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降解论文-周子康,崔洁,许平,唐鸿志

多环芳烃降解论文-周子康,崔洁,许平,唐鸿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环芳烃降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环芳烃,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生物修复,芴

多环芳烃降解论文文献综述

周子康,崔洁,许平,唐鸿志[1](2019)在《细菌降解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叁致"效应的多环芳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害,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目前能够降解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细菌已有广泛的研究。细菌通过多层次的调控分析和适应性进化提高它们的降解能力。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简要总结了生物修复在低分子量多环芳烃降解领域的研究进展。拟通过多层次的调控分析和适应性进化来产生多种分解代谢途径,为生物降解能力强化的未来降解技术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宋虹[2](2019)在《海洋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是一类常见的海洋污染物,其污染能力非常大,具有致癌、致畸的危害。多环芳烃在海洋中很难降解,严重危害着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环境,成为海洋污染治理的首要对象,经过研究后致力于发展海洋微生物的降解能力,降低多环芳烃的危害程度。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海洋微生物对多环芳烃降解的相关内容。(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9期)

华涛,李胜男,李凤祥,王浩楠[3](2019)在《生物电化学系统降解多环芳烃萘及微生物群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反应器构型,以不同浓度萘为基底物质,考察MFC的产电性能、萘降解率、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有机碳含量(TOC)降解率及MFC阴阳极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循环伏安曲线受不同浓度萘的影响变化较为明显,随着萘浓度的增大,最大功率密度呈下降趋势,且萘对MFC的阴极电极电势影响较大;当萘的浓度为15 mg/L时, MFC最大功率密度可达(645.841±28.08) mW/m~2;对萘的降解率高达100%,且MFC对COD和TOC的降解率随着萘浓度的提高而增大,但是增大的速率逐渐减小.对MFC阳极微生物膜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Geobacter是优势菌属,相对丰度达81%,阴极主要以Aquamicrobium为主.(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晓宁,齐楚,杨杰,张银萍[4](2019)在《微生物膜强化降解多环芳烃的光谱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附生行为是自然界中微生物普遍存在的一种方式。合适的碳源和培养条件,附生的单个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力增强,容易形成叁维网络状结构,构成微生物膜。这将对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过程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研究以构建的微生物膜材料基础,研究其在多环芳烃降解的代谢过程。首先,花降解菌Mycobacterium sp.NJS-P分泌的胞外聚合物促进其附生于腐殖质表面并形成微生物膜,加快了四环多环芳烃芘的降解。降解菌于载体表面表现出良好的生长优势,细胞表面形态未发生显着变化。而且,细胞壁细胞膜保持完好,细胞体内出现脂质包涵体,细胞之间距离缩短,相比于对照组,从微结构技术分析,微生物膜降解多环芳烃的效果优于单菌株。微生物膜细胞表面的红外光谱蛋白酰胺一带、酰胺二带的峰明显强于对照组,对照组出现了羧基振动峰,然而微生物膜表面并未出现明显羧基振动峰,初步推断两者降解产生的产物又不同之处;固体核磁结果显示:微生物膜表面芳香碳含量出现明显减少,对照组中芳香碳含量较高。进而分析光电子能谱结果显示:微生物膜表面C4峰明显减少,C1峰也明显减少,但是C2、C3峰出现增加趋势,说明微生物膜代谢芘的途径与游离菌株明显不同。而且,相比于对照组在微生物膜降解芘的过程中,微生物膜表面出现了新的N峰,推断出可能是代谢过程中,产生了新的C-N键,这可能与微生物膜代谢芘过程中的功能性蛋白上调部分相关。由上述结果推断出:微生物膜代谢多环芳烃过程中,微生物细胞通过分泌胞外聚合物促进其与载体、多环芳烃分子作用,通过改变微生物膜细胞表面的组成,优化细胞代谢途径,并强化其降解多环芳烃的效果。(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倪进治,杨美玉,张红,魏然,陈卫锋[5](2019)在《重金属对游离和生物炭固定化菌降解复合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AHs)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土壤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以生物炭作为载体,海藻酸钠和氯化钙溶液为交联剂,研究了游离(FB)和固定化(IB)降解菌(Escherichia sp.)对有无镉(Cd)共存条件下溶液中和人为污染土壤中芘的降解,以及野外复合污染土壤中PAHs的降解。结果表明,无Cd共存条件下,溶液中FB和IB在28天内对芘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3%和92.9%;人为污染土壤中FB和IB在培养90天内对芘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2%和77.4%。当溶液中共存Cd离子浓度为1 mg·L~(-1)和50 mg·L~(-1)时,FB和IB对花都几乎没有降解。在人为污染土壤中,共存Cd含量为1 mg·kg~(-1)时,FB对芘的去除率(88.7%)显着高于IB (52.9%);但当共存Cd含量为50mg·kg~(-1),IB和FB对芘均没有降解。野外复合污染土壤中,FB和IB对PAHs几乎都没有降解。本研究中,就PAHs的降解率而言,与游离菌相比,固定化菌对复合污染土壤中PAHs的降解没有表现出任何优势,可能的原因是固定化材料对PAHs和重金属都有较强的吸附,而吸附于固定化颗粒表面的重金属的毒性抑制了固定化菌的活性。因此,利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来修复PAHs-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的PAHs,固定化材料的选取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王新廷,王芸,赵传富,马圣超,高云霄[6](2019)在《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黄河叁角洲东营胜利油田附近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菲降解菌共6株,并对其中降解率相对较高的菌株PAHs-1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包括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初步研究.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短芽孢杆菌属.研究所筛选的PAHs-1能够以多环芳烃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7 d内对菲(培养液浓度为50 mg/L)的降解率达到62.09%.并通过试验确定了PAHs-1对菲的最佳降解pH为7.另外,研究中一系列试验表明随着外源碳源葡萄糖的加入,PAHs-1对菲的降解率呈微小的增大趋势,而随着菲浓度的增加,PAHs-1对菲的降解率呈减小趋势.(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翟靖鑫,叶波平[7](2019)在《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污染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为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降解主要依赖于微生物,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将其降解为低毒性的产物或者二氧化碳。本文就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种类、好氧及厌氧降解途径、强化微生物降解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旨在为更好地利用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18期)

高波[8](2019)在《关闭煤矿多环芳烃的赋存特征及生物降解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煤炭资源枯竭及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大量煤矿被废弃或关闭,由此带来的安全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煤矿关闭后,采空区及巷道充水,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显着变化,其中的污染物会浸出、释放及迁移,并对地下水环境构成污染风险。论文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及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矿区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以及矿井水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重点研究了关闭煤矿特殊环境条件下多环芳烃的变化规律和降解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我国不同矿区煤中多环芳烃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煤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16-PAHs)的含量为10.540±7.973μg/g,以低分子量多环芳烃为主,占16-PAHs含量的44%。煤中16-PAHs含量与煤化程度有关,在烟煤中含量最高,主要受煤炭挥发份和H/C摩尔比的影响,二者对煤中16-PAHs含量变化的总贡献度为61.6%。(2)徐州、淮南、淄博、峰峰、兖州等典型矿区煤矿井下污泥及矿井水中16-PAHs含量分别为0.64~24.02μg/g和0.56~4.61μg/L,以3~5环多环芳烃为主,其中,萘、苊、二氢苊、菲等低分子量多环芳烃检出率较高。对矿井水中多环芳烃污染状况进行评估,发现苯并[a]芘普遍超出地下水质量标准规定的III类水限值,矿井水中多环芳烃生态风险呈中、高风险水平。(3)开展了原煤-矸石-矿井水体系中多环芳烃迁移模拟实验,实验周期360天,结果表明,在关闭煤矿缺氧-避光条件下,实验初期原煤-矸石-矿井水体系中多环芳烃的迁移以低分子量多环芳烃为主,水中16-PAHs浓度最高可达20.83μg/L,巷道中残留的乳化油等对16-PAHs的迁移起促进作用;关闭煤矿矿井水中16-PAHs的浓度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01,p<0.05)。(4)研究了600~700m深度煤矿井下细菌群落的分布特征,煤矿井下最丰富的细菌门类为变形菌门(平均占比36.9%)、厚壁菌门(平均占比24.0%)、放线菌门(平均占比20.0%)及绿湾菌门(平均占比6.8%),细菌群落丰富度差异主要受pH、C/N等因素影响。通过135天的细菌群落演替模拟实验,发现煤矿关闭后,部分好氧菌群(如节杆菌属)逐渐被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如土芽孢杆菌属)取代,群落丰富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5)筛选出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Pseudomonas Sp.P-1,并利用该菌株开展了菲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菲在缺氧-避光条件下的降解速率常数为0.0348h~(-1)(30℃);该菌株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在20~40℃、pH值6~8条件下均能生存并完成多环芳烃降解。在25~30℃、弱碱性条件下P-1菌株的降解能力最强,最高降解率为96.0%~98.9%,此外,矿井水中Fe(III)、硫酸盐对降解过程起促进作用。(6)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从Pseudomonas Sp.P-1菌株的基因组序列中获得5750个功能基因,其中约80%的基因功能被注释。通过分析NR注释及KEGG注释的结果,确定13种功能基因直接参与了菲的降解过程。结合中间产物分析,认为关闭煤矿缺氧-避光条件下Pseudomonas Sp.P-1菌株主要通过菲醌途径完成菲的代谢过程。关闭煤矿矿井水中硫酸盐对该过程影响较大,除作为菲缺氧降解的电子受体外,还直接参与了菲醌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唐涛涛[9](2019)在《不同类型秸秆厌氧共代谢降解污泥中多环芳烃的效能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AD)技术不仅能处理一系列的固体废弃物,而且还能产生清洁能源沼气。但污泥单一厌氧消化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诸如:沼气产量低、对污泥中有毒害有机污染物去除效率低等。如何进一步降低污泥中典型有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备受关注,诸如: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本研究选用玉米、小麦和水稻秸秆作为共基质,并按不同有机质含量[挥发性固体(VS)质量比]分别为1:0.5、1:1和1:1.5的比例向污泥中添加秸秆与污泥进行厌氧共代谢。探讨不同类型秸秆与污泥在不同配比下对沼气产量、沼气成分、微生物多样性、PAHs去除效能的影响以及秸秆促进PAHs降解的机制。其中,以未添加秸秆的污泥厌氧消化为对照组(CK)。结果表明:(1)秸秆的添加能显着提高沼气日产量和甲烷(CH_4)成分,且沼气日产量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不断增加。其中,当污泥与玉米秸秆的配比为1:1.5时对沼气日产量和CH_4成分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可达到2303.08 mL·d~(-1)和52.48%。(2)与CK组相比,秸秆的添加均能促进污泥中总多环芳烃(∑PAHs)降解。其中,当污泥与水稻秸秆的配比为1:0.5时对∑PAHs的降解具有较强的作用,其平均降解率可达到51.33%。同时,秸秆的添加对4环芳烃苯并(b)荧蒽(BbF)和苯并(k)荧蒽(BkF)的降解也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中,水稻秸秆的添加更有利于BbF和BkF的降解,其平均降解率最高可达到69.93%(VS_(污泥):VS_(水稻)=1:1.5)和68.76%(VS_(污泥):VS_(水稻)=1:0.5)。(3)秸秆添加后,各实验组微生物在门分类水平上均以Chloroflexi(绿弯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Aminicenates、Cloacimonetes(细菌)和Euryarchaeota(广古菌门)、Bathyarchaeota为优势菌群。其中,随着秸秆的添加,Bacteroidetes、Cloacimonetes和Bathyarchaeota相对丰度增加。在纲分类水平上,秸秆的添加能促进Synergistia、Anaerolineae和Bacterodidia_vadinHA17菌属的生长。在属分类水平上,秸秆的添加能促进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unclassified_f_Ruminococcaceae、unclassified_p_Cloacimonetes、Bacteroides(细菌)和Methanomassiliicoccus(古菌)的生长。(4)秸秆的添加可通过增加体系中脱氢酶活性和部分微生物的相对丰度,从而促进污泥中PAHs的降解。随着秸秆的添加,体系中对难降解有机物具有降解功能的微生物相对丰度会增加,如:Bacteroidetes、Verrucomicrobia(细菌)和Bathyarchaeota(古菌)(门水平);Bacteroidia、Bacterodidia_vadinHA17、Anaerolineaceae、Synergistetes(细菌)(纲水平);norank_c_Bacteroidetes_vadinHA17、norank_f_Anaerolineaceae(细菌)和norank_p_Bathyarchaeota(古菌)(属水平)。其中,Verrucomicrobia、Bathyarchaeota、Anaerolineaceae、norank_f_Anaerolineaceae和norank_p_Bathyarchaeota对烃类化合物的降解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水稻秸秆的添加更有利于上述菌群的生长,从而进一步促进污泥中PAHs的降解。(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罗俊鹏[10](2019)在《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降解特性及其与化学氧化联合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一系列城市发展策略的实施,大量工业企业关停或转迁,进而暴露出大量蓄积多年的工业污染场地。多环芳烃作为工业场地中典型的污染物之一,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均具有严重威胁,针对多环芳烃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中国山东某钢铁工业场地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场地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污染物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针对场地中典型的污染物——多环芳烃菲,进行了高效降解菌筛选、降解性能、降解机理的研究,并将所筛选的高效降解菌与化学氧化剂过硫酸盐联用,探究了化学氧化-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对菲污染土壤的修复性能。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山东某钢铁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以多环芳烃污染为主,重金属污染程度较轻。焦化区内微生物多样性显着低于非焦化区(所有p值均<0.05),微生物群落结构也具有显着差异(p=0.001)。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砷、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和重金属铬等污染物以及土壤含水率、总氮含量、总磷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是导致该工业场地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2)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从该场地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能够高效降解多环芳烃菲的降解菌食酸菌Acidovorax sp.JG5。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7.0,最适NaCl盐度为0~0.5%。Acidovorax sp.JG5可完全降解浓度为100~200 mg·L~(-1)的菲,对于500~1500 mg·L~(-1)的高浓度菲降解效率也可达95%以上。Acidovorax sp.JG5对菲的代谢途径主要为通过同时氧化菲的C3-C4和C9-C10位点,以菲→3,4-菲二醇→2-羟基-1-萘甲酸途径,和菲→9,10-菲二醇→9,10-菲醌→2,2’-联苯二甲酸两条途径,将菲代谢为邻苯二甲酸和水杨酸,进入TCA循环而完成代谢。(3)将上述筛选出的高效菲降解菌Acidovorax sp.JG5与营养物质、化学氧化剂过硫酸盐共同作用于菲污染土壤,探究了低浓度过硫酸盐预氧化后,耦合不同微生物强化或刺激处理下土壤中菲的降解率和修复效应。结果表明,化学氧化与微生物修复技术联合可有效提高土壤中菲的降解效率。化学预氧化后加入高效降解菌和营养物质强化微生物对菲的降解,最终降解效率可提高8.08%~18.59%。同时添加高效降解菌Acidovorax sp.JG5和营养物质N对土壤中菲的降解促进作用最强。(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0)

多环芳烃降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环芳烃是一类常见的海洋污染物,其污染能力非常大,具有致癌、致畸的危害。多环芳烃在海洋中很难降解,严重危害着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环境,成为海洋污染治理的首要对象,经过研究后致力于发展海洋微生物的降解能力,降低多环芳烃的危害程度。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海洋微生物对多环芳烃降解的相关内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环芳烃降解论文参考文献

[1].周子康,崔洁,许平,唐鸿志.细菌降解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9

[2].宋虹.海洋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9

[3].华涛,李胜男,李凤祥,王浩楠.生物电化学系统降解多环芳烃萘及微生物群落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4].李晓宁,齐楚,杨杰,张银萍.微生物膜强化降解多环芳烃的光谱学特征[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5].倪进治,杨美玉,张红,魏然,陈卫锋.重金属对游离和生物炭固定化菌降解复合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影响[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6].王新廷,王芸,赵传富,马圣超,高云霄.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翟靖鑫,叶波平.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创新.2019

[8].高波.关闭煤矿多环芳烃的赋存特征及生物降解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9].唐涛涛.不同类型秸秆厌氧共代谢降解污泥中多环芳烃的效能及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9

[10].罗俊鹏.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降解特性及其与化学氧化联合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9

标签:;  ;  ;  ;  

多环芳烃降解论文-周子康,崔洁,许平,唐鸿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