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蛋白相互作用论文-张倩倩

纳米颗粒蛋白相互作用论文-张倩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颗粒蛋白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iLOV蛋白,银纳米颗粒,电子转移,iLOV-W83A蛋白

纳米颗粒蛋白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倩[1](2018)在《银纳米颗粒和iLOV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能量转移和电子转移在许多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块状材料,纳米颗粒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而被广泛的研究,同时,这些特性使得纳米颗粒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光学、电子、生物、医学等等,因此,研究者对金属纳米颗粒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生物过程机制以及开发其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包括生物传感、基因治疗、生物成像、药物识别等等。本文以银纳米颗粒和iLOV蛋白为研究对象,利用稳态及瞬态荧光光谱等技术深入研究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和机制。本文由以下的几个部分组成:1.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利用凝胶溶胶法制备出了银纳米颗粒,通过改变温度获得到粒径分别为67 nm、29 nm和15 nm的叁种银纳米颗粒,并利用吸收光谱和动态光散射的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2.蛋白的纯化:通过一系列操作纯化出目的蛋白,并对目的蛋白的吸收、荧光、寿命等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根据iLOV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出目的蛋白的分子量为13kD,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对目的蛋白进行表征,确认了iLOV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所得的结果与文献报道的iLOV蛋白特性一致。3.银纳米颗粒与iLOV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利用iLOV蛋白的荧光特性,通过逐渐向iLOV蛋白中加入少量银纳米颗粒,发现iLOV蛋白的荧光强度随着银纳米颗粒的加入逐渐减小;随着Ag纳米颗粒的增加,iLOV蛋白的荧光寿命也逐渐减小,证实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研究了iLOV蛋白与不同粒径银纳米颗粒之间的作用过程,发现在67 nm、29 nm、15 nm叁种粒径存在的情况下,iLOV蛋白的荧光都有不同程度的强度淬灭和荧光寿命的减小,且荧光淬灭程度随银颗粒尺寸的增加逐渐增强4.银纳米颗粒淬灭iLOV荧光的机制: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的荧光淬灭可能来自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电子转移或表面能量转移。通过分析,排除了二者之间发生FRET的可能性;运用表面能量转移公式计算出的这一体系的能量转移效率的理论值和实际值,排除了表面能量转移的可能性;确定了银纳米颗粒淬灭iLOV蛋白荧光的主要通道是两者之间发生电子转移;通过动力学分析,进一步确定了不同尺寸银纳米颗粒与iLOV蛋白之间电子转移的速率。5.确定电子转移路径:根据iLOV蛋白的氨基酸序列,83位存在一个色氨酸,可能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起着中间媒介作用。通过点突变、表达和纯化获得并确定了iLOV-W83A对照蛋白。结果发现,iLOV-W83A在银纳米颗粒存在的情况下,其荧光寿命并没有发生变化,也与银颗粒的大小无关。证实了iLOV与银纳米颗粒之间存在电子转移,而且是由83位的色氨酸实现的。综上,本文利用稳态和瞬态荧光光谱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尺寸的银纳米颗粒与iLOV荧光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观察到银纳米颗粒对iLOV荧光蛋白的淬灭现象,分析并确定了电子转移是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机制,并与银颗粒尺寸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通过点突变及相关的对照实验,确定了二者之间的电子转移是由色氨酸介递,证实了LOV蛋白的光响应特性和功能是由83位色氨酸残基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实现的。研究结果对于揭示LOV蛋白的功能及在生物分子传感器、纳米光子学及分子成像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5-01)

施美景[2](2016)在《丝素蛋白荧光微/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细胞对不同尺寸的丝素蛋白颗粒表现出不同的粘附或内吞行为。用丝素颗粒作为药物控制释放载体时,细胞是否对其粘附或内吞,将直接影响其装载的药物的传递效率和对细胞的作用位点。为了探讨不同细胞对不同尺寸的丝素颗粒表现出的相应的细胞行为,本文用高压静电喷射技术等方法制备四种不同粒径的丝素蛋白颗粒,分别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A.hy 926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共培养,研究四种丝素颗粒与两种细胞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向正常组织细胞或肿瘤细胞输送药物时选择相应的丝素载体尺寸提供初步依据。首先,采用高压静电喷射等方法制备出四种不同粒径的微/纳米颗粒,并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量子点(QD)两种物质,标记丝素微/纳米颗粒,获得丝素蛋白荧光微/纳米颗粒。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丝素微/纳米颗粒的表面形貌,同时用激光共聚焦、透射电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能谱、荧光光谱仪等手段对荧光微/纳米颗粒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四种微/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32.1μm、105.1μm、1.9μm、51.1 nm,且四种微/纳米颗粒形状呈球形或椭球形,表面有小颗粒状物质、形貌粗糙;两种荧光标记物均能标记到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表面,且量子点标记的微/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荧光稳定性。其次,研究了粒径为1.9μm(SFMP3)和51.1 nm(SFNP)的丝素蛋白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示踪的方法动态跟踪EA.hy 926细胞和He La细胞对SFMP3和SFNP的粘附及摄取,并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丝素颗粒及两种不同方式标记后丝素颗粒的细胞增殖。结果表明,微米级丝素颗粒(SFMP3)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在HeLa细胞培养基中丝素微米颗粒浓度大于0.5 mg/ml时,这一作用比EA.hy 926细胞显着;而纳米级丝素颗粒(SFNP)对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对EA.hy 926细胞的抑制作用比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显着。对与EA.hy 926细胞和HeLa细胞共培养的丝素颗粒进行跟踪观察的结果表明,微米级颗粒与细胞培养后能与细胞贴附,但不会被细胞摄取;而纳米级颗粒则在与细胞共培养后会被细胞摄入,随着时间的延长摄入量越多,HeLa细胞对丝素纳米颗粒的摄入能力明显比EA.hy 926细胞强。最后,研究了细胞在丝素微球(SFMP1和SFMP2)表面的粘附及生长。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HeLa细胞和EA.hy 926细胞在与丝素微球共培养8-12 h后,培养板表面粘附的细胞开始迁移并粘附在微球表面,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粘附在微球表面的细胞开始铺展、增殖,He La细胞的增殖速度快于EA.hy 926细胞。粒径较小的丝素微球SFMP2比粒径较大的丝素微球SFMP1更有利于细胞的粘附。本文用高压静电喷射等方法制备的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以及观察到的细胞对不同尺寸的丝素颗粒表现出的相应内吞或粘附现象,为向细胞输送药物时选择相应的丝素载体尺寸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6-01)

白志军[3](2016)在《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法研究牛血清蛋白部分肽段和水相金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最新研究发现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可以被两亲性聚合物(Amphiphilic Polymer, AP)包裹的金纳米颗粒即水相金纳米颗粒(Aqueous Phase Gold Nanoparticles, AP-AuNPs)高亲和吸附,依次经蛋白酶K酶解、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洗脱、聚丙烯酰胺凝胶纯化回收、质谱鉴定得知,吸附区域为BSA中的叁段肽链LGEYGFQNALIVRY、 KDAFLGSFLYEYSR和KVPQVSTPTLVEVSRS.为了进一步研究BSA与AP-AuNPs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选取了上述肽段中含有荧光氨基酸残基的两段,LGEYGFQNALIVRY (P1)和KDAFLGSFLYEYSR (P2),以及BSA中距离吸附区最远的且含有荧光氨基酸残基的一段肽链FDEHVKLVNELTEF (P3),先经过体外固相合成这叁段肽链,然后分别与AP-AuNPs吸附,利用最大吸光光谱红移法和琼脂糖鉴定法对二者的相互作用进行定性研究,再利用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法和热力学方程分别计算出AP-AuNPs与叁段肽链之间的结合常数和吉布斯自由能。通过比较结合常数和吉布斯自由能的大小发现,AP-AuNPs可吸附P1和P2,而不吸附P3或吸附力极小。进而得知,BSA与AP-AuNPs吸附区域的特异性,AP-AuNPs会选择性吸附BSA的部分肽段,与肽链的序列信息有关,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这一结果使我们对BSA和AP-AuNPs的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纳米颗粒对蛋白质的生物标记、重金属污染检测以及具有识别能力的多肽链的开发等热门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徐香玉,王浩,杜中玉,毛旭艳,姜靓[4](2016)在《球形纳米银颗粒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化学还原法合成了球形银纳米颗粒(Ag NPs),用电镜对其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以及扫描电镜研究了其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加,混合溶液的紫外吸收峰强度增加,但荧光强度则发生了明显的猝灭。光谱学实验结果表明,Ag NPs与HSA在溶液中发生了相互作用,此结果也通过扫描电镜实验得到了验证。由荧光实验还可获得Ag NPs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以及吉布斯自由能变,由这些热力学数据可知Ag NPs与HSA可以自发结合,并成缔合物。(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6年03期)

管骁,刘静,殷婷,李景军,廖丽丽[5](2016)在《复合纳米颗粒中白藜芦醇-大麦醇溶蛋白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大麦醇溶蛋白包覆白藜芦醇形成纳米颗粒的分子机制,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等研究了白藜芦醇与大麦醇溶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白藜芦醇与大麦醇溶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对其内源性荧光具有猝灭作用,结合差示扫描量热的结果,推测二者通过静态猝灭过程形成了新的复合物;计算出两者之间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分别为K_(A(298K))=2.21×10~5 L·mol~(-1),K_(A(310K))=1.53×10~4 L·mol~(-1)和n_(298K)=1.23,n_(310K)=0.94;依据热力学参数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判断白藜芦醇与大麦醇溶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和氢键相互作用;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计算出白藜芦醇与大麦醇溶蛋白的结合距离为3.25nm,能量转移效率为0.227;同步荧光检测结果表明白藜芦醇结合大麦醇溶蛋白分子后对其构象产生了明显影响,且该影响是由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变化所致。(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6年01期)

王效金,张兆丽[6](2016)在《马铃薯淀粉纳米颗粒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制备马铃薯淀粉纳米颗粒,经紫外–可见光谱、荧光色谱分析,探讨了马铃薯淀粉纳米颗粒与牛血清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紫外–可见光谱显示,马铃薯淀粉纳米颗粒浓度达0.05 mg/m L时,BSA在278 nm处的波峰消失;荧光色谱显示,马铃薯淀粉纳米颗粒的加入引起了BSA在波长340 nm处所产生的发射峰强度下降,揭示了牛血清蛋白和纳米淀粉颗粒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16年01期)

夏凯,孔华庭,李晓霞,孙艳红,黄庆[7](2015)在《纳米颗粒-蛋白相互作用及其生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颗粒和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学效应是当今纳米生物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正确评估纳米安全性,指导纳米颗粒的生物学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纳米颗粒和蛋白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课题组工作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纳米颗粒-蛋白冠对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及细胞摄取等的影响,指出在进一步的工作中,应注重研究纳米颗粒-蛋白冠对某一具体生物学过程的影响,为设计具有不同生物学应用的纳米颗粒-蛋白冠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5年07期)

夏凯,孔华庭,崔之芬,张瑜,潘亮[8](2015)在《Fe_3O_4纳米颗粒-蛋白的相互作用及生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Fe3O4纳米颗粒与多种蛋白(包括白蛋白、纤维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等)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学效应,结果发现Fe3O4纳米颗粒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存在蛋白种类选择性,对蛋白的吸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纤维蛋白>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形成的Fe3O4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有效地降低了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刘雨双,钟睿博,张萍,白志军,张峰[9](2015)在《牛血清蛋白与纳米金颗粒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纳米颗粒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原理,我们选取纳米金颗粒及牛血清蛋白为材料,通过牛血清蛋白与纳米金颗粒的物理吸附作用,结合蛋白酶K酶切、SDS洗脱以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的方法,我们了解到,纳米颗粒与蛋白质的结合主要是由蛋白质中的某一段特定的序列结合在纳米颗粒的表面所导致的,该结果的发现不仅对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广泛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功能性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功能的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5年04期)

夏凯[10](2015)在《Fe_3O_4纳米颗粒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及生物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Fe3O4纳米颗粒是一类特殊的具有磁性的功能性纳米材料,在成像、生物靶向、磁性分离、核磁共振、热疗和药物输运等诸多生物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1–5],Fe3O4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生命体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子,纳米颗粒由于小尺寸、大比表面积和高的吸附活性,很容易和生命体系中的各种蛋白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也称为“蛋白冠(protein corona)”。蛋白冠的存在会影响纳米颗粒的生物学效应,如细胞摄取、生物相容性等。因此,在Fe3O4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评估中,首先研究其和生命体系中多种蛋白的相互作用及生物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论文中,首先研究了5nm的Fe3O4纳米颗粒和叁种模式蛋白的相互作用及生物效应,而后对Fe3O4纳米颗粒与模式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的粒径效应和蛋白种类差异性进行了探究,最后阐述了Fe3O4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对细胞自噬效应的影响。具体如下:第一,以粒径为5nm的Fe3O4纳米颗粒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和多种蛋白包括白蛋白、纤维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等的相互作用,并考察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的细胞摄取和生物相容性。实验发现纳米颗粒对各种蛋白均有一定吸附,根据蛋白种类不同,吸附量也不同。该纳米颗粒对各种蛋白吸附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纤维蛋白>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形成的Fe3O4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有效地降低了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且毒性减弱的程度和吸附的蛋白的量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二,对叁种粒径(5,10和20nm)的Fe3O4纳米颗粒与多种模式蛋白(包括了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纳米颗粒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存在粒径效应,粒径越大吸附的蛋白量越多;同时,蛋白种类也是纳米颗粒和蛋白吸附的影响因素之一,叁种粒径的Fe3O4纳米颗粒对各种蛋白吸附能力由高到低均依次为:纤维蛋白>免疫球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第叁,制备了五种不同的Fe3O4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包括:Fe3O4纳米颗粒-FBS复合物、Fe3O4纳米颗粒-BSA复合物、Fe3O4纳米颗粒-BTf复合物、Fe3O4纳米颗粒-BIg复合物和Fe3O4纳米颗粒-BFg复合物),考察了蛋白冠对Fe3O4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自噬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e3O4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可对细胞自噬效应进行调控,并且调控能力与蛋白种类密切相关。通过以上研究,较为全面详细地阐述了粒径效应和蛋白种类差异性对Fe3O4纳米颗粒与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Fe3O4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对细胞摄取、生物相容性和细胞自噬效应的影响。论文最后提出了本课题的总结和展望,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期刊2015-04-01)

纳米颗粒蛋白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同细胞对不同尺寸的丝素蛋白颗粒表现出不同的粘附或内吞行为。用丝素颗粒作为药物控制释放载体时,细胞是否对其粘附或内吞,将直接影响其装载的药物的传递效率和对细胞的作用位点。为了探讨不同细胞对不同尺寸的丝素颗粒表现出的相应的细胞行为,本文用高压静电喷射技术等方法制备四种不同粒径的丝素蛋白颗粒,分别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A.hy 926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共培养,研究四种丝素颗粒与两种细胞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向正常组织细胞或肿瘤细胞输送药物时选择相应的丝素载体尺寸提供初步依据。首先,采用高压静电喷射等方法制备出四种不同粒径的微/纳米颗粒,并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量子点(QD)两种物质,标记丝素微/纳米颗粒,获得丝素蛋白荧光微/纳米颗粒。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丝素微/纳米颗粒的表面形貌,同时用激光共聚焦、透射电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能谱、荧光光谱仪等手段对荧光微/纳米颗粒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四种微/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32.1μm、105.1μm、1.9μm、51.1 nm,且四种微/纳米颗粒形状呈球形或椭球形,表面有小颗粒状物质、形貌粗糙;两种荧光标记物均能标记到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表面,且量子点标记的微/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荧光稳定性。其次,研究了粒径为1.9μm(SFMP3)和51.1 nm(SFNP)的丝素蛋白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示踪的方法动态跟踪EA.hy 926细胞和He La细胞对SFMP3和SFNP的粘附及摄取,并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丝素颗粒及两种不同方式标记后丝素颗粒的细胞增殖。结果表明,微米级丝素颗粒(SFMP3)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在HeLa细胞培养基中丝素微米颗粒浓度大于0.5 mg/ml时,这一作用比EA.hy 926细胞显着;而纳米级丝素颗粒(SFNP)对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对EA.hy 926细胞的抑制作用比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显着。对与EA.hy 926细胞和HeLa细胞共培养的丝素颗粒进行跟踪观察的结果表明,微米级颗粒与细胞培养后能与细胞贴附,但不会被细胞摄取;而纳米级颗粒则在与细胞共培养后会被细胞摄入,随着时间的延长摄入量越多,HeLa细胞对丝素纳米颗粒的摄入能力明显比EA.hy 926细胞强。最后,研究了细胞在丝素微球(SFMP1和SFMP2)表面的粘附及生长。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HeLa细胞和EA.hy 926细胞在与丝素微球共培养8-12 h后,培养板表面粘附的细胞开始迁移并粘附在微球表面,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粘附在微球表面的细胞开始铺展、增殖,He La细胞的增殖速度快于EA.hy 926细胞。粒径较小的丝素微球SFMP2比粒径较大的丝素微球SFMP1更有利于细胞的粘附。本文用高压静电喷射等方法制备的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以及观察到的细胞对不同尺寸的丝素颗粒表现出的相应内吞或粘附现象,为向细胞输送药物时选择相应的丝素载体尺寸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颗粒蛋白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张倩倩.银纳米颗粒和iLOV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D].河南大学.2018

[2].施美景.丝素蛋白荧光微/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D].苏州大学.2016

[3].白志军.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法研究牛血清蛋白部分肽段和水相金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4].徐香玉,王浩,杜中玉,毛旭艳,姜靓.球形纳米银颗粒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J].化学通报.2016

[5].管骁,刘静,殷婷,李景军,廖丽丽.复合纳米颗粒中白藜芦醇-大麦醇溶蛋白相互作用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

[6].王效金,张兆丽.马铃薯淀粉纳米颗粒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研究[J].粮食与油脂.2016

[7].夏凯,孔华庭,李晓霞,孙艳红,黄庆.纳米颗粒-蛋白相互作用及其生物效应研究[J].中国科学:化学.2015

[8].夏凯,孔华庭,崔之芬,张瑜,潘亮.Fe_3O_4纳米颗粒-蛋白的相互作用及生物效应[J].核技术.2015

[9].刘雨双,钟睿博,张萍,白志军,张峰.牛血清蛋白与纳米金颗粒相互作用的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

[10].夏凯.Fe_3O_4纳米颗粒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及生物学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5

标签:;  ;  ;  ;  

纳米颗粒蛋白相互作用论文-张倩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