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诗论文-赵敬宝

游侠诗论文-赵敬宝

导读:本文包含了游侠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曹植,《白马篇》,游侠诗,贡献

游侠诗论文文献综述

赵敬宝[1](2018)在《曹植《白马篇》对游侠诗创作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曹植《白马篇》的贡献在于通过自己的实践确定了一种新诗歌题材——游侠诗,描绘了一位游侠儿的形象,实现了对生活感悟的表达与自身境遇的参与。(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09期)

阮森丽[2](2017)在《魏晋六朝游侠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魏晋六朝时期游侠诗为研究对象,从侠的形象塑造,侠的活动场景,游侠诗的创作心理等角度展开研究。魏晋六朝游侠诗在体制上沿袭汉乐府古辞,多为五言诗;内容上以咏叹先秦两汉的侠人物与事迹,塑造以尚义重诺、忠信勇武为主要特质的侠形象为主。作者艺术地表现侠之技高悍勇、驰射英姿,并在诗中渗透自身的创作意图,或以侠自比,或借侠抒情言志,表达内心的种种诉求:对先秦两汉侠风的向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功名与报君的追求等。本文着眼于研究游侠诗中,作者在文学层面所形成的、与侠有关的创作意识与观念,第一,根据尚义与尚武两种特质对游侠诗中所塑造的侠形象进行分类,探析文学层面的侠所具有的行为方式,体察作者所崇尚的主流侠内涵。第二,将游侠诗中人物的活动场景概括为城市、郊野、边地,并结合历史、地理等相关领域知识,考察作者在地域想象基础上构建的场景及其所体现的历史意识,和空间物理上的距离与人物的情绪心理之间细腻的联系。第叁,从诗中侠所体现的人情伦理观和诗中有关侠的社会评价,及以“驰”“急”“遇”为关键词所体现的写作心理两个角度,体察游侠诗所反映的创作心理。总体来说,魏晋六朝游侠诗拓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表现主题,在侠文化的发展中注入了儒家精神,使文学层面的侠有了深刻形象与人文意义。(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6-26)

赵松元[3](2017)在《王维的《少年行》与其游侠诗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维的《少年行》是由四首七绝构成的一组诗。各首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先后次序,而每一首又可以独立存在。诗人选取大唐时代游侠少年生活中的四个片段,从高楼聚饮之任侠豪情、从军报国之人生志向、勇猛杀敌之盖世功业与功成无赏之不幸遭遇四个方面进行书写,次序井然,首尾照应,可见出作者王维的精心安排。(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7年04期)

刘亮亮[4](2015)在《李益游侠诗中的侠义精神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益是中唐享有盛名的边塞诗人,研究李益诗歌的学者大多把目光聚集在李益的边塞诗上,而对李益的其他诗歌则关注较少。在李益留存下来的诗歌中,保存有十多首游侠诗,由于李益享寿很高,身经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通过研究他的这十几首游侠诗,我们可以品味李益游侠诗歌的特点,感受中唐游侠诗与初盛唐的差别,从而认识唐代侠义精神在时代剧变下的变化。(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7期)

张玮[5](2015)在《李白的“侠”情结及其游侠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游侠诗是李白诗作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游侠诗不仅填补了汉之后史书对"游侠"记录的空白,也对传统的侠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了指引和规范,后世许多文人志士,也常借用游侠形象表达自己的某些志向。李白塑造的"游侠"形象,体现了盛唐时期文人积极向上、积极实现人生价值的乐观心态。(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5年06期)

王旺平[6](2014)在《李白游侠诗客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白游侠诗在其诗文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研究者对其描写的客体作全面、深刻、准确阐述的却较为少见。本文试图对李白游侠诗作一个准确、全面、深刻的定位,以补全对李白游侠诗研究的缺陷与不足。一、李白的游侠人生及侠义人格中国的侠文化精神传承到唐代,出现了战国以来任侠风气的又一高潮。一方面,任侠成为唐人社会价值观念的表述,同时也是文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终南捷径"(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4年04期)

刘飞滨[7](2013)在《关于游侠诗的界定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游侠诗研究中,一直以来,有研究者只是着眼于诗歌或诗歌中人物某一方面,便片面判断,将一些非游侠诗当做游侠诗去讨论,以进行相关研究。这一问题,实在是游侠诗研究中一个较大的遗憾。游侠诗的界定,应以游侠的本质特点为参照,对作品进行具体考察、细致分析、严格区分,不能被作品或作品中人物的某一方面所影响,否则容易做出错误判断,而造成游侠诗研究的泛化。(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3年04期)

石燕聪[8](2012)在《唐代“少年游侠”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历来褒贬不一,但侠的人格精神及侠义观念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侠的人生的传奇性,处事的超异性,追求的理想化,受到了人们,尤其是文人的称赞和歆羡,使得侠与文人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历来文人喜欢以侠自况,创作了诸多侠义之篇,为中国文学的发展长河中灌注了一股英雄之气,这无疑补偿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才子佳人模式,因此研究侠与侠文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时代原因促成了侠的产生。自此,侠作为特殊的阶层活跃于历史和文学舞台。从最早提及“侠”的《韩非子》、《汉纪》到《史记》、《汉书》,以及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是真实情况的记录,还是作为文学创作的构想,都描绘出了唐代以前游侠的基本形象。少年游侠作为诗歌题材,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初步发展,到唐代达到顶峰。本文主要研究唐代“少年游侠”诗的相关情况,对唐以前的情况也会适当提及。唐代是中国侠文学史上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重要阶段和黄金时期。整个唐代社会崇尚任侠,文人尤多任侠,歌颂少年游侠的诗篇在数量与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本文立足于唐代侠风和侠的文献记载,立足于唐代诗歌中丰富多彩的任侠内容和任侠精神,通过对唐代侠风和侠的历时性的宏观关照和共时性的类型分析,以少年游侠诗作为文学载体,探讨唐代侠风与侠的时代特征及精神内涵,揭示文人与少年游侠在行为与精神上的相通之处,以及在对前代少年游侠继承基础上的改造,所形成的唐代特有的少年游侠精神,最终确立唐代在中国侠文化与侠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本文包括绪论、结论以及唐前的“少年游侠”现象、唐代侠风与少年游侠、唐代文人中的少年游侠与诗中的“少年游侠”、唐代“少年游侠”诗等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文人与侠的密切关系,同时对少年游侠及诗歌的范围作了简单界定。第一章唐前的“少年游侠”现象,包括叁节。第一节“侠”的起源,简述“侠”这一概念及群体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第二节史家视野中的“游侠”,通过分析比较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和班固《汉书·游侠传》对于游侠的记叙,认识游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对其持有的不同态度,以及自《汉书》后,各朝正史均不再为游侠立传的情况和原因。第叁节从史家立传到文人歌咏的转变,主要通过文学体裁的转变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游侠的情况,并通过分析曹植及其代表作《白马篇》,了解这一时期游侠所具有的不同于前代的精神气质。第二章唐代侠风与少年游侠,包括两节。第一节大唐雄风浇铸下的侠风,主要分析了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侠风的高涨提供了优越条件以及高昂侠风所具有的时代特色。第二节唐代的少年游侠,主要论述了唐代少年游侠的出生、活动地域以及不同类型。第叁章唐代文人中的少年游侠与诗中的“少年游侠”,包括叁节。第一节唐代文人中的少年游侠。由于受到时代感召和自身向往,唐代文人不仅把游侠作为诗歌的主人公,同时很多人本身就是游侠或有过侠行。第二节唐代少年游侠诗人的代表——诗仙李白,以李白为代表,分析他的游侠行为和少年游侠诗创作,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叁节唐诗中的“少年游侠”,主要从身份和活动场景两个方面对唐代“少年游侠”诗中的主人公进行分析。第四章唐代“少年游侠”诗,包括叁节。第一节唐代“少年游侠”诗的创作情况,从诗人以及诗歌数量方面简单介绍。第二节唐代“少年游侠”诗的发展变化,分析初盛唐和中晚唐少年游侠诗的不同及其原因。第叁节唐代“少年游侠”诗的叙述模式和意象,主要分析唐代“少年游侠”诗的两种叙述模式以及诗中出现的“酒”与“剑”意象。第四节唐代“少年游侠”诗的地位和影响,概括总结唐代“少年游侠”诗在中国侠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结语主要论述了侠的历史、文学、文化叁种形态,并对整个少年游侠诗的发展做了简单归纳。(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于海峰[9](2011)在《曹植游侠诗论——以《白马篇》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曹植的《白马篇》是魏晋游侠诗的代表作。曹植使游侠第一次进入诗歌创作领域,并升华了先秦游侠思想的价值取向。曹植的游侠诗无论是在诗歌体式还是题材内容方面,都为后来游侠诗的创作发展提供了诗歌范式方面的借鉴。(本文来源于《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刘飞滨[10](2011)在《关于游侠诗的界定问题——从李白《东海有勇妇》、《秦女休行》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把一些并非游侠诗的诗歌当做游侠诗,这是游侠诗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游侠诗和非游侠诗相混淆的情况下,来探求游侠诗的实际,自然不会纯粹和彻底,甚至于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这一问题的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对游侠诗的界定不清晰。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也。鉴于此,本文意从李白《东海有勇妇》、《秦女休行》两首诗说起,来谈一谈游侠诗的界定问题。之所以从李白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李白研究(2010-2011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8-25)

游侠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魏晋六朝时期游侠诗为研究对象,从侠的形象塑造,侠的活动场景,游侠诗的创作心理等角度展开研究。魏晋六朝游侠诗在体制上沿袭汉乐府古辞,多为五言诗;内容上以咏叹先秦两汉的侠人物与事迹,塑造以尚义重诺、忠信勇武为主要特质的侠形象为主。作者艺术地表现侠之技高悍勇、驰射英姿,并在诗中渗透自身的创作意图,或以侠自比,或借侠抒情言志,表达内心的种种诉求:对先秦两汉侠风的向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功名与报君的追求等。本文着眼于研究游侠诗中,作者在文学层面所形成的、与侠有关的创作意识与观念,第一,根据尚义与尚武两种特质对游侠诗中所塑造的侠形象进行分类,探析文学层面的侠所具有的行为方式,体察作者所崇尚的主流侠内涵。第二,将游侠诗中人物的活动场景概括为城市、郊野、边地,并结合历史、地理等相关领域知识,考察作者在地域想象基础上构建的场景及其所体现的历史意识,和空间物理上的距离与人物的情绪心理之间细腻的联系。第叁,从诗中侠所体现的人情伦理观和诗中有关侠的社会评价,及以“驰”“急”“遇”为关键词所体现的写作心理两个角度,体察游侠诗所反映的创作心理。总体来说,魏晋六朝游侠诗拓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表现主题,在侠文化的发展中注入了儒家精神,使文学层面的侠有了深刻形象与人文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侠诗论文参考文献

[1].赵敬宝.曹植《白马篇》对游侠诗创作的贡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

[2].阮森丽.魏晋六朝游侠诗研究[D].暨南大学.2017

[3].赵松元.王维的《少年行》与其游侠诗创作[J].名作欣赏.2017

[4].刘亮亮.李益游侠诗中的侠义精神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5].张玮.李白的“侠”情结及其游侠诗[J].教育教学论坛.2015

[6].王旺平.李白游侠诗客体论[J].中学教学参考.2014

[7].刘飞滨.关于游侠诗的界定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13

[8].石燕聪.唐代“少年游侠”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9].于海峰.曹植游侠诗论——以《白马篇》为中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

[10].刘飞滨.关于游侠诗的界定问题——从李白《东海有勇妇》、《秦女休行》说起[C].中国李白研究(2010-2011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标签:;  ;  ;  ;  

游侠诗论文-赵敬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