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蒙古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时期,蒙古族小说,“梦”的叙述
蒙古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娜米拉[1](2019)在《新时期蒙古文小说中“梦”的叙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新时期蒙古族小说中“梦”的叙述进行研究。新时期蒙古族小说“梦”的叙述表现在从“梦”的传统叙述到“梦”的先锋叙述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个体潜意识及集体潜意识这两个方面,并由此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附录等几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简介、文献综述、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一章由“梦”的传统叙述的演变轨迹、“梦”的新式叙述等两部分组成。第一节从口头文学中的“梦”、书面文学中的“梦”以及“梦”的象征性等叁个方面分析了“梦”的传统叙述。并且认为“梦”的先锋叙述是以发轫期、繁荣期这一过程发展而来的。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蒙古族小说中“梦”的叙述在个体潜意识方面的表现以及在集体潜意识方面的表现。第叁章主要以灵幻主义小说概述,概述了“梦”的叙述。第一节研究了灵幻主义代表作家乌力吉布林小说中“梦”的叙述。第二节研究了其他代表作家作品中的“梦”的叙述。结语部分主要对正文部分的论述作概括总结。(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3)
娜和雅[2](2019)在《蒙古国长篇历史小说中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蒙古国哲·普日布的《雾蒙蒙》,C·额尔德尼的《扎那巴泽尔》,达·芩布勒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达·扎木杨的《噶尔丹博硕克图》,希古德尔其其格的《传奇皇后阿怒》等五部历史小说里所形成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形象,经过形象解析体现出作者们特有的写作技能与精神追求,同时也研究历史本身在长篇历史小说中的反应情况。论文由导论,正文(叁章),结论等叁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含题目解析,选题理由,研究原因,目的和意义,研究情况,研究方法等。正文以叁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解析了上面所说的五个历史小说里所形成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的形象。第二部分在五个历史小说里被写到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的传记,噶尔丹及亲属之间的关系及关于他所参与的战争的叙述和描述跟历史文献中所写的内容做了比较。第叁部分中主要研究了把历史人物在长篇历史小说中如何处理的问题。经过这叁部分来展现作者们是怎么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融入为文学领域中的问题。结论部分概括了全文经典和我所研究的几项问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1)
包晓梅[3](2019)在《1990年代蒙古文小说审美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易进一步加快,人文与美学背景有了重要的变化,发生审美观念的现代化转型,外在的相互影响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明鉴,因内外文化影响,小说创作的审美意识有了波动,审美感觉变尖锐,审美知觉激化,审美追求有了独特的形式,从而形成90年代蒙古文小说审美形态。论文由绪论、正文叁章、结语,叁个部分构成。正文由叁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分析1990年代蒙古文小说的优美与壮美审美形态。优美与壮美主要体现在艺术、自然、骏马、勇士、女性形象。1990年代蒙古文小说,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相结合,生活的真实性艺术相互溶液,追求艺术的真善美,描写自然的舒畅美,勇士的雄健之美,骏马的强悍之美,女性外在优美与内在美的相结合。从而总结优美与壮美的审美价值。第二章,分析1990年代蒙古文小说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冲突而发生的悲剧,及环境破坏而产生的悲情,受封建社会之苦的女性悲情,人物性格的复杂化发生的悲情,从而得出悲剧,悲情,给人一种勇敢力量,表现出生命力的可贵,激化人的情感,给人怜悯、敬重、鼓励之心的审美价值。第叁章,分析了蒙古文小说中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情感的崇高形态。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审美价值,探索1990年代蒙古文小说审美价值。结语,总结1990年代蒙古文小说的优美、壮美、悲剧、悲情及崇高形态,分析出1990年代蒙古文小说审美形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1)
巴特日格乐[4](2019)在《新时期蒙古文动物题材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时期(1978-2015)阶段发表于内蒙古地区蒙古文文学期刊或单独出版的动物题材蒙古文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概况、主题、形象、文化、美学等五个方面进行考察。全文由导论、主体五章、总结、参考文献、附录等五个部分构成。导论中梳理新时期蒙古文动物题材小说概念、范围以及动物题材传统与蒙古族文学之关联,并交代了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及方法。本文主体内容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介绍新时期蒙古文动物题材小说概况,从发展原因、发表(或出版)概况及文化环境等叁个方面进行考察,论证新时期动物题材蒙古文小说基于蒙古族文学传统、与世界动物题材小说同中有异的特点。此类作品数量可观,作家队伍强大,是蒙古文小说创作较有特色的一种文学现象;第二章,从主题角度考察了新时期蒙古文动物题材小说。并从保护生态主题、成长主题、人性探索主题等叁个方面进行解析,得出“呼唤生态责任、自我价值认识与体现、人性关怀”等为其主要主题特色的结论;第叁章,从形象角度切入新时期蒙古文动物题材小说,从历时结构、共时结构等两方面进行深入考察。并得出其历时性构成为:社会性动物形象、自然性动物形象、文化性动物形象以及由特殊动物;共时性构成为:家养动物、野生动物以及人类形象等结论;第四章,从文化角度切入新时期蒙古文动物题材小说,并从本土文化元素、文化心理表现以及文化精神等叁方面考察其文化特征,得出了此类小说以民族本土文化元素为表层、以文化心理结构为深层、以民族文化精神为浅层的文化内涵等结论;第五章,从审美角度切入新时期蒙古文动物题材小说,考察其美学特征,并认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现代主义等是新时期蒙古文动物题材小说主要审美特点,其表现主要为:“人”的复归为主的现实美;重建理想世界的浪漫美;表现人性没落的现代美等。结语部分论证新时期蒙古文动物题材小说在主题、形象、文化、美学等方面都具备了显着特征,它是新时期蒙古文小说创作中的独特现象是蒙古族小说(文学)有别与其它民族文学的特色之一,其发展景也非常可观。蒙古文动物题材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化、美学、艺术价值理应得到重视,应给予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1)
乌仁高娃[5](2019)在《1980年代蒙古文小说审美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用审美学原理关照1980年代蒙古文小说,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审视1980年代蒙古文小说审美形态,应用文本精读研究法,分析研究法和综合研究法,从优美、壮美、喜剧、悲情、悲剧几个方面归纳1980年代蒙古文小说。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对1980年代蒙古文小说审美形态研究做概况,阐释审美形态的概念,梳理其研究概况,简单交代980年代蒙古文小说审美形态的意义的意义。第一章,分析1980年代蒙古文小说中的优美与壮美形态。大自然的优美风景、女子内在美和外在美体现了优美形态,壮观的大自然、骏马和硬汉形象反映了壮美形态。第二章,阐释1980年代蒙古文小说的喜剧形态。主要论述身心的康复、“新时期”的歌颂、人物幽默的语言和行为使人开怀大笑,给予人们喜感,从而反映喜剧形态。第叁章,以悲剧性视域审视1980年代蒙古文小说。概括社会、性格等外在和内在因素造成1980年代蒙古文小说的悲剧和悲情,也造成了社会自然方面的崇高。1980年代蒙古文小说完美阐释了审美形态中的优美与壮美、喜剧、悲剧、悲情和崇高。1980年代蒙古文小说是蒙古族小说史中可提及的重要阶段,它所蕴含的审美形态是独特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1)
关图雅[6](2019)在《新时期蒙古文小说中的乌托邦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乌托邦情结”是新时期(1978—2015年)蒙古文小说中非常突出的一种现象。自198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宝木巴理想”的传承、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生存危机、国内外意识形态影响,特别是西方现代意识的推动和启动加快了蒙古文小说“乌托邦理想”的建构。乌托邦情结体现了一种“向后看”的历史观和追求和谐、追求真善美的“宝木巴”价值观,审美观上体现了一种原始、自然、远方的、悠远的古典美倾向。本文由导论、正文五章、结语和附件等四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理由、研究对象、研究概况、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从社会历史的现代化、文学的传承、国内外意识形态影响等方面对新时期蒙古族小说中出现的“乌托邦理想”和“缘由”进行了考察。又从“自然危机催生的生态理想”、“文化危机中建构的文化理想”和“存在危机引发的社会理想”等叁个方面对新时期蒙古族小说中的乌托邦理想的特征以及发展历程进行了阐释。第二章,从现实世界的批判——宝木巴的失落;草原戈壁的留恋一一宝木巴的回眸;理想世界的追求——宝木巴建构等叁个方面探析了乌托邦理想在新时期蒙古族小说中的表现。第一节中认为,现实世界的批判——宝木巴的失落是乌托邦情结最表层的体现,认为自然的破坏、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泯灭等是乌托邦理想危机的主要原因,;第二节从“城市——戈壁”对立范式、“主人——故乡”共命运原型、“人类——动物”和睦相处方式等叁方面阐释了“戈壁乌托邦——宝木巴的回眸”。第叁节认为“理想世界的追求——宝木巴建构”是乌托邦情结蒙古文小说中最深层的表现,认为隐秘的空间、理想的空间、社会的空间是新时期蒙古族小说乌托邦理想建构的具体方式。第叁章,认为“乌托邦写作”是乌托邦情结的集中体现。世界文学中的“乌托邦写作”分为古代、近代(“文艺复兴”之后)和现代(1 9世纪后)叁个阶段,而蒙古族文学和汉族文学中乌托邦写作源远流长,;第二节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吉·青河乐小说的精神乌托邦理想、莫.哈斯巴根小说的戈壁乌托邦写作、阿尤札那小说的“叁种世界”建构是蒙古文小说乌托邦写作的典型体现;第叁节从自然、人、文化叁个层面,即理想自然的描绘、理想人格的想象、传统文化的理想化等叁个方面归纳了蒙古族小说乌托邦写作的基本特点。第四章,考察了乌托邦情结与文学思潮之间的关联。第一节从新“诗性家园”想象、”诗性主人翁”意识、乞彦精神的寻觅等叁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乌托邦理想在“新神话写作”中的多元体现;第二节认为,童年回忆中的忧患意识、自然描绘中的文化意识、流浪漂泊中的批判意识是乌托邦情结在“乡土文学”中的多元体现;第叁节从群体家园失落、群体家园寻觅、群体家园建构等叁方面概括了“生态文学”中的乌托邦情结表现,;第四节从民族文化劣根性批判、民族文化善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重建等叁方面考察了“寻根文学”中乌托邦情结的体现;第五节从生存方试的变迁,价值观念的嬗变和文化思维的转化等叁方面探寻“社会问题小说”中乌托邦理想失落的原因,认为“新蒙古人”想象、“新乡村”建设、“新文化”建构是“社会问题小说”乌托邦理想的具体体现。第五章,考察了乌托邦情结与蒙古族小说审美理想之间的相关联。第一节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神秘主义叁个方面探析了蒙古族小说特有的“乌托邦审美”特点,;第二节认为,在时间之纬上,对“过去”的向往,在价值层面上,对“理想“的追寻,在人与自然冲突、不同文化冲突中体现出来的”危机感”及“文化乡愁”促成了“乌托邦”小说的”悲凉风格”,;第叁节主要考察了“反乌托邦”写作。认为,理性视野中的“现世堕落”和感性体验中的“隐在威胁”是反乌托邦写作的主要特点。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高度概括、总结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说明。(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01)
李玫[7](2018)在《“植入”的增值与磨损——从长篇小说《蒙古里亚》看民族文学的民族化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中的文本"植入",通常是指为实现某种叙述效果而将文本之外的异质性内容或文体明确穿插于叙事中。郭雪波长篇小说《蒙古里亚》的"植入"方式,是对亨宁·哈士伦的《蒙古的人和神》一书中斯文·赫定探险史的相关内容大幅度借用。这一"植入",在充实和凸显民族文化历史感的"增值"之外,也在人物书写的完整性等方面有所"磨损"。民族文化的"植入"是民族文学民族化过程中常见的路径,与叶广芩、鲍尔吉·原野等少数民族作家相比,郭雪波近期的"大萨满系列小说"中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面对,这也是民族文学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乌云斯琴[8](2018)在《简论蒙古国现当代女性作家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蒙古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女性作家的创作与日俱增,尤其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学者以及评论家的热切关注。本文着重探讨并分析了从20世纪20、30年代到新世纪蒙古国现代女性作家的创作概况、创作风格以及创作特点。(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聚宝,萨茹拉[9](2017)在《稀见拟话本小说清季蒙译本蒙古文《十二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次将蒙古国所藏蒙古文《十二楼》与该小说之汉文原着进行了对勘研究。经逐字比勘认为:蒙古文《十二楼》有可能译于清末喀尔喀蒙古地区,它所依底本系顺治原刻本或顺治原刻本的一种翻刻本。无名氏蒙古族译者,不仅在文章结构上对原着作了一些有趣的调整,文字内容上也进行了许多值得推敲的删削。蒙古文《十二楼》不仅补充了李渔及其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对蒙古族翻译文学史、蒙汉文学交流史的研究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明清小说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阿古达木[10](2017)在《初中蒙语文教才中的蒙古国小说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国小说是初中蒙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论文通过调查研究,蒙古国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把它分析为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两大部分来探讨。同时交代了老师在教学当中如何完善对蒙古国小说的教学方法。全论文由绪论、主题叁章、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等七个部分组成。绪论,重点介绍了选题原因,选题意义及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第一章,重点分析了初中蒙语教科书中的蒙古国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表达方式,并提出了蒙古国小说对蒙语教学过程的重要意义。第二章,通过分析各旗初中生和老师的调查研究情况从而来揭示蒙古国小说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第叁章,重点论述了如何完善对蒙古国小说的教学方法,以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自我意识和改善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6-14)
蒙古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研究蒙古国哲·普日布的《雾蒙蒙》,C·额尔德尼的《扎那巴泽尔》,达·芩布勒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达·扎木杨的《噶尔丹博硕克图》,希古德尔其其格的《传奇皇后阿怒》等五部历史小说里所形成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形象,经过形象解析体现出作者们特有的写作技能与精神追求,同时也研究历史本身在长篇历史小说中的反应情况。论文由导论,正文(叁章),结论等叁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含题目解析,选题理由,研究原因,目的和意义,研究情况,研究方法等。正文以叁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解析了上面所说的五个历史小说里所形成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的形象。第二部分在五个历史小说里被写到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的传记,噶尔丹及亲属之间的关系及关于他所参与的战争的叙述和描述跟历史文献中所写的内容做了比较。第叁部分中主要研究了把历史人物在长篇历史小说中如何处理的问题。经过这叁部分来展现作者们是怎么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融入为文学领域中的问题。结论部分概括了全文经典和我所研究的几项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蒙古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娜米拉.新时期蒙古文小说中“梦”的叙述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娜和雅.蒙古国长篇历史小说中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形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3].包晓梅.1990年代蒙古文小说审美形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4].巴特日格乐.新时期蒙古文动物题材小说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5].乌仁高娃.1980年代蒙古文小说审美形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6].关图雅.新时期蒙古文小说中的乌托邦情结[D].内蒙古大学.2019
[7].李玫.“植入”的增值与磨损——从长篇小说《蒙古里亚》看民族文学的民族化路径[J].民族文学研究.2018
[8].乌云斯琴.简论蒙古国现当代女性作家小说创作[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8
[9].聚宝,萨茹拉.稀见拟话本小说清季蒙译本蒙古文《十二楼》[J].明清小说研究.2017
[10].阿古达木.初中蒙语文教才中的蒙古国小说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