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和“少”的取舍中锻造学生

在“多”和“少”的取舍中锻造学生

——《分子热运动》教学谈

李胜云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737200

都说初中物理学习以探究为主,但是如何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趣、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还有太远的路需要行走,还有更丰富的探索空间值得师生去开拓。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尽管和其他物理探究一样平平常常,但这并不妨碍“分子热”一定是学生最愿意探究的一个课题。因为它切入的角度实在太多(比如从物体温度的角度切入、从弹簧的弹力切入、从学生能识别扩散现象切入等等),因而完全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探究渠道和特殊的魅力。

一、少一些“听众”行为,多一些自主实践

听过好几节《分子热运动》的公开课,发现教师往往在引入新课之后,就提出问题:“组成物质的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呢?运动,分子的运动和哪些因素有关呢?”然后教师直接释疑:“通常分子体积与质量极其微小……可见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极小的微尘颗粒也是由无数的分子组成的。”不得不说,这样的释疑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很小,物体中分子数量巨大留下深刻印象。然而,看多了类似的的课堂引入,我不禁思考,这样的引入好是好,但学生只是“听众”,丝毫没有自己自主实践的机会。这样,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划痕吗?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标准的这一提法,我满怀敬意。的确,“由听众到主人”,也就是充分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物理探究中应该着力追求的理念之一,同时也是所有课程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理念。

比如,就《分子热运动》而言,可以在新课伊始,让学生打开一瓶香水,让他们讨论回答: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东西跑到鼻子里了?学生观察后大致描述现象,同时让他们列举类似的扩散现象,以此引发出学生更多元、更开放、更富有创造性的物理思维方法与问题解决策略。

事实证明,当教师放权以后,学生少了一些“听众”行为,而多了一些自主自悟。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什么思路都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列举出的类似的扩散现象可谓是多种多样:隔壁邻居家烧菜,一会儿我就闻到香味了;房间里开了空调,一会儿整个房间里便觉得暖洋洋的;烧煤气的时候,整个房间可以闻到煤气味……

正是在这样的自主讨论和交流中,“人的精神、心智、思想、毅力不断地得到哺育,不断地得到成长。”[1]而这一切,与教师的放权,与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实践是分不开的,正所谓:“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二、少一些直接灌注,多一些有效追问

上文提到,《分子热运动》的教学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来完成实验任务。然而,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无所事事和放任不管,“生怕自己的思想侵犯了学生的思想,因而情不自禁地尊重有余而引领不足。”[2]事实上,好的物理探究活动应该在充分放权的同时,更要加强探究活动的引领,分岔之处需拨之,阻塞之处需疏之。如何“拨”?怎样“疏”?窃以为,当学生的思维因为难度而停滞,或者因太简单而呈现出某种“趋向性”时,我们需要设计好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来重构解决问题的框架与路径,给学生腾出施展思维拳脚的更大舞台和空间。

实践证明,有效追问远比直接灌注更有效,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尤其是这种有效追问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的局面时,不但可以为学生解惑,而且也必将极大地为课堂教学增值,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三、少一些按部就班,多一些探究延伸

好的物理课堂应该从纵的方面往前走,从横的方面往左右扩张,以此拓展摇曳生姿的物理实践探索新天地,正所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以此让学生在物理探究中进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的多元境界。

1.思考:常用透明胶带把写错处揭掉,在操作时往往把胶带用力抹一下使之与纸紧贴,才能将错处的纸揭掉一层,为什么?

2.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细棉线一拉就断,细铁丝不易拉断,为什么呢?

3.为什么固体有形状,有体积,而液体只有体积没有形状,气体既无体积也无形状?

以上三个探究活动,真正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面,让学生探究的触角伸得更远,让学生进一步更深地理解引力和斥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更深地理解到“棉线易断铁丝不易拉断是因为棉线分子间的引力小于铁丝分子间的引力”等有关分子热运动的核心概念。这样的拓展探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由点到面”,更是实践中的“由此及彼”,这样的拓展,不正是物理探究实践中所更加需要的一种理想境界吗?

多一些自主实践,多一些有效追问,多一些探究延伸,也许这三者还不是拓展物理实践新时空的全部元素,但至少可以为学生拓展物理打开一道“缝隙”,让亮光可以照进来,并且照亮某些“蒙尘”。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除去尘埃与遮蔽,让光出来”。这是物理之光,当然也是希望之光,创造之光。

参考文献

[1]林高明核心素养: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历程[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2),49。

[2]李镇西得失寸心知[J].教师月刊,2015,(4),38。

标签:;  ;  ;  

在“多”和“少”的取舍中锻造学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