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肌活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肌病,肌肉病理,肌电图,基因
肌活检论文文献综述
曾艳平,解燕春,柳胤,罗娟,袁静萍[1](2019)在《肌活检在肌病诊断准确性的临床研究-单中心1年期间56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肌肉活体组织检查(肌活检)的病理表现并结合临床、电生理、肌肉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在肌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行肌活检的56例患者,分析肌肉病理学与人口学、肌电图、肌肉磁共振、血清肌酸激酶、相关抗体和基因检测的相关性,并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①男36例,女20例,年龄5~69岁、平均年龄(39.2±18.6)岁;②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者占83.6%(46/55),其中6例合并强直电位,6例合并神经源损害;可疑肌源性损害12.7%(7/55);单纯神经源性损害1.8%(1/55);正常1.8%(1/55);③肌肉磁共振异常率87.9%(29/33);肌酸激酶升高者60%(33/55),中位823[349, 2505.5] U/L;4例进行肌炎相关抗体检查者3例异常;17例进行基因检查者12例提示肌病诊断,其中仅6例家族史阳性;④通过肌肉组织病理检查并结合临床、抗体和基因检测80.4%的患者(45/56)能够明确肌病诊断,明显高于肌活检之前(23.2%)(P<0.01)。结论肌活检能明显提高肌病的准确诊断率。(本文来源于《卒中与神经疾病》期刊2019年05期)
卢昕,张立宁[2](2018)在《肌活检在特发性炎性肌病诊断和临床分型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是一组以骨骼肌炎症浸润伴全身多脏器受累为特征的异质性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975年的Bohan&Peter诊断标准被临床广泛应用并沿用至今,将成人IIM分为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两种临床亚型[1-2],该诊断标准对IIM肌肉病理特征的描述是肌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但该定义未区分PM和DM两种临床亚型在(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刘艳丽,钟丽珍,程学英,张大伟[3](2016)在《肌活检在激素治疗肌炎所致类固醇肌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肌活检在激素治疗肌炎引发类固醇肌病患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肌炎出现类固醇肌病的患者,采用肌活检方法予以鉴别诊断处理。观察应用效果。结果应用苏木精-伊红方式染色,肌纤维在大小上呈不等显示,对部分萎缩纤维发生的改变进行观察,为"小角化"状,核内移<3%14例,>3%6例。肌周核轻度增多14例,增多不明显6例。肌纤维无明显新生及坏死、变性现象14例,均有程度不等的纤维坏死和变性6例,与皮肌炎一致。采用COX方式、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NADHTR)方式、叁磷酸腺苷酶(ATPase)方式染色均显示,Ⅱ型纤维存在选择性萎缩现象,应用ATP 4.6、9.6予以观察,主要为ⅡB型纤维发生萎缩。结论临床类固醇肌病多在患者糖皮质激素应用数周或数月后发生,主要表现为下肢近端肌萎缩和肌无力,肌活检可显示Ⅱ型纤维选择性萎缩特点,利于鉴别其他疾病。(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6年04期)
牛军伟,蒲传强,汪茜,尹西,班瑞[4](2015)在《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肌活检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的肌肉病理诊断,了解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的病因。方法采用归纳分析法分析了24例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清肌酶水平、肌电图及病理特点。结果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3岁~54岁,平均年龄(32.56±15.93)岁。血清CK波动于577.40~17720.00 U/L之间,平均(8081.83±6065.50)U/L,LDH波动于150.20~1643.80 U/L之间,平均(415.30±324.90)U/L。20例患者肌电图检查提示,15例为肌源性损害,3例正常,1例可疑肌源性损害,1例仅表现为运动单位时限偏短。肌肉病理提示2例为正常(8.33%)、5例(20.83%)为非特异性散在肌萎缩以及17例为肌病(70.83%),肌病包括肌营养不良13例(54.17%),炎性肌病组3例(12.50%)和Danon病1例(4.17%)。结论无症状性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的病因较多,肌肉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协助多数患者的病因诊断。(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邱明才[5](2013)在《叁角肌活检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大多数医生而言,从从临床免疫内分泌学的高度去理解骨代谢疾病都是一件十分难于理解的思维。然而,大量的临床病例的肾脏活检、肌肉活检和髂骨活检都证实,许多获得性骨疾患均与免疫异常损伤有密切关系。我(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3-08-21)
刘兰[6](2012)在《幼年皮肌炎的临床特点及肌活检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幼年皮肌炎(juveniledermatomyositis,JDM)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的新进展及肌活检的临床应用,以提高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采用Bohan和Peter1975年的皮肌炎诊断标准选取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行肌活检的皮肌炎患儿,对11例幼年皮肌炎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探讨肌活检病理结果与患儿临床表现、预后及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相关性。结果:11例行肌活检的患儿中男女比例为6:5,发病年龄从2岁4月至13岁4月,平均年龄为6岁4月。所有患儿均无阳性的家族史,无明显的地域及季节差异。11例患儿中慢性起病的有5例(5/11,46%),急性起病及亚急性起病的患儿各有3例(3/11,27%)。首发症状以皮疹为主(5/11,45%),发热和肌无力各2例(2/11,18%),水肿和皮下硬结各有1例(1/11,9%)。11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存在眶周水肿性紫红色皮疹的患儿有10例(占91%),有高村征(Gottronsign)表现的患儿8例(占73%),4例(占36%)病程中有反复的低热。JDM多合并呼吸系统感染(5/11,占45%),其中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有3例,患有肺炎2例。行四肢MRI检查的2例患儿,均有肌肉信号异常,主要表现为T2WI上异常的高信号。肌肉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的肿胀、横纹消失等退行性变(10/11,91%),及间质、血管周围炎性细胞的浸润(8/11,73%)。肌电图提示肌源性异常有10例(占91%),提示神经源性异常的有1例(占9%)。10例患儿有心肌酶谱升高(91%),其中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的有8例(73%)、乳酸脱氢酶(LDH)和羟丁酸脱氢酶(HBDH)升高的各9例(82%),肌酸激酶(CK)升高的有6例(55%),同工酶(CK-MB)升高的有5例(45%)。有9例患儿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患儿急性期给予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所有患儿均无肺间质纤维化及肿瘤的发生,8例(73%)患儿病情稳定好转出院,2例患儿(18%)自动出院,1例(9%)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结论:JDM的平均发病年龄约7岁左右。首发症状以皮疹为主,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皮疹、肌力下降及肌酶升高等为主要表现。患儿易继发感,呼吸系统感染最为常见,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也可受累,极少并发肿瘤及肺间质改变。JDM的活动期在T2WI上表现为肌肉组织异常的高信号,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扫描则更为敏感,能够在早期检测出病变。但MRI缺乏特征性,尚不能取代肌活检,在临床中可协助进行肌活检定位。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时需行肌活检,肌肉病理是确诊JDM和鉴别其他原因所致肌病的重要依据。JDM的病理主要表现为肌纤维肿胀、坏死,间质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的浸润,晚期肌纤维萎缩,肌肉组织被脂肪及结缔组织浸润。JDM患儿肌力的恢复情况主要取决于残存肌纤维数目,重度肌炎存在大量的肌纤维的变性坏死或灶性坏死,残存的肌纤维数目较少,因而预后较差。轻中度肌炎预后相对较好。糖皮质激素仍是治疗幼年皮肌炎的首选药物,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可减少激素的用量,急性期可给予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危重患者可行血浆置换。早期诊断、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JDM患儿大多数预后良好,少部分患儿会有肌肉萎缩、钙化及关节挛缩等后遗症,重者可导致死亡。(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2-04-01)
王琳,王嫄[7](2011)在《心肌淀粉样变性舌肌活检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肌淀粉样变性是淀粉样蛋白质沉积在心肌组织内所致的心肌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心脏是淀粉样变性最常累及的器官[1]。该疾病很难诊断,预后很差,常因难治性心衰和其他脏器衰竭而死亡,在临床工作中,心内膜活检是心脏淀粉样变性最精确的确诊方法,但心肌活检较难取材,如果在心脏以外组织活检发现淀粉样物质沉积的证据,同时超声心动(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1年14期)
高娟,苏立凯[8](2011)在《酶组织化学在肌活检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酶组织化学技术是研究神经肌肉疾病最基本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分类上起决定性作用。笔者对骨骼肌的病理生理形态、组织化学和酶组织化学、常见肌酶和非酶组化染色原理及意义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军医进修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赵清石,鞠浩,刘海燕,刘川,冯殿福[9](2010)在《肌活检在激素治疗肌炎所致类固醇肌病中的应用5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肌肉活检技术,对于肌炎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的临床病例进行诊断性鉴别,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临床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出现反复,症状进行性加重,通过普通实验室手段鉴别诊断困难的肌炎患者5例,采用肌肉活检技术,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病理结果。结果在5例病例中,有2例病理结果有炎性活动病灶,提示肌炎复发;3例病理结果符合类固醇肌病改变,提示激素过量导致类固醇肌病。结论肌活检技术对于鉴别肌炎治疗过程中肌炎复发还是激素过量导致的类固醇肌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10年36期)
尹俊雄,林兴建[10](2010)在《3例平山病临床表现、肌电图及肌活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平山病临床、电生理及病理等特征,为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骨骼肌活检病理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上肢远端无力伴肌萎缩,均无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多次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共22条,运动传导中远端运动潜伏期(DML)延长2条(9.1%),正常高限2条(9.1%);CMAP波幅下降4条(18.2%);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均在正常范围;F波检测共15次,其中,F波未引出2次(9.1%),F波出现率低于80%者6次(40.0%),F波潜伏期及速度均在正常范围。多次肌电图所检肌肉共31块,异常率为67.7%,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异常肌肉主要分布于C5~T1支配区。病程中随访肌电图可见异常自发电位、多相波均减少。肱二头肌活检2例,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结论:平山病的肌电图、肌活检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肌电图结果的改善提示预后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0年13期)
肌活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是一组以骨骼肌炎症浸润伴全身多脏器受累为特征的异质性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975年的Bohan&Peter诊断标准被临床广泛应用并沿用至今,将成人IIM分为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两种临床亚型[1-2],该诊断标准对IIM肌肉病理特征的描述是肌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但该定义未区分PM和DM两种临床亚型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肌活检论文参考文献
[1].曾艳平,解燕春,柳胤,罗娟,袁静萍.肌活检在肌病诊断准确性的临床研究-单中心1年期间56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
[2].卢昕,张立宁.肌活检在特发性炎性肌病诊断和临床分型中的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3].刘艳丽,钟丽珍,程学英,张大伟.肌活检在激素治疗肌炎所致类固醇肌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
[4].牛军伟,蒲传强,汪茜,尹西,班瑞.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肌活检病理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5
[5].邱明才.叁角肌活检的临床价值[C].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6].刘兰.幼年皮肌炎的临床特点及肌活检的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12
[7].王琳,王嫄.心肌淀粉样变性舌肌活检患者的护理[J].江苏医药.2011
[8].高娟,苏立凯.酶组织化学在肌活检中的应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
[9].赵清石,鞠浩,刘海燕,刘川,冯殿福.肌活检在激素治疗肌炎所致类固醇肌病中的应用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
[10].尹俊雄,林兴建.3例平山病临床表现、肌电图及肌活检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