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暗夜行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暗夜行路》,女性过失,妻子形象,母性
暗夜行路论文文献综述
汪兰[1](2019)在《试析《暗夜行路》中两次女性过失的设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日本着名小说家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主要描述了主人公谦作如何在"暗夜"般的人生中获得自我解脱的心路历程。作者把该"暗夜"设定为母亲的性过失和妻子的性过失,从妻子乖顺可调控的形象以及妻子身上的"母性"可以分析出设定妻子性过失的原因,以及两次性过失之间的联系,最后再结合自我解脱的小说主题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刘立善[2](2019)在《论志贺直哉《暗夜行路》与自我改造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此作刻意探究女性贞操过失引发的命运悲剧,以及男主人公时任谦作苦恼的灵魂活动由"自我至上"走向自我改造与"自他调和"的曲折漫长历程,志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互融,才是改造偏执狭隘自我的良方。《暗夜行路》在相当程度上是志贺从青年到壮年末期的内心世界发展史。剖析此作,既可探究志贺文学创作活动神髓,也是索解日本近代文学的人文意蕴与人性感受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日本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周玮[3](2018)在《《暗夜行路》中上一代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围绕志贺直哉作品《暗夜行路》中主人公的人生选择,性格,社会背景对作品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8年18期)
段文一[4](2018)在《从“直子”的人物设定看《暗夜行路》的小说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暗夜行路》讲述了身为祖父与母亲的私生子的主人公时任谦作经过多年的自我挣扎及与外界的抗争,终于挣脱自己的身世和妻子出轨的阴影,达成与自我的调解及与外界的调和的故事。学界对其小说特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且相关研究多以志贺直哉或主人公为中心。本文将通过考察"直子"这一配角人物的人物设定,从私小说、客观小说、恋爱小说叁个方面探讨《暗夜行路》的小说特性。一、小说构成及主要人物设定关于《暗夜行路》的构想,志贺直哉在《续创作(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8年26期)
卢嘉[5](2018)在《《家》与《暗夜行路》中的人物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世界文学史中可以发现许多以“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中日文坛上以“家”为中心的“家庭小说”尤为引人注目。作为巴金名作的《家》于1931年完成,舞台设定在1920年的中国四川成都,描写的对象是封建时代的理想大家族----四世同堂的高家。故事主要描写接受了新思想的青年叁兄弟长子觉新、次子觉民、幼子觉慧对腐朽的封建家族制度的妥协和对抗。其中,性格最鲜明的是作为幼子的主人公觉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说到关于巴金的《家》的先行研究,其中多数探究的是叁兄弟不同的性格特征,鲜有论及叁种不同的性格特征与长子、次子、幼子这叁种不同身份的关联。志贺直哉是自明治到昭和时代一直活跃在日本文坛的作家,被誉为“小说之神”,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是一位自我意识强烈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早自“五四”时期就被引入中国。固持自我至上和自我中心论的志贺与父亲之间的长年不和,体现了接受新思想的志贺与封建家庭之间的矛盾。这是志贺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之一,并构成了志贺文学的中心内容。《暗夜行路》作为志贺直哉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历时17年才最终完成。小说主人公时任谦作被设定为次子。这个设定隐藏于谦作出生的秘密和妻子的通奸事件背后,很少有人探究这个设定的意义以及必要性。巴金的《家》是一部典型的“家庭小说”,小说以大家庭为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注重家庭与主人公的相互影响。相对而言,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则更加注重主人公的个人成长。但笔者发现,两部作品之间存在着一个相通之处,那就是主人公都属于“非长子”这样一种人物身份设定。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文化上的影响也会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巴金的《家》与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可以说是同时期的作品。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又同时被设定为“幼子”,此外,两部作品都有关于长子的形象描写,同中有异。因此,本论文主要通过对两部作品中长子与幼子的形象分析,进而从中日传统家文化、家族制度、时代背景、作家自身经历这四个方面分析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被设定为非长子的原因及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林婉娇[6](2018)在《作为时间的男人与作为空间的女人——对志贺直哉《暗夜行路》“过失”主题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志贺直哉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叙述两个"过失"问题,即母亲的过失对儿子的影响和妻子的过失对丈夫的影响。通过对《暗夜行路》"过失"主题的考察,分析在"过失"事件中作为客体的男性呈现出的姿态和作为主体的女性所遭受的命运,揭示其背后是传统社会的深层次不平等:女性被定位为外在,男性被定位为内在。女性之于男性的意义在于:在女性的参照下男性实现探求自我的进化过程。(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期刊2018年01期)
谭杉杉[7](2017)在《《暗夜行路》乱伦叙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暗夜行路》围绕时任谦作家庭中的叁起乱伦事件展开,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看,其叙事的性质是伦理的。谦作与祖父小妾阿荣之间的乱伦倾向既是伦理混乱的产物,又使伦理混乱的状况进一步恶化;母亲与祖父姻亲乱伦使谦作陷入伦理身份危机之中;妻子和表兄阿要血亲乱伦导致伦理悲剧再次发生。乱伦破坏了社会正常的伦理秩序,时任谦作在伦理困境中自省、反思,最终回归自然并获得伦理救赎。(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段文一[8](2017)在《从人物设定看《暗夜行路》的作品性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志贺直哉(1883-1971/明治16-昭和46)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时期的小说家。活跃在大正时期的志贺直哉,也是大正中期的主要文艺思潮—白桦派的代表作家。由于他从创作伊始就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了纯熟的技法,也被称为“小说之神”。《暗夜行路》是志贺直哉唯一的一篇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花费作家数年才得以完成,其中主人公的精神上的成长其实也是作家自身的成长历程。而关于这部小说的性格,主流观点是私小说,但也有观点认为其同时还具有恋爱小说、客观小说的性格。先行研究中对于小说性格的考察,一般是以志贺直哉或主人公谦作为中心。私以为通过对小说中配角的人物设定的探讨,尝试进行对《暗夜行路》的多种小说性格的考察也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直子作为主人公的妻子角色,是《暗夜行路》的主要配角人物之一。在反映谦作的女性观、夫妇观、内在发展上,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登场人物。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考察直子的人物设定,并以此来从私小说、客观小说、恋爱小说叁个方面探讨《暗夜行路》的作品性格。首先,通过对直子的人物原型和理想化倾向及场景分析,来探讨直子人物设定中的功能性。直子人物设定中功能性强的一面,也正是这部小说私小说性格的表现。此外,“直子的过失”这一虚构设定以及对于直子的客观描写,使得直子的人物描写具有了虚构性和客观性。再加上“视点转换”所赋予的独立性,直子的人物设定给《暗夜行路》增添了客观小说的色彩。然后,通过分析谦作和直子的夫妇关系以及直子对谦作的影响,明确《暗夜行路》同时也是两人的恋爱物语的这一属性。进而考察小说的恋爱小说性格。最后,对本文观点进行总结概括,并阐述《暗夜行路》的多种性格对于作品评价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6-01)
汪兰[9](2017)在《志贺直哉文学中的“母性”与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志贺直哉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1921-1937)围绕着主人公时任谦作在遭遇过两次“女人的罪过”之后的心境变化展开叙述,一次是和祖父发生关系的母亲的过失,另一次是和表兄发生关系的妻子的过失,陷入困恼的主人公最终得到了救赎。“《暗夜行路》并非私小说,可某种意义上却是较之于私小说更私人化的小说”,志贺直哉基于自身的家庭以及生活经验塑造出谦作这一人物,作品透露出作家意欲通过“母性”意象以探索获得救赎的可能性。鉴于谦作乃是志贺凭借自身的认识及思考所塑造而成,故而本研究拟将基于“母性”的角度来探讨作为作家分身的谦作是如何越过“黑夜”而得到救赎的。本论文由3章构成。第一章首先围绕志贺所描述的一系列“母亲”形象,剖析志贺文学中的“母性”意象的本质所在及其“母性”饥渴的成因。其次在志贺思想形成的过程中佛教及自我意识至关重要,对此加以探究可以考察其“救赎”意识的根本来源。最后围绕着《暗夜行路》中“性过失”和“救赎”两个主题,分析其相关联作品。第二章对时任谦作与作品中重要女性角色“生母”、“阿荣”、“直子”的关系或彼此间的牵连加以梳理,分析谦作惯于由女性处寻求“母性”的成因所在。谦作基于“女性是男性的跟随者”的观念来要求身边的女性,对于犯了“性过失”的妻子直子起初无法原谅。直子对于谦作来说犹如是母性的体现,故而直子的“性过失”令谦作感到一种母爱的丧失,并由此陷入了强烈的痛苦之中。第叁章就幸福之于谦作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加以探讨。谦作为了缓解自身的烦恼而进出风月场所,获得的仅是一时的解脱,最终还是无法避免内心的崩溃。及至作品末尾,谦作的心情却逐渐趋于“实在是妙”的佳境,源自母性的救赎究竟是如何建构而成的,就这一心路历程的内在成因加以探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8)
查文晔,章利新[10](2017)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政治受难者纪录片《暗夜行路》在台北发布》一文中研究指出4月21日,讲述上世纪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政治受难者人生故事的纪录片《暗夜行路》在台北举行新片发布会。上世纪50年代,在内战与国际冷战的背景下,败退台湾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以"反共"名义,发动了一场白色恐怖大整肃,对当时台湾社会氛围和历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台湾地区戒严时期政治事件处理协会接受台湾人权博物馆委托,组织纪录片拍摄小组,耗费一年半时间,采访、记录了陈明忠、冯守娥、(本文来源于《台声》期刊2017年09期)
暗夜行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此作刻意探究女性贞操过失引发的命运悲剧,以及男主人公时任谦作苦恼的灵魂活动由"自我至上"走向自我改造与"自他调和"的曲折漫长历程,志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互融,才是改造偏执狭隘自我的良方。《暗夜行路》在相当程度上是志贺从青年到壮年末期的内心世界发展史。剖析此作,既可探究志贺文学创作活动神髓,也是索解日本近代文学的人文意蕴与人性感受的关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暗夜行路论文参考文献
[1].汪兰.试析《暗夜行路》中两次女性过失的设定[J].青年文学家.2019
[2].刘立善.论志贺直哉《暗夜行路》与自我改造历程[J].日本研究.2019
[3].周玮.《暗夜行路》中上一代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因素[J].东西南北.2018
[4].段文一.从“直子”的人物设定看《暗夜行路》的小说特性[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
[5].卢嘉.《家》与《暗夜行路》中的人物像[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6].林婉娇.作为时间的男人与作为空间的女人——对志贺直哉《暗夜行路》“过失”主题的考察[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
[7].谭杉杉.《暗夜行路》乱伦叙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17
[8].段文一.从人物设定看《暗夜行路》的作品性格[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9].汪兰.志贺直哉文学中的“母性”与救赎[D].上海师范大学.2017
[10].查文晔,章利新.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政治受难者纪录片《暗夜行路》在台北发布[J].台声.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