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药论文-张璐,向伦理,杨琳垚,李蓉涛,钟金栋

大黄药论文-张璐,向伦理,杨琳垚,李蓉涛,钟金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黄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香薷属,大黄药,化学成分

大黄药论文文献综述

张璐,向伦理,杨琳垚,李蓉涛,钟金栋[1](2019)在《苗药大黄药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苗药大黄药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Sephadex LH-20、Lichroprep RP-18、MCI-gel和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采用~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并结合参考文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黄药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3R,5S,6E,8S,10E)-3,7,11-trimethyl-1,6,10-dodecatriene-3,5,8-triol(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对羟基苯乙酸甲酯(4)、methyl(R)-3-hydroxy-5-phenyl pentanoate(5)、methyl 2-O-feruloyl-3-(3′,4′-dihydroxyphenyl)lactate(6)、methyl isoferuloyl-7-(3,4-dihydroxyphenyl) lactate(7)、咖啡酸甲酯(8)、反式对羟基桂皮酸(9)、原儿茶醛(10)、对羟基苯甲酸(11)、2,6-dihydroxy-2,4-dimethyl-3(2H)-benzofuranone(12)、4-羟基苯乙醇(13)、4-羟基-3-甲氧基苯基乙二醇(14)、2-(3′,4′-二羟苯基)-1,3-胡椒环-5-醛(15)、4-acetonyl-3,5-dimerhoxy-p-quinol(16)、(E)-2-(4-hydroxy-3-methyl-2-butenyl)-hydroquinone(17)、(1′R)-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propan-1′-ol 4-O-β-D-glucopyranoside(1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9年04期)

马骁,文建霞,何璇,魏士长,李浩田[2](2018)在《“茵陈-大黄”药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文献荟萃分析(Meta分析)方法,对"茵陈-大黄"药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7个中英文数据库,纳入"茵陈-大黄"药对治疗NAFLD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组患者采用"茵陈-大黄"药对组成的复方治疗或与常规治疗联合应用,对照组患者采用安慰剂、常规治疗或其他非中药治疗),评定其方法学质量,并对结局指标进行合成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涉及1 317例患者,所有文献均具有一定的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1.24,95%CI=1.11~1.40,P=0.000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RR=-9.87,95%CI=-13.48~-6.26,P<0.000 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R=-7.55,95%CI=-11.11~-3.96,P<0.000 1)、γ-谷酰转肽酶水平(RR=-12.32,95%CI=-18.64~-6.00,P=0.000 1)、总胆固醇(RR=-0.53,95%CI=-0.89~-0.18,P=0.003)、叁酰甘油(RR=-0.78,95%CI=-1.27~-0.29,P=0.002)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R=-0.40,95%CI=-0.59~-0.20,P<0.000 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08,95%CI=-0.07~0.23,P=0.30);安全性方面,观察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陈-大黄"药对治疗NAFLD有效且安全,但本研究所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有待进一步采用更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结果提供充分的临床证据,为"茵陈-大黄"药对在临床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期刊2018年09期)

于婷婷,王均宁[3](2018)在《柴胡、大黄药对推陈致新作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柴胡、大黄在古今方剂中的配伍意义,发现两者均具有"推陈致新"之功用,虽在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配伍后能增强"推陈致新"的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8年09期)

郑梦迪,张彦,张寒,杨宽,王雪[4](2018)在《从经皮吸收角度探讨陈皮与大黄药对配伍的合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模拟陈皮挥发油对大黄素的体外经皮给药系统的促渗作用,以期阐明陈皮、大黄外用药对配伍的合理性。方法本实验以氮酮为阳性对照,比较大黄素一定时间在不同浓度的陈皮挥发油作用下,透过小鼠腹部皮肤的模拟透过量与滞留量。采用紫外吸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黄素的吸光度,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其渗透浓度、累计渗透量与滞留量。结果随着挥发油浓度的增加,透过小鼠皮肤的大黄素先增大后减小,在陈皮挥发油浓度为3%时达到峰值。其对大黄素的促渗效果最佳,效果优于阳性对照氮酮。结论陈皮挥发油可以促进大黄素的吸收。从体外经皮吸收的角度,陈皮与大黄配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且陈皮可作为优良的促渗剂用于外用药与化妆品中。(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8年08期)

邵欣,樊玮玲,温素素,黄雄[5](2018)在《HPLC优选栀子-大黄药对的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出最佳的栀子-大黄药对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结合高效液相测定法,以栀子苷、大黄素、大黄酸含量为评价指标。结果醇提工艺优于水提工艺,优化工艺为10倍量60%乙醇,提取1.0h,提取2次。结论 HPLC法结合正交试验优选出药对的最佳提取工艺稳定可靠,可为栀子-大黄药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8年06期)

王红艳,颜永刚,王亚丽,葛人杰,张岗[6](2018)在《桃仁-大黄药对活血化瘀最佳配比的古代文献数据挖掘及其对寒凝血瘀大鼠模型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挖掘古代文献数据中桃仁-大黄药对活血化瘀最佳配比和分析其对寒凝血瘀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1)采用挖掘中医古今应用桃仁-大黄药对活血化瘀处方中的配比数据;(2)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加冰水浴法复制急性寒凝血瘀大鼠模型,设置桃仁-大黄药对(0∶1、1∶5、2∶5、2∶3、1∶1、3∶2、5∶2、5∶1、1∶0)9种不同配比给药,测定各组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WBV);血沉(ESR)、红细胞聚集指数(HCT);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酶含量(Fbg)、凝血酶时间(TT);(3)设置相应的桃仁-大黄药对(0∶1、1∶5、2∶5、2∶3、1∶1、3∶2、5∶2、5∶1、1∶0)9种不同配比给药,采用HPLC测定不同配比药对中没食子酸、(+)儿茶素、番泻苷B、蒽醌类中化学成分提取量的变化。结合桃仁-大黄药对的活血化瘀作用,以筛选其最佳配比。结果:(1)共整理桃仁-大黄药对活血化瘀方剂54首,桃仁-大黄配比在1∶7至3∶1间,但在1∶3至2∶1间出现的频率最高,达81.5%,其中1∶1出现的频次为17次,所有配比中最高,占31.5%;(2)桃仁-大黄药对(2∶3、1∶1、3∶2)均能改善大鼠的WBV、ESR、HCT、PT、APTT、TT、Fbg相关指标(P<0.05,P<0.01)。其中桃仁-大黄(1∶1)组对各个指标的改善更优;(3)与大黄对照组比较,1∶5、2∶5、2∶3桃仁-大黄不同配比样品中的没食子酸、(+)儿茶素、番泻苷B、蒽醌类提取量逐渐减少;1∶1样品中大黄的蒽醌类、鞣质类化学成分总提取量到达最低值。3∶2、5∶2、5∶1桃仁-大黄不同配比样品中的没食子酸、(+)儿茶素、番泻苷B、蒽醌类提取量升高,各类化学成分提取量(大黄酚-1-O-葡萄糖苷、大黄酸除外)高于大黄对照组。结论:古代文献数据显示桃仁-大黄药对活血化瘀最佳范围为2∶3至3∶2之间,配比1∶1较为集中。不同桃仁-大黄配比对寒凝血瘀大鼠模型的影响,其中2∶3、3∶2配比显着,1∶1配比更优。(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郭玲玲,颜永刚,王红艳,尹立敏,邓翀[7](2017)在《桃仁-大黄药对在中药方剂中发挥功效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桃仁-大黄药对在中药方剂中发挥功效的相关因素,揭示桃仁-大黄药对的配伍环境、常用配比、炮制品种、剂型等基本规律。方法:以彭怀仁主编的《中华医方精选辞典》为资料来源,收集含桃仁-大黄药对的方剂142首,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桃仁-大黄药对配伍使用的药物分类、常用配比、炮制品种、剂型等,总结桃仁-大黄药对发挥功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桃仁-大黄药对的功效可归纳为6个方面11个作用方向,包括活血化瘀(活血止痛、破血消症、活血通经、破血逐瘀)、消痈解毒(清肠泻肺、消痈排脓、消疮解毒)、泄热通便、温阳散寒、健脾养胃和舒筋活血。桃仁-大黄药对主要与行气消瘀、破血通经、活血逐瘀、泄热逐瘀类中药相配伍。桃仁-大黄药对的配比为1∶8~4∶1,发挥活血化瘀功效时的配比为1∶8~3∶1;常用炮制品以生桃仁、熟大黄为主;常用的剂型主要有汤、丸、散3种。结论:配伍环境、配比、炮制品种、剂型等皆能对桃仁-大黄药对功效的发挥产生影响,其中尤以配伍环境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7年23期)

庞婷[8](2017)在《大黄药对配伍的泻下泻火作用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黄五个药对即大黄枳实、大黄桃仁、大黄牡丹、大黄黄连、大黄甘遂配伍后,其泻下、泻火功效的药理药效实验;HPLC同时测定大黄配伍药对的蒽醌类组分含量变化;并进行五个药对的药代动力学实验,建立大黄五个药对“体外-功效-体内”的HPLC分析方法;从大黄不同组方的两种功效角度研究和探讨大黄药对配伍机制及其共性关系,揭示配伍功效变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同时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方法:用代谢笼积分法、酚红糊排空法、炭末推进作用及Na+-K+-ATPase活性实验,比较大黄配伍药对对大鼠的正常泻下作用、酚红糊肠推进功能、炭末推进率及Na~+-K~+-ATP酶活性;尾静脉注射内毒素及干酵母复制大鼠发热模型观察大黄五个药对对大鼠泻火作用的影响;HPLC法以色谱柱为Dikma Dimonsil C_(18)(2)(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256 nm,柱温40℃的条件下,检测大黄五个药对中7个蒽醌类组分的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大鼠内毒素造模0.5h后,灌胃给药,采血后采用HPLC法测定大黄配伍药对的血浆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并用DAS 2.0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大黄与药对配伍后泻下作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大黄、大黄牡丹及大黄桃仁15 g/kg剂量组显着增加正常小鼠泻下作用、促进肠推进功能、提高炭末推进率及抑制Na~+-K~+-ATPase活性,表明其泻下作用有显着差异;且与大黄组比较,大黄桃仁及大黄牡丹配伍后的泻下作用有差异,其中泻下作用最显着的是大黄牡丹组;2.与模型组比较,大黄各药对配伍后其泻火作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大黄组、大黄黄连组对内毒素及干酵母所致的发热具有显着退热作用;且与大黄组比较,大黄黄连组对内毒素及干酵母所致的发热具有显着退热作用;3.大黄及大黄药对的7个蒽醌类化合物的7条标准曲线在检测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r≥0.999);大黄及大黄药对的精密度%RSD均小于3.0%;加样回收率为94.54%~103.1%。大黄各药对配伍后7个蒽醌类化合物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单味大黄比较,大黄桃仁、大黄牡丹及大黄甘遂组的番泻苷B、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含量均升高,大黄枳实、大黄黄连组的番泻苷A、大黄素的含量均降低,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大黄黄连组,且大黄黄连组的大黄酚含量显着降低;4.大鼠灌胃后,大黄配伍药对的血浆中可检测到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番泻苷均未检测到。与单味大黄比较,大黄配伍药对,药液进入体内后大黄素含量增加;大黄与枳实、黄连配伍后,芦荟大黄素半衰期升高,而配伍桃仁、牡丹、甘遂后芦荟大黄素半衰期降低;大黄配伍药对牡丹、桃仁、甘遂后大黄酸的最大血药浓度增加。结论:本研究对大黄及大黄五个药对进行泻下、泻火功效变化进行研究,大黄配伍药对后其泻下、泻火作用及体内外蒽醌类组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变化与大黄配伍的相使相须作用相对应,且大黄蒽醌类组分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大黄的功效作用存在共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6-01)

麦蓝尹,陈勇,谢臻,唐云丽,钟明玉[9](2016)在《基于抗炎作用的大黄药对配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大黄及其分别与枳实、黄连、牡丹、桃仁和甘遂配伍后对小鼠足肿胀的抗炎作用,研究大黄药对的配伍规律。方法小鼠分别灌胃给予15,30 g·kg-1大黄及大黄枳实、大黄黄连、大黄牡丹、大黄桃仁及大黄甘遂提取物,早晚各1次,连续7 d,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法观察其抗炎作用;采用经典急性毒性实验法比较大黄及其5个药对的急性毒性。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黄及其5个药对提取物均能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足肿胀炎症反应,并可降低小鼠炎症组织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提高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P<0.05)。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组小鼠无法测出半数致死量(LD50),测得最大给药量按含生药量计算大黄、大黄枳实、大黄黄连、大黄牡丹、大黄桃仁及大黄甘遂分别为145.33,142.30,117.53,103.45,113.09,182.36 g·kg-1,相当于人临床日用量的581,569,470,418,452及729倍。结论大黄各药对配伍后均具有抗炎作用,大黄甘遂抗炎作用最优,其次为大黄黄连和大黄牡丹。大黄经过配伍后毒副作用降低。(本文来源于《医药导报》期刊2016年09期)

颜永刚,王红艳,尹立敏,邓翀[10](2016)在《桃仁-大黄药对对脂多糖所致蓄血证模型大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桃仁-大黄药对不同配比对蓄血证模型大鼠"逐瘀-泻热"作用的最佳配比。方法:间隔24 h 2次大鼠尾静脉注射脂多糖制备蓄血证大鼠模型,给予不同配比的桃仁-大黄药对及抵挡汤全方干预30 d,检测大鼠体温变化、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凝血四项及肝脏、肾脏、睾丸(卵巢)指数等指标;观察肝脏、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平均体温变化值显着增大(P<0.01);全血极低、低、中、高切全血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显着升高(P<0.01);PT、APTT、TT缩短(P<0.01),FIB含量升高(P<0.01);脏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组织大多可见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十分严重,肝细胞部分水肿并出现空泡;肾脏组织大多可见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管水肿。与模型组比较,除桃仁-大黄(2∶3和3∶2低剂量)组外,给药组平均体温变化值显着减小(P<0.01);全血极低、低、中、高切全血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显着降低(P<0.01);PT、APTT、TT显着延长(P<0.01);FIB含量显着降低(P<0.01);脏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桃仁-大黄(1∶1)高剂量组和抵当汤全方高剂量组肝脏汇管区只有少量细胞浸润,肝脏水肿和空泡不显着;桃仁-大黄(3∶2)和(2∶3)高剂量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几乎无扩张,肾小管水肿改善。桃仁-大黄(1∶1)高剂量组和抵当汤全方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管病变不明显。结论:桃仁-大黄药对不同配比对蓄血证大鼠均有"逐瘀-泻热"作用,以桃仁-大黄(1∶1)配比作用最佳。(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6年05期)

大黄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基于文献荟萃分析(Meta分析)方法,对"茵陈-大黄"药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7个中英文数据库,纳入"茵陈-大黄"药对治疗NAFLD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组患者采用"茵陈-大黄"药对组成的复方治疗或与常规治疗联合应用,对照组患者采用安慰剂、常规治疗或其他非中药治疗),评定其方法学质量,并对结局指标进行合成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涉及1 317例患者,所有文献均具有一定的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1.24,95%CI=1.11~1.40,P=0.000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RR=-9.87,95%CI=-13.48~-6.26,P<0.000 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R=-7.55,95%CI=-11.11~-3.96,P<0.000 1)、γ-谷酰转肽酶水平(RR=-12.32,95%CI=-18.64~-6.00,P=0.000 1)、总胆固醇(RR=-0.53,95%CI=-0.89~-0.18,P=0.003)、叁酰甘油(RR=-0.78,95%CI=-1.27~-0.29,P=0.002)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R=-0.40,95%CI=-0.59~-0.20,P<0.000 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08,95%CI=-0.07~0.23,P=0.30);安全性方面,观察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陈-大黄"药对治疗NAFLD有效且安全,但本研究所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有待进一步采用更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结果提供充分的临床证据,为"茵陈-大黄"药对在临床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黄药论文参考文献

[1].张璐,向伦理,杨琳垚,李蓉涛,钟金栋.苗药大黄药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9

[2].马骁,文建霞,何璇,魏士长,李浩田.“茵陈-大黄”药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8

[3].于婷婷,王均宁.柴胡、大黄药对推陈致新作用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8

[4].郑梦迪,张彦,张寒,杨宽,王雪.从经皮吸收角度探讨陈皮与大黄药对配伍的合理性[J].环球中医药.2018

[5].邵欣,樊玮玲,温素素,黄雄.HPLC优选栀子-大黄药对的提取工艺研究[J].海峡药学.2018

[6].王红艳,颜永刚,王亚丽,葛人杰,张岗.桃仁-大黄药对活血化瘀最佳配比的古代文献数据挖掘及其对寒凝血瘀大鼠模型的影响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7].郭玲玲,颜永刚,王红艳,尹立敏,邓翀.桃仁-大黄药对在中药方剂中发挥功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2017

[8].庞婷.大黄药对配伍的泻下泻火作用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

[9].麦蓝尹,陈勇,谢臻,唐云丽,钟明玉.基于抗炎作用的大黄药对配伍规律[J].医药导报.2016

[10].颜永刚,王红艳,尹立敏,邓翀.桃仁-大黄药对对脂多糖所致蓄血证模型大鼠的影响[J].中药材.2016

标签:;  ;  ;  

大黄药论文-张璐,向伦理,杨琳垚,李蓉涛,钟金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