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交通特性论文-韩婷

行人交通特性论文-韩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行人交通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行为分析,信号交叉口,交通调查,行人过街

行人交通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韩婷[1](2018)在《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行为和速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交叉口事故多发原因时发现,除机动车之间的交通冲突外,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交通冲突也是造成事故的一大原因。道路调查发现,在无信号交叉口,行人会根据当前路段的道路情况,在适当时机,以一定速度通过;在信号交叉口,尽管有信号灯指引以规避可能的交通冲突,但是由于行人的从众,争抢等问题,产生诸多交通安全隐患。文章分析行人在信号交叉口过街时的时机和步速的关系发现,行人整体过街时的步速比在道路两侧行走更快,不遵守信号灯的行人步速比遵守信号灯的行人步速快,以及在相同过街条件下,零零散散过街的行人比成群结队过街的行人步速快。(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23期)

娄永梅,张炳森,张宁,王健[2](2018)在《轨道交通车站内通道设施的行人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轨道交通车站内的通道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视频采集和后期人工处理得到行人流的速度、密度和流量等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实测数据进行筛选和信息挖掘,并系统的建立单向、双向水平通道设施的速度-密度和流量-密度交通流模型,对比分析两种通道在不同状态下交通流模型特征的异同及原因。研究成果为轨道交通车站通道设施设计、安全疏散以及提升车站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参考,同时完善了行人交通流理论研究。(本文来源于《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王妍捷[3](2018)在《基于行人流特性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均经历了边建设边积累规划和设计经验的阶段,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部分问题。车站内部的各类设施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客流与设施之间,设施与设施之间都需要相互适应,相互匹配,地铁换乘站内部设施配置是否合理、设施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客流需求、服务水平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是换乘站规划设计阶段以及运营管理期间需要考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因此,在轨道交通换乘站建筑内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行人个体以及行人流的交通特性。详细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流线及客流特征,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打下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换乘形式以及各换乘形式的优缺点,详细阐述了换乘站设施设备的分类情况,对车站通行设施设计进行介绍,界定本文所研究的通行设施为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和闸机四种,基于行人流特性,结合行人流叁参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加入影响系数,对通过能力计算公式进行改进修正,提出通道、楼扶梯和闸机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为通过能力匹配度研究提供依据。再次,通过对匹配及匹配度含义的分析,定义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选取密度比来衡量车站通行设施的服务水平,从能力和效率两方面分别选取饱和度与行程时间作为衡量车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的匹配度的评估指标,并建立相应的匹配度评估流程。最后,结合作者在韩国交流学习的实地调查,选取首尔地铁梨水站和西安地铁北大街站对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问题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实地调查数据,计算出各换乘设施实际通过能力,首先评估各换乘设施的服务水平,然后分别从能力及效率两方面对车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西安地铁北大街站均不满足要求,而首尔地铁梨水站均满足要求。在Vissim7.00中取不同的客流量值进行模拟分析,得到行程时间,与实际调查情况相比,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几乎一致,比较分析不同国家换乘站设施能力匹配度,并对实例车站瓶颈位置进行识别,进而提出优化措施。(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6)

顾佳羽,包丹文,贾俊华[4](2018)在《航站楼出发大厅行人交通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航站楼出发大厅不同区域的行人流特性,将南京禄口国际机场T2航站楼出发大厅分为四大功能区:进出区、流通区、排队区和商业区,并采用视频录像的方式在高峰小时收集了各区域的行人交通特性.在用MATLAB软件绘制出散点图的基础上,使用cftool工具箱进行拟合,结果发现各区域内行人速度与密度之间符合反向线性关系,而流量和密度之间符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在相同的密度下,流通区行人速度最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根据拟合得到的曲线关系计算出进出区、流通区、排队区、商业区的阻塞密度分别为2.7,2.0,1.6,1.2人/m~2,可以为研究航站楼的设计管理和预警分级等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8年02期)

施晓蒙[5](2018)在《行人交通流复杂运动特性与交互行为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行人的运动是复杂的。从单向流到多向流,从自由流到拥挤流,行人群集运动的复杂层次不断升高。行人在步行过程中,会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以及其他交通参与者发生交互。这些交互行为可分为行人与基础设施的交互(P2I)、行人之间的交互(P2P)、行人与机动车的交互(P2V)、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交互(P2N)。在不同的交互影响下,行人流的群集运动特性随之变化,推动了行人流仿真模型的不断更新。随着仿真平台计算能力的提升与微观建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仿真模型开始考虑行人与步行环境的微观交互影响。然而,仿真模型的验证与校准过程需要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的经验数据。而过去对行人运动行为和现象的研究以理论途径为主,经验数据相对缺乏。因此,采集行人流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的运动特性与交互行为的经验数据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此外,以往的经验研究大都是从特定的现象或行为入手,对行人流特性进行研究,缺乏一个对行人流复杂运动模式与交互行为的系统理论框架。本文在系统梳理先前研究成果,努力将既往行人交通流经验研究的脉络清晰呈现出来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进一步探究行人交通流的复杂运动与交互行为,并寻求新的研究方法与路径。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1)行人流复杂运动理论框架的建立。本文系统综述了文献中有关行人流运动现象的经验研究,按照影响行人流特性的外因和内因的主导作用,对行人流的复杂运动与交互行为进行系统的分类,并基于行人流的运动学特性与行为学特性,对行人流复杂运动模式和行为进行复杂性的评估。(2)行人流经验数据采集方法的研究。基于行人流经验数据采集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总结了行人流经验数据采集的叁要素:技术手段(传统方法vs.新兴技术)、可控性(控制性实验vs.实地观测)与主体对象(人类主体vs.动物主体)。此外,对不同数据采集方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展开对比SWOT分析。同时结合实例,对控制性实验、视频分析、智能手机探测叁种数据采集手段进行详细的介绍。(3)行人流特性宏观与微观分析方法的研究。基于行人流的宏观与微观特性,研究基于轨迹数据的流量、密度、速度、人头时距、冲突点等指标的测量与计算方法。并对比了不同测量方法对基本关系图的影响。同时,基于人头时距的幂律分布模型,研究判断瓶颈区域拥堵与流动状态的方法。最后,运用上述计算方法,基于MATLAB平台开发了一套行人流轨迹分析软件。(4)人群汇流复杂运动模式的实验研究。设计了共计92人参与的14组行人流的控制性实验,对叁路交叉口中行人流的汇合运动特性进行实证研究,探究汇流角度、汇流方向、期望速度、视野条件对行人流宏观与微观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人群的汇流运动倾向于发生在一个稳定的区域内,且行人在汇流区域内倾向于降低速度;汇流角度的增大,会导致行人流运行效率降低,同时导致交织与超越事件数的增加;汇流方向对行人流特性有显着影响,T型交叉口条件下,相向汇流比反向汇流效率更高;期望速度对汇流前后的速度和总行程时间的变化率有显着影响;开放视野条件比闭合视野条件更有利于行人流的稳定有序协作运行。(5)出场疏散复杂运动模式的实验研究。设计了共计50人参与的14种出口条件(包含出口位置、障碍物尺寸、障碍物位置)的房间疏散实验,分别两种竞争程度下的行人流在各种出口条件下的出场运动特性,检验了几何设计结构的调整对出场疏散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出口位置和障碍物的合理使用,可以最高增加33%的行人流出场流量;同时,不恰当地选择障碍物的尺寸和摆放位置,会对行人流的出场造成负面影响;出口断面的人头时距数据很好地拟合幂律分布的尾部,从而用来判别出口系统的拥堵事件。实验数据的拟合结果与过去动物疏散与粒子流实验的研究相一致。本研究的主要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系统梳理并评析了行人流经验研究分支的文献,研究了现有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了行人流理论框架;二是设计并组织了汇流和出场的控制性实验,为行人流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示例、新方法、新思路,进一步丰富了行人流研究的经验数据。(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4-01)

郑楠[6](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站行人疏散特性及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换乘车站的客流量持续且快速增长,枢纽内部可以利用的有效空间迅速降低,迫切需要对枢纽行人疏散特性问题等进行研究,以期为提升枢纽内部的疏散能力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通过调研观测、数据分析和仿真模拟等多种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的行人疏散特性及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实际调研观测结果为基础,对枢纽内行人的微观和宏观行为特性进行了分析。在行人微观行为特性部分,论述了行人的排队特性、走行特性和等待特性;在宏观行为特性部分,分析了行人上下车的行为特性,并根据实测数据研究了上下车行人数量与上下车时间的关系;在行人通过闸机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将闸机区域划分为步速调整区、通过闸机区和步速缓冲区叁个部分,分别研究了行人在不同区域的通过时间;对负重、楼梯高度及电扶梯排队人数对行人选择楼梯比率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这3种影响因素构建了行人楼扶梯选择的Logit模型,给出了行人选择楼梯概率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实例进行了模型验证。根据轨道交通枢纽特点设计枢纽内行人交通数据调研方案,对枢纽内行人交通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北京西站地铁站内行人交通参数进行实地观测和摄像调查,获取数据样本,拟合及分析参数关系,并进行模型检验;对枢纽内换乘大厅、站台和楼梯处行人的交通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仿真参数,包括综合换乘枢纽内男女性别比例;携带大件行李的人数比例;分别统计了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4个不同年龄段的乘客人数。研究了性别、负重情况及年龄对行人行走速度的影响。基于实测数据,构建了基于社会力的VISSIM仿真模型,根据行人行为特性和交通特性的研究,确定了模型参数的取值。以北京西站地铁站为例,对整个枢纽进行了行人疏散仿真,分析了疏散仿真结果的行人密度和通行时间两项指标,确定了枢纽内客流集聚风险点的位置;分析不同风险点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缩小发车间隔、在楼梯口增加导流栏和增加出站闸机数量叁条优化措施;通过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对优化疏散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证明了改善措施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何汉[7](2018)在《考虑行人流交通特性的人员疏散路径选择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员安全疏散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疏散过程的模拟及疏散时间的计算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此,本文主要通过实验与计算机仿真,结合行人的运动特性提出了考虑行人流特性与路径选择的网络疏散模型。模型能较为准确的仿真计算出疏散场景中人员疏散需要的时间,也能较为准确的模拟出实际情况下行人的路径选择。总结下来,本文主要在这几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创新:1、通过进行通道行人流实验与房间疏散实验,采用视频提取技术得到行人轨迹的数据,同时使用相应算法计算出行人流基本图,为网络疏散模型中参数的取值提供基础;2、根据不同疏散场景的结构特点以及人员在不同场景中疏散的运动特征,将建立的网络模型节点分为五类。根据这些不同的节点的结构特征与行人流运动特性,研究不同类型节点行人疏散算法,提出疏散模型成立的假设,为建立考虑行人流特性与路径选择的网络疏散模型提供理论依据;3、改进以往网络疏散模型以节点更新的方式,在以往网络模型的节点与边结构基础上加入行人这一要素,实现了以行人为主体的更新模式。同时研究行人的路径选择机制,将行人流参数与行人的路径选择作为信息反馈加入到模型中,让模型模拟结果更为真实准确;4、根据疏散实验案例,将考虑行人流特性与路径选择的网络疏散模型应用于实际疏散模拟中,并与实验结果对照,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与准确性。因此本文不仅可以为研究疏散过程的模拟与疏散时间的计算提供合理的方法,也可以为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人员活动的安全管理以及大型公共场的应急疏散策划提供指导与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嵇东海[8](2018)在《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冲突特性及影响因素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对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冲突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解决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冲突的有效措施进行论述。期望文章的研究能够对交通路网通行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花炮科技与市场》期刊2018年01期)

周钊,谭莉[9](2017)在《成都市城市道路行人交通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成都市路段、交叉口大量行人交通特性数据的采集,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性别、年龄、人数、出行目的、环境等因素对行人步行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男性行人的步行速度、步行随机性普遍大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行人的步行速度、步行随机性普遍降低;行人过街步行速度普遍低于路段步行速度、而过街谨慎性要高于路段;目的性强的行人步行速度和谨慎程度都要更高些;行人过街时往往表现出群体心理、从众心理和节省心理。据此,从硬件配置、管理和宣传教育叁方面提出了相关改善措施。(本文来源于《交通节能与环保》期刊2017年06期)

王玉全,刘凯华[10](2017)在《城市道路行人过街交通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行人的过街行为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城市道路的行人交通特性。得出行人过街速度与行人年龄、性别和人行横道长度有关的结论。用电子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行人违法过街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视频拍摄和人工观测方法分析影响行人违法过街的主要因素。根据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过街设施和降低行人违章率的方案,为城市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与经济》期刊2017年06期)

行人交通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轨道交通车站内的通道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视频采集和后期人工处理得到行人流的速度、密度和流量等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实测数据进行筛选和信息挖掘,并系统的建立单向、双向水平通道设施的速度-密度和流量-密度交通流模型,对比分析两种通道在不同状态下交通流模型特征的异同及原因。研究成果为轨道交通车站通道设施设计、安全疏散以及提升车站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参考,同时完善了行人交通流理论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人交通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韩婷.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行为和速度特性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8

[2].娄永梅,张炳森,张宁,王健.轨道交通车站内通道设施的行人流特性研究[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8

[3].王妍捷.基于行人流特性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8

[4].顾佳羽,包丹文,贾俊华.航站楼出发大厅行人交通特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8

[5].施晓蒙.行人交通流复杂运动特性与交互行为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8

[6].郑楠.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站行人疏散特性及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7].何汉.考虑行人流交通特性的人员疏散路径选择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8].嵇东海.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冲突特性及影响因素的思考[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8

[9].周钊,谭莉.成都市城市道路行人交通特性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7

[10].王玉全,刘凯华.城市道路行人过街交通特性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7

标签:;  ;  ;  ;  

行人交通特性论文-韩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