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蓝型双低春油菜青油14号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尚花[1](2020)在《青海省甘蓝型春油菜化肥减施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菜是青海省第一大作物,但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施肥存在不均匀、不合理现象。春油菜氮肥施用量过高,磷肥施用量偏高现象也在加剧,钾肥与有机肥投入较少。针对青海省春油菜区施肥技术低下、化肥使用过量、技术集成度低等生产问题。本研究以春油菜晚熟品种青杂12号、早熟品种青杂7号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灌溉农业区及高海拔旱作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对春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炼以化肥减量为目标的氮磷养分高效利用技术,集成构建基于化肥限量标准的化肥增效替减与专用肥替代技术模式,对实现春油菜目标产量水平下的化肥减量指标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结果如下:1、灌溉农业区晚熟甘蓝型油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1.1氮磷钾肥肥效试验:(1)氮、磷、钾肥配施明显促进春油菜产量,增产率在29%153%,平均增产107%,平均增加产量1365kg/hm2,其中NPK处理产量最高,达3230kg/hm2。(2)氮、磷、钾肥对油菜的增产效果具体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说明氮素是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养分因子。(3)在相同产量范围内,本试验中氮肥用量降低25%,磷肥用量降低55.8%;肥料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提高。1.2氮素梯度试验:(1)增施氮肥可以促进春油菜生长发育,增加籽粒产量及养分累积量。(2)本试验中晚熟品种在施氮量为150kg/hm2时,籽粒产量可达3230kg/hm2。因此,川水农业生态类型区春油菜生产推广中应该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从而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的目的。1.3水肥一体化试验:(1)生长性状指标值都以化肥减量12.5%的T1处理最高,说明在春油菜生长后期追施水溶肥,对春油菜生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晚熟品种在春油菜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产量为28464204kg/hm2。在化肥减量25%的情况下,产量达3823kg/hm2,这与常规种植油菜产量相当,且化肥投入成本降低86%。2、高海拔旱作农业区早熟甘蓝型油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2.1基于不同地力水平的春油菜专用肥肥效试验:(1)缓释专用肥可以提高春油菜产量及养分累积量,说明油菜专用缓释肥具有肥效持久的特点。(2)专用肥450kg/hm2为最佳推荐量,与常规施肥FP相比,产量提高32kg/hm2,化肥用量减少6.5%,投入成本降低33%,经济效益提高1.5%。2.2有机肥替代试验:(1)在4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下,油菜前期农艺性状各项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并且籽粒产量最高,达到4024kg/hm2。(2)与常规施肥FP相比,40%有机肥替代增产17%,即可以作为高海拔旱作农业区早熟甘蓝型春油菜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荐量。
李月梅[2](2019)在《甘蓝型春油菜品种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分配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青海省目前主栽的4个甘蓝型春油菜杂交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全生育期内的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差异。结果表明,4个品种全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青杂3号>青杂2号>青杂5号>青杂4号。4个品种均在蕾薹期或花期干物质累积量最高,分别占全生育期的54.11%、70.36%、74.63和51.15%。植株体内氮素、磷素含量均随着生育期推进呈下降趋势,至成熟时略有回升;钾素含量则随生育期推进始终呈下降趋势。4个品种的N、P、K养分吸收总量均呈K>N>P的趋势,氮素吸收量为119.76~168.44 kg/hm2,磷素吸收量为26.92~51.56 kg/hm2,钾素吸收量为223.30~283.72 kg/hm2。同一施肥水平下,籽粒产量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为青杂2号>青杂5号>青杂3号>青杂4号,生育期较长的青杂2号和青杂5号在产量上占有优势。成熟期氮素和磷素多分配于籽粒中,分别占总吸收量的60.86%~72.39%和68.38%~80.51%;钾素在茎枝和角壳中分配较多,占吸收量的83.63%~93.33%。
康建奎[3](2019)在《青海特早熟双低甘蓝型杂交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油菜是我省的主要作物之一,甘蓝型杂交春油菜比白菜型油菜品质优、产量高、效益高,随着我省甘蓝型杂交油菜育种水平的进一步突破,在高海拔种植地区利用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替代部分白菜型油菜种植变成了可能,因此我们对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和集成,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为在我省扩大种植特早熟甘蓝型杂交春油菜打下了基础。
杜德志,肖麓,赵志,柳海东,姚艳梅,星晓蓉,徐亮,李开祥,王瑞生,李钧,付忠,赵志刚,唐国永[4](2018)在《我国春油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我国春油菜主要分布在西部高海拔地区和北部高纬度地区,单产和含油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油菜总面积的1/10。本文主要综述了近些年我国春油菜在种质资源创新、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QTL)定位、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春油菜育种前景进行了展望,为今后春油菜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吴军[5](2018)在《海北州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青海省作为我国的油菜大省,其境内有很多地区都种植油菜,海北州就是其中之一。海北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近年来海北州政府对油菜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积极投入,为油菜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油菜栽培过程中也十分重视油菜栽培技术的创新,将油茶栽培技术创新作为提高油菜产量和质量的关键途径。1海北州油菜产业发展现状海北州的油菜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主
范秀兰[6](2017)在《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青杂3号的选育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青杂3号是青海省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培育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其产量较高,油菜品质高,增产效果好,当前在青海省境内已广泛推广。
杨博慧[7](2016)在《春油菜苗期害虫黄宽条跳甲农业和化学防治措施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春油菜是我国北方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种植面积约占北方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黄宽条跳甲是危害油菜苗期的主要害虫,可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目前主要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因此本论文主要从农业栽培措施和化学药剂防治两方面研究了黄宽条跳甲的防治。结果如下:1不同播种密度对黄宽条跳甲危害及油菜产量的影响。选用250g/亩、300g/亩、400g/亩三个播种量,测定播种量对黄宽条跳甲危害及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宽条跳甲的虫口密度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变大,三种播种量下黄宽条跳甲虫口密度顺序依次为:400g/亩>300g/亩>250g/亩。幼苗叶片被害指数也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变大,与虫口密度变化趋势相同。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依次为:300g/亩>400g/亩>250g/亩。说明300g/亩是最佳的播种量。2不同春油菜品种对黄宽条跳甲危害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大黄油菜、晋油6号、太空蒙Ⅳ、青油14号、青杂3号,共5个油菜品种,测定黄宽条跳甲危害及产量。两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五个品种油菜黄宽条跳甲虫口密度顺序依次为:太空蒙Ⅳ<大黄油菜<青杂3号<晋油6号<青油14号。被害指数调查也发现太空蒙Ⅳ在苗期各阶段被害指数最低,均不超过0.35,青油14号最高,均超过0.39。产量方面,青油14号产量最低,最高产量为102.26kg/亩,太空蒙Ⅳ最高产量为132.93kg/亩,青杂3号最高产量为128.22kg/亩,两年调查结果无显着差异,五种油菜产量顺序依次为:青油14号<大黄油菜<晋油6号<青杂3号<太空蒙Ⅳ。3不同药剂拌种对春油菜幼苗生长和主要害虫虫口密度的影响,拌种药剂在油菜幼苗叶片中的含量变化及代谢过程。选用吡虫啉、噻虫嗪、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和氟虫腈对油菜进行拌种处理,结果显示,各拌种处理与对照间最早出苗时间、出苗率无显着性差异,毒死蜱和丁硫克百威处理对根长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除氟虫腈外,其他各处理油菜株高均显着高于对照,其中以吡虫啉处理后的影响最大。防治效果方面,吡虫啉和丁硫克百威可以显着降低油菜跳甲、小菜蛾和萝卜蚜的虫口密度。所有药剂在油菜出苗第7天含量最高,均高于13.69mg/kg,之后逐渐降低,35天时含量均低于1.2mg/kg。毒死蜱7天时含量最高为23.2mg/kg,噻虫嗪、吡虫啉比毒死蜱代谢缓慢。4不同药剂对黄宽条跳甲的毒力及其作用机制等。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毒死蜱对跳甲的致死中浓度LC5o最低,为5.543mg/L,丁硫克百威的LC5o为6.016mg/L,噻虫嗪的LC50为12.236mg/kg,吡虫啉的LC5o为23.998mg/kg,说明跳甲对毒死蜱最为敏感。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结果显示,丁硫克百威I50值为0.3476mmol/L,毒死蜱I50值为0.03195mmol/L;,丁硫克百威抑制中时间IT5011.85min,毒死蜱为6.02min,最高浓度下吡虫啉对乙酰胆碱酯酶仅能抑制约20%。
杨有来,孙晓敏,李英[8](2014)在《青海省油菜科研发展历程与展望》文中指出综述了青海省油菜科研的发展历程,并对青海省油菜发展提出展望。
本刊编辑部[9](2012)在《扎根青海高原,油菜花香飘万里——记青海省春油菜育种专家杜德志研究员》文中提出现任青海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科技部"青海省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我国知名油菜育种专家杜德志研究员,因其在春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获得了201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朱昌德,文振祥[10](2011)在《优质杂交油菜青杂2号标准化栽培技术》文中提出介绍了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最新培育的甘蓝型春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青杂2号的品种特性,并提出了标准化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选种及种子处理、播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以期为该品种在北方春油菜区规模化种植和推广提供参考。
二、甘蓝型双低春油菜青油14号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蓝型双低春油菜青油14号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省甘蓝型春油菜化肥减施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菜种植情况 |
1.2.2 油菜施肥现状 |
1.2.3 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灌溉农业区晚熟甘蓝型油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
1.3.2 高海拔旱作农业区早熟甘蓝型油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灌溉农业区晚熟甘蓝型油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
2.1 氮磷钾肥料效应研究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与结论 |
2.2 氮素梯度试验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与结论 |
2.3 水肥一体化试验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 |
2.3.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高海拔干旱农业区甘蓝型早熟油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
3.1 基于不同地力水平的春油菜专用肥肥效试验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 |
3.1.3 讨论与结论 |
3.2 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 |
3.2.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不同生态农业区化肥减施增效探讨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灌溉农业区晚熟甘蓝型油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
5.1.2 高海拔旱作农业区早熟甘蓝型油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甘蓝型春油菜品种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分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特性 |
2.2 春油菜不同生长时期整株养分含量 |
2.3 春油菜不同生长时期养分吸收特性 |
2.4 成熟期春油菜不同器官养分分配规律 |
3 讨论与结论 |
(3)青海特早熟双低甘蓝型杂交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青海春油菜种植生产现状 |
2 青海春油菜新品种推广现状 |
3 特早熟甘蓝型双低油菜栽培技术 |
3.1 品种选择及适宜海拔高度 |
3.2 栽培技术要点 |
3.2.1 选择地块, 播前施肥 |
3.2.2 播前土壤种子处理及杂草防治 |
3.2.3 适时早播规范种植 |
3.2.4 合理密植及早管理 |
3.2.5 病虫害防治 |
3.2.6 收获及储藏 |
4 产量表现及存在问题 |
(4)我国春油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春性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创新 |
1.1 甘白种间杂交创制特早熟优质甘蓝型油菜资源 |
1.2 甘芥种间杂交创制多室甘蓝型油菜资源 |
1.3 小孢子培养创制有限花序甘蓝型油菜资源 |
1.4 利用“大黄油菜”创制黄籽、大粒、株型紧凑的甘蓝型油菜资源 |
1.5 用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拓宽甘蓝型春油菜亲本资源的遗传基础、增强杂种优势和菌核病抗 (耐) 性 |
1.6 特早熟自交不亲和甘蓝型亲本资源创新 |
2 春油菜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 (QTL) 定位 |
2.1 芥菜型油菜多室角果性状相关基因定位 |
2.2 白菜型油菜黄籽性状相关基因定位 |
2.3 甘蓝型油菜早花性状相关QTL定位 |
2.4 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性状相关基因定位 |
2.5 甘蓝型油菜雌雄不育性状相关基因定位 |
2.6 甘蓝型油菜橘红花性状相关基因定位 |
3 春油菜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
3.1 新品种选育 |
3.2 品种示范与推广 |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4.1 存在的问题 |
4.2 展望 |
(5)海北州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北州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
2 油菜栽培技术 |
2.1 备耕期管理 |
2.2 播种期管理 |
2.3 田管期 |
2.3.1 查苗补苗和间苗 |
2.3.2 合理施肥 |
2.3.3 病虫害防治 |
3 结语 |
(6)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青杂3号的选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蓝型油菜栽培现状 |
二、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青杂3号的选育过程 |
1、选育过程 |
2、青杂3号的产量和抗性表现 |
(7)春油菜苗期害虫黄宽条跳甲农业和化学防治措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油菜概况 |
1.2 油菜在我国的分布 |
1.3 油菜的类型及特点 |
1.3.1 白菜型油菜 |
1.3.2 芥菜型油菜 |
1.3.3 甘蓝型油菜 |
1.4 春油菜主要虫害种类及危害情况 |
1.5 油菜主要虫害的防治概况 |
1.5.1 油菜种子处理研究进展 |
1.5.2 油菜害虫的农业防治措施 |
1.5.3 油菜害虫的其他防治措施 |
1.5.4 油菜害虫的化学防治措施 |
1.6 研究意义 |
2 播种量对春油菜产量及油菜跳甲虫口密度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供试油菜品种 |
2.1.2 供试地概况 |
2.1.3 试验设计 |
2.1.4 黄宽条跳甲危害调查 |
2.1.5 油菜产量统计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播种量对春油菜跳甲虫口密度的影响 |
2.2.2 播种量对春油菜叶片被害指数的影响 |
2.2.3 播种量对春油菜产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3 春油菜不同品种对产量及油菜跳甲虫口密度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供试油菜品种 |
3.1.2 供试地概况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春油菜品种对跳甲虫口密度的影响 |
3.2.2 春油菜品种对跳甲危害春油菜幼苗叶片被害指数的影响 |
3.2.3 不同春油菜品种产量比较 |
3.3 讨论 |
4 药剂拌种对春油菜幼苗生长、虫口密度的影响及药剂在幼苗叶片中的代谢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供试油菜品种 |
4.1.2 供试药剂及仪器 |
4.1.3 试验地点 |
4.1.4 大田试验设计 |
4.1.5 盆栽试验设计 |
4.1.6 药剂残留试验 |
4.1.7 药剂效果调查 |
4.1.8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药剂拌种处理对油菜幼苗长势的影响 |
4.2.2 药剂拌种处理对油菜主要害虫虫口密度的影响 |
4.2.3 不同药剂在油菜幼苗叶片内含量的变化 |
4.3 讨论 |
5 不同药剂对春油菜跳甲的室内毒力及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供试黄宽条跳甲 |
5.1.2 供试药剂及仪器 |
5.1.3 毒力测定方法 |
5.1.4 AchE活性的测定 |
5.1.5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药剂对春油菜黄宽条跳甲的毒力 |
5.2.2 几种常用杀虫剂对黄宽条跳甲的毒力回归曲线 |
5.2.3 药剂对黄宽条跳甲AchE抑制的浓度效应 |
5.2.4 药剂对黄宽条跳甲AchE抑制的时间效应 |
5.3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青海省油菜科研发展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青海省油菜科研发展历程 |
1.1 白菜型油菜发展阶段 |
1.2 白菜型优质油菜“青油”系列发展阶段 |
1.3 甘蓝型油菜“青油”系列发展阶段 |
1.4 甘蓝型油菜“青杂”系列发展阶段 |
2 展望 |
2.1 培育适宜油菜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 整合适合油菜机械化作业的技术规程 |
2.2 利用青海省特早熟油菜种植资源, 培育特早熟油菜新品种,解决冬闲田的闲置问题 |
(10)优质杂交油菜青杂2号标准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特性 |
2 标准化栽培技术 |
2.1 选地整地 |
2.2 选种及种子处理 |
2.3 播种 |
2.4 肥水管理 |
2.5 田间管理 |
2.6 病虫害防治 |
2.7 收获与贮藏 |
四、甘蓝型双低春油菜青油14号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省甘蓝型春油菜化肥减施效应研究[D]. 尚花. 青海大学, 2020(02)
- [2]甘蓝型春油菜品种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分配特性研究[J]. 李月梅.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6)
- [3]青海特早熟双低甘蓝型杂交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 康建奎. 青海农技推广, 2019(01)
- [4]我国春油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杜德志,肖麓,赵志,柳海东,姚艳梅,星晓蓉,徐亮,李开祥,王瑞生,李钧,付忠,赵志刚,唐国永.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05)
- [5]海北州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栽培技术[J]. 吴军. 农家参谋, 2018(12)
- [6]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青杂3号的选育技术[J]. 范秀兰. 农业工程技术, 2017(29)
- [7]春油菜苗期害虫黄宽条跳甲农业和化学防治措施及机制研究[D]. 杨博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8]青海省油菜科研发展历程与展望[J]. 杨有来,孙晓敏,李英. 农业科技通讯, 2014(10)
- [9]扎根青海高原,油菜花香飘万里——记青海省春油菜育种专家杜德志研究员[J]. 本刊编辑部. 农业科技通讯, 2012(05)
- [10]优质杂交油菜青杂2号标准化栽培技术[J]. 朱昌德,文振祥.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