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论文-徐长军

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论文-徐长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域分子3(Tim-3),脑出血,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a

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徐长军[1](2018)在《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域分子3对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全部脑卒中的15-200%,每年全球发病人数超过2百万。在发病6个月内,脑出血的死亡率超过40%,而仅有20%的患者能够独立生活。但是目前临床对脑出血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这主要是因为对脑出血后继发脑损伤的机制还不了解。越来越多的研究示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炎症反应是以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在出血部位大脑中的聚集和激活为特征的。炎症细胞包括血液来源的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脑固有的小胶质细胞、星性细胞和肥大细胞。这些细胞的激活释放一系列炎性介质,包括细胞因子、化学因子、蛋白激酶、前列腺素和其他的炎性活性物质。在所有的炎症细胞中,小胶质细胞是第一个对脑损伤作出反应的细胞。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同血液来源的巨噬细胞形态相似,无法分辨,因此也被称为脑内的巨噬细胞。研究证实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在脑出血早期就被激活,并且释放一系列的毒性分子,包括细胞因子、化学因子、活性氧簇,环氧化酶-2、蛋白酶、血红素加氧酶-1和前列腺素,因此,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域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3,Tim-3)是2002发现的新型免疫调节分子,特异性的表达在激活的辅助T淋巴细胞-1。研究证实Tim-3也在固有免疫细胞上表达,包括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Tim-3在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上过度表达,诱导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能够加重炎症反应,诱发继发性脑损伤。但是到目前血后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尚不清楚。因为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是诱发脑炎症反应和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细胞,并且Tim-3可以调节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我们推测Tim-3可能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功能参入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这项研究为了证实此假设。第一部分:Tim-3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目的:检测Tim-3在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的表达和细胞来源,探讨Tim-3在脑出血后脑组织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用自体血注射法建立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和Tim-3基因敲除(Tim-3-/-)小鼠的脑出血模型,分别在操作后12小时和1、3、5、7天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中Tim-3的表达、TNF-a和IL-1β的浓度和脑含水量。免疫荧光染色测定Tim-3阳性细胞、星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数量。免疫荧光双染分辨Tim-3表达的细胞来源。ELISA法测定TNF-a和IL-1β的表达。小鼠行为学测定评估神经缺陷的程度。结果:1.Tim-3阳性细胞数和Tim-3 mRNA在WT脑出血组从出血后12小时开始升高,1天时达高峰,3天时开始下降,与WT对照组比较,Tim-3阳性细胞数和Tim-3mRNA在各检测时间点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2.免疫荧光双染技术显示Tim-3优势表达在CD11b阳性细胞(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较少在MPO阳性细胞(中性粒细胞)中表达,在GFAP阳性细胞(星形细胞)中表达最少。3.IL-1β和TNF-a的浓度在出血后12小时开始升高,1天时达高峰,3天时开始下降,WT脑出血组与WT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在出血后12小时升高,高峰在1天和3天,然后逐渐下降,WT脑出血组与WT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Tim-3的表达与IL-1β、TNF-a的浓度和脑含水量正相关(IL-1β::0.618,P<0.001;TNF-a:r=0.610,P<0.001;脑含水量:r=0.566,P=0.001)。5.在Tim-3-/-脑出血组小鼠血肿周围脑组织中IL-1β、TNF-a的浓度显着下降,同WT脑出血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im-3-/-脑出血组与WT脑出血组比较,IL-1 β : 12 h P<0.01;1d P<0.05;3 d P<0.05;5d P<0.05;7d P<0.01.TNF-a12h P<0.05;Id P<0.05;3d P<0.01;5d P<0.01;7d P<0.01)。在各检测时间点,脑含水量在Tim-3-/-脑出血组也明显降低(Tim-3-/-ICH组与WT出血组比较,12hP<0.01;1dP<0.01;3d P<0.01;5d P<0.01;7d P<0.05)。出血后12小时和1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NDS在TiM3-/-脑出血组与WT脑出血组比较无差异。在出血后3天时,NDS在Tim-3-/-脑出血组与WT脑出血组比较有降低,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出血5天和7天时,NDS在Tim-3-/-脑出血组与WT脑出血组比较明显降低,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6.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星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数量均升高,但是高峰出现的时间不同。星形细胞在出血1天时增多,在5天和7天时达高峰。中性粒细胞在12小时增多,高峰在3天,然后逐渐降低。中性粒细胞和星形细胞的数量在Tim-3-/-脑出血组和WT脑出血组之间无差异。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数量在出血后12小时升高,在1天时达高峰,同Tim-3、IL-1β和TNF-a的变化趋势相同。Tim-3-/-脑出血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数量同WT脑出血组比较显着降低,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0.01)。结论:Tim-3在脑出血后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第二部分:Tim-3在脑出血病人全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目的:研究Tim-3在脑出血病人外周血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脑出血后全身性炎症反应和脑损伤的关系。方法:60例新发病的基底节脑出血的病人和30例健康者纳入该研究。根据发病12小时的脑出血量,将脑出血病人分为小量脑出血组(出血量<30ml,30例)和大量脑出血组(出血量30ml,30例)。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Tim-3在外周血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Tim-3 mRNA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出血后1、3和7天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a和S-100B蛋白的浓度使用ELISA方法测定。30天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用于评估脑出血病人的恢复情况。结果:1.脑出血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都明显升高,3天时达高峰,7天时下降。但是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大量脑出血组升高的更加明显,在各个检测时间同小量脑出血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大量脑出血组的单核细胞计数在3天和7天时显着升高,同小量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脑出血后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也有升高,但只在第3天时两个脑出血组之间有差异(P<0.01)。至于单核细胞比例,在两个脑出血组之间没有差异。淋巴细胞的变化趋势同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细胞相反,淋巴细胞的计数和比例在各个检测时间点都降低,而在大量脑出血组降低地更加明显,同小量脑出血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Tim-3在大量脑出血组病人的CD14+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4.174,P<0.001)。Tim-3在大量脑出血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轻度升高,同对照组比较无差异(t=1.674,P=0.10)。Tim-3在大量脑出血病人的CD8+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明显降低,同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3.801,P<0.001)。3.脑出血后1天,Tim-3 mRNA表达升高,3天时达高峰,7天时下降。在各检测时间点同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是Tim-3 mRNA的表达在大量脑出血病人中升高的更加明显,同小量脑出血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在各检测时间点脑出血病人的血清IL-1β和TNF-a浓度都明显升高,同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在大量脑出血组升高的更加明显,同小量脑出血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脑出血后7天内血清S-100B蛋白的浓度持续升高,同样,在大量脑出血组升高的更加明显,同小量脑出血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5.Tim-3的表达与血清IL-1β、TNF-a、S-100B蛋白的浓度之间存在密切正性相关。(IL-1β:小量脑出血组r=0.498,P<0.001;大量脑出血组r=0.511,P<0.001。TNF-a:小量脑出血组r=0.59,P<0.001;大量脑出血组r=0.682,P<0.001。S-100B蛋白:小量脑出血组r=0.508,P<0.001;大量脑出血组r=0.477,P<0.001)GOS评分与Tim-3 mRNA、IL-1β、TNF-a、S-100B蛋白之间存在明显的负性相关。(Tim-3 mRNA:小量脑出血组r=0.650,P<0.001;大量脑出血组r=0.723,P<0.001。IL-1β:小量脑出血组r=0.492,P=0.06;大量脑出血组r=0.497,P=0.005。TNF-a:小量脑出血组r=0.569,P).001;大量脑出血组r=0.637,P<0.001。S-100B蛋白:小量脑出血组r=0.508,P=0.004;大量脑出血组r=0.538,P=0.0、02)。结论:Tim-3在CD14+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参入了脑出血后炎症反应,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治疗目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3-10)

姚兰,刘亚男,余追[2](2018)在《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凝集素9通路在脓毒血症免疫调控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脓毒血症是重症监护室(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是由潜在或明确的感染因素所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大量的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触发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而导致的一些列炎症和免疫损伤。大量的研究证实,机体免疫抑制在脓毒血症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Tim-3/Galectin-9共抑制通路是重要的免疫负调控信号通路,其在脓毒血症所致的免疫抑制中的调控作用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简要阐述并总结了Tim-3/Galectin-9通路在脓毒血症所致的免疫抑制中所发挥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微循环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浦飞飞[3](2017)在《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TIM-3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检测TIM-3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8例骨肉瘤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IM-3表达水平,并应用统计学模型处理数据,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IM-3在骨肉瘤组织中呈现不同程度的高表达,在癌旁组织中呈现低表达。TIM-3的阳性表达水平与骨肉瘤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病理分型、病变部位、Enneking分期等无明显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IM-3表达水平高的患者临床预后比表达水平低的患者差。结论:骨肉瘤肿瘤组织中TIM-3表达水平较高,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TIM-3表达水平的高低与骨肉瘤患者临床预后呈负相关,提示TIM-3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第二部分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研究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TIM-3靶向治疗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MTT、克隆形成实验检测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细胞MG63、U-20S增殖的影响;应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染色法检测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细胞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提示靶向抑制TIM-3能明显抑制骨肉瘤MG63、U-20S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均提示靶向抑制TIM-3能显着抑制MG63、U-20S迁移和侵袭;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染色法结果提示靶向抑制TIM-3能促进MG63、U-20S凋亡;Western-blot结果提示靶向抑制TIM-3能显着降低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靶向抑制TIM-3能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第叁部分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荷瘤裸鼠的抗肿瘤作用目的:研究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细胞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24只裸鼠随机分成实验组(TIM-3siRNA)和对照组,将人骨肉瘤细胞接种于右背部皮下建立荷瘤裸鼠模型,检测各组裸鼠体重变化,绘制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待第一只裸鼠正常死亡时处死所有裸鼠,检测肿瘤的重量和体积。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PCNA和HMGB1的表达水平。结果:TIM-3siRNA实验组较对照组相比,U-20S荷瘤裸鼠移植瘤肿瘤重量、体积显着降低,抑瘤率显着增高。TIM-3 siRNA实验组肿瘤中PCNA和HMGB1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结论:靶向抑制TIM-3能抑制骨肉瘤细胞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和侵袭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唐韵成[4](2014)在《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Tim-3)在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恒定自然杀伤T(iNKT)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T cell immunoglobulin mucin-3,Tim-3)是Tim家族的一员,作为免疫负调控分子对免疫耐受起关键作用,与配体半乳凝素-9(galectin-9)作用可诱导Tim-3+T细胞死亡。肿瘤免疫逃逸是肝细胞癌发病机理中重要的一环,CD1d限制性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NKT)与免疫效应细胞相互作用参与肿瘤免疫。已有实验证明Tim-3在慢性感染及肿瘤个体耗竭的CD8+T细胞上表达上调,而最近有研究发现Tim-3/galectin-9信号通路介导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T细胞的功能失调及调控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iNKT细胞的稳态。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Tim-3在HBV相关HCC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中iNKT细胞上的表达,以揭示其在HCC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5例手术切除的HBV相关HCC患者癌灶、癌旁组织作为病例组,及7例手术切除的肝血管瘤患者瘤旁正常肝脏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机械研磨法获取肝细胞悬液,经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肝脏浸润淋巴细胞;同时采集两组患者外周血分析单个核细胞群。标本标记荧光素偶联的CD3、CD4、CD8、Vα24Jα18TCR(6B11单克隆系)及Tim-3抗体,在溶血素处理后,经BD FACSAria Ⅱ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Tim-3在HBV相关HCC癌灶、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及外周血中CD3+iNKT细胞及各亚群CD4+iNKT、 CD8+iNKT和(CD4-CD8-)DN iNKT细胞上的表达。结果:1Tim-3在HBV相关HCC癌灶组织中的CD3+、CD4+及CD8+T细胞上表达增高。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比较,Tim-3在癌灶组织中的CD3+、CD4+及CD8+T细胞上表达显着增高(Tim-3+CD3+T细胞:2.729±1.436%vs.0.729±0.373%和0.600±0.265; Tim-3+CD4+T细胞:3.343±1.976vs.1.500±0.896%和1.086±0.367%; Tim-3+CD8+T细胞:3.300±1.854vs.1.300±0.635%和0.657±0.244%, P<0.05)。2iNKT及各亚群细胞频数在HBV相关HCC患者癌灶、癌旁组织和肝血管瘤患者正常肝脏组织及在这两组外周血中的变化。癌灶组织中CD3+iNKT细胞频数较癌旁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中的细胞频数显着降低(0.123±0.089%vs.0.227±0.140%和0.462±0.145%, P<0.05)。癌灶组织中亚群CD8+iNKT和(CD4-CD8-)DN iNKT细胞频数显着低于癌旁组织中两者的细胞频数(14.8±9.4%vs.25.2±10.8%;24.4±14.0%vs.41.3±12.6%, P<0.05),而癌灶组织中亚群CD4+iNKT细胞频数则显着高于癌旁组织中的细胞频数(37.3±12.9%vs.24.3±7.2%, P<0.05)。相较肝血管瘤患者外周血,HBV相关HCC患者外周血中CD3+iNKT细胞频数显着降低(0.152±0.362%vs.0.373±0.200%, P<0.05)。HBV相关HCC与肝血管瘤患者外周血中iNKT亚群细胞分布则无显着差异。3Tim-3在HBV相关HCC癌灶、癌旁组织和肝血管瘤患者正常肝脏组织中iNKT及各亚群细胞上的表达水平。与正常肝脏组织和癌旁组织比较,Tim-3在癌灶组织中的CD3+iNKT细胞上表达显着增高(51.2±8.3%vs.18.4±3.4%和24.1±4.5%, P<0.05);且Tim-3的表达主要在癌灶组织中的CD4+iNKT亚群细胞上显着增高(62.0±6.9%vs.35.4±4.2%和36.8±6.5%, P<0.05)。结论:1与正常肝脏组织及HBV相关HCC癌旁组织比较,Tim-3在HBV相关HCC癌灶组织中的CD3+T细胞及CD4+和CD8+T亚群细胞上富集。2HBV相关HCC患者外周血、癌灶及癌旁组织中CD3+iNKT细胞频数较对照组降低。值得注意的是亚群分布的差异:与癌旁组织比较,癌灶组织中CD4+iNKT细胞百分数增高,而CD8+iNKT及(CD4-CD8-)DN iNKT细胞百分数则下降。3与正常肝脏组织及HBV相关HCC癌旁组织相比较,Tim-3在HBV相关HCC癌灶组织中的iNKT细胞上表达增高,且以Tim-3+CD4+iNKT细胞为主。因此Tim-3可能通过抑制iNKT细胞参与了HBV相关HCC的免疫调控。(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4-03-01)

吴雪春,张元珍,肖嘉伟,李莉,周望莉[5](2013)在《自然流产小鼠模型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自然流产小鼠模型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Tim-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以CBA/J雌鼠与DBA/2雄鼠交配建立自然流产小鼠模型,并以CBA/J雌鼠与BALB/c雄鼠交配作为对照组,每组各14只。于孕14.5天获取小鼠脾脏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脾脏中CD4+Tim-3+细胞/CD4+细胞的比例,免疫磁珠法分选CD4+Tim-3+细胞并以荧光定量RT-PCR检测Tim-3 mRNA的表达。结果 CBA/J×DBA/2组胚胎吸收率为25.0%(36/144),显着高于CBA/J×BALB/c对照组的8.6%(14/162)(P<0.01),提示造模成功。孕14.5天时自然流产组与对照组孕鼠脾脏中CD4+Tim-3+细胞/CD4+细胞比值分别为5.38±0.54%和3.81±0.52%,自然流产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但是,自然流产组Th1细胞Tim-3 mRNA的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结论 Th1细胞表面Tim-3表达降低可能参与了母胎免疫耐受的破坏及自然流产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陈建平,何念海[6](2012)在《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域基因多态性与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变应性疾病,近些年来在全球范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大多数成年期哮喘由儿童哮喘发展而来,其病因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又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人类的TIM基因家族有3个,即:TIM-1、TIM-3和TIM-4,定位于染色体5q33.2,此区域是哮喘的主要遗传易感位点之一。本文就TIM基因家族多态性与哮喘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2年11期)

王敬瑜[7](2012)在《人Ⅰ型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1(Tim-1)的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Tim-1(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1),又称人甲型肝炎病毒受体-1(human hepatitis A virus receptor, hHAVcr-1)或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是Tim家族基因中第一个被发现的分子。Tim-1表达于CD4+T细胞,在抗原刺激初期即开始转录,为T细胞的激活提供共刺激信号,参与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可以抑制外周耐受的发生。Tim-1基因编码蛋白为Ⅰ型跨膜蛋白,是一个由N末端免疫球蛋白V区结构域(IgV)、黏蛋白样结构域、跨膜区和一个带有磷酸化基序的胞质尾区构成。Tim-1分子的编码基因具有多态性和配体多样性,这种特性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关系。Tim-4是Tim-1的天然配体,Tim-1/Tim-4相互作用可调节T细胞的活化增殖,调节Thl/Th2细胞平衡。因此,Tim-1分子参与了多种Thl/Th2细胞失衡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M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和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湿疹等)的发生、发展过程。将Tim-1分子大量表达,将可能成为一种治疗这些疾病的基因工程药物。最近的研究中,在人源化SCID (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t disease)小鼠实验性哮喘模型中,用识别人Timl-IgV结构域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T细胞的增殖,降低特异性Th2细胞反应,缓解哮喘病情,并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因此,我们设想Tim-1和配体结合的活性区域主要在胞外区的IgV结构域。本课题中,我们扩增出Tim-1胞外区的N末端免疫球蛋白V区结构域(IgV)的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成功的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Tim-1(IgV)。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DE3),筛选出高表达Tim-1(IgV)的菌株BL21(DE3)-PET28a-Tim-1(IgV)。表达的Tim-1(IgV)主要是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中试发酵的摸索,进一步提高了Tim-1(IgV)的表达水平。目的蛋白可达到湿菌的16.7%,得率可达21.55mg/L。包涵体经洗涤,变性,纯化,复性后,纯度达85%以上。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表明Tim-1(IgV)可以有效抑制由anti-CD3mAb和anti-CD28mAb协同刺激的Jurkat细胞的增殖;另外通过Lipid-Protein Overlay Assay的方法,验证了Tim-1(IgV)可以和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tdSer)结合,证明了复性后的Tim-1(IgV)是有生物学活性的。综上,相对于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我们采用了pET原核表达系统,实现了蛋白质的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具有较高生物活性,为抗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研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2-05-05)

陈治中,王琳,王晓蓓,毛晓露,陈凤花[8](2012)在《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4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4(TIM-4)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解TIM-4蛋白的特性。方法:采用Trizol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mRNA,逆转录合成cDNA,以此为模版,两步法RT-PCR扩增TIM-4,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FTIM-4质粒,通过PCR及测序进行鉴定。同时,我们构建pEGFP-N1-TIM-4真核表达载体,并测序鉴定其准确性;将pEGFP-N1-TIM-4质粒转染CHO细胞,用RT-PCR和荧光显微镜证实其表达。应用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TIM-4蛋白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构域和功能。结果:从逆转录的cDNA扩增出TIM-4;经PCR、酶切鉴定、测序分析表明扩增产物与GenBank提供的序列完全相同。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TIM-4在CHO细胞中稳定表达,表达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IM-4蛋白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有1个跨膜螺旋结构,含约10.32%的α-螺旋,29.89%的延伸链,59.79%的不规则卷曲,有1段由24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亚细胞主要定位于细胞质、细胞核、分泌系统的小囊泡、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上。功能分析预测该蛋白具有受体和信号转导功能。结论:成功构建TIM-4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洞察了TIM-4蛋白的性质,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免疫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陈治中,王晓蓓,王琳,毛晓露,陈凤花[9](2011)在《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基因及其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基因及其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并对TIM-3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采用Trizol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mRNA,利用两步法RT-PCR技术扩增TIM-3及其胞外(结构)域基因片段和人IgG1 Fc基因片段。并将他们分别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通过PCR及测序进行鉴定。序(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05-24)

吴成生,于敏[10](2010)在《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4在免疫应答中作用及其与免疫疾病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domain-containing molecule,TIM)基因是近年发现的新的基因家族。TIM家族蛋白在调节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TIM-4是TIM家族一个成员,是一种I型跨膜糖蛋白分子。TIM-4仅表达在活化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巨噬细胞的表面,它是TIM-1的体内天然配体。TIM-1与TIM-4相互作用可调节T细胞活化增殖,调节Th1/Th2细胞平衡。此外,TIM-4可与磷脂酰丝氨酸结合,促进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作用。因而,TIM-4与一些过敏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期刊2010年06期)

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脓毒血症是重症监护室(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是由潜在或明确的感染因素所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大量的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触发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而导致的一些列炎症和免疫损伤。大量的研究证实,机体免疫抑制在脓毒血症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Tim-3/Galectin-9共抑制通路是重要的免疫负调控信号通路,其在脓毒血症所致的免疫抑制中的调控作用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简要阐述并总结了Tim-3/Galectin-9通路在脓毒血症所致的免疫抑制中所发挥的调控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徐长军.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域分子3对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姚兰,刘亚男,余追.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凝集素9通路在脓毒血症免疫调控中的研究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2018

[3].浦飞飞.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4].唐韵成.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Tim-3)在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恒定自然杀伤T(iNKT)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4

[5].吴雪春,张元珍,肖嘉伟,李莉,周望莉.自然流产小鼠模型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

[6].陈建平,何念海.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域基因多态性与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12

[7].王敬瑜.人Ⅰ型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1(Tim-1)的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D].复旦大学.2012

[8].陈治中,王琳,王晓蓓,毛晓露,陈凤花.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4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

[9].陈治中,王晓蓓,王琳,毛晓露,陈凤花.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基因及其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生物信息学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10].吴成生,于敏.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4在免疫应答中作用及其与免疫疾病的关系[J].生命的化学.2010

标签:;  ;  ;  ;  ;  

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论文-徐长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