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浓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溴双酚A,巢湖,鱼类,组织分布
生物浓缩论文文献综述
杨苏文,王圣瑞,闫振广,张普青[1](2012)在《四溴双酚A在5种巢湖鱼类体内的组织分布与生物浓缩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PE-HPLC法,分析了四溴双酚A(TBBPA)在巢湖5种经济鱼类体内的组织分布及生物浓缩因子.结果表明,TBBPA在5种鱼体内的平均含量(以干重计)为4.70~11.20 ng.g-1,高低排序为白鱼>白鲢>鳙鱼>鲤鱼>长吻鮠.不同器官中,白鱼、鳙鱼、鲤鱼和长吻鮠的肾脏中TBBPA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和鳃,腹部和背部组织含量较低,无显着脂肪蓄积效应.白鲢体内肝脏的TBBPA含量最高,肾脏和鳃次之.对白鱼各组织中TBBPA含量与体重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肝脏、肾脏和鳃中TBBPA浓度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而背部、腹部无显着相关关系.同时测得巢湖水体中TBBPA平均浓度为0.52μg.L-1,计算得到5种鱼的生物浓缩因子为9.56~22.64,表明TBBPA在巢湖鱼体中的浓缩效应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2](2007)在《“善堂”生物浓缩料(猪专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善堂生物浓缩料是由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王善堂同志历经八年研制的取代传统饲料的新型饲料。它是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生物学、营养学和饲养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克服了当今饲料界两大认识定论,一是(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07年07期)
闫宾萍,宋志慧[3](2006)在《Ni~(2+)、Hg~(2+)和五氯酚对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幼虫的毒性和生物浓缩》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Ni2+、Hg2+和五氯酚对羽摇蚊幼虫的毒性和生物浓缩。Ni2+对羽摇蚊幼虫的24 h-LC50和48 h-LC50分别为5.7 g.L-1、1.4 g.L-1;Hg2+对羽摇蚊幼虫的24 h-LC50和48 h-LC50分别为3.54 mg.L-1、2.64 mg.L-1;五氯酚对羽摇蚊幼虫的24 h-LC50和48 h-LC50分别为0.11 mg.L-1、0.09 mg.L-1。羽摇蚊幼虫在10μg.L-1Hg的7 d-BCF为430;在10 mg.L-1Ni的7 d-BCF为176;在0.02 mg.L-1五氯酚的7 d-BCF为30。并观察了镍、汞和五氯酚对羽摇蚊幼虫下唇板和大颚的致畸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崔世海,杨静,刘树深,王连生[4](2006)在《部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浓缩因子的QSA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子电性距离矢量描述子对236种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浓缩因子建立了QSAR模型, 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校正能力,对外部样本亦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同时从最佳子集回归所得到的变量组合分析,影响化合物生物浓缩因子的主要子结构单元为(?)CH2、-X、C≮、-C≮、-O-。(本文来源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05-01)
丁中海,杨怡,金洪钧,单正军,于红霞[5](2004)在《叁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物浓缩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斑马鱼 (Brachydaniorerio)为试验生物 ,研究了吡虫啉、叁唑磷和哒螨灵的急性毒性和生物浓缩系数 .通过毒性试验 ,获得了这 3种农药对斑马鱼的 2 4、4 8、72和 96hLC50 值 .这 3种农药的 96hLC50 值分别为 2 81 37mg·L-1、8 37mg·L-1和 11 6 6 μg·L-1.根据急性毒性数据和有关技术指南 ,确定生物浓缩试验浓度和持续暴露时间为 14d .经 0 5和 5mg·L-1吡虫啉暴露后的生物浓缩系数 (BCFs)分别为1 5 2和 0 97.经 0 0 2和 0 2mg·L-1叁唑磷暴露后的BCFs 分别为 9 0 0和 8 4 5 .经 0 1和 1μg·L-1哒螨灵暴露后的BCFs 分别为 5 6 0 0和 4 92 0 .(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6](2000)在《瑞典淘汰易生物浓缩的化学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瑞典政府的化学物质政策委员会宣布,对难分解、生物浓缩性高的化学物质,不论其有害程度如何,到2007年都要逐步淘汰。(本文来源于《福建环境》期刊2000年06期)
洪蔚[7](1999)在《瑞典逐步淘汰易生物浓缩的化学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瑞典政府的化学物质政策委员会宣布,对难分解、生物浓缩性高的化学物质,不论其有害程度如何,到2007年都要逐步淘汰。(本文来源于《上海环境科学》期刊1999年12期)
解静芳,吴弢,潘绍先,王晋,席中军[8](1998)在《气相色谱法估算多环芳烃生物浓缩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用气相色谱相对比保留体积(Vg(r))估算多环芳烃(PAH)在鱼体内的生物浓缩系数(BCF)。测定了草鱼对萘、联苯、β-甲基萘、2,3-二甲基萘、2,7-二甲基萘、苊、菲7种PAH的BCF。建立了在6种不同极性色谱固定相上的BCF与Vg(r)的一元回归方程和BCF与Vg(r)、一阶分子连接性指数(1 X)的二元回归方程。统计检验表明,两类回归方程总体显着相关,且方程的相关性不受固定相极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1998年10期)
郎佩珍,陈道碧,王宁,王毅,丁蕴铮[9](1997)在《2,4-二硝基甲苯在鲤鱼体内的生物浓缩、消除与代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鲤鱼为被试生物,应用半静态方式,测定了全鱼、肝、肠各组织对2,4一二硝基甲苯(2,4-DNT)的生物浓缩曲线,全鱼得到包含下降段的峰形曲线.肝、肠均为包括2个连续出现的峰形趋稳态的曲线.全鱼的消除为双曲线形,肝部提取物经高压液相色谱鉴定,得到2种代谢物:4一氨基一2一硝基甲苯及二氨基甲苯.推测浓缩曲线下降段是由于发生了代谢作用.提出包括转化作用的生物浓缩模型,模拟了全鱼生物浓缩过程,得到与实际相符合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97年10期)
窦薇,赵忠宪[10](1997)在《白洋淀水生食物链BHC、DDT生物浓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BHC和DDT在水生食物链的生物累积放大效应,对白洋淀地区端村水域生态系统水、泥及水生生物体内六六六、DDT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水生生物对六六六、DDT的富集沿食物链生物营养等级而递增的规律性较强(当年生鲫鱼例外).水体、底泥、水生维管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当年生鲫鱼及2龄乌鳢体内六六六残留量分别为:0.3μg/L、0.7μg/kg、19.0μg/kg、30.0μg/kg、60.9μg/kg、17.2μg/kg、110.7μg/kg、;DDT残留量分别为:0.1μg/L、0.7μg/kg、6.3μg/kg、21.0μg/kg、37.9μg/kg、19.4μg/kg、124.4μg/kg.水生生物对DDT的富集系数(63—1244)明显超过六六六(63.3—369).水生生物体内六六六4种异构体的含量顺序(α>δ>γ>β)与其在水体及底泥中的含量顺序(α>γ>δ>β)略有不同.在白洋淀水生生态系统中DDT主要以代谢物P,P'-DDE形式存在,但少量的DDT最初化合物P,P'-DDT的检出,说明白洋淀水环境最近受到DDT的轻度污染.(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1997年05期)
生物浓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善堂生物浓缩料是由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王善堂同志历经八年研制的取代传统饲料的新型饲料。它是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生物学、营养学和饲养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克服了当今饲料界两大认识定论,一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浓缩论文参考文献
[1].杨苏文,王圣瑞,闫振广,张普青.四溴双酚A在5种巢湖鱼类体内的组织分布与生物浓缩因子研究[J].环境科学.2012
[2]..“善堂”生物浓缩料(猪专用)[J].农民致富之友.2007
[3].闫宾萍,宋志慧.Ni~(2+)、Hg~(2+)和五氯酚对羽摇蚊(Chironomusplumosus)幼虫的毒性和生物浓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4].崔世海,杨静,刘树深,王连生.部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浓缩因子的QSAR研究[C].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5].丁中海,杨怡,金洪钧,单正军,于红霞.叁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物浓缩系数[J].应用生态学报.2004
[6]..瑞典淘汰易生物浓缩的化学物质[J].福建环境.2000
[7].洪蔚.瑞典逐步淘汰易生物浓缩的化学物质[J].上海环境科学.1999
[8].解静芳,吴弢,潘绍先,王晋,席中军.气相色谱法估算多环芳烃生物浓缩系数[J].分析化学.1998
[9].郎佩珍,陈道碧,王宁,王毅,丁蕴铮.2,4-二硝基甲苯在鲤鱼体内的生物浓缩、消除与代谢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
[10].窦薇,赵忠宪.白洋淀水生食物链BHC、DDT生物浓缩分析[J].环境科学.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