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通流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流,神经网络,门限轮询,韦伯斯特
交通流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童林,官铮[1](2019)在《区分交通流模式的门限服务轮询与韦伯斯特混合交通信号灯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信号配时一直以来是智能交通中研究的热点,针对现有交通信号控制策略中较少利用交通流动态变化的特征,本文依据交通流特征,利用SOM神经网络对历史交通流状态聚类,结合路口时间段与路段环境特征分析,实现了交通流模式的科学划分。在交通流类别划分的基础上,引入PNN神经网络对该路口的交通流模式进行训练学习。另外,在分析了门限服务轮询信号配时和韦伯斯特信号配合的控制策略优势与交通流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交通流识别的自适应控制策略,实现了控制策略与交通流类别精准匹配。结果表明区分交通流模式下的门限服务轮询与韦伯斯特混合控制方法能够适应车流的随机变化,与传统配时相比行车指标得到明显提升。(本文来源于《第3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 2019)摘要集》期刊2019-07-31)
李峥荣,徐邓耀,文玉钊[2](2018)在《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组织模式分析——基于成渝城市群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城市间公路客运及百度指数大数据,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方法,从城市节点、整体网络及组织模式视角,对成渝城市群城市网络进行深入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程度中心度视角下的成渝城市群城市体系具有首位城市垄断性特征,区域城市外向及内向中心度呈两极分化现象。(2)不同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联系均处于弱连接状态。交通流视角下的城市网络出现空间集聚现象,而信息流网络则呈现出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交通、信息网络中的成渝双核具有较强的对外联系水平,进一步凸显出成渝双核在城市群中的主导地位。(3)交通流视角下的城市组团形成相对完整且稳固的四大板块,信息流视角下的城市组团则处于零散状态,而在核心网络组织结构中,交通流相对紊乱并与城市规模、地理区位等社会经济要素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信息流则趋于稳定。(4)在综合城市发育、整体网络、城市组团及核心网络基础上,提出流空间视角下的成渝城市群"轴-辐"式空间组织模式。(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8年08期)
许晓[3](2017)在《基于频繁模式的短时交通流实时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智能交通系统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的可靠保障。短时、实时的交通流预测是实现交通管理和车辆诱导的重要基础,也是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也带来了交通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在海量的交通流大数据的背景下,如何做到实时准确的预测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本文对高速路采集的大规模数据集下短时交通流的实时预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和实验。主要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几点:(1)为了提高挖掘和预测模型的准确性,需要对采集的交通数据流信息进行预处理,本文针对这一特定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行了缺失填补、错误修正和符号离散化等ETL(Extract-Transform-Load)处理。(2)在当前大数据环境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种能够实时挖掘交通流数据频繁闭合模式的算法—TP-Moment(Moment of Topology)。算法基于Topology的并行计算模型对传统的Moment算法进行了改进。实验证明,在大规模数据集的环境下,算法的时间和空间等性能得到很大提升,能够快速准确地挖掘出所有有效模式,很好的满足交通流预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3)在TP-Moment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历史频繁模式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挖掘历史交通流数据存在的频繁模式规则,与获得的实时交通流信息进行最近邻规则的匹配,从而预测未来时刻的交通流状况。实验证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有效可行。(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10-26)
张洪海,范围,廖志华,蒋京芩[4](2017)在《平行跑道运行模式对终端区交通流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终端区空中交通运行效率,研究平行跑道运行模式对终端区交通流特性的影响.根据终端区空域结构特点、跑道运行规则,建立了终端区进场动态排序策略、进离场协调策略和航空器跟驰行为模型;选取国内某终端区标准进离场程序SID-STAR和双平行跑道构型,基于NetLogo仿真平台实现了终端区交通流运行仿真,对比分析了独立运行、相关运行和隔离运行典型跑道运行模式下终端区交通流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独立运行模式下终端区交通流运行效率较高但流量波动性较大,隔离运行模式下运行效率最低但最稳定;独立运行模式下终端区交通流的拥堵消散最快且延误最小,相关运行模式次之,隔离运行模式下终端区交通流的拥堵消散最慢且延误最大.(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7年03期)
郭言[5](2017)在《基于交通流宏微观模式的反馈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道路车辆骤增而产生的拥堵问题,为此需要结合交通流理论研究提出合理的方案来解决道路交通的拥堵问题。对于道路交通,不仅需要提高道路的交通流量,同时需要能够有效提高道路交通的运行效能。现代社会已经朝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交通系统(ITS)是道路交通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交通流宏微观模式,考虑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探讨道路交通控制方法,为道路交通控制推广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交通流优化速度模型和反馈控制理论,提出平均场的反馈控制和延时反馈控制模型。文中对这两个控制模型进行线性稳定性,得出稳定性条件其中对平均场反馈控制模型进行非线性分析,导出描述交通拥堵的扭结-反扭结密度波的mKdV方程,并求出该mKdV方程的解。当交通流处于不稳定状态时,交通流呈现时停时走交通,施加平均场反馈控制和延时反馈控制分别进行控制,通过采集每个时刻的每一辆车的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趋势,以此判断抑制交通拥堵的控制效果,并且通过控制效果的对比确定平均场延迟反馈作用下的交通流控制模型对于抑制交通拥堵更为有效。(2)以宏观交通流Nagatani的格子流体力学(LH)模型为基础,考虑驾驶员反应的延迟效应,并以下游与当前车流量差作为反馈控制策略,构建格子流体力学(LH)反馈控制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拉普拉斯变换得出交通流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在传递函数的H∞范数小于1时,求解得到系统的稳定性条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验证了车辆驾驶员的延迟反应是引起交通系统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反馈控制作用下,交通系统从不稳定状态恢复稳定状态,拥堵的系统得到了有效抑制,实现了交通的控制。(3)基于优化速度的全速度模型,提出了有延迟效应的速度差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全局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在有延迟效应的情况下将更容易有效抑制交通拥堵。(4)文中应用宏观连续性方程,同时以延迟效应的速度差模型作为基础,结合微宏观转换关系,导出具有各向异性的交通流流体力学模型。对该宏观交通流动力学方程进行线性稳定性分析和非线性分析,并导出交通密度波的KdV-burgers方程。在周期边界条件下。应用该宏观流体力学模型来进行数值模拟,交通流在高低密度稳定性增强,不稳定区域缩小。最后,本文对智能交通系统的控制理论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孙甲坤[6](2017)在《天津港复式航道交通流组织模式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2月25日天津港复式航道正式通航以来,依据"北进南出、双进双出"的交通流组织模式,大小船舶施行分道通航管理。但在复式航道双进双出的交通流组织模式当中,主航道内存在船舶会遇态势复杂、运营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文研究旨在寻求在保障通过能力的前提下减少安全隐患的交通流组织模式。首先,本文通过收集天津港和复式航道资料,了解天津港复式航道交通流现状和航行规则,分析了该复式航道现行双进双出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其次,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提出了天津港复式航道交通流组织模式的设计原则,包括安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适应性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现行交通流组织模式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相关的优化方案。最后,本文针对各种交通流组织方案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分析,并使用基于船舶领域理论的进港主航道通过能力计算模型,计算得出不同模式下的航道通过能力以分析其适应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双进双出模式下复式航道的通过能力得到了充分利用,但存在小型船舶占用主航道、主航道内交叉会遇态势复杂等安全性问题;南北航道模式可有效改善主航道内交叉会遇态势复杂以及小型船舶占用主航道的问题,但该模式下,航道通过能力存在一定程度下降;辅助航道转换模式可以改善小型船舶占用主航道的问题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主航道的通过能力,但存在辅助航道通过能力有所下降的问题。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南北航道模式和辅助航道转换模式的天津港复式航道通过能力均可满足远期船舶进出天津港北疆港区、北港池、南疆港区的需求。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完善天津港复式航道的交通流组织模式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7-04-01)
袁佳杨[7](2016)在《行人交通流模式与路段性能评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拥有私家车的居民数量日益增多,但是步行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解决行人出行中的交通问题,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借鉴已有的相对比较成熟的机动车交通流的相关理论,对行人交通流的特点进行研究,定义了交通流量、人流密度、步行速度3个参数,介绍了行人交通流模式的10个步骤,作为后续深入研究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交通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许伟,傅毅明,张溥,刘令宇,殷佳敏[8](2016)在《京津冀新型交通流监测模式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越来越大。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与社会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京津冀叁地为整合旅游资源,打造集约化的旅游品牌一直在共同努力。旅游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旅游业和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考量京津冀的整体旅游交通状况十分必要。近(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期刊2016年07期)
赵微[9](2016)在《考虑路径约束的城市多模式交通流分配模型与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圈的不断扩张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和出行路径越来越多。起讫点间有多条路径,但出行者并不是每条路径都会选择,只有当路径上的条件满足出行者的要求时,此路径才会被选择。电动车和自行车在出行时会存在距离约束,同理路径中的换乘次数、出行费用也具有一定的限制,对出行路径中的出行距离、换乘次数、广义费用等进行约束,在路径约束条件下重新定义可行路径和有效路径,传统的路径搜索算法不能解决路径约束下的搜索问题,因此,提出新的算法,根据新的算法,计算约束条件下的多模式交通流分配的UE模型和SUE模型,并进行算例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城市各种交通方式的特征,结合城市交通组合出行模式,基于超网络理论,提出了包含小汽车、电动车、公交车、地铁以及自行车在内的五种交通方式组成的多模式超级网络模型。(2)在多模式网络中,根据出行路径的换乘次数、出行距离以及出行者出行习惯定义可行路径,在可行路径的基础上,对出行广义费用进行上限设置,提出有效路径的概念;基于K短路径理念,提出路径筛选的概念和算法;基于Dijkstra算法,提出路径约束条件下的最短路径搜索算法:最后提出了两种有效路径的搜索算法,基于扩展网络的有效路径搜索算法和基于图的遍历法的有效路径搜索算法。(3)提取影响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叁个要素:出行时间、货币费用以及舒适度损耗,构建广义费用函数模型,并详细介绍了行驶弧、换乘弧和上下网弧的费用表达式;给出了路径约束条件下的基于UE多模式交通流分配模型与算法,并通过算例证明了模型与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根据有效路径搜索算法,结合Logit路径选择模型,进行了路径约束条件下的基于随机用户的多模式交通流分配模型与算法研究,通过算例,对配流结果与参数灵敏度进行了分析,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1-18)
刘树青,徐建闽,卢凯,马莹莹[10](2015)在《用于交通流预测的带距离权重模式识别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带权重的模式识别算法(WPRA)的交通流短时预测根据历史交通模式所属时段特征区分不同历史状态值权重系数的大小,但权重值的主观设定降低了方法实际应用的可靠性.通过分析基于数据驱动的非参数回归交通流预测算法核心原理,针对WPRA模型权重系数的主观随机性进行预测算法改进,建立了能预测短时交通流的带距离权重的模式识别算法(DWPRA).最后,应用实际交通流数据引入均方根误差进行算法验证,验证结果显示相同近邻K值情况下,DWPRA比WPRA均方根误差降低约4.8%~7.1%,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12期)
交通流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城市间公路客运及百度指数大数据,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方法,从城市节点、整体网络及组织模式视角,对成渝城市群城市网络进行深入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程度中心度视角下的成渝城市群城市体系具有首位城市垄断性特征,区域城市外向及内向中心度呈两极分化现象。(2)不同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联系均处于弱连接状态。交通流视角下的城市网络出现空间集聚现象,而信息流网络则呈现出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交通、信息网络中的成渝双核具有较强的对外联系水平,进一步凸显出成渝双核在城市群中的主导地位。(3)交通流视角下的城市组团形成相对完整且稳固的四大板块,信息流视角下的城市组团则处于零散状态,而在核心网络组织结构中,交通流相对紊乱并与城市规模、地理区位等社会经济要素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信息流则趋于稳定。(4)在综合城市发育、整体网络、城市组团及核心网络基础上,提出流空间视角下的成渝城市群"轴-辐"式空间组织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通流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童林,官铮.区分交通流模式的门限服务轮询与韦伯斯特混合交通信号灯控制策略[C].第3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2019)摘要集.2019
[2].李峥荣,徐邓耀,文玉钊.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组织模式分析——基于成渝城市群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对比[J].经济论坛.2018
[3].许晓.基于频繁模式的短时交通流实时预测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
[4].张洪海,范围,廖志华,蒋京芩.平行跑道运行模式对终端区交通流特性的影响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7
[5].郭言.基于交通流宏微观模式的反馈控制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7
[6].孙甲坤.天津港复式航道交通流组织模式适应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
[7].袁佳杨.行人交通流模式与路段性能评估方法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6
[8].许伟,傅毅明,张溥,刘令宇,殷佳敏.京津冀新型交通流监测模式应用分析[J].中国公路.2016
[9].赵微.考虑路径约束的城市多模式交通流分配模型与算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10].刘树青,徐建闽,卢凯,马莹莹.用于交通流预测的带距离权重模式识别算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