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改良彗星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NA损伤检测,彗星实验,RAPD
改良彗星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赖金龙,胡健慧,付倩,吴国,陶宗娅[1](2015)在《改良彗星实验和RAPD技术检测DNA损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检测细胞DNA的断裂损伤效应和碱基突变,对彗星实验和RAPD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快速、稳定的实验流程。结果显示,改进后的彗星实验方法操作简便、耗时短、实验结果稳定,较好地解决了脱胶、细胞核分离操作繁琐、实验结果重复性低等问题;采用优化后的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RAPD扩增条带清晰,分辨率高,实验结果稳定,重复性高。将改进和优化后的彗星实验与RAPD技术结合,可快速检测出细胞DNA断裂和碱基突变的损伤效应。(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5年06期)
赖金龙,付倩,任莎,吴国,陶宗娅[2](2015)在《检测细胞DNA断裂损伤效应的彗星实验法的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彗星实验过程中常出现的脱胶、细胞核分离操作繁琐、重复性低等问题,对彗星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良,初步建立了彗星实验的快速操作流程。结果显示,通过对载玻片进行预处理,可确保凝胶悬挂均匀;采用改良机械法分离的细胞核浓度适中;以0.5%(w/v)涂层琼脂糖作为基层、以1.5%(w/v)低熔点包埋琼脂糖作为迭加层的"双层凝胶法",辅以"推片法"铺胶,操作便捷且不发生脱胶现象;细胞核膜经裂解处理后再进行电泳和荧光观察,彗星图像清晰,杂质少。应用改良后的彗星实验方法,操作简便,耗时更短,实验效果良好,可快速检测出细胞DNA损伤效应。(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凌发忠,徐忠东[3](2013)在《利用改良彗星实验检测废水对嗜热四膜虫DNA的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制模板铺胶进行嗜热四膜虫彗星实验,评估污水中遗传毒性物质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改良彗星实验可以提高效率和稳定性,不同稀释倍数的医药工业废水所引起的四膜虫细胞DNA损伤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8期)
王瑞国,苏晓鸥[4](2013)在《改良彗星实验评价叁种类型霉菌毒素吸附剂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试验旨在研究比较叁种典型霉菌毒素吸附剂(A、B、C)对黄曲霉毒素B_1(AFB_1)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的缓解作用。【方法】试验设两个染毒梯度,即2.5μgAFB_1/只和25μgAFB_1/只(大约相当于30μg和300μg AFB_1/kgBW的染毒水平),按照1 mlAFB_1溶液添加30 mg吸附剂的比例将AFB_1溶液分别与3种吸附剂混合,经口灌胃雏鸭,2h后改良彗星实验检测其肝细胞DNA损伤。【结果】结果显示:两种浓度AFB_1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在Tail DNA%、尾长、尾矩、Olive尾矩等个彗星参数上均有差异显着(P<0.05),吸附剂具有降低DNA损伤的趋势,吸附剂的这种作用效果因吸附剂种类以及染毒剂量的不同而显现出一定差异。【结论】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浓度AFB1染毒都能够使雏鸭肝细胞DNA发生显着损伤(P<0.05),叁种吸附剂A、B、C对于AFB_1引起的雏鸭肝细胞DNA损伤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而且吸附剂B对其干预效果优于吸附剂A和C,后两者效果基本相同;(2)吸附剂在AFB_1较低染毒水平下干预效果较好,在较高的AFB_1染毒水平下,吸附剂干预效果降低。(本文来源于《2013年饲料毒理学术报告会暨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材料集》期刊2013-04-24)
王瑞国,苏晓鸥[5](2009)在《改良彗星实验检测黄曲霉毒素B_1致雏鸭DNA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通过改良彗星实验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对雏鸭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雏鸭经AFB1灌胃染毒,2 h后分离肝细胞,并通过改良彗星实验测定DNA损伤。结果显示,AFB1能够导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表现为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尾矩、Olive尾矩等彗星参数与空白和溶剂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表明改良彗星实验能够用于AFB1导致肝细胞DNA损伤的检测,试验还提示,在体肝细胞彗星实验能够作为雏鸭AFB1暴露的遗传毒性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09年09期)
罗明志[6](2005)在《单细胞凝胶电泳》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sis,SCGE),又称彗星实验(comet assay),是一种在单细胞水平进行DNA损伤的检测方法,具有简便、灵敏、快捷、样品用量小等优点,广泛用于遗传毒性检测、环境毒性检测、分子流行病学和DNA损伤与修复等研究领域。 我们在本实验室建立了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并对部分操作流程进行了改良,包括(1)制胶方法改良;(2)增加水洗;(3)进行梯度酒精脱水。在上述改良过程中,我们用“灌胶”法在载玻片上制胶,替代了传统的使用磨砂载玻片上“叁明治”制胶,解决了彗星实验中常见的脱胶现象,脱水后有利于获得平整胶面;在裂解后增加了水洗步骤,以消除裂解液中的高盐和去垢剂对后续实验操作的影响;采用直流稳压电源进行单细胞电泳,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对染色的条件进行了筛选,确定了使用EB作为细胞DNA的荧光染料;以CASP(免费)作为彗星图像的分析软件,建立了图像分析的方法。这些实验步骤的改良以及实验流程的优化或标准化,简化了操作程序,节省了时间,并使结果分析更加简便。 为了验证上述改良后的实验系统是否可靠,我们用紫外线作为损伤因子处理细胞,诱导细胞DNA损伤,然后用彗星实验检测这一损伤。从这一阳性模型的结果分析来看,发现细胞损伤呈现出很好的时间依赖性,表明该实验系统的可靠性。我们同时筛选并评价了彗星实验中有关的DNA损伤分析指标,发现Tail Length,Comet Length,Tail Moment和Olive Tail Moment作为DNA损伤的评价指标比较可靠。 我们建立了肝细胞的组织块原代培养系统。在建立肝细胞组织块原代培养实验流程中,我们对实验的各个步骤,例如组织块贴壁需要的时间、细胞生长所需的培养基种类、培养基添加剂以及动物组织供体年龄等进行了筛选,建立了小鼠肝细胞组织块的原代培养系统。 我们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对磁场和抗癌药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以及小鼠原代肝细胞的DNA损伤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K562细胞在9mT稳恒磁场中处理12h即可引起细胞的DNA损伤,这一损伤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具有时间依赖效应;同样条件下对原代肝细胞的处理以及更长时间的处理(36h、48h、72h)均未发现细胞的DNA损伤。在使用较低浓度紫杉醇(50ng/mL)处理K562细胞12h后,即可导致细胞DNA损伤,并表现出时间依赖效应,而仅在高浓度长时间的紫杉醇(800ng/mL,24h)处理下才会引起肝细胞的DNA损伤。800gg/mL环磷酰胺处理K562细胞12h即可引起细胞的DNA损伤,而在1200gg/mL时方才引起肝细胞的DNA损伤。(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改良彗星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决彗星实验过程中常出现的脱胶、细胞核分离操作繁琐、重复性低等问题,对彗星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良,初步建立了彗星实验的快速操作流程。结果显示,通过对载玻片进行预处理,可确保凝胶悬挂均匀;采用改良机械法分离的细胞核浓度适中;以0.5%(w/v)涂层琼脂糖作为基层、以1.5%(w/v)低熔点包埋琼脂糖作为迭加层的"双层凝胶法",辅以"推片法"铺胶,操作便捷且不发生脱胶现象;细胞核膜经裂解处理后再进行电泳和荧光观察,彗星图像清晰,杂质少。应用改良后的彗星实验方法,操作简便,耗时更短,实验效果良好,可快速检测出细胞DNA损伤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改良彗星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赖金龙,胡健慧,付倩,吴国,陶宗娅.改良彗星实验和RAPD技术检测DNA损伤的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
[2].赖金龙,付倩,任莎,吴国,陶宗娅.检测细胞DNA断裂损伤效应的彗星实验法的改良[J].生态毒理学报.2015
[3].凌发忠,徐忠东.利用改良彗星实验检测废水对嗜热四膜虫DNA的损伤[J].江苏农业科学.2013
[4].王瑞国,苏晓鸥.改良彗星实验评价叁种类型霉菌毒素吸附剂效果的研究[C].2013年饲料毒理学术报告会暨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材料集.2013
[5].王瑞国,苏晓鸥.改良彗星实验检测黄曲霉毒素B_1致雏鸭DNA损伤[J].中国畜牧兽医.2009
[6].罗明志.单细胞凝胶电泳[D].陕西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