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体外探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声,纳米微粒,竹红菌素,叶酸
体外探针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岳文胜,唐雪梅,罗玉群,李祖坤[1](2019)在《载竹红菌素纳米靶向探针的制备及其体外对NPC细胞寻靶能力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一种可载竹红菌素(H)并具有叶酸(FA)分子靶向性的纳米级超声分子探针,探讨其基本特性及体外寻靶能力。方法按一定比例将H、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溶解于有机溶剂中,采用双乳化法制备载有H的纳米级超声造影剂(PLGA/H),观察测量PLGA/H的基本特性、包封率及载药量,并优化H的最佳剂量。通过添加偶联叶酸的磷脂DSPE-PEG(2000)Floate在PLGA表面连接FA分子后,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出既载有H,又具有FA分子靶向功能的纳米微粒(PLGA-FA/H)。将PLGA/H和PLGA-FA/H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鼻咽癌(NPC)细胞株CNE2(FA受体高表达)和CNE2(FA受体低表达),观察并比较其靶向性。结果成功制备了载有H的纳米微粒PLGA/H,该纳米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20.50±91.37)nm,形态圆整,大小均匀且分散性好。PLGA-FA/H纳米微粒可与人NPC细胞株(FA受体高表达)的CNE2细胞靶向结合,而与NPC细胞株(FA受体低表达)的CNE2细胞靶向结合不明显。结论成功制备了一种可载有H且具有FA分子靶向功能的超声造影纳米微粒—PLGA-FA/H,其对人NPC细胞株(FA受体高表达)的CNE2细胞具有靶向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19期)
徐峰,海澳,马雅茹,仇丽颖,李敏勇[2](2019)在《基于luciferin-luciferase体系的肼生物发光探针的合成、体外评价及活体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合成了一个用于可视化分析检测肼(N_2H_4)的生物发光探针(bioluminescent probe for hydrazine,BPH),并完成对其光学响应性能和活体成像的评价。本文所描述的肼生物发光探针(BPH)是通过在光学报告基团萤火虫荧光素(firefly luciferin)的适当修饰位点合理设计引入肼的特异性识别基团(乙酰基)以达到检测肼的目的,并且该探针以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等显着优点成功应用于活体水平对肼的可视化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还是在动物体内,本研究所发展的生物发光探针BPH是一种具有高创新性和广泛应用价值的检测肼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文杰,李梦荣,韩立峰,郝佳,刘二伟[3](2018)在《“Cocktail”体外探针法评价补骨脂素对人肝微粒体P450酶亚型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Cocktail体外探针法,测定补骨脂有效成分补骨脂素对人肝微粒体多种P450酶亚型活性的影响,为补骨脂临床联合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液质联用方法,同时测定人肝微粒体P450酶中各探针代谢产物6α-OH紫杉醇、α-OH咪达唑仑、4-OH甲苯磺丁脲、去甲基右美沙芬、7-OH香豆素、对乙酰氨基酚和6-OH氯唑沙宗的含量。通过Cocktail体外探针实验中补骨脂素对人肝微粒体P450酶各亚型的影响,证明补骨脂对人体肝脏的代谢有影响作用。[结果]所建立的液质联用方法精密可靠,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可用于人肝微粒体中各P450酶探针的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补骨脂素组各底物的转化率均下降,其中香豆素的转化率下降最为显着,补骨脂素对其转化的抑制率为95.84%,而紫杉醇的转化的抑制最不明显,仅为10.39%。补骨脂素对其他几种底物的转化抑制率均在82%~91%之间。[结论]补骨脂素对人肝微粒体的CYP1A2、2A6、2C8、2C9、2D6、2E1和3A4亚型均有抑制,其中对CYP2A6、1A2和2D6 3种亚型的影响较为显着,表明补骨脂素对人肝微粒体P450酶不同亚型影响差异显着,长期给药补骨脂应关注药物联合用药安全。(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琳,刘静,沙田添,杨延延,潘奇[4](2018)在《VEGF靶向分子探针的制备及对卵巢癌细胞SKOV3体外成像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分子探针VEGF-USPIO和研究其在体外对卵巢癌细胞的靶向成像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偶联法将VEGF抗体与USPIO连接,构建成具有免疫活性的靶向分子探针VEGF-USPIO。用CCK-8法检测该探针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活性的影响;普鲁士蓝染色法检测细胞磁性标记情况,并对经过标记的细胞进行体外磁共振成像,观察其对磁共振信号强度的影响。结果:成功合成了分子靶向探针VEGF-USPIO;当探针浓度在60μg/mL及以下时对细胞活性无影响(P>0.05);细胞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标记了靶向探针VEGF-USPIO的细胞其胞膜及胞浆含铁颗粒沉积较多;细胞体外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经靶向探针标记的细胞,T2WI信号强度较未标记探针的对照组细胞降低(P<0.05)。结论:所合成的VEGF-USPIO通过磁共振信号强度的变化实现MRI成像。(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22期)
沈爱军,张旭南,李永勇,冯峰,张建泉[5](2018)在《构建及应用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整合素α_vβ_3受体靶向性纳米分子探针:体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以整合素αvβ3为靶点的纳米分子探针,探讨其理化、生物学特征及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靶向性MR成像能力。方法构建以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RGD)为靶向基团的分子探针RGD-Gd@BSA,检测其T1弛豫率、水合动力学直径、Zeta电位、分散稳定性和细胞毒性,并比较RGD-Gd@BSA(靶向组)和Gd@BSA(非靶向组)与肺癌A549细胞的靶向能力。结果线性拟合获得RGD-Gd@BSA的T1弛豫率为18.615L/(mmol·s),明显高于GdDTPA的3.404L/(mmol·s);RGD-Gd@BSA探针呈类球形,平均水合动力学直径为(99.52±2.62)nm;Zeta电位为(-11.07±0.42)mV,在溶液中分散稳定。Gd3+浓度为0.15、0.30、0.60、1.20和2.40μmol/L的RGD-Gd@BSA溶液中,人胚肾293T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1.74%、86.80%、69.83%、78.41%和66.95%。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可见靶向组细胞具有比非靶向组更高的荧光强度;靶向组细胞悬液的T1WI相对信号强度高于非靶向组。结论纳米分子探针RGDGd@BSA具备稳定的理化特性、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T1弛豫率和对肺癌A549细胞的靶向性,具有作为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特异性诊断的纳米分子探针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杨大艳,张敏,李华梅,吴汤娜,张洁[6](2018)在《载顺铂纳米靶向探针的制备及其体外对NPC细胞寻靶能力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一种可载顺铂(CDDP)并具有叶酸分子靶向性的纳米级超声分子探针,研究其基本特性及体外寻靶能力。方法将CDDP、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按一定比例溶解在有机溶剂中,采用双乳化法制备载有CDDP的纳米级超声造影剂(PLGA/CDDP),观察测量其基本特性及纳米微粒的包封率、载药量,优化CDDP的最佳剂量。通过聚乙二醇亚胺在PLGA表面连接叶酸(FA)分子后,双乳化法制备出载有CDDP,并具有FA分子靶向功能的纳米微粒(PLGA-Fa/CDDP)。将PLGA/CDDP和PLGA-Fa/CDDP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鼻咽癌(NPC)细胞株HNE-1(FA受体高表达)和CNE-2(FA受体低表达),观察比较其靶向性。结果成功制备了载有CDDP的纳米微粒PLGA/CDDP,该纳米微粒大小均匀,形态圆整,分散性好,直径分布为533.5nm。进一步将FA分子成功连接于PLGA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FA分子靶向功能的纳米微粒PLGA-Fa/CDDP,该纳米微粒与FA受体高表达的人NPC细胞株HNE-1细胞可以靶向结合,而与FA受体低表达的人NPC细胞株CNE-2细胞靶向结合不明显。结论成功制备了一种载有CDDP并具有FA分子靶向的纳米级超声造影剂微粒PLGA-Fa/CDDP,其对人NPC细胞株HNE-1细胞具有明显靶向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过源,冉海涛,陈瑜莉,唐海林[7](2018)在《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US/MRI双模态成像及增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体外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叶酸受体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观察其体外主动靶向肝癌细胞的能力,探讨其体外增强US/MRI双模态显像效果和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杀伤肝癌细胞的增效作用。材料与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和碳二亚胺法制备载磁性颗粒和相变材料全氟己烷的靶向叶酸受体的纳米探针,检测其平均粒径、形态结构和液气相变能力。体外观察该纳米探针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主动靶向能力。以HIFU体外辐照观察纳米探针的超声成像效果;并对不同含量磁性颗粒Fe_3O_4纳米探针进行MRI检查。体外细胞凋亡实验检测该纳米探针联合HIFU对肝癌细胞的增效杀伤能力。结果成功制备载磁性颗粒和全氟己烷的叶酸受体靶向纳米探针,其平均粒径为(402.50±66.43)nm,形态呈规则球形,其内散在分布磁性颗粒Fe_3O_4,且HIFU辐照能使其发生液气相变。体外靶向实验显示BEL-7402细胞周围有大量纳米探针环绕。体外双模态成像显示HIFU辐照纳米探针后,超声回声强度明显增强;该纳米探针的MR负性显像能力也随纳米粒中Fe_3O_4浓度增加而增强。体外细胞凋亡实验显示该纳米探针具有显着提高HIFU杀伤肝癌细胞效果的能力。结论成功制备的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具有良好的体外寻靶能力,不仅能作为多模态显像剂用于超声和MRI,还可协同HIFU增强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果,从而有望实现肿瘤早期诊断和靶向精准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喻滔,黄晓玲,曹阳,陈瑜莉,冉海涛[8](2018)在《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并靶向乳腺癌多功能分子探针体外光声显像特性及寻靶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并靶向乳腺癌多功能分子探针的体外光声显像特性及寻靶能力。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及碳二亚胺法制备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并连接RDG靶向肽的多功能分子探针。检测探针的一般物理特性、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包封率及载药量、与RGD连接情况及体外寻靶能力,观察其体外光声显像情况、体外释放特性及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能力。结果成功制备靶向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的多功能分子探针,平均粒径(266.00±65.85)nm,表面电位(-29.20±6.27)mV;多烯紫杉醇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88.00±0.32)%、(34.92±0.02)μg/mg,酞菁锌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97.25±0.22)%、(30.87±0.11)μg/mg;靶向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纳米粒具有一定缓释效应,且呈明显光声信号,并随酞菁锌含量增加而增强。流式细胞仪检测RGD肽与靶向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纳米粒连接率为89.19%。激光辐照靶向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纳米粒后,乳腺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结论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并靶向乳腺癌多功能分子探针呈明显光声信号,并具备乳腺癌细胞靶向能力,可通过光声介导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期刊2018年05期)
邓玲,万海同,虞立,周惠芬,陈建真[9](2018)在《LC-MS/MS测定乙酰谷酰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血、脑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乙酰谷酰胺及其体内分解产物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的血、脑微透析的体外回收率,为乙酰谷酰胺在血液及脑内的药动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LC-MS/MS测定血、脑微透析液中乙酰谷酰胺、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的浓度,计算探针回收率;考察不同灌流速度、不同药物浓度对探针体外正、反透析法回收率的影响。结果 3种检测成分血、脑探针的回收率均与流速成反比,与药物浓度无关,体外正、反2种透析法得到的探针回收率相近。同时,探针体外回收率在6 h内保持稳定。结论反透析法能够作为乙酰谷酰胺体内回收率的测定方法,微透析技术能够用于乙酰谷酰胺血、脑药动学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张旭南,王培军[10](2018)在《靶向整合素αvβ3受体磁共振/荧光双模态成像纳米探针的体外成像性能及光动力治疗效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RGD-Gd@BSA-Ce6纳米探针对A549肺癌细胞的磁共振/荧光显像效果和光动力治疗作用。方法构建靶向和非靶向纳米探针RGD-Gd@BSA-Ce6和Gd@BSA-Ce6。采用体外磁场发生仪和3.0T临床医用磁共振仪采集RGD-Gd@BSA-Ce6和商品化Gd-DTPA的T1弛豫时间和T1加权图像。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光敏剂二氢卟啉e6(chlorin e6,Ce6)、Gd@BSA-Ce6及RGD-Gd@BSA-Ce6纳米探针与A549肺癌细胞的结合能力效果。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试剂盒法)评估3种药物对肿瘤的光动力治疗效果。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MTT试剂盒法)评估3种药物对293T细胞(人胚胎肾细胞)的生物安全性。结果 RGD-Gd@BSA-Ce6较Gd-DTPA具有更高的T1弛豫率,其T1弛豫系数为18.615。同时,RGD-Gd@BSA-Ce6的T1加权图信号显着高于Gd-DTPA。激光共聚焦成像结果表明,RGD-Gd@BSA-Ce6和Gd@BSA-Ce6对A549细胞的结合能力均高于光敏剂Ce6;同时,RGD-Gd@BSA-Ce6对A549细胞的结合能力明显高于Gd@BSA-Ce6。细胞光动力治疗结果证实,两种纳米探针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都低于光敏剂Ce6处理组(P<0.05),同时RGD-Gd@BSA-Ce6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Gd@BSA-Ce6组(P<0.05)。细胞水平的生物安全性实验表明,不同药物浓度下,293T细胞的存活率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且各组存活率均高于60%。结论 RGD-Gd@BSA-Ce6比商品化Gd-DTPA具有更高T1弛豫性能;体外实验证实RGD-Gd@BSA-Ce6纳米探针对A549肺癌细胞具有显着的结合能力;光动力治疗实验具有明显的杀伤A549肿瘤细胞的作用;MTT实验表明RGD-Gd@BSA-Ce6纳米探针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体外探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设计合成了一个用于可视化分析检测肼(N_2H_4)的生物发光探针(bioluminescent probe for hydrazine,BPH),并完成对其光学响应性能和活体成像的评价。本文所描述的肼生物发光探针(BPH)是通过在光学报告基团萤火虫荧光素(firefly luciferin)的适当修饰位点合理设计引入肼的特异性识别基团(乙酰基)以达到检测肼的目的,并且该探针以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等显着优点成功应用于活体水平对肼的可视化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还是在动物体内,本研究所发展的生物发光探针BPH是一种具有高创新性和广泛应用价值的检测肼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外探针论文参考文献
[1].王萍,岳文胜,唐雪梅,罗玉群,李祖坤.载竹红菌素纳米靶向探针的制备及其体外对NPC细胞寻靶能力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9
[2].徐峰,海澳,马雅茹,仇丽颖,李敏勇.基于luciferin-luciferase体系的肼生物发光探针的合成、体外评价及活体成像[J].药学学报.2019
[3].张文杰,李梦荣,韩立峰,郝佳,刘二伟.“Cocktail”体外探针法评价补骨脂素对人肝微粒体P450酶亚型活性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4].陈琳,刘静,沙田添,杨延延,潘奇.VEGF靶向分子探针的制备及对卵巢癌细胞SKOV3体外成像的初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
[5].沈爱军,张旭南,李永勇,冯峰,张建泉.构建及应用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整合素α_vβ_3受体靶向性纳米分子探针:体外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
[6].杨大艳,张敏,李华梅,吴汤娜,张洁.载顺铂纳米靶向探针的制备及其体外对NPC细胞寻靶能力的实验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8
[7].过源,冉海涛,陈瑜莉,唐海林.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US/MRI双模态成像及增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体外实验[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
[8].喻滔,黄晓玲,曹阳,陈瑜莉,冉海涛.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并靶向乳腺癌多功能分子探针体外光声显像特性及寻靶能力[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8
[9].邓玲,万海同,虞立,周惠芬,陈建真.LC-MS/MS测定乙酰谷酰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血、脑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J].中国药学杂志.2018
[10].张旭南,王培军.靶向整合素αvβ3受体磁共振/荧光双模态成像纳米探针的体外成像性能及光动力治疗效应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