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的地位与作用论文-杨小波

读者的地位与作用论文-杨小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读者的地位与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读者意识,小学作文,作用和地位

读者的地位与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波[1](2019)在《读者意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读者参与了作者的写作过程和写作评价,是影响作者创作动力和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在写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者在写作之前要对读者进行了解和研究,在写作完成之后要收集读者的阅读反馈,要有"为谁写"意识,这就是读者意识。读者意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同样适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读者意识,在评阅中自身树立读者意识,有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作文中"写什么"和"怎么写"中遇到的困境。(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9年02期)

李全喜[2](2013)在《读者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探讨读者在高校图书馆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图书馆的相互关系,论述了读者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树立新的服务理念和确立读者核心地位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电大学刊》期刊2013年02期)

林克难[3](2012)在《论读者反应在奈达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模式,即比较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分别读了译文与原文后的反应然后对译文质量做出评判的模式。对此,译界一直存有争议,比如,读者反应到底应该如何衡量,读者到底有无一致的反应等等。事实上,奈达理论其实是过程模式,读者反应不过是个引子,为的是吸引读者并将读者引入到书中翻译过程的描述上。奈达理论的核心是描述、规范翻译过程。奈达暗示,凡是按照他定出的翻译过程进行翻译,译文一定能够达到动态对等,即读者反应对等。(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林克难[4](2010)在《论读者反应在奈达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模式,即比较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分别读了译文与原文后的反应然后对于译文质量作出评判的模式。但是,对此译界一直存有争议,比如:读者反应到底应该如何衡量,读者到底有无一致的反应等等。本文指出,奈达理论其实是过程模式。读者反应不过是个引子,为的是吸引读者并将读者引到翻译过程的描述上去。奈达理论的核心是描述、规范翻译过程,并暗示,凡是按照他定出的翻译过程去进行翻译的,译文一定能够达到读者反应对等。回顾历史,如果将读者反应视作奈达理论的核心,那么势必将奈达理论归入比较模式。而读者反应,正如不少人指出的那样,显得那么虚无缥缈,不可捉摸,至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那么多的争议,那么,将一种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岂不危险?这种质疑,到了21世纪,终于有了答案。Jenny Williams与Andrew Chesterman合着的《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一书,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将翻译研究分为叁种模式,对比模式(comparative model),过程模式(process model)与因果模式(causal model)。而奈达的翻译理论被归入了过程模式。说奈达理论属于过程模式是有根据的。从篇幅看,阐述翻译过程部分要占到《翻译理论与实践》全书正文篇幅将近80%。另外还有叁个旁证。第一: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前言中,奈达只字未提读者反应。第二:奈达在接下来1986年出版的一本专着《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令人瞩目地将"动态对等"这个重要概念改成了"功能对等",以正视听;第叁、一提到读者反应,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接受美学。然而在奈达理论中只字未提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说到底,不过是奈达用以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引子",先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再慢慢转向翻译过程这个主题上去。笔者认为,尽管奈达在书中没有明说,他实际上想说的是,读者反应与翻译过程的关系是:如果你按照我给出的翻译步骤一步一步地去做,如此产生的译文,读者读过之后,一定能够产生出与原文读者读了原文一样的反应,而根本无需去衡量读者的反应,也无需去比较原文读者读了原文的反应与译文读者读了译文的反应。一种属于过程模式的翻译理论,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比较模式来研究,并就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无谓的争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从中又可以得出怎么样的启发呢。翻译理论一般是由导语(introduction)与阐释(elaboration)两部分组成的。学习翻译理论切忌粗枝大叶,而要细读原着,认认真真地将一本理论着作从头看到尾。更不可从二手资料或者通过别人的译文学习理论,理论着作的翻译未必能准确地传达原意,而且别人的译介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别人主观的见解。这里的要点是,一定要将导语与阐释一鼓作气读完,在此过程中下力气理清两者的关系与各自在这个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只有这样去学习翻译理论才是可靠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11-05)

李晓华,朱希祥[5](2010)在《读者在写作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中西写作学比较(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的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接受研究)和读者——反应文学批评引入之前,我们大学写作教材对读者(包括听众、观众、普通欣赏者等)在文艺创作、欣赏和一般写作中的地位,是不够重视的,更谈不上相关的探讨与研究。一般对作者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制作者这个层面上,对读者、听众、观众、欣赏者之类的理解,更多想到的是高山流水式的知己或知音,以及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都要读给(本文来源于《应用写作》期刊2010年09期)

杨再喜[6](2009)在《苏轼对柳宗元诗歌的大规模接受及其后世影响——再论苏轼的“第一读者”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柳宗元诗歌传播接受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注意到苏轼在理论阐释上的突出贡献,并由此把他作为柳诗的"第一读者"。事实上,苏轼居于柳诗"第一读者"的地位,其作用还表现在:其一,他作为一个具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开始全方位地学习模仿柳诗,给后世读者树立了榜样,开启了大规模接受柳诗的风气;其二,他高超的接受艺术常给后人以启迪,使后世读者在接受柳诗时,又能够从苏诗那里吸收丰富的艺术营养。因此,我们应该较全面地理解苏轼的"第一读者"地位,他是柳诗接受史上第一位重要理论的阐释者、大规模接受风气的开启者和成功的接受艺术的启迪者。(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09年06期)

范丽[7](2008)在《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把读者作为文学批评主要研究对象的读者反应批评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视角,读者反应同样也成为翻译批评不可或缺的一维。随着文学的商业化和读者群体日益多元化,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应当给予准确的定位,才能保持翻译的初衷——文化传播。本文分析了读者在翻译过程的主体间性以及对翻译活动的反控,旨在科学评价读者在文学翻译中地位。(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甄荣,廖甫[8](2007)在《论翻译中译文读者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研究一直以原文作者、译者和翻译标准为重点,很少涉及译文读者。提出翻译实质上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文读者作为译作最终的接受对象在翻译过程中占有特殊地位,译文读者的要求对翻译实践有着能动的指导作用。建议无论是翻译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都把读者因素置于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11期)

李全喜[9](2005)在《浅议读者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探讨读者在高校图书馆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图书馆的相互关系,指出读者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树立新的服务理念和确立读者核心地位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图书馆工作》期刊2005年02期)

尚永亮,洪迎华[10](2004)在《柳宗元诗歌接受主流及其嬗变——从另一角度看苏轼“第一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柳宗元诗的“第一读者” ,苏轼的意义与其说是对柳诗风格之审美阐释和历史地位的评判 ,不如说是关于陶柳同流、韦柳并提这一接受方向的开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历宋元明清数百年的柳诗接受主流 ,一方面突破了苏轼设定的框架 ,而呈纵深掘进的态势 :以清淡许柳诗 ,突出其峭的个性风格 ;以本色论柳诗 ,突出其精工的语言特色 ;以创作论为核心 ,着力探寻柳诗风格的成因 ,从而使得柳诗通过代复一代的接受 ,不断丰富和完形。另一方面 ,苏轼开启的解读方向及其对柳诗“清淡”风格的总体定位 ,在被发展、补充的同时仍然得到了顽强的传承 ,从而形成并强化着柳诗接受史的主流。这种从后世阅读活动尤其是接受主流来反观“第一读者”、判断其突出贡献的做法 ,应是理解“第一读者”之地位和作用的另一途径。(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04年06期)

读者的地位与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探讨读者在高校图书馆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图书馆的相互关系,论述了读者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树立新的服务理念和确立读者核心地位的重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读者的地位与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杨小波.读者意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

[2].李全喜.读者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地位和作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

[3].林克难.论读者反应在奈达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

[4].林克难.论读者反应在奈达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论文集.2010

[5].李晓华,朱希祥.读者在写作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中西写作学比较(五)[J].应用写作.2010

[6].杨再喜.苏轼对柳宗元诗歌的大规模接受及其后世影响——再论苏轼的“第一读者”地位和作用[J].社会科学辑刊.2009

[7].范丽.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8].甄荣,廖甫.论翻译中译文读者的地位与作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李全喜.浅议读者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地位和作用[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5

[10].尚永亮,洪迎华.柳宗元诗歌接受主流及其嬗变——从另一角度看苏轼“第一读者”的地位和作用[J].人文杂志.2004

标签:;  ;  ;  

读者的地位与作用论文-杨小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