行时间和出行路径的选择偏好,分析考虑出发时间的多方式交通网络动态平衡条件;利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提出与平衡条件等价的变分不等式模型;基于随机动态网络加载的方法给出模型的求解算法,实现组合出行模式下的考虑出行时间的动态路径选择。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并分析参数变化对出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实现多方式交通网络中的动态路径选择,还能得到出行者的出发时间,更真实地反映出行者的出行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10期)
动态路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带来了车站客流量增加、客流密集等问题。早晚高峰期的大客流集结冲击,很可能导致站内拥堵,引发潜在的安全隐患。在地铁客流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为应对大客流冲击,有必要掌握地铁站内客流实时分布规律。因此,研究乘客行为,特别是乘客的动态路径选择行为对掌握站内客流分布、疏导大客流冲击拥有重大意义。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从反应个体特征的内部因素和反应车站环境的外部因素两方面,对轨道交通乘客路径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筛选得到了影响乘客动态路径选择的空间环境、客流密度、导向标识叁方面的因素。(2)引入沉浸式VR技术改进了 SP调查方法,并使用该方法开展了乘客路径选择行为实验工作。将上述影响乘客动态路径选择行为的叁方面因素与地铁车站空间布局、标识标准和动态客流的特性相结合,设计并采用VR技术构建了 38个实验选择场景,采用虚拟头盔进行实验选择场景的呈现,完成了 110人次的实验实施工作,分析构建了轨道交通站内乘客动态路径选择行为模型。(3)开展了客流仿真模拟实验,实验使用了 Legion软件,以北京地铁军事博物馆站为对象,构建了晚高峰期间的客流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了既有的固定比例的静态路径选择模型与上述乘客动态路径选择行为模型对地铁站内客流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动态路径选择行为对站内客流分布具有显着性影响;相对于既有客流分析中使用的固定比例静态路径选择模型,乘客动态路径选择行为模型能够根据周围客流环境的不同,动态选择不同的移动路径,更加贴近现实场景中乘客搭乘地铁的行为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路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1].杨庆芳,瞿卫东,孙涛,赵阳,武毅.考虑风险规避的动态路径选择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
[2].张明锐.动态路径选择行为对地铁站内客流分布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3].李治.基于短时交通流预测的动态路径选择问题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
[4].黄兴建,石修路.基于前景理论的双维度条件下动态路径选择[J].综合运输.2017
[5].吴思畏.车载自组网中路况信息获取的路由协议与动态路径选择算法[D].东华大学.2017
[6].史国琪,贾富强.基于前景理论的动态路径选择模型研究[J].山东科学.2016
[7].杜仁杰.考虑触发事件的城市小汽车出行动态路径选择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8].金小敏,刘元安,范文浩,吴帆,张洪光.面向多路径并行数据传输的动态路径选择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5
[9].吴波.基于VMS信息环境中的动态路径选择模型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孟梦,邵春福,曾靖静,林徐勋.考虑出发时间的组合出行动态路径选择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