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炭疽病论文-吉沐祥,邬劼,王晓琳,黄洁雪,朱建飞

葡萄炭疽病论文-吉沐祥,邬劼,王晓琳,黄洁雪,朱建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葡萄炭疽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葡萄炭疽病,葡萄白腐病,肟菌酯,叶菌唑

葡萄炭疽病论文文献综述

吉沐祥,邬劼,王晓琳,黄洁雪,朱建飞[1](2019)在《叶菌唑与肟菌酯及其复配对葡萄炭疽病菌及白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及田间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叶菌唑与肟菌酯的复配增效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以葡萄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和白腐病菌(Coniothyrium diplodiella)为供试病原菌,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叶菌唑、肟菌酯以及二者混用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采用SR值法筛选得到叶菌唑与肟菌酯(复配组合3∶1、1∶1、1∶2、1∶3、1∶5)的最佳配比为1∶3,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0.614 7、0.939 8μg/mL;田间防效调查结果表明,40%肟菌酯·叶菌唑4 500倍液、3 000倍液、1 500倍液、10%叶菌唑1 500倍液和30%肟菌酯1 500倍液施药后50 d对葡萄炭疽病防效依次为53.00%、64.35%、73.85%、68.87、55.12%,对白腐病的防效依次为74.29%、82.29%、90.94%、83.52和59.45%,40%肟菌酯·叶菌唑1 500倍液对葡萄炭疽病和白腐病的防效显着高于30%肟菌酯1 500倍液,对炭疽病的防效高于10%叶菌唑1 500倍液,但未达到显着性差异,对白腐病的防效显着高于10%叶菌唑1 500倍液。因此,肟菌酯和叶菌唑复配防治葡萄炭疽病和白腐病增效明显,其中以质量比1∶3混合后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防治增效作用最为显着,果穗套袋前可采用40%肟菌酯·叶菌唑1 500倍液浸果防治葡萄炭疽病和白腐病。(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李新艳,车升国,樊庆军,李翔,凌云[2](2019)在《葡萄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果色艳、味道美、营养丰、功效多,既可鲜食又可加工,经济效益高。近年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极大推动了菏泽市葡萄栽培面积的快速扩展,目前葡萄种植面积3.1万亩,产量3.8万吨,产值超1.9亿元,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但引种范围、栽培面积的扩大,再加之许多果农对病虫害防治认识不到位,致使葡萄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炭疽病是严重危害葡萄栽培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一般年份可造(本文来源于《果农之友》期刊2019年07期)

陈云德[3](2019)在《几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药剂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云南葡萄生产上危害较重的炭疽病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剂控制试验。室内从9种药剂中选出5种药剂,在云南省弥勒市和蒙自市进行了2a的葡萄炭疽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药剂的防治效果依次为:咪鲜胺(72. 40%)>硫酸铜+松脂乳油(56. 67%)>丙环唑·苯醚甲环唑(46. 16%)>白腐炭疽灵(44. 75%)>波尔多液(43. 33%)。葡萄果穗套袋之前用25%咪鲜胺乳油2000倍药液喷雾2次(谢花后1次、坐果期1次),与对照相比可以使果穗炭疽病的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大大下降,相对防治效果达到96. 75%,值得在生产中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郝宇,杨立柱[4](2019)在《葡萄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葡萄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发生规律、发病条件、病症表现,提出了葡萄炭疽病的综合防治方法,以期为葡萄种植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李星怡,周善跃,李保华[5](2018)在《温度湿度对在枝蔓上越冬葡萄炭疽病菌产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炭疽病是葡萄主要病害,主要侵染葡萄果实,受侵染的果实于近成熟发病,造成果实腐烂,严重影响葡萄生产。侵染葡萄果实的炭疽病菌主要来源于枝蔓上的越冬病菌。目前,生产上对于葡萄炭疽病主要从病菌的初侵染期开始,定期喷药或套袋保护果实和枝蔓。因此,研究了解在葡萄枝蔓上越冬炭疽病菌的产孢条件,就可以预测炭疽病菌的初侵染期和初侵染量,为炭疽病的防控提供依据。以4月初从葡萄园内采集越冬后的葡萄枝蔓,测试了不同温度和湿度对在枝蔓上炭疽病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枝蔓潜带有大量炭疽病菌,在适宜条件下每个枝段(15cm)都能产生分生孢子角。其中,84%的分生孢子角产生于枝蔓外观健康的表皮组织,15.25%的分生孢子角产生于芽痕,只有0.75%的分生孢子角产生于枝蔓上的枯死病斑表面。枝蔓表面枯死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角非常稀少,表明葡萄枝蔓枯死病斑内的病菌不是炭疽病菌的主要越冬场年。这可能由于病斑组织坏死,病菌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造成的。在葡萄枝蔓上越冬的炭疽病菌在25℃和30℃下保湿培养3d,枝蔓上可产生肉眼可见的橘黄色分生孢子角。其中,湿润的枝蔓在30℃培养3d后,产生分生孢子角的数量最多,25℃下次之;在20℃下保湿培养的枝蔓,14d后才能产生肉眼可见的分生孢子角;5℃、10℃、15℃和35℃下保湿培养的枝蔓,保湿14d后,未见到产生分生孢子角。在葡萄枝蔓上越冬的炭疽病菌产孢需要枝条湿润或100%高湿环境,产孢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产孢温度为30℃。可以推测,当平均气温达到25℃,持续3d的阴雨,葡萄炭疽病的越冬病菌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开始初侵染,降雨持续时间越长,病菌的侵染量越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刘梅,Jayawardena,R.S.,刘阳,邢启凯,燕继晔[6](2018)在《北京市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是北京市重要的经济作物,葡萄炭疽病是栽培中的常见病害,造成减产10%~20%。近年来,常采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该病病原菌,日本(Suzaki,2011)、澳大利亚(Greer et al.,2011)等国家将其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或)尖孢炭疽菌C.acutatum,我国(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淑芳[7](2018)在《葡萄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葡萄炭疽病的为害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葡萄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8年03期)

刘丽,刘长远,王辉,关天舒,于舒怡[8](2017)在《葡萄炭疽病菌鉴定及同源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葡萄炭疽病菌种类和遗传特征,给深入研究该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研究对不同地区的26株葡萄炭疽病菌通过形态学和r 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及同源性研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对病菌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将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上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利用Clustalx 1.83和MEGA 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病菌菌落为白色或灰白色,菌丝呈绒状或絮状,分生孢子为圆柱形或圆筒状,单孢,无色;测得病菌ITS序列为500 bp左右,鉴定病原均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不同地区葡萄炭疽菌的r DNA-ITS序列同源性高,亲缘关系比较近,但是各菌株间存在着遗传差异,并且菌株之间差异与地理来源和品种无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7年35期)

黄克玲[9](2017)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复配防治葡萄炭疽病》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防治葡萄炭疽病的高效低毒新型复配药剂,降低有效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防止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吉沐祥团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单剂及其复配制剂对葡萄炭疽病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它们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技报》期刊2017-07-08)

陈蕾丽[10](2017)在《葡萄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氟啶胺和咯菌腈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田间抗苯醚甲环唑菌株的生物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葡萄炭疽病发生逐年加重,成为其产业发展的瓶颈因子。因缺乏抗病品种,化学药剂仍然是防控该病的主要应急措施。该病防控长期依赖苯醚甲环唑、咪鲜胺等叁唑类杀菌剂,为该病害的防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年来,镇江市句容的葡萄炭疽病防效下降。因此,急于明确该地区叁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状况和新防治药剂的筛选,为此,进行了如下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建立了葡萄炭疽病菌对咯菌腈、氟啶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本研究采用菌落直径法,利用采自江苏镇江市的80株葡萄炭疽病菌分别建立了其对咯菌腈、氟啶胺和苯醚甲环唑叁种杀菌剂敏感性(EC50)基线:0.28±0.21μg/ml、0.12±0.12 μg/ml和0.45±0.11 μg/ml,EC50值分布均成单峰曲线。该研究为葡萄炭疽病化学防控和抗药性监测奠定基础。(2)明确了句容葡萄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抗药性频率和田间抗药性菌株的生物学性质。江苏镇江句容葡萄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产生抗药性,抗药性频率10%;其抗药性状需要EC50和MIC值两个指标共同决定;抗药性菌株产分生孢子能力、菌落生长显着下降,但致病性增强;与丙环唑和咪鲜胺存在正交互抗性;抗药性菌株的CYP51的氨基酸密码子点突变可能导致其抗药性形成;田间抗药性基因型丰富,至少存在8种抗药性基因型。(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葡萄炭疽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葡萄果色艳、味道美、营养丰、功效多,既可鲜食又可加工,经济效益高。近年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极大推动了菏泽市葡萄栽培面积的快速扩展,目前葡萄种植面积3.1万亩,产量3.8万吨,产值超1.9亿元,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但引种范围、栽培面积的扩大,再加之许多果农对病虫害防治认识不到位,致使葡萄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炭疽病是严重危害葡萄栽培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一般年份可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葡萄炭疽病论文参考文献

[1].吉沐祥,邬劼,王晓琳,黄洁雪,朱建飞.叶菌唑与肟菌酯及其复配对葡萄炭疽病菌及白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及田间防效[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李新艳,车升国,樊庆军,李翔,凌云.葡萄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果农之友.2019

[3].陈云德.几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药剂控制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

[4].郝宇,杨立柱.葡萄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9

[5].李星怡,周善跃,李保华.温度湿度对在枝蔓上越冬葡萄炭疽病菌产孢的影响[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刘梅,Jayawardena,R.S.,刘阳,邢启凯,燕继晔.北京市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18

[7].刘淑芳.葡萄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园艺.2018

[8].刘丽,刘长远,王辉,关天舒,于舒怡.葡萄炭疽病菌鉴定及同源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7

[9].黄克玲.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复配防治葡萄炭疽病[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7

[10].陈蕾丽.葡萄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氟啶胺和咯菌腈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田间抗苯醚甲环唑菌株的生物学性质[D].南京农业大学.2017

标签:;  ;  ;  ;  

葡萄炭疽病论文-吉沐祥,邬劼,王晓琳,黄洁雪,朱建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