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压力与心肌梗死的关系

现代社会压力与心肌梗死的关系

车泫俊(沈阳易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30)

【中图分类号】R54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114-02

【摘要】目的探讨现代社会职场压力工作紧张程度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及相关因素调查。方法分析1700名职场工作患者的体检报告检测心肌梗死的发病情况,并进行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职场压力量表作为调查工具,以EpiDate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相对于最低职业紧张组,最高职业紧张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OR=I.83,95%CI:1.34-2.19)结论职场紧张与压力都可能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社会职场工作者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压力职场紧张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血供氧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而持久地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压力会引起人的过度疲劳和连续紧张的劳累、情绪激动,这些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诱发心肌短时间内缺血、缺氧,导致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本文以1700名职场工作患者的体检报告为依据检测心肌梗死的发病情况,并进行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作为调查工具,以EpiDate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所以,社会和个人都应减轻工作压力,在工作紧张之余加以心理辅导,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1材料与方法

1.1基本材料:本调查1700例职场工作者,年龄29~56岁,平均41岁,其中女性为700人,男性为1000人,体检报告心电图、其中心急梗死患病者178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0.5%,其实职业涉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工人、销售人员、行政人员等。

1.2检查方法:选取职业紧张量表,选取职业紧张量表OSI—R中的工作紧张反应分量表进行调查[2]。个体紧张反应包括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和躯体紧张反应共37个项目,各项目按5级评分,紧张总分等于各因素分数相加,得分越高表示紧张反应越强烈。

2结果

在职业紧张度的5级评分中,本调查中对于最低职业紧张组(1.0-1.6),最高职业紧张组(3.5-4.0)的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OR=I.83,95%CI:1.34-2.19)。其中心急梗死患病者178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0.5%,从表1中我们能看出在职场压力的的5个等级中,随着职场工作压力增大,患心肌梗死病的人数逐渐增多,

其中3.5-4.0也就是我们说的最高职业紧张组,人数仅为10.3%,但患病人数高达33.1%。

表1为职场压力分数与患心肌梗死疾病人数比例n(%)

职场压力分数人数患病人数

1.0-1.6465(27.4)16(8.9)

1.7-2.2329(19.4)24(13.5)

2.3-2.8527(31)33(18.5)

2.9-3.4204(12)46(25.8)

3.5-4.0175(10.3)59(33.1)

统计性描述

表2为本次调查样本中职业紧张的描述性统计,总体来看,现代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紧张反应处于中等水平,均分为2.84,四大维度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业务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人际关系反应、心理紧张反应。

表2样本职业紧张的描述性统计

NMSD

业务紧张17003.050.61

躯体紧张17002.960.47

人际关系17002.660.52

心理紧张17002.310.49

表3本次调查样本中职业紧张度的差异性分析

差异性描述

表3显示样本中男士职业紧张反应要比女性强烈,尤其是在业务紧张、躯体紧张、心理紧张反应差异显著,因为在职场环境中,男士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压力,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经济物质等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我们调查的中年男士居多,他们大多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顶梁柱,所以承受的职业紧张度比较高。

3讨论

突击性的紧张工作可能会增加发生心肌梗塞的风险[3],也就是说上述那些处于高职业紧张组的人群心肌梗死发病率极高,这部分人多集中于中青年人,他们工作紧张、压力造成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睡眠不足、情绪不佳,都容易让心脏不堪重负。因此,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应该广泛开展心肌梗死突发病的健康教育,让广大处于职业紧张状态的人调整生活方式,预防肥胖、合理运动、少盐少油、限酒戒烟、规律生活,以大大减少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

在研究前,也有男性工作者曾在工作与人产生纠纷,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也就是说紧张的人际广西,会使心肌梗塞的风险会增加大约80%[4]。而在工作中承受的人际沟通压力增加同样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而男性在职场中也业务紧张、躯体紧张、心理紧张度方面高于女性,也就是说家庭生活中应尽量为男性减压,以缓解职场男性心理、躯体紧张,保持个体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志寅,魏广,张作记.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高危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年04期.

[2]范琳波,李健,尚莉,等.工作中付出-回报失衡与高校教师自评健康关系[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9年06期.

[3]PitherRT,SodenR.Scottish,eta1.Teacherstressandstrain:AcooperativestudiesBrJEducPsychol,1998,68:269-279.

[4]王革,王德珊,王奇玲.急性心肌梗塞119例临床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年02期.

标签:;  ;  ;  

现代社会压力与心肌梗死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