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假事件论文-郭晓敏

传媒假事件论文-郭晓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媒假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神分析法,传媒假事件,人格结构理论

传媒假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敏[1](2018)在《用精神分析法分析传媒假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为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些方法,其中很多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析传媒现象。文章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当中的一些理论来分析传媒假事件现象,首先阐述传媒假事件的内涵,再围绕具体的案例从深层次挖掘传媒假事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声屏世界》期刊2018年04期)

纪忠慧[2](2012)在《诚意缺失的“传媒假事件”——以媒体再次制造“茶水发炎”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媒假事件"是按照事先策划的"脚本"而搬演的"预制"事件,带有"表演"的成分,它不仅混淆了现实与真实的界限,而且加剧了社会的不信任分,媒体、和社会公众都要保持警惕。"传媒假事件"由原初的隐性宣传或公关的需要,逐步演变为赚取注意力的卖点和迎合市场的策略,服务于媒体急功近利的职业诉求。这种演变,折射出社会转型期文化生态的深刻变化以及传媒业的某种动适应,其背后的诚意缺失、文化逻辑和浮躁心态,既是这种深刻变化的反映,又加剧了这种变化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新闻》期刊2012年10期)

周俊[3](2012)在《传媒假事件的职业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意识1.传媒假事件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具有公共关系性质(包括的个人职业主义动机)的一系列活动。这与其他社会组织或传媒内部公共关系部门策划和实施的一般假事件不同,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自编自导自演自播的。①"假事件"(pseudo-event)一词起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2年10期)

张昆鹏[4](2011)在《论传媒假事件的虚假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陈力丹教授对传媒假事件的定义与杨宝军教授的新闻真实论的相关部分,采取双线并行的互补结构来分析、论证传媒假事件作为一种媒体"人为假相"的虚假性。(本文来源于《新闻世界》期刊2011年12期)

李雅菲[5](2010)在《论“传媒假事件”与新闻真实》一文中研究指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试金石。但是在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的今天,各种利益冲撞的结果使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主动"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导演出一则则"传媒假事件",使本来应该清晰的新闻真实变得模棱两可。(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0年16期)

江沛佩[6](2009)在《传媒假事件与新闻策划异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媒体自己策划并生产的新闻层出不穷,相关学者将其定义为"传媒假事件"。传媒假事件归根结底是新闻策划异化的一种产物。本文针对传媒假事件现象,针对媒体能否自己策划生产新闻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09年17期)

谢太平,廖金英[7](2008)在《“传媒假事件”的心理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张钰"、"杨丽娟"、"华南虎"是2007年关键词,叁大事件先后占据了报纸的重要版面,大多数媒体面对这叁个事件反应较为一致。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解释这种现象有一种意外的收获。本文试据此予以论述。(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08年07期)

谢太平,廖金英[8](2008)在《“传媒假事件”的心理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媒介对"张钰"、"杨丽娟"、"华南虎"事件报道为例,用"集体无意识"理论对"传媒假事件"中媒介和受众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08年04期)

朱德泉[9](2007)在《“传媒假事件”之说未免太武断》一文中研究指出必须让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发生……近期,一个自称在报社实习过的年轻同志,以《导演新闻,病态媒体的麻木和尴尬》为题在网上发了个比较情绪化的帖子,对济南叁家媒体进行了所谓的"批判"。帖子引用了一个概念,把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新闻策划如《华西都市报》创刊初期的"孩子回家行动"等斥之为"传媒假事件"。(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07年19期)

陈力丹,周俊[10](2007)在《“纸馅包子”新闻是一起传媒假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的《纸做的包子》报道,现在确认是该台的编导(临时人员)訾北佳,雇佣人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并拍摄下来播出的,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个报道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包括对媒体形象的冲击。但人们对(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期刊2007-08-20)

传媒假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媒假事件"是按照事先策划的"脚本"而搬演的"预制"事件,带有"表演"的成分,它不仅混淆了现实与真实的界限,而且加剧了社会的不信任分,媒体、和社会公众都要保持警惕。"传媒假事件"由原初的隐性宣传或公关的需要,逐步演变为赚取注意力的卖点和迎合市场的策略,服务于媒体急功近利的职业诉求。这种演变,折射出社会转型期文化生态的深刻变化以及传媒业的某种动适应,其背后的诚意缺失、文化逻辑和浮躁心态,既是这种深刻变化的反映,又加剧了这种变化的不确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媒假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1].郭晓敏.用精神分析法分析传媒假事件[J].声屏世界.2018

[2].纪忠慧.诚意缺失的“传媒假事件”——以媒体再次制造“茶水发炎”事件为例[J].新闻.2012

[3].周俊.传媒假事件的职业规范[J].青年.2012

[4].张昆鹏.论传媒假事件的虚假性[J].新闻世界.2011

[5].李雅菲.论“传媒假事件”与新闻真实[J].改革与开放.2010

[6].江沛佩.传媒假事件与新闻策划异化[J].新闻爱好者.2009

[7].谢太平,廖金英.“传媒假事件”的心理学分析[J].东南传播.2008

[8].谢太平,廖金英.“传媒假事件”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传播.2008

[9].朱德泉.“传媒假事件”之说未免太武断[J].青年.2007

[10].陈力丹,周俊.“纸馅包子”新闻是一起传媒假事件[N].学习时报.2007

标签:;  ;  ;  

传媒假事件论文-郭晓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