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向碘转移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可控分子质量溴化聚苯乙烯,高溴含量,热稳定性
反向碘转移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田赪[1](2019)在《基于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可控分子量溴化聚苯乙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溴化聚苯乙烯(BPS)作为一种新型高分子溴系阻燃剂,是十溴二苯醚的良好替代品,且可规避二恶英问题,符合《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的环保标准,可用于尼龙(PA66)、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工程塑料的阻燃处理。但目前国内BPS产品分子量大、分子量分布宽,导致产品相容性较差、热稳定性不足,且通常采用路易斯酸作为催化剂,对水敏感水的存在会使催化剂失活,导致溴化程度降低。因此,低分子量化以及溴化条件的优化对于合成热稳定性好、相容性优良的BPS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基于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RATRP)合成了分子量低、分子量分布窄的聚苯乙烯(PS),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NMR)、凝胶色谱(GPC)等方法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引发剂、催化剂、配体、单体用量以及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PS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其次,在此基础上对PS进行溴化,以二氯乙烷(EDC)为溶剂、以氯化溴(BrCl)作为溴化剂、以叁氧化二锑(Sb_2O_3)代替传统路易斯酸作为催化剂合成了BPS,并通过联苯钠电位滴定法、FTIR、NMR、热失重分析等方法进行了测试,研究了叁氧化二锑(Sb_2O_3)、氯化溴(BrCl)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BPS溴含量及热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对制备的BPS做了简单应用实验,通过与Sb_2O_3复配使用考察了阻燃剂用量对PBT及PA66阻燃效果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1)聚合反应中引发体系具体比例确定为偶氮二异丁腈(AIBN):溴化铜(CuBr_2):联二吡啶(Bipy):苯乙烯(St)=1:1:2:150,反应时间为6h,反应温度为110℃,所得PS分子量在10000~20000之间,分子量分布窄(PDI<1.3)。(2)溴化过程中,催化剂Sb_2O_3用量确定为3wt%(基于PS),n(BrCl):n(PS)=3.05:1,滴加温度5~10℃、保温反应温度20~25℃、滴加时间4h、保温反应时间8h,所得BPS溴含量可达67%,1%热失重温度为331℃,5%热失重温度为359℃。(3)在应用实验中,当BPS质量分数达到18%~20%时,PBT的LOI为28,阻燃等级达到V-0级,力学性能方面除断裂伸长率下降幅度较大外,其余力学性能小幅下降;改性PA66的LOI为33%,垂直燃烧等级达到V-0级,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随着阻燃剂的加入,PA66的拉伸、弯曲、冲击强度略有所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6-05)
万光敏,许军,方璞,陈晓,高传慧[2](2013)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乳液聚合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Tween 80为乳化剂,FeCl3.6H2O/EDTA/AIBN为催化引发体系,在乳液体系中对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进行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RATRP)共聚合。考察了原料加入方式、过渡金属催化剂浓度及反应温度对RATRP乳液聚合影响。结果表明,得到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呈线性增长,分子量分布较窄(PDI为1.40)的无规共聚物。借助于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红外光谱仪(IR)对RATRP共聚乳液进行表征,表明加入催化体系进行RA-TRP乳液聚合是"活性"可控聚合。(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3年06期)
万光敏[3](2013)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乳液共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过程中,催化体系对反应的可控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开发新型高效的催化体系成为“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外文献对于活性聚合催化体系的选择一般采用试错法,认为酸能使金属有机催化剂失活,不能实现聚合的有效可控。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成功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ATRP)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电位差均介于一定范围。因此,我们选择六水合叁氯化铁(FeCl3·6H2O)/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催化体系,将活性聚合技术应用于苯乙烯与丙烯酸丁酯的乳液聚合,以期最终实现对聚合物分子量的“活性”可控。本论文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为反应单体,采用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乳液聚合的方法成功地合成了St/BA无规共聚物,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分子可控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并与普通乳液聚合进行对比。本论文通过对单体的转化率、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的测定,研究了St/BA的RATREP反应,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反应温度、乳化剂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以FeCl3·6H2O/EDTA/AIBN为催化引发体系,单体/AIBN/FeCl3·6H2O/EDTA的摩尔比为200:1:4:2,乳化剂为Tween80,在反应温度80℃下,制得分子量分布(PDI为1.40)的聚合物;聚合物的分子量随着单体转化率的增加呈线性增长,In([M]0/[M])与时间也呈较好的一级线性关系。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仪研究了聚合物的结构,表明:RATREP制得端基为氯原子的“活性”共聚物。采用激光纳米粒度仪、DSC对聚合物进行测试,与传统乳液聚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铁为催化体系所得乳液的平均粒径(135.9nm)较普通乳液聚合得到的粒径(106.9nm)大;不同的聚合方法得到的聚合物所测得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大致在17.5℃左右相差不多。本论文一方面证明选择低毒的催化体系,采用EDTA可以作为过渡金属的配体参与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乳液聚合;另一方面为制备可控聚合物,实现高分子科学与材料的功能性提供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3-06-06)
马艳彬,陈永平[4](2012)在《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沉淀聚合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以氯化铜(CuCl2)/2,4,6-叁(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为催化体系,以乙醇为溶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沉淀聚合。聚合反应速率对单体呈一级动力学特征,数均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呈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2年06期)
马艳彬[5](2012)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5年Matyjaszewiks等提出了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为活性聚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由于目前ATRP催化活性不高,催化剂用量大,对环境保护不利,配体昂贵,金属催化剂对湿气、氧都很敏感,聚合反应的溶剂多数带有毒性等缺点而受到限制。而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ATRP),以其独特的优势更吸引了广大高分子研究者,克服了ATRP方法中烷基卤代烃引发剂毒性大,低价态过渡金属易被氧化等缺点。本文以2.2-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分别以氯化铜(CuCl2)/N,N,N’,N”,N”一五甲基二乙烯基叁胺(PMDETA)和氯化铜(CuCl2)/2,4,6-叁(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为催化体系,乙醇为溶剂,在氮气保护下分别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笨乙烯(St)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沉淀聚合。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证实甲基丙烯胺甲酯和苯乙烯在两种催化体系下的沉淀聚合可合成分子量分布指数低的聚合物,通过改变反应时间、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及配体浓度对反应体系的影响,进行动力学研究表明聚合速率与单体浓度呈一级动力学关系,数均分子量与转化率呈较好的线性增长关系,表明反应过程是可控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沉淀聚合(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2-05-01)
黄志彬,翁家宝,郑雪琳,王艳芹,孟雪飞[6](2012)在《利用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CuBr2/bpy为催化体系,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通过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其结构经1H NMR,IR和GPC确证。聚合反应符合活性自由基聚合特征,在聚合过程中GMA转化率和PGMA分子量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分子量分布较窄。(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2年01期)
蒋学,王银豪,田秀枝,黄丹,王树根[7](2011)在《P(BA-b-AM)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乳液聚合与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丙烯酸丁酯是丙烯酸酯共聚物中提供成膜性与粘附性能的主要结构单元。采用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将丙烯酰胺与之共聚形成AB型两嵌段共聚物,将有利于改善丙烯酸酯聚合物在水性体系中的分散性能和在天然纤维等物质表面的粘附性能。以过硫酸钾/溴化铜/五甲基二乙烯叁胺为引发-催化体系,在乳液中引发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酰胺(AM)依次进行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ATRP),得到P(BA-b-AM)乳液。采用红外光谱1、H-NMR,GPC表征共聚物结构和分子量及其分布。探讨了催化剂/配体比例、碱性盐对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1年06期)
肖成贵,易国斌,肖宏,黄云薇[8](2011)在《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AIBN为引发剂、FeCl3为催化剂、PPh_3为配体,在乙腈中实现了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ATRP)。动力学研究表明,聚合产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的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成线性关系,反应10h后,PVP的平均分子量(?)_n为2964,分子量分散系数(PDI)为1.18。以含有端基Cl原子的PVP-Cl作为大分子引发剂,FeCl_2/PPh_3为催化体系,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了嵌段共聚物(PVP-b-PMMA),用凝胶渗透色谱(GPC)、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1年06期)
于艳[9](2011)在《表面引发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亲疏水可逆响应的聚离子液体刷》一文中研究指出润湿特性是固体表面的重要性质之一,其中超疏水表面是近年来表面润湿性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尤其是对外界环境(如光照、电场、热和化学等)有刺激响应的表面亲疏水可逆转化材料更是引起了研究人员极大的关注。由于这类表面在智能装置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因此,合理设计并制备润湿性可控的表面,是实现固体润湿性多元化应用的关键环节。表面润湿性的调控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种是表面微结构的调控,另一种是表面自由能调控。第二种途径是在保持材料表面形貌的条件下,利用外界环境的刺激作用定向改变材料表面化学组成从而改变表面自由能,使液滴在表面的接触角相应地发生变化。目前有多种调控固体表面自由能的方法,其中将聚合物刷,通过“Grafting from”技术接枝到各种基体表面,利用表面化学成分的不同对润湿性进行调控就是方法之一。多种聚合反应技术都可应用于“Grafting from”方法中,其中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作为对传统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改进和拓展,在制备预定结构、预定分子量以及窄分子量分布聚合物方面具有其它方法所无法替代的优点,成为今后高分子合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室温离子液体是近年来绿色化学新兴研究领域之一,研究者充分利用离子液体的独特性质,在合成高分子量缩聚产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研究进展,且对于不同的阴离子所对应的离子液体,其亲疏水性不同。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离子液体单体的合成。通过两步法合成了叁种双键功能化的吡啶类离子液体单体烯丙基吡啶六氟磷酸盐(ALPY-PF_6)、1-(4-乙烯基苄基-)-吡啶六氟磷酸盐(VBPy-PF_6)和1-苄基-1′-[4-(乙烯基)苄基]-4,4′-联吡啶六氟磷酸盐(BVBBP-PF_6),利用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对它们进行了表征。(2)硅片表面引发剂单分子层的固载。将表面引发剂2-溴-2-甲基-N-(3-(叁乙氧基硅基)丙基)丙酰胺(BTPAm)以自组装的方式沉积在预处理过的硅片上,实验结果表明,表面固载的引发剂具有良好的的引发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RATRP)的能力。(3)硅片表面接枝聚合物刷的制备以及润湿性的可逆调控。首先以烯丙基吡啶六氟磷酸盐、1-(4-乙烯基苄基-)-吡啶六氟磷酸盐和1-苄基-1′-[4-(乙烯基)苄基]-4,4′-联吡啶六氟磷酸盐为单体,CuC_(l2)/2,2′-联吡啶的络合物为催化体系,2-溴-2-甲基-N-(3-(叁乙氧基硅基)丙基)丙酰胺(BTPAm)为表面引发剂,AIBN为自由基引发剂,环己酮为溶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利用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RATRP)在硅片上接枝了聚离子液体刷,最后通过对阴离子交换,成功实现了材料表面亲疏水性的可逆转换。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RATRP在含有溴硅烷的硅表面接枝聚离子液体刷的过程是活性/可控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王国祥,武鹄[10](2011)在《苯乙烯、丙烯腈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微乳液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油溶性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联吡啶(Bpy)与氯化亚铜(CuCl2)复合物为催化剂,在微乳液体系中对苯乙烯、丙烯腈进行了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合,对其聚合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AIBN/CuCl2/Bpy的配比,可以对该反应进行调控.同时讨论了乳化剂用量、聚合反应温度、乳化剂种类对聚合反应转化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反向碘转移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Tween 80为乳化剂,FeCl3.6H2O/EDTA/AIBN为催化引发体系,在乳液体系中对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进行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RATRP)共聚合。考察了原料加入方式、过渡金属催化剂浓度及反应温度对RATRP乳液聚合影响。结果表明,得到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呈线性增长,分子量分布较窄(PDI为1.40)的无规共聚物。借助于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红外光谱仪(IR)对RATRP共聚乳液进行表征,表明加入催化体系进行RA-TRP乳液聚合是"活性"可控聚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向碘转移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田赪.基于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可控分子量溴化聚苯乙烯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9
[2].万光敏,许军,方璞,陈晓,高传慧.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乳液聚合的合成与表征[J].应用化工.2013
[3].万光敏.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乳液共聚合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
[4].马艳彬,陈永平.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沉淀聚合反应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2
[5].马艳彬.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2
[6].黄志彬,翁家宝,郑雪琳,王艳芹,孟雪飞.利用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J].合成化学.2012
[7].蒋学,王银豪,田秀枝,黄丹,王树根.P(BA-b-AM)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乳液聚合与结构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11
[8].肖成贵,易国斌,肖宏,黄云薇.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
[9].于艳.表面引发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亲疏水可逆响应的聚离子液体刷[D].西北师范大学.2011
[10].王国祥,武鹄.苯乙烯、丙烯腈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微乳液聚合[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标签: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可控分子质量溴化聚苯乙烯; 高溴含量; 热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