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林甘肃省永登县第七中学730300
摘要:本文就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两种极端做法——重“言”轻“文”和重“文”轻“言”——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就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了思考。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是教学的基础;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是教学的关键;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是教学的旨归。文言文教学要“文”、“言”并重、并举。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现状教学策略“文”“言”并举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课堂上,文言文教学有两种极端做法值得我们关注:一种是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串讲法”,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古汉语知识的掌握。,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只有“文言”而没有“文”,老师教得索然无味,学生学得苦、学得累,课堂气氛沉闷,效果并不理想。另一做法就是文言文教学重“文”轻“言”。于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又滑向了另外一面,即课程目标定位到文化层面,通过学习文言文来传承深邃厚实的古代文化。如果忽视了古汉语基础知识的积累,那文章的解读只会是空中楼阁,临空蹈虚,这种做法的危害甚至比前者更可怕。
那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该怎样教?答案是:“文”、“言”并重,“文”、“言”并举。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思考
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应当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我认为要从三方面来突破: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上应尽可能用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在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按照“三读、二查、一译疑”的预习要求来学习。“三读”指:初读正音,读通顺;再读注解,明大意;三读欣赏玩味,品佳句。二查:一查资料,找出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译指:学生分组讨论翻译后,再分段译在笔记本上;另一疑指:学生在串解过程中肯定有问题,发现问题时要大胆质疑,用自己特定的符号在有难度、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先设法自己解惑,不能解决的,上课时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其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质疑、解疑,积累文言知识的习惯。文言文知识一般从七个方面来归纳整理:①通假字;②重点实词;③一词多义;④词类活用;⑤古今义区别;⑥文言文句式判断;⑦难理解的文言句子。根据不同课文的侧重点,要有不同的取舍。
再次是对文本的“文”要重视。学习文言文,能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的决不是哪个文言词或者句子的解释翻译,而是文章蕴含的深邃思想。许多老师也明白这一点的重要性,赏析文本时,尽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对文本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有的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课堂“活”了,但效果并不好,因为学习的过程并没有体现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不是真正的对文本的“文”的重视。真正的重视一定是从文本出发,找到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的重心在于品味邹忌讽谏的艺术,与其采用热闹的表演不如引导学生鉴赏探究邹忌劝谏成功的秘诀,可以与相关文章比较阅读,从而再次拓展迁移了解古人的劝谏艺术。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对“语文”全面内涵的理解,不仅要关注语言的理解(文言到白话的翻译),还要重视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更要重视古代汉语中强烈的文学因素对提高语言素养的影响。只有这样,文言文的学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三、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文”、“言”并举
文言文教学的两个重心应是“文言阅读”和“文学鉴赏”。这两者间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很大的不同,硬是把它们混在一起,要求在同一时间内既要进行文言阅读训练又要进行文学鉴赏,往往是顾此失彼。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妨采用这么两种方法来处理:一是分时段来组织教学,一堂课既有字词句的疏通,也有文章的研读分析;二是把文句疏通和文章的研读分析分成不同的课时来教学。当然,任何一种教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地解决目前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上两种教法也是各有利弊的,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实际教学时注意调整。
总之,面对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回顾以往文言文教学的得失,我认为应当深入思考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积极探索“文”、“言”并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进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人教版、北师大版)。
2.《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