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氧化锆的行星磨技术及应用

粉碎氧化锆的行星磨技术及应用

一、行星磨粉碎氧化锆的工艺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亚文[1](2021)在《米糠的微细化、性质及其在糙米发糕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糙米营养丰富,但食用口感较差,改进糙米的加工方法可提高糙米食品品质。本文将糙米的米糠和白米分开处理,对米糠采用挤压膨化和球磨法微细化,另将白米适当粉碎,再把两者混合制得重组糙米粉,加工成糙米发糕。主要研究了经挤压膨化和球磨后的米糠微粉的物理性质、营养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并比较了重组糙米粉与整粒粉碎糙米粉、大米粉在糊化性质、热力学性质方面的差异,以及制得的米发糕品质的差异。首先,通过单一球磨、挤压膨化-球磨得到不同的米糠微粉。结果表明,球磨能有效减小米糠粒度,得到粒度为D50=18.90μm的米糠微粉。挤压膨化处理可缩短米糠的球磨粉碎时间,当米糠粉碎粒度接近D50=18.90μm时,球磨时间缩短75%。分析了不同粒度的米糠微粉的粉体特性、水合特性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单一球磨时,随着粒度的减小,米糠微粉的堆积密度、振实密度增大,休止角、滑动角先增大后减小,持水力、膨胀力、持油力先减小后增大,水溶性指数增大,且与粒径为D50=203.33μm米糠样品相比,粒径为18.90μm米糠样品的膨胀力提高了37.36%。与对照组干燥-球磨米糠微粉相比,挤压膨化-球磨米糠微粉堆积密度减小,振实密度增大,休止角、滑动角无明显变化,水溶性指数减小,且持水力和膨胀力分别提高了26.98%和94.93%。先进行温和的挤压处理(出口温度90℃,物料水分含量40%)再进行球磨,更能使米糠微粉的持水力、膨胀力、水溶性指数提高。其次,探究了不同条件下制得米糠微粉的抗氧化性、总酚、总黄酮、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等营养性质。结果表明:单一球磨时,随着粒度的减小,米糠微粉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减小,且与粒径为D50=203.33μm米糠样品相比,粒径为18.90μm米糠样品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降低了13.31%和11.96%,球磨有利于米糠总酚、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等有效成分的溶出,从而使测得的总酚含量提高了11.01%,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含量分别增加了23.68%和6.06%,且其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减小,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增大了35.82%。与对照组干燥-球磨米糠微粉相比,挤压膨化-球磨米糠微粉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更小,分别降低了30.77%和24.74%,挤压膨化有利于米糠总酚、总黄酮、γ-谷维素等有效成分的释放,从而使测得的总酚、总黄酮、γ-谷维素含量增加,且其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减小,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增大,总膳食纤维含量无明显变化。球磨之前适当的挤压预处理(出口温度120℃,物料水分含量25%)可以使米糠微粉抗氧化性提高,总酚、γ-谷维素更易释放,而剧烈的挤压处理(出口温度160℃,物料水分含量18%)更有利于米糠微粉中不溶性膳食纤维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接着,探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获得的米糠微粉颗粒的孔径分布、SEM、FTIR、XRD等微观性质。结果表明:单一球磨时,随着粒度的减小,米糠微粉的总孔体积先减小后无明显变化,孔隙率、平均孔径减小,总孔面积增大,米糠结构逐渐由大块状变成小颗粒状,亲水基团O-H暴露得更多,纤维素、淀粉的晶体结构被破坏,这可能是造成米糠微粉粉体特性、水合特性、营养性质变化的原因。与对照组干燥-球磨米糠微粉相比,挤压膨化-球磨米糠微粉的总孔体积和总孔面积增大,平均孔径减小,米糠微粒结构更松散,氢键作用增强,并有淀粉-脂质复合物生成。最后,探究了不同重组糙米粉、整粒粉碎糙米粉、大米粉的糊化性质、热力学性质差异,以及所制得的米发糕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与整粒粉碎糙米粉相比,挤压膨化-球磨米糠微粉所制得的重组糙米粉最终黏度、谷值黏度提高,崩解值下降,其做成的糙米发糕比容增大了21.71%,弹性、回复性增强,硬度下降,感官评定总分更高。综上所述,挤压膨化和球磨处理可有效减小米糠粒度,改善米糠粉体特性、水合特性等物理性质,以及促进总酚、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等营养成分的溶出。所得米糠微粉与白米粉混合成的重组糙米粉的耐热耐剪切作用增强,所制糙米发糕的比容、质构特性、感官品质更好。

刘浩[2](2020)在《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的深加工与再利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汽车数量的快速升高,废旧轮胎成为一个无法避免的环境问题,由于废旧轮胎不易被降解,又被称为黑色污染。目前废旧轮胎的处理方式有:露天放置、掩埋、轮胎翻修、码头鱼礁、焚烧、再生胶与胶粉、废旧轮胎热解等。研究表面,废旧轮胎热解技术对废旧轮胎的利用效率达到90%以上,热解产生的热解气,热解液,热解炭黑都可以用作工业原料使用。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的平均粒径达到了15.655μm,研究表明废旧轮胎热解炭黑主要来源于轮胎混炼中添加的各种炭黑;不同牌号的炭黑一部分保留原始尺寸,一部分烧结成大颗粒物质。热解炭黑表面存在大量的灰分,是普通商业炭黑的数倍,主要成分为Zn O、Si O2、Zn S,这些不活泼的无机盐在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的表面形成了惰性层。并且热解炭黑的表面存在大量的大孔隙,微孔级别的空隙几乎不存在,使得废旧轮胎热解炭黑活性低,不易分散。颗粒平均粒径大,表面活性低都阻碍了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的应用。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的表面活化可以明显改善热解炭黑与橡胶大分子的结合方式。相比液相氧化改性废旧轮胎热解炭黑,行星球磨的方式是一种绿色的处理手段,且球磨后得到的小粒径的热解炭黑可以应用到多种环境中。合适的球磨参数是得到小粒径炭黑的关键。通过球磨中单磨球离散元分析,我们认为球磨中球磨类型、球磨时间、磨球种类、球料比、湿磨溶剂用量是影响球磨后热解炭黑平均粒径的关键因素。在不同的球磨实验中发现,在干磨中,单磨球质量较大的玛瑙磨球可以有效的避免物料固结的现象;粒径较小的氧化锆磨球在湿磨中可以明显降低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的平均粒径,得到纳米级的热解炭黑。在湿磨中,采用两种不同粒径的氧化锆磨球,研究了球磨时间,球料比、湿磨溶剂(乙醇)用量对球磨热解炭黑粒径的影响,三因素正交实验表明对球磨后热解炭黑的平均粒径影响顺序为乙醇用量>球料比>球磨时间。根据球磨原理可知,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热解炭黑的粒径呈现下降的趋势,当球磨时间达到一定时间后,行星球磨过程变成了粉碎与团聚的动态平衡,进一步延长球磨时间,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粒径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随着球料比的增大,球磨后热解炭黑的粒径不断降低。球料比影响单位时间内物料与磨球的碰撞次数;球料比越大,物料与磨球的碰撞次数越大;球料比越小,物料与磨球的碰撞次数越小。在物料与磨球体积的限制下,随着球料比的增大,单位时间内与物料接触的磨球数量呈现先增大,后不变的趋势。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废旧轮胎热解炭黑颗粒粒径先减小后增大,乙醇用量多,物料的浓度降低,单位时间内物料与磨球、球磨罐的碰撞次数就降低,乙醇用量少,物料的浓度升高,物料容易团聚,不能很好的与磨球、球磨罐接触。采用0.5 mm氧化锆磨球在球磨时间3 h,球料比20,乙醇用量50 m L,球磨转速为320 r/min的球磨参数下,得到球磨废旧轮胎热解炭黑。并将球磨后的热解炭黑混炼到丁苯橡胶中。研究发现,行星球磨热解炭黑降低了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的粒径,增加了颗粒的表面能,提高了废旧轮胎热解炭黑在混炼胶的分散性,改善了炭黑颗粒与橡胶大分子链的结合状态。与混合同比例未球磨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的混炼胶对比,力学性能都得到了改善提高,并且随着废旧轮胎热解炭黑混合比例的提高,行星球磨对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的改性效果越明显。

张曦[3](2020)在《镜铁矿深度提纯制备天然氧化铁红颜料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氧化铁颜料属于彩色无机颜料,其使用范围跨多个行业,氧化铁红是其中常用的一种。以化学合成制得的市售铁红具有纯度高、色泽较好等优点,但其生产工艺流程长、污染较严重、成本高。天然氧化铁红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理化性能稳定且价格低廉的优点,是合成氧化铁红的理想替代品。由于矿石结构简单且晶体结构与氧化铁红一致,镜铁矿可被用作制备天然氧化铁红的材料。本课题旨在研发一种镜铁矿制备天然氧化铁红的新工艺。重点开展了镜铁矿的选矿提纯、精矿的超细磨粉碎、氧化铁红的表面改性三个方面的研究,为镜铁矿的高值化利用和铁红颜料的性能优化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研究了镜铁矿除杂提纯的规律。具体地,考察磨矿细度和磁场强度对磁选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的影响,分析药剂用量、pH等条件对阳离子反浮选的影响,并对比离心机重选用于镜铁矿精选的可行性,重点研究了给矿浓度、转速等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0.038 mm占93wt%,给矿浓度为5wt%,转鼓转速为600 r/min,漂洗水用量为2.15 L/min,漂洗时间为3 min时,经过两次离心重选可以实现镜铁矿的深度提纯,得到氧化铁纯度99.11wt%,回收率54.40%的高纯铁精矿。(2)系统研究了不同磨矿条件对镜铁矿粒度分布的影响,具体包括球磨时间、磨机转速、磨矿浓度、球磨罐的容积率等。结果表明,增加球磨时间和转速、保持适当的浓度和容积率,有利于减小粒度。超细磨样品的性能与铁红国际标准、市售铁红对比结果表明,其物化指标,包括水溶物、筛余物、吸油值等,显着优于市售。(3)查明了氧化铁红产品的色相调整机理。通过扫描电镜、XR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发现一定时长的煅烧使得Fe2(S04)3转化为Fe203;不同的煅烧温度和硫酸质量分数通过影响粒度而改变光的反射、折射和吸收,从而调整色相;煅烧后,样品由不规则片状变成卵形结构。

陈佳颖[4](2019)在《化学溶蚀辅助超细研磨方法制备类球形二氧化硅胶粒》文中研究表明超微细球形或类球形二氧化硅粉体是一种现代工业的无机精细化学原料。由于它具有优异的颗粒特征,即,极小的粒径、大的比表面积、流动性好、优良的介电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能,表现出良好的亲水性、补强耐磨性、增稠性、消光性和防粘结性,广泛应用于电子封装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领域。除了超微细颗粒粒径外,其球形或类球形对其应用也至关重要。现代制备超微细球形或类球形二氧化硅颗粒方法主要包括火焰成球法、高温熔融喷射法、溶胶凝胶法以及化学沉淀法等。传统方法工艺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因此,人们需要探索一种工艺较为简单、成本低、易于规模化大批量生产的制备类球形超细二氧化硅颗粒的方法,并且所得产品颗粒要求具有较高的球形度、更窄颗粒粒度分布。本论文旨在采用化学溶蚀辅助超细研磨方法制备类球形二氧化硅(即,熔融石英和方石英)胶粒,并通过粒数衡算模型的选择性函数和破碎函数来探究和分析其制备机制。本论文首先在不同溶液(即,水、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钡和氯化铵)情形下,采用一种高能量密度介质搅拌磨湿法研磨制备类球形亚微米粒级熔融石英颗粒产品。研究了盐溶液种类(即,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钡和氯化铵)、盐浓度(即,0.01 mol/L、0.03 mol/L、0.05 mol/L、0.1 mol/L)、熔融二氧化硅颗粒的固含量(即,20 wt.%、30 wt.%、40 wt.%)以及研磨时间(即,30 min、60 min、120 min)对超细研磨后熔融石英颗粒产品的粒度、粒度分布和球形度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研磨前后的颗粒进行形貌分析,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对颗粒球形度进行了测算。通过激光粒度仪对颗粒粒径和粒度分布进行表征,并根据Rosin–Rammler–Bennett(RRB)模型计算表征粒度分布的均匀性系数。结果表明,当氯化钡浓度为0.01 mol/L,熔融石英颗粒固含量为20 wt.%,研磨时间为30 min时,所制备出的类球形熔融石英颗粒产品粒度最小(中位径:610 nm)、粒度分布最窄(均匀性系数:2.98)、球形度最高(球形度:0.89)。在未加入任何盐溶液的情况下,超细研磨所得的颗粒产品除了尺寸减小和粒度分布有所改进外,其球形度也可从原料的0.71增加到研磨后的0.76。在超细研磨过程中,适当添加极低浓度的氯化钡辅助超细研磨,可使颗粒产品具有更窄的粒径分布,并且其球形度从0.76增加到0.89。这表明,虽然超细研磨在有或无化学溶蚀辅助作用下均可不同程度上提高产品颗粒的球形度,但很明显,添加极低浓度的氯化钡辅助超细研磨可较大程度上改善产品颗粒的球形度和粒径分布。此外,通过粒数衡算模型计算出选择函数和破碎函数,分别讨论了有或无化学盐溶液溶蚀的情况下超细研磨制备类球形熔融石英胶粒的机制。模拟分析表明,在介质搅拌磨中熔融石英颗粒的破碎机理以剪切为主,挤压为辅。这表明了颗粒表层剪切剥离除了尺寸减小外还有利于颗粒的球形化。另外,通过分别计算在水和氯化钡溶液中研磨的熔融石英颗粒的Kapur函数值表明,基于超细研磨中磨珠对被研磨颗粒表层进行剪切剥离以及添加氯化钡对熔融石英颗粒表面化学溶蚀的耦合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颗粒粒度,并改善颗粒球形度和粒度分布。另外,本论文还在不同溶液(即水、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钡和氯化铵)中,采用高能量密度介质搅拌磨湿法研磨制备类球形方石英胶粒。探究了盐溶液种类(即,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钡和氯化铵)、氯化钡浓度(即,0.01 mol/L、0.05 mol/L、0.1 mol/L)和研磨时间(即,20 min、40 min、60 min)对超细研磨后方石英颗粒产品的粒度、粒度分布和球形度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研磨后的颗粒进行形貌分析,通过激光粒度仪对颗粒粒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对比在水中研磨60分钟所获得的产品指标(即,颗粒粒径为1.10μm、粒度分布的均匀性系数为1.90和球形度为0.72),当氯化钡浓度为0.01 mol/L时,可制备出的类球形亚微米粒级的方石英颗粒产品的中位径粒度最小为840 nm、其粒度分布的均匀性系数为2.36、球形度为0.80。采用摩擦磨损试验机检测并评价在不同溶液(即,氯化钡和水)中搅拌或研磨60分钟所得的方石英颗粒的摩擦系数。结果表明,在加入氯化钡溶液情形下研磨60分钟后,由于方石英颗粒球形度的改善而明显地导致摩擦系数降低。此外,还通过粒数衡算模型分别计算出有或无氯化钡溶液溶蚀的情况下超细研磨制备类球形方石英颗粒的破碎函数,结果表明,在超细研磨方石英颗粒过程中,化学溶蚀作用可使得颗粒产品的尺寸减小,且颗粒粒度分布变窄。最后,本论文给出了经实验和分析所获得结论以及今后工作展望。

孙社稷,王大林,崔国强,王要东,张亚鹏[5](2018)在《玻璃粉球磨工艺对电子浆料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寻找能满足粒径大小合适、粒度分布集中的电子浆料用玻璃粉,对其球磨方式和球磨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采用转动球磨机,按料水比1∶1 (质量比)加入物料,并按照70 r/min的转动速度球磨25 h后制备的玻璃粉分别在导体浆料和电阻浆料中使用,烧结膜致密性较之前有较大提高,导体浆料的耐酸性和电阻浆料的电性能均得到了极大提高,可满足电子浆料客户特别是高端电子浆料客户的要求。此外还介绍了湿法激光粒度仪测试玻璃粉的粒度分布,并简要讨论了玻璃粉球磨细化过程中的各类影响因素。

黄浪[6](2018)在《纤维素颗粒机械/化学法改性及其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但增强纤维的加工分散困难和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差一直是限制其在高附加值领域应用的主要因素。工业生产的纤维素纤维表面具有强极性,容易发生纤维团聚,传统挤出共混的加工方法无法有效地获得纤维分散均匀的高性能复合材料。本研究提出采用机械球磨的方法,对纤维素纤维进行一步式粉碎、活化以及表面改性,提高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加工分散性能和界面相容性,进而提升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具体方法为:采用球磨法对蓬松团聚的长纤维素纤维进行处理,在减小纤维尺寸的同时,破坏或减弱纤维素分子间和分子内的氢键连接,降低纤维素的结晶度;在球磨过程中,利用机械/化学反应对纤维素颗粒表面进行改性,将改性后的纤维素颗粒与聚丙烯进行熔融共混、造粒,然后注塑成型,对样品的加工性能、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具体的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研究球磨法对团聚的长纤维进行粉碎、活化处理过程中参数对球磨纤维素颗粒的影响。分析球磨过程中的球磨时间、球磨转速、填料质量比、磨球大小及纤维素含水率等参数对球磨后的纤维素颗粒的粒径、形貌、表面积、结晶度、热稳定性和球磨能耗效率等的影响。球磨能有效地减小纤维尺寸,可将长纤维在30 min内破碎为微米级的椭球状颗粒,增加了其比表面积。在球磨过程中,纤维素的氢键在机械碰撞中被弱化或破坏,其结晶度降低,起始热分解温度降低,羟基可及性提高;(2)利用球磨后的纤维素颗粒作为增强剂对聚丙烯基体进行增强,讨论不同填料尺寸、填充量以及添加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偶联剂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较低长径比的小颗粒填料可以降低复合材料熔融加工过程中的熔体粘度,改善其加工性能,并促进基体在较高温度下结晶。与长纤维填充复合材料相比,球磨后的纤维颗粒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拉伸性能和更低的吸水率。在不同填充量的情况(5 wt%、10 wt%和20 wt%)下,高颗粒填充量能够增加熔融加工中复合材料的熔体粘度,提高聚丙烯基体的结晶温度。但高含量填料同时也容易导致颗粒团聚而引起内部缺陷,降低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增加其平衡吸水率。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偶联剂可在不相容的纤维素与聚合物基体两相之间形成桥连作用,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3)通过不对称混酐法,制备乙酸/油酸混酸酐,在球磨中通过机械/化学法,利用制备的混酸酐与纤维素颗粒反应制备表面改性的混合酸酐纤维素酯。乙酸酐与油酸可以在球磨过程中快速反应生成乙酸/油酸混酐。乙酸酐与油酸在摩尔比为1:1,反应时间为20~30 min时,能获得最有利于纤维素酯化反应的混酐和油酸酐含量。混酐与纤维素颗粒可在球磨过程中反应制备长链和短链接枝的纤维素酯。添加金属盐催化剂次磷酸钠能极大地促进该反应进行。此外,提高球磨反应时间和增加混酐在反应体系中的摩尔比例,均能有效地提高长链和短链纤维素酯的反应取代度。混合纤维素酯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较强的表面疏水性;(4)将表面改性的纤维素颗粒与聚丙烯基体共混制备复合材料,并对其加工性能、结晶行为、力学性能和吸水行为进行分析。在纤维素颗粒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熔融共混加工过程中,表面酯化改性后的填料呈现出更小的共混转矩值和更低的复数粘度,表明纤维素颗粒经过表面接枝改性后,其共混加工能力增强,且羟基取代度越高,其加工能力提升越大。表面酯化改性后的纤维素颗粒提升了聚丙烯聚合物基体的结晶温度,且高取代度颗粒具有更好的异相成核作用。在10 wt%纤维颗粒填充的复合材料中,相比于未改性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高取代度纤维素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在断裂伸长率上提升了 8倍。高取代度改性的颗粒在聚合物基体中具有更好的分散性,接枝的长链也可能与聚丙烯链段形成机械缠结,从而提升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提高复合材料的韧性。此外,长链的接枝提高了纤维素颗粒的疏水性,而且羟基的酯化带来的共混加工性能提升使得纤维素颗粒更好地被聚合物基体包覆,从而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水分敏感性和平衡吸水率;(5)在球磨过程中对纤维素进行改性,使其表面负载庚二酸盐β-PP成核剂,然后制备纤维素颗粒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对成核剂的合成、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和拉伸性能进行分析。聚丙烯β晶型庚二酸盐成核剂可通过球磨法制备。将10 wt%成核剂改性后的纤维素填料与聚丙烯基体进行共混,可成功诱导聚丙烯基体进行β相结晶,且复合材料中聚丙烯基体β晶型含量为57.33%。成核剂负载改性后的纤维素颗粒能较大地提高聚丙烯的结晶温度并增加其结晶速度,减小球晶尺寸。在10 wt%填充量情况下,改性后纤维素复合材料相对于未改性复合材料,其拉伸模量基本相似,拉伸强度提高了9%,断裂伸长率提高了 837%。增加改性纤维素颗粒含量,能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模量。在本试验测试填料添加范围内(5~20 wt%),5 wt%颗粒添加量增强复合材料具备最高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而添加20 wt%时,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急剧下降,主要是在高填料含量情况下,填料容易团聚,产生界面缺陷,导致应力集中而降低复合材料强度和韧性。本研究通过无溶剂球磨方法对纤维素纤维进行粉碎、活化及表面化学改性,能有效地对纤维素表面进行改性而不破坏其本身的刚性结构,通过选取不同的化学试剂可得到具有不同表面特点及功能的纤维素颗粒,能有效地提高纤维素颗粒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本方法绿色、高效,制备工艺简单,对木质纤维素为主要组分的农林废弃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曲伸伸[7](2018)在《耐高温抗热震硅酸钾涂层制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耐高温涂层是目前表面技术和涂层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在航空航天、高功率发动机以及军事装备保障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基材的工作环境温度越来越高,需要涂层进行热防护。而有机涂层无法满足环境温度的要求,并且很多环境不是单一的高温环境,还发生温度的剧烈变化,如航空发动机工作时温度非常高,瞬间可达700°C900°C,当发动机停止工作时很快降到室温,导致涂层脱落。因此所选用的涂层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还要有优异的抗热震性能。水性无机硅酸盐涂层具有无污染、高硬度、优异的耐候性、耐沾污性,耐溶剂性以及长期的耐热性等特点,但是其耐水性较差,限制了硅酸盐涂层的进一步推广。本文以硅酸钾溶液为成膜物制备水性无机耐高温抗热震涂层,解决了涂层的耐水性问题,讨论了涂层的配方研制以及制备工艺,研究了涂层的耐高温抗热震性能。首先通过改性硅酸钾溶液提升涂层的的耐水性能,包括无机酸改性、硅溶胶改性、有机溶剂改性和固化剂改性。无机酸改性容易生成硅酸,产生沉淀;硅溶胶改性由于胶体粒子带电荷,硅酸钾溶液pH值大于12,容易发生团聚;有机溶剂改性无法满足涂层耐高温的要求;固化剂改性采用加入5wt%的磷酸硅,可保证体系的稳定性和涂层的耐高温性,有效提高了涂层的耐水性。其次以模数为2.4的固化剂改性硅酸钾溶液为成膜物,TiO2为颜料,MgO、Al2O3和ZrO2为填料制备耐高温抗热震涂层。通过对各个成分的讨论和配比的研究,最终确定了涂层的配方;通过对球磨工艺和固化工艺的研究,得到了在800°C下耐高温抗热震性能较好的涂层。最后研究了玻璃粉增强硅酸钾涂层的耐高温抗热震性能。通过研究不同体系玻璃粉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发现硅硼系玻璃粉对涂层的耐高温性能提升较大;通过研究硅硼系玻璃粉不同成分以及不同玻璃粉含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加入10wt%玻璃粉E使涂层在900°C下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抗热震性能。

纪冠亚[8](2018)在《不同尺度机械粉碎对秸秆物性及酶解效率的影响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作物秸秆是十分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原料。乙醇生物转化是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农作物秸秆通过酶解产生单糖,然后经过微生物发酵产生生物乙醇。农作物秸秆复杂的化学组成及空间结构形成的生物抗性导致细胞壁在酶解过程中转化为单糖的效率低、成本高。为降低农作物秸秆的生物抗性和提高酶解转化效率,通常需要对农作物秸秆进行一定的预处理。机械粉碎预处理作为秸秆处理的第一步,已成为农作物秸秆生物能源转化工艺中的必备操作单元。本论文针对农作物秸秆在不同尺度上的生物抗性,以玉米芯、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不同尺度机械粉碎对农作物秸秆的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测定了酶解效率和不同尺度机械粉碎方式的能耗,探究了不同尺度机械粉碎能耗、微观结构和酶解效率间的量化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机械粉碎/水热复合预处理方式,以期能够降低粉碎能耗同时增加转化效率。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细胞尺度玉米芯粉体(<50-30μm)呈现出不同于植物尺度(>1 mm)和组织尺度(500-100 μm)玉米芯粉体的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纤维内部孔径暴露于粉体表面导致比表面积增大,纤维素结晶度和晶粒大小降低、表面纤维素/半纤维素相对含量增加和表面木质素/提取物相对含量减少;玉米芯粉体的堆积密度和振实密度增大,但颗粒表面活性增强以及颗粒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增大降低了粉体的流动性;多孔网状纤维结构和长链纤维结构的破坏降低了粉体的持水力、持油力和膨胀力,同时提升了可溶性糖的含量并降低了纤维素的聚合度。因此,细胞尺度玉米芯的酶解效率显着提升,在20 FPU/g酶载荷条件下,葡萄糖和木糖的产率分别达到90.9%和82.2%。(2)水稻秸秆粉体粒径与其结晶性、酶解葡萄糖产量之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回归方程如下:①粉体平均粒径 D50 与结晶性 CrI=44.14×[1-exp(-0.03658×D50)](R2=0.80),CP=28.26-15.85×exp(-0.03602×D50)(R2=0.66);②结晶性与葡萄糖产量GY=5.636CrI+343.7(R2=0.98),GY=-14.62CP+512.1(R2=0.98);③粉体平均粒径 Ds0与葡萄糖产量 GY=97.218+247.5×exp(-0.03824×D50)(R2=0.70)。(3)不同尺度的机械粉碎能耗和多个微观结构指标的变化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且各指标变化对能耗要求从大到小依次为:结晶度>表面O/C>孔容积>比表面积>平均粒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粒径的变化与粉碎能耗呈倒数关系,比表面积和表面O/C变化与粉碎能耗呈指数关系,结晶度变化与粉碎能耗呈线性关系。稻麦秸秆的酶解单糖产量随粉碎能耗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而能耗效率随粉碎能耗增加而逐渐减低。基于综合考虑酶解效率和能耗效率得到机械粉碎能耗的平衡点约为0.59kWh/kg,对应的酶解单糖产量和酶解效率分别为165g/kg和0.29kg/kWh。(4)玉米秸秆在经过30min的球磨后,在190℃条件下水热处理15min,28.0%的木聚糖转化成为可溶性低聚木糖和木糖,能够同时实现较高的葡糖糖产量(83.0%)和木糖产量(72.0%),总糖产量达到79.0%。因此,温和条件下的机械粉碎/水热复合预处理在不过多增加能耗的同时显着提升了玉米秸秆的葡萄糖和木糖产量。

张时[9](2018)在《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色陶瓷色料在陶瓷色料行业至关重要。以往被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黄色色料有:铅铬黄(PbCrO4)、锑黄(Pb3(SbO4)2)、铅黄(PbO)、镉黄(CdS)等。这些无机黄色色料含有Cd、Cr、Pb等重金属元素,在生产和应用时易渗出,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健康。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限制。镨锆黄(Pr–ZrSiO4)黄色陶瓷色料虽然绿色环保、无毒无害,但其中需添加较昂贵的稀土元素(镨),以致成本较高。因此,开发环境友好型、成本较低的黄色色料成为陶瓷色料行业的研究重点之一。呈金红石结构的钛镍黄陶瓷色料,其中的Ni2+、Sb5+离子稳定的存在于TiO2金红石晶体结构中,是一种环保无毒、热/化学稳定性高、性价比高的陶瓷色料。目前,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黄度值较低且偏向黄绿色调,明度不足等。因此,亟待解决的是采用有效且低成本方法提高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的发色性能,获得明亮纯黄的钛镍黄陶瓷色料。首先,本论文采用固相法制备钛镍黄陶瓷色料,研究了Sb/Ni摩尔比、Ni含量、分散剂种类、分散剂用量、保温时间以及煅烧温度对钛镍黄陶瓷色料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0 wt.%的AD-8030作为分散剂制备的前驱体粉末的粒度分布较窄,粒径也较小(0.64μm);增大Sb/Ni摩尔比、Ni含量、延长保温时间、提高煅烧温度等均有助于更多的Ni2+离子掺杂进入二氧化钛结构中,促进色料b*值(黄度值)提高。且当Sb/Ni摩尔比为2:1、Ni含量为3 wt.%、保温时间为60 min、煅烧温度为1100℃制备得到的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黄色鲜艳明亮(即,L*=87.10、a*=-4.26、b*=60.05)。再者,采用在不同液体介质(水、乙醇)中机械活化辅助固相法分别制备了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研究了在不同液体介质中机械活化预处理、研磨原料方式以及煅烧温度对钛镍黄陶瓷色料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煅烧温度,色料中的金红石相逐渐形成,色料的b*值(黄度值)、a*值(红度值)升高,L*值(明度值)降低;在不同液体介质中机械活化处理均可有效地减小原料颗粒粒度,降低晶体结晶度,破坏物料的晶体结构,促进Ni2+、Sb5+离子掺杂进入二氧化钛的结构中,从而,有效地降低金红石相的形成温度,并提高色料的颜色性能;对比混合原料共研磨以及各原料分开研磨后再混合这两种预处理方式,混合原料共研磨更有利于促进镍锑离子的掺杂、降低金红石相的形成温度;对比分别在水和乙醇介质机械活化情形,采用乙醇介质更有利于减小原料的颗粒粒度,但采用水介质更有利于促进镍锑离子的掺杂、新相(板钛矿、金红石相)的形成、减少色料颗粒的团聚以及降低金红石相形成温度;其中,对混合原料在水介质中研磨活化预处理2.0 h并在1100℃煅烧制备的Ti0.91Ni0.03Sb0.06O2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的色度值为L*/a*/b*=85.85/-2.54/62.83。对混合原料在乙醇介质中机械研磨预处理3.0 h并在1100℃煅烧合成后获得的Ti0.85Ni0.05Sb0.10O2色度值为L*/a*/b*=81.47/0.98/65.82,两者经过热处理以及酸碱处理前后颜色差异指数均较小,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以及化学稳定性。另外,还采用了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并探究了HAc(冰乙酸)/TBB(钛酸丁酯)摩尔比、H2O/TBB摩尔比、CH3H2OH/TBB摩尔比、溶液pH值、水解温度以及煅烧温度对制备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冰乙酸和无水乙醇的加入量,增大水的加入量、溶液pH值以及水解温度,凝胶时间减少,前驱体粉末颗粒粒度先减小后增大,色料的b*(黄度值)逐渐增加,但凝胶时间过短易导致杂相Ti(NO3)的产生;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加,色料的晶相逐渐由锐钛矿转为金红石相,Ni2+、Sb5+离子也不断的掺杂进入二氧化钛结构中,色料的a*(红度值)和b*(黄度值)逐渐增加,而L*(明度值)不断降低;HAc/TBB摩尔比为1:1、水/TBB摩尔比为4:1、无水乙醇/TBB摩尔比为15:1、溶液pH值为1.5、水解温度为60℃制备的前驱体粉末经1000℃煅烧制备的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呈色性能好(即,L*=82.87、a*=-1.08、b*=60.43)且热/化学稳定性高。最后,本论文给出了经实验和分析所获得结论以及今后工作展望。

赵前飞[10](2018)在《高能球磨法制备金属离子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粉体及其抗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二氧化钛(TiO2)光催化抗菌效率低的问题,本论文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金属离子 M(Li+、Na+、Mg2+、Fe3+、Co2+、Cu2+、Ce3+、Dy3+、La3+、Nd3+、Pr3+)掺杂 TiO2(M/TiO2)及不同 Co 源(Co(SO4)2、Co(NO3)2、Co(Ac)2、CoCl2、Co3O4)掺杂的 TiO2纳米粉体(Co/TiO2)。系统地研究了包括球磨方式、离子掺杂量、球磨时间、球料比、研磨球粒径质量比及球磨机转速等因素对TiO2纳米粉体抗菌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方法对所制备的纳米材料进行化学成分、物相组成、粒径尺寸及光吸收性能等分析。在可见光照射条件下,采用抑菌环法和烧瓶振荡法对所制备的样品材料进行抗菌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选用氧化锆研磨球,以无水乙醇作为分散剂,在球料比为10:1、研磨球粒径质量比为3:2:1及球磨机主轴与行星轴转速300/450 r.min-1时,经球磨3 h后的TiO2金红石型矿相消失,样品材料的粒径尺寸可达30~90 nm。金属离子Mx(x=Li+、Fe3+、Co2+、Cu2+、Ce3+、Pr3+)的掺杂增强了TiO2的可见光光催化抗菌性,而金属离子My(y=Na+、Mg2+、Dy3+、La3+、Nd3+)的引入对TiO2的可见光光催化抗菌性没有明显的影响。XRD图谱分析表明,经高能球磨后的Mx/TiO2可生成二相或者三相组元,随着金属离子掺杂量的增加,金红石相的TiO2消失。UV-Vis-DRS结果分析表明,经球磨后的TiO2纳米粉体对可见光的光吸收能力与纯TiO2相比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经金属离子掺杂后的TiO2纳米粉体的吸收边带均向可见光区移动,这一结果促进了TiO2光催化抗菌性能。由SEM图谱分析表明,经金属离子掺杂的TiO2纳米粉体的粒子均呈现均匀、致密的特点,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粒子粒径逐渐减小,球磨5 h后的TiO2出现团聚现象。抗菌实验结果表明,Mx/TiO2、Co/TiO2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大于70%,较纯TiO2材料的抗菌率(0%)、degussa P25 TiO2抗菌率(33%)及球磨后的TiO2纳米粉体的抗菌率(28.9%)明显增加,同时抑菌环实验也证明掺杂的TiO2纳米粉体随着金属离子掺杂量和球磨时间的不同有不同直径的抑菌环出现,与烧瓶振荡法实验结果一致。

二、行星磨粉碎氧化锆的工艺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星磨粉碎氧化锆的工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米糠的微细化、性质及其在糙米发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糙米食品有益健康
        1.1.1 糙米的结构
        1.1.2 糙米的营养
        1.1.3 糙米的食用方式
    1.2 糙米的粉碎方式
        1.2.1 糙米整粒粉碎难以适应食品要求
        1.2.2 糙米的分部粉碎适应物料特性
        1.2.3 米糠的粉碎特性
    1.3 米糠微粉碎方法
        1.3.1 超微粉碎的分类
        1.3.2 气流式粉碎机
        1.3.3 振动磨
        1.3.4 球磨
    1.4 挤压膨化对米糠性质的改变
        1.4.1 挤压膨化原理
        1.4.2 挤压膨化促进含纤维物料的粉碎效果
        1.4.3 挤压膨化改善米糠膳食纤维
        1.4.4 挤压膨化提高米糠稳定性
    1.5 米糠微粉的特性
        1.5.1 米糠微粉在食品加工中的特性
        1.5.2 米糠微粉营养特性
        1.5.3 超微粉改善纤维食品食用品质
    1.6 米糠微粉的应用前景
    1.7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米糠原料基本成分的测定
        2.2.2 米糠微细化的试验流程
        2.2.3 米糠微粉的制备
        2.2.4 米糠微粉物理性质的测定
        2.2.5 米糠微粉营养性质的测定
        2.2.6 米糠微粉微观结构的测定
        2.2.7 重组糙米粉的制备
        2.2.8 重组糙米粉性质的测定
        2.2.9 糙米发糕的制作工艺
        2.2.10 发糕品质的测定
        2.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12 样品命名说明表
3 结果与讨论
    3.1 米糠原料基本成分
    3.2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物理性质的影响
        3.2.1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粒径分布的影响
        3.2.2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粉体特性的影响
        3.2.3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水合特性的影响
    3.3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营养性质的影响
        3.3.1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抗氧化性的影响
        3.3.2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总酚、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3.3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含量的影响
        3.3.4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
    3.4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微观结构的影响
        3.4.1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孔径分布的影响
        3.4.2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SEM的影响
        3.4.3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FTIR的影响
        3.4.4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XRD的影响
    3.5 不同方法加工糙米粉的性质比较
        3.5.1 糊化性质
        3.5.2 热力学性质
    3.6 不同糙米粉所制发糕品质比较
        3.6.1 比容
        3.6.2 质构特性
        3.6.3 感官评价
    3.7 相关性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的深加工与再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废旧轮胎的处理途径
        1.2.1 露天放置
        1.2.2 掩埋
        1.2.3 轮胎翻修
        1.2.4 码头鱼礁
        1.2.5 焚烧
        1.2.6 再生胶与胶粉
        1.2.7 废旧轮胎热解利用
    1.3 热解炭黑应用研究
        1.3.1 热解炭黑高温赋活为类活性炭
        1.3.2 热解炭黑改性为油墨着色剂
        1.3.3 热解炭黑补强轮胎
    1.4 热解炭黑表面活化研究
        1.4.1 热解炭黑的氧化研究
        1.4.2 偶联剂接枝改性热解炭黑
        1.4.3 热处理热解炭黑改性
        1.4.4 超细粉碎改性热解炭黑
    1.5 课题研究内容、意义和目的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意义
        1.5.3 课题研究目的
第二章 热解炭黑的物化性质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原料
        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流程
    2.2 实验数据
        2.2.1 吸油值及灰分含量
        2.2.2 粒径分布
        2.2.3 BET数据
        2.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2.3 总结
第三章 热解炭黑的球磨实验
    3.1 引言
    3.2 实验用品及仪器
        3.2.1 实验用品
        3.2.2 实验仪器
    3.3 球磨方式对平均粒径的影响
        3.3.1 玛瑙磨球球磨实验
        3.3.2 氧化锆磨球球磨实验
    3.4 磨球直径对平均粒径的影响
    3.5 球磨时间对平均粒径的影响
    3.6 球料比对平均粒径的影响
    3.7 乙醇用量对平均粒径的影响
    3.8 球磨时间、球料比、湿磨溶剂-乙醇三因素球磨实验
    3.9 球磨对热解炭黑物化性质的影响
    3.10 总结
第四章 热解炭黑在丁苯橡胶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实验步骤
        4.3.1 混炼
        4.3.2 硫化测试
        4.3.3 硫化
        4.3.4 拉伸强度测试
        4.3.5 撕裂强度测试
    4.4 硫化特性分析
    4.5 掺杂不同比例球磨炭黑混合补强丁苯橡胶的力学性能
    4.6 总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镜铁矿深度提纯制备天然氧化铁红颜料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氧化铁颜料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1.1 氧化铁颜料的性质
        1.1.2 氧化铁颜料的种类和用途
    1.2 氧化铁红颜料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氧化铁红颜料的性质和用途
        1.2.2 氧化铁红颜料的制备现状
    1.3 镜铁矿的综合利用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3 拟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1.4.4 特色和创新
第二章 矿石分析与粗选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矿石性质
        2.2.1 化学组成分析
        2.2.2 X射线衍射(XRD)谱图分析
        2.2.3 形貌分析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3.2 实验方法
        2.3.3 分析和表征方法
    2.4 磁选试验
        2.4.1 磨矿细度的影响
        2.4.2 磁场强度的影响
        2.4.3 镜铁矿磁选的试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镜铁矿精选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和表征方法
    3.3 阳离子反浮选条件试验
        3.3.1 十二胺用量试验
        3.3.2 pH条件试验
    3.4 离心机精选条件试验
        3.4.1 给矿浓度的影响
        3.4.2 转鼓转速的影响
        3.4.3 漂洗水流量的影响
        3.4.4 漂洗时间的影响
    3.5 深度提纯镜铁矿中反浮选与离心的比较
    3.6 多重离心试验
    3.7 镜铁矿选别的工艺流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然氧化铁红颜料性能的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与表征方法
    4.3 粒度控制试验
        4.3.1 球磨时间对粒度的影响
        4.3.2 浓度对粒度的影响
        4.3.3 容积率对粒度的影响
        4.3.4 转速对粒度的影响
    4.4 铁红性能的检测
        4.4.1 氧化铁红的X射线衍射表征
        4.4.2 氧化铁红的表观形貌(SEM)分析
        4.4.3 氧化铁红的产品质量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酸煅烧改性的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2 实验与表征方法
    5.3 改性工艺
        5.3.1 煅烧温度(T)对产品性质的影响
        5.3.2 煅烧时间(t)对产品性质的影响
        5.3.3 硫酸质量分数(c)对产品效果的影响
    5.4 改性铁红的性能检测
        5.4.1 改性铁红的产品质量检测
        5.4.2 改性铁红与市售铁红的色相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化学溶蚀辅助超细研磨方法制备类球形二氧化硅胶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二氧化硅
    1.2 球形或类球形二氧化硅超细颗粒
        1.2.1 制备
        1.2.2 用途
    1.3 二氧化硅的超细粉碎
        1.3.1 颗粒粉碎机理
        1.3.2 粉碎设备
    1.4 二氧化硅溶蚀行为
        1.4.1 pH值
        1.4.2 温度
        1.4.3 晶体表面形态
        1.4.4 离子强度
    1.5 研究的意义、目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数据分析
    2.1 实验原料
        2.1.1 石英
        2.1.2 化学溶剂
    2.2 仪器设备
    2.3 测试方法
        2.3.1 激光粒度仪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核磁共振波谱
        2.3.4 摩擦磨损试验机
    2.4 数据分析
        2.4.1 颗粒粒度及其粒度分布
        2.4.2 球形度
        2.4.3 粒数衡算模型
第三章 熔融石英的超细研磨与类球形化
    3.1 引言
    3.2 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盐种类的影响
        3.3.2 盐浓度的影响
        3.3.3 熔融石英固含量的影响
        3.3.4 研磨时间的影响
        3.3.5 机理与模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方石英的超细研磨与类球形化
    4.1 引言
    4.2 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盐种类的影响
        4.3.2 氯化钡浓度的影响
        4.3.3 研磨时间的影响
        4.3.4 在氯化钡和水中搅拌或研磨效果
        4.3.5 摩擦系数
        4.3.6 破碎函数计算及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玻璃粉球磨工艺对电子浆料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试验设备及分析仪器
    1.2 原理
    1.3 样品制备
2 结果与分析
    2.1 球磨方式的选择
    2.2 转动速度的选择
    2.3 料水比的选择
    2.4 球磨时间的选择
    2.5 在电子浆料中的性能测试
3 结论

(6)纤维素颗粒机械/化学法改性及其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概述
        1.2.1 木质纤维素纤维
        1.2.2 界面性能
        1.2.3 纤维素化学结构及其可及性
        1.2.4 聚合物基体
    1.3 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问题与不足
        1.3.1 主要问题
        1.3.2 研究现状与不足
    1.4 机械/化学法
    1.5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5.1 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本文的创新点
2 球磨法粉碎制备纤维素颗粒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和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球磨参数研究
        2.2.3 球磨后纤维素颗粒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球磨时间对球磨纤维素颗粒尺寸的影响
        2.3.2 球磨转速对球磨纤维素颗粒尺寸的影响
        2.3.3 球料质量比对球磨纤维素颗粒尺寸的影响
        2.3.4 磨球直径及组合对球磨纤维素颗粒尺寸的影响
        2.3.5 纤维素含水率对球磨纤维素颗粒尺寸的影响
        2.3.6 纤维形貌分析
        2.3.7 XRD结果分析
        2.3.8 拉曼谱图分析
        2.3.9 热稳定性分析
        2.3.10 比表面积及能耗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纤维素颗粒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和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复合材料制备
        3.2.3 填料特征分析
        3.2.4 流变行为分析
        3.2.5 结晶行为分析
        3.2.6 拉伸性能分析
        3.2.7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
        3.2.8 吸水性检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纤维素颗粒特点分析
        3.3.2 加工流变分析
        3.3.3 结晶行为分析
        3.3.4 力学性能分析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
        3.3.6 吸水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机械/化学法混酐改性纤维素颗粒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和方法
        4.2.1 原料
        4.2.2 乙酸/油酸混合酸酐的制备
        4.2.3 混合酸酐纤维素酯的制备
        4.2.4 液相色谱分析
        4.2.5 红外分析
        4.2.6 核磁共振分析
        4.2.7 纤维素酯化反应取代度计算
        4.2.8 热重分析
        4.2.9 接触角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混合酸酐制备反应
        4.3.2 混合纤维素酯的制备
        4.3.3 热稳定性分析
        4.3.4 球磨时间对纤维素酯化反应的影响
        4.3.5 摩尔比对纤维素酯化反应的影响
        4.3.6 接触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混酐改性纤维素颗粒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和方法
        5.2.1 原料及方法
        5.2.2 转矩流变仪检测
        5.2.3 旋转流变仪检测
        5.2.4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5.2.5 力学性能检测
        5.2.6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
        5.2.7 吸水性检测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加工流变性能分析
        5.3.2 结晶行为分析
        5.3.3 力学性能分析
        5.3.4 界面形貌分析
        5.3.5 吸水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纤维素基β晶成核剂的机械/化学法制备及其对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原料和方法
        6.2.1 实验原料
        6.2.2 样品改性及复合材料制备
        6.2.3 红外分析
        6.2.4 核磁共振分析
        6.2.5 热重分析
        6.2.6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6.2.7 力学性能检测
        6.2.8 偏光显微镜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成核剂合成
        6.3.2 热稳定性分析
        6.3.3 结晶行为分析
        6.3.4 XRD结果分析
        6.3.5 成核机理分析
        6.3.6 力学性能分析
        6.3.7 晶体形貌分析
        6.3.8 非等温结晶热动力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耐高温抗热震硅酸钾涂层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耐高温涂层的分类
        1.2.1 有机耐高温涂层
        1.2.2 无机耐高温涂层
    1.3 硅酸盐耐高温涂层
        1.3.1 硅酸盐耐高温涂层的分类
        1.3.2 硅酸盐耐高温涂层成膜机理
        1.3.3 硅酸盐耐高温涂层的特性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料与设备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涂料的制备
        2.2.2 涂层的制备
    2.3 水性无机涂料及涂层性能检测
        2.3.1 涂料性能检测
        2.3.2 涂层性能检测
第3章 硅酸钾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硅酸钾溶液的改性
        3.1.1 硅酸钾涂层的耐水性
        3.1.2 无机酸改性硅酸钾溶液
        3.1.3 硅溶胶改性硅酸钾溶液
        3.1.4 有机溶剂改性硅酸钾溶液
        3.1.5 固化剂改性硅酸钾溶液
    3.2 配方研制及制备工艺
        3.2.1 硅酸钾溶液模数的选择
        3.2.2 配方研制
        3.2.3 制备工艺
    3.3 硅酸钾涂层的性能
        3.3.1 硅酸钾涂层的耐高温抗热震性能
        3.3.2 硅酸钾涂层的综合性能
第4章 玻璃粉增强硅酸钾涂层耐高温抗热震性能研究及应用
    4.1 不同体系玻璃粉对硅酸钾涂层耐高温抗热震性能的影响
    4.2 硅硼系玻璃粉成分对硅酸钾涂层耐高温抗热震性能的影响
        4.2.1 玻璃粉的制备
        4.2.2 硅硼系玻璃粉成分对硅酸钾涂层耐高温抗热震性能的影响
    4.3 玻璃粉E含量对硅酸钾涂层耐高温抗热震性能的影响
    4.4 玻璃粉增强硅酸钾涂层耐高温前后的性能对比
    4.5 玻璃粉增强硅酸钾涂层的综合性能
    4.6 玻璃粉增强硅酸钾涂层的应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不同尺度机械粉碎对秸秆物性及酶解效率的影响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名词术语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农作物秸秆的木质纤维结构与组成
        1.2.1 纤维素
        1.2.2 半纤维素
        1.2.3 木质素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作物秸秆酶解能源转化相关预处理技术
        1.3.2 不同尺度机械粉碎预处理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框图
第二章 不同尺度机械粉碎对玉米芯微观结构、理化性质和酶解效率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不同尺度玉米芯样本制备
        2.2.3 不同尺度玉米芯粉体微观结构变化表征
        2.2.4 不同尺度玉米芯粉体理化性质表征
        2.2.5 不同尺度玉米芯粉体酶解转化效率测定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尺度玉米芯粉体微观结构比较
        2.3.2 不同尺度玉米芯粉体理化性质比较
        2.3.3 不同尺度玉米芯粉体的酶解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尺度机械粉碎水稻秸秆粒径与结晶性和酶解葡萄糖产量的量化关系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水稻秸秆样本的制备
        3.2.3 样本粒径分析及SEM
        3.2.4 样本结晶性分析
        3.2.5 样本酶解葡萄糖转化效率测定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粒径变化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3.3.2 结晶性变化
        3.3.3 酶解葡萄糖产量变化
        3.3.4 粉碎粒径与结晶性、酶解葡萄糖产量的相关性
        3.3.5 粉碎粒径与结晶性、酶解葡萄糖产量的量化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尺度机械粉碎稻麦秸秆粉碎能耗与微观结构及酶解效率的量化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不同尺度稻麦秸秆样本的制备
        4.2.2 不同尺度稻麦秸秆样本的微观结构变化表征
        4.2.3 不同尺度稻麦秸秆样本酶解试验
        4.2.4 粉碎能耗的测定及能效分析
        4.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尺度稻麦秸秆样本的微观结构变化
        4.3.2 不同尺度稻麦秸秆样本的酶解效率
        4.3.3 机械粉碎能耗及其与微观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及量化关系分析
        4.3.4 机械粉碎能耗与酶解效率及能耗效率的量化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尺度机械粉碎/水热及其复合预处理对玉米秸秆总糖产量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不同尺度机械粉碎/水热复合预处理参数设计
        5.2.3 固相和液相成分的测定
        5.2.4 粒径测定
        5.2.5 酶解试验
        5.2.6 总糖产率测定
        5.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预处理样本粒径分布
        5.3.2 不同预处理对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组成成分的影响
        5.3.3 不同预处理玉米秸秆的酶解效果
        5.3.4 总糖产量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色陶瓷色料
    1.2 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
    1.3 陶瓷色料的制备方法
        1.3.1 传统固相反应法
        1.3.2 自蔓延高温合成法
        1.3.3 化学共沉淀法
        1.3.4 溶胶-凝胶法
        1.3.5 微乳液法
        1.3.6 非水解溶胶-凝胶法
        1.3.7 有机前驱体配合物法
        1.3.8 微波水热合成法
    1.4 机械力化学
        1.4.1 机械力化学作用机理
        1.4.2 机械力化学反应的设备
        1.4.3 机械力化学的应用
        1.4.4 机械力化学优缺点
    1.5 陶瓷色料的性能研究
        1.5.1 颜色性能
        1.5.2 着色力和遮盖力
        1.5.3 热/化学稳定性能
        1.5.4 耐光性、耐候性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仪器设备
    2.3 测试方法
        2.3.1 粒度分析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2.3.4 同步热分析
        2.3.5 拉曼光谱分析
        2.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3.7 色度分析
第三章 固相法合成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
    3.1 引言
    3.2 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b/Ni摩尔比的影响
        3.3.2 Ni含量的影响
        3.3.3 分散剂种类的影响
        3.3.4 分散剂用量的影响
        3.3.5 保温时间的影响
        3.3.6 煅烧温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体介质对机械活化辅助固相法制备钛镍黄陶瓷色料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水介质机械活化辅助固相法
        4.2.2 乙醇介质机械活化辅助固相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介质机械活化辅助固相法制备钛镍黄陶瓷色料
        4.3.1.1 研磨原料方式对前驱体制备的影响
        4.3.1.2 经不同时间研磨的混合原料的性能研究
        4.3.1.3 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的性能分析
        4.3.2 乙醇介质机械活化辅助固相法制备钛镍黄陶瓷色料
        4.3.2.1 不同研磨原料方式对前驱体制备的影响
        4.3.2.2 经不同时间研磨的混合原料的性能研究
        4.3.2.3 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的性能分析
        4.3.3 水介质机械活化与乙醇介质机械活化的结果对比
        4.3.3.1 前驱体的粒度
        4.3.3.2 前驱体的色度值
        4.3.3.3 前驱体的拉曼光谱分析
        4.3.3.4 前驱体物相随温度的变化
        4.3.3.5 钛镍黄陶瓷色料晶粒形貌及大小的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溶胶-凝胶法合成钛镍黄陶瓷色料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原理
        5.2.2 实验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冰乙酸/TBB摩尔比的影响
        5.3.2 水/TBB摩尔比的影响
        5.3.3 无水乙醇/TBB摩尔比的影响
        5.3.4 反应体系pH值的影响
        5.3.5 水解温度的影响
        5.3.6 煅烧温度的影响
        5.3.7 钛镍黄陶瓷色料稳定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10)高能球磨法制备金属离子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粉体及其抗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离子掺杂TiO_2的制备方法
        1.2.1 浸渍法
        1.2.2 共沉淀法
        1.2.3 溶胶-凝胶法
        1.2.4 水热法
        1.2.5 高能球磨法
    1.3 掺杂金属离子的种类
        1.3.1 掺杂过渡金属离子
        1.3.2 掺杂贵金属离子
        1.3.3 掺杂稀土金属离子
    1.4 金属离子掺杂TiO_2抗菌机理
    1.5 金属离子掺杂TiO_2抗菌材料的应用
        1.5.1 抗菌陶瓷
        1.5.2 抗菌纤维
        1.5.3 抗菌塑料
    1.6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方法和表征手段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及设备
    2.3 TiO_2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2.4 金属离子掺杂TiO_2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2.5 纳米粉体表征方法
        2.5.1 X射线衍射(XRD)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
        2.5.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5.6 悬浊液中掺杂离子的释放量
    2.6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2.6.1 菌悬液的制备
        2.6.2 抑菌环法
        2.6.3 烧瓶振荡法
第3章 TiO_2纳米粉体的制备及抗菌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及设备
    3.3 TiO_2纳米粉体表征方法
    3.4 TiO_2纳米粉体抗菌性评价方法
    3.5 磨球大小的选择
    3.6 研磨球的确定
        3.6.1 材料的表征
    3.7 球磨方式的确定
        3.7.1 材料的表征
    3.8 分散剂的确定
        3.8.1 材料的表征
    3.9 球磨时间的确定
        3.9.1 材料的表征
        3.9.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3.10 球料比的确定
        3.10.1 材料的表征
        3.10.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3.11 不同研磨球粒径质量比的确定
        3.11.1 材料的表征
        3.11.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3.12 转速的确定
        3.12.1 材料的表征
        3.12.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3.13 本章小结
第4章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掺杂TiO_2纳米粉体的制备及抗菌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设备及药品
    4.3 TiO_2纳米粉体表征方法
    4.4 抗菌性评价方法
    4.5 掺杂量对Li~+、Na~+、Mg~(2+)掺杂TiO_2纳米粉体抗菌性影响
        4.5.1 材料的表征
        4.5.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4.6 球磨时间对Li~+、Na~+、Mg~(2+)掺杂TiO_2纳米粉体抗菌性影响
        4.6.1 材料的表征
        4.6.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过渡金属离子掺杂TiO_2纳米粉体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设备及药品
    5.3 TiO_2纳米粉体表征方法
    5.4 抗菌性评价方法
    5.5 掺杂量对Fe~(3+)、Co~(2+)、Cu~(2+)掺杂TiO_2纳米粉体抗菌性影响
        5.5.1 材料的表征
        5.5.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5.6 球磨时间对Fe~(3+)、Co~(2+)、Cu~(2+)掺杂TiO_2纳米粉体抗菌性影响
        5.6.1 材料的表征
        5.6.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5.7 不同钴源掺杂TiO_2纳米粉体抗菌性研究
        5.7.1 材料的表征
        5.7.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稀土金属离子掺杂TiO_2纳米粉体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设备及药品
    6.3 TiO_2纳米粉体表征方法
    6.4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6.5 稀土金属掺杂TiO_2纳米粉体抗菌性研究
        6.5.1 材料的表征
        6.5.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6.6 Ce~(3+)、Pr~(3+)掺杂TiO_2纳米粉体抗菌性研究
        6.6.1 掺杂量对Ce~(3+)、Pr~(3+)掺杂TiO_2纳米粉体抗菌性影响
        6.6.2 材料的表征
        6.6.3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6.7 球磨时间对Ce~(3+)、Pr~(3+)掺杂TiO_2纳米粉体抗菌性影响
        6.7.1 材料的表征
        6.7.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四、行星磨粉碎氧化锆的工艺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米糠的微细化、性质及其在糙米发糕中的应用[D]. 曹亚文. 江南大学, 2021(01)
  • [2]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的深加工与再利用[D]. 刘浩. 青岛科技大学, 2020
  • [3]镜铁矿深度提纯制备天然氧化铁红颜料新工艺研究[D]. 张曦. 山东大学, 2020(12)
  • [4]化学溶蚀辅助超细研磨方法制备类球形二氧化硅胶粒[D]. 陈佳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5]玻璃粉球磨工艺对电子浆料性能的影响[J]. 孙社稷,王大林,崔国强,王要东,张亚鹏.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18(09)
  • [6]纤维素颗粒机械/化学法改性及其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D]. 黄浪.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1)
  • [7]耐高温抗热震硅酸钾涂层制备技术研究[D]. 曲伸伸. 沈阳工业大学, 2018(11)
  • [8]不同尺度机械粉碎对秸秆物性及酶解效率的影响和机理研究[D]. 纪冠亚.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9]金红石型钛镍黄陶瓷色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张时.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10]高能球磨法制备金属离子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粉体及其抗菌性能研究[D]. 赵前飞. 东北大学, 2018(02)

标签:;  

粉碎氧化锆的行星磨技术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