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搭桥参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省略,认知语用学,搭桥参照,认知参照点
搭桥参照论文文献综述
唐卫平[1](2016)在《省略的界面研究——搭桥参照认知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省略的识解不仅与个人的认知能力有关,还涉及语用层面。本文通过界面研究的方法,将语用学中的搭桥参照理论、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参照点理论相结合,构建了搭桥参照省略的识解模式——搭桥参照认知模式。该模式揭示了省略识解的认知过程,该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可能的搭桥假设形成意义潜势,第二阶段通过关联原则限制搭桥假设,实现成功的搭桥假设,完成省略的识解过程。搭桥参照认知模式不仅丰富了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内容,还为省略的识解问题提供了新的阐释和说明,在教学实践中为师生们提供了解读省略的认知途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刘小梅[2](2014)在《搭桥参照中的转喻操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搭桥参照是指话语中照应语同先行词语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一种特殊的参照形式:一个名词短语或指称语可以不直接共指前面出现的另一个名词短语或指称语,但却具有回指的作用。在这种参照中,照应语的理解必须通过推理才能实现。搭桥参照现象已经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语用学,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研究了搭桥参照的语用功能以及探讨了其认知推理过程。转喻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的认知模式,并被广泛地使用于话语交际中。另外,转喻在交际中具有指称指向的功能。然而,转喻在指称推理的运用上仍缺乏关注。新认知语用学提倡运用认知理论去理解话语并解决交际中遇到的困难。基于上述观点,本文从新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旨在探析转喻在解决搭桥参照中指称推理的认知操作。换言之,本文旨在研究搭桥参照中的转喻操作。本文采用了演绎法,归纳法及图表法来对含有转喻的搭桥参照展开分析。概念转喻包含源域和目标域两个结构,且这两个结构可以体现在部分-整体关系,因果关系或是工具关系上。与概念转喻结构相似,搭桥参照也包含两个部分,先行词和回指(待推理指称)。此外,一些相同的关系可体现在转喻及搭桥参照的结构中。结构和结构关系中的相似性为转喻对搭桥参照的认知解释提供了可及性。文章通过对转喻和搭桥参照的结构及其结构间的关系进行实例分析和图表对比研究后发现:转喻和搭桥参照的结构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其中源域与回指相对应,而目标域则与前指相对应。研究还发现,转喻的特征对转喻在搭桥参照中的认知操作的可行性有一定的影响。关联性,激活性和凸显性是转喻的叁个可行的认知操作特征。最后,转喻的指称指向功能可作用于交际言语的解释和理解上,它也可以用于解决多语言交际和外语学习及教学中语言理解障碍等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10)
王爽[3](2012)在《理想化认知模型视角下的搭桥参照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搭桥参照(Bridging Reference)作为一种特殊的回指现象,近几十年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语言学界对此语言现象持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众说纷纭,以至于到现在还没有形成连贯统一的认识。作为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搭桥参照的研究也被其他学科广泛关注,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就是例证。搭桥参照是回指现象的一个分支,不少学者已经选择各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且涉及语用学,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领域,但这些理论优缺点不一,因而在阐释搭桥假设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搭桥参照和回指现象有所不同,是指话语中照应语(referent)同先行语(antecedent)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一种特殊的参照形式。到目前为止,对搭桥参照的研究模式不尽相同,且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模式主要有:新旧契约论(Given-New Contract),话题/焦点模式(Topic/Focus Model),情景模式(Scenario-based Model)以及关联模式(Relevance Model)。然而在具体的搭桥参照释义过程中,上述几种模式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存在,例如怎样在众多待选回指激活项中如何选取最佳激活项,或过分强调常规关系等等。基于此,本文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旨在研究英语对话和篇章中搭桥参照现象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语言理论,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我们对世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与人的身体经验和认知有密切的联系,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的出现和进化又会反过来促进了人类认知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Lakoff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用来解释认知语言学中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人类的范畴化问题,包括语义范畴和概念化的问题。根据他的理论,ICM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说话人对其中的知识和经验的抽象的,理想化的描述,且是建立在许多认知模型上的复杂的,统一的完形结构(a gestalt),其主要运用四种原则建构起来:命题结构原则,意象图式原则,隐喻映射原则和转喻映射原则。本篇论文就是在ICM理论框架下,通过系统描述ICM理论的四种原则来阐释搭桥参照现象。理想化认知模型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结构,且此前很少有学者运用ICM理论解释搭桥参照现象。实际上作者认为ICM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能够更好地诠释搭桥参照。因此,本篇文章根据语篇中照应语和先行词的语义关系,将搭桥参照分为五类,分别为上下义关系,包含关系,行动-结果关系,整体-部分关系以及物体-成分关系,并运用ICM理论的四原则分别举例阐释。此外,本文还将ICM解释方法和图景理论相比较,并在ICM理论的多样性和理想性弥补图景理论不足方面做了尝试性探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4-25)
王爽[4](2011)在《理想化认知模型视角下的搭桥参照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搭桥参照是话语中照应语与前述话语的指称对象无直接联系的特殊参照形式。本文根据搭桥参照的类型,从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角度详细分析了搭桥假设的过程,并尝试用ICM理论对Sanford和Garrod的图景解释方法进行补充。(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期刊2011年09期)
杨畅[5](2008)在《搭桥参照与语篇连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搭桥参照和语篇连贯这两个复杂的语言现象研究入手,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一方面,语篇连贯为搭桥参照的实现和指派提供了环境;另一方面,作为语篇连贯的重要构成,搭桥参照对语篇的连贯性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连贯”一词最早来源于修辞学,是使文章获得统一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如今,连贯已发展为语篇分析的研究对象之一。语篇连贯的研究由来已久,语言学界围绕这一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韩礼德(Halliday)较早提出了连贯的标准,他的衔接理论详尽描写了各种衔接手段,对连贯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他主要是列举和描写这些衔接手段,对人们如何选择使用这些手段没有给出解释。因而语言学界对于他的观点持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于到现在还没有形成对连贯的统一性认识。本文在总结归纳已有成果之后,尝试对语篇连贯现象进行搭桥参照视角的研究。另一方面,作为各种文本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搭桥参照(bridging reference)意指搭桥表达式(bridging expression)与前文中没有明确表述出的所指(referent)之间的关系。搭桥参照的阐释依赖于正确确定用于引入意指对象(intended referent)的搭桥假设(bridging assumption)。不少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借用不同的理论来阐释搭桥假设的确定问题,由于这些理论优缺点不一,因此在阐释搭桥假设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其中,Hobbs(1979)从话语连贯角度对搭桥参照的阐释是本文的焦点。他认为搭桥参照阐释时,听话人应该接受第一个能够使得话语连贯的所指。本文正是从语义学、认知功能学的角度,借用其他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搭桥参照的阐释过程入手,试图对搭桥参照现象提出基于语篇连贯的阐释策略。作者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搭桥参照、语篇连贯等基本概念;然后回顾了搭桥参照、语篇连贯研究方面的理论及文献,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对搭桥参照和语篇连贯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就二者之间的互补性进行了尝试性探究。通过分别阐释对搭桥参照的连贯性研究和搭桥参照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作者揭示了这两种语言现象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4-15)
乔淑霞,曾文武[6](2005)在《搭桥参照的关联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搭桥参照是话语中照应语与前述话语中的指称对象没有直接联系的一种特殊参照形式。搭桥参照受到多门学科的关注,如语用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现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如何在照应语与前述话语中建立起一种桥梁,并确定照应语的所指就得需要进行假设和推理。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确定搭桥参照的指称对象。Sidner的意想焦点法理论在一些搭桥现象中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我们应当提出关联理论能够对搭桥参照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涪陵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文旭[7](2004)在《搭桥参照:以图景为基础的解释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搭桥参照是指话语中照应语同先行语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一种特殊的参照形式。在这种参照中 ,照应语的理解必须通过推理才能实现。搭桥参照的研究已经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 ,并涉及语用学、语篇分析以及认知语言学等领域。本文对Sanford和Garrod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并指出以图景为基础的解释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04年04期)
李瑛,文旭[8](2004)在《搭桥参照研究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搭桥参照是指话语中照应语同先行语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一种参照形式。在这种参照中 ,照应语的理解必须通过推理才能实现。本文分析了搭桥参照的命题类型和结构语义特征 ,介绍和评价了Clark的问题解决方法 ,指出了其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搭桥参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搭桥参照是指话语中照应语同先行词语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一种特殊的参照形式:一个名词短语或指称语可以不直接共指前面出现的另一个名词短语或指称语,但却具有回指的作用。在这种参照中,照应语的理解必须通过推理才能实现。搭桥参照现象已经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语用学,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研究了搭桥参照的语用功能以及探讨了其认知推理过程。转喻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的认知模式,并被广泛地使用于话语交际中。另外,转喻在交际中具有指称指向的功能。然而,转喻在指称推理的运用上仍缺乏关注。新认知语用学提倡运用认知理论去理解话语并解决交际中遇到的困难。基于上述观点,本文从新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旨在探析转喻在解决搭桥参照中指称推理的认知操作。换言之,本文旨在研究搭桥参照中的转喻操作。本文采用了演绎法,归纳法及图表法来对含有转喻的搭桥参照展开分析。概念转喻包含源域和目标域两个结构,且这两个结构可以体现在部分-整体关系,因果关系或是工具关系上。与概念转喻结构相似,搭桥参照也包含两个部分,先行词和回指(待推理指称)。此外,一些相同的关系可体现在转喻及搭桥参照的结构中。结构和结构关系中的相似性为转喻对搭桥参照的认知解释提供了可及性。文章通过对转喻和搭桥参照的结构及其结构间的关系进行实例分析和图表对比研究后发现:转喻和搭桥参照的结构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其中源域与回指相对应,而目标域则与前指相对应。研究还发现,转喻的特征对转喻在搭桥参照中的认知操作的可行性有一定的影响。关联性,激活性和凸显性是转喻的叁个可行的认知操作特征。最后,转喻的指称指向功能可作用于交际言语的解释和理解上,它也可以用于解决多语言交际和外语学习及教学中语言理解障碍等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搭桥参照论文参考文献
[1].唐卫平.省略的界面研究——搭桥参照认知模式[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
[2].刘小梅.搭桥参照中的转喻操作[D].西南大学.2014
[3].王爽.理想化认知模型视角下的搭桥参照现象[D].西南大学.2012
[4].王爽.理想化认知模型视角下的搭桥参照现象[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
[5].杨畅.搭桥参照与语篇连贯[D].西南大学.2008
[6].乔淑霞,曾文武.搭桥参照的关联解释[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
[7].文旭.搭桥参照:以图景为基础的解释方法[J].外语学刊.2004
[8].李瑛,文旭.搭桥参照研究的问题解决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