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体验论文-李震

身体体验论文-李震

导读:本文包含了身体体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身体,快感美学,福柯

身体体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震[1](2019)在《身体的极限体验与审美的出路:论福柯的快感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福柯将身体提升为体验美的容器,把身体快感纳入审美快感的范围内,对身体快感进行审美合法性的辩护。把福柯的身体论述放在整个西方传统美学、现代美学大背景下讨论,并为其进行美学申辩,有助于提炼福柯的身体论述所呈现的独特的美学意义。对身体快感审美合法性进行的辩护,蕴含了身体文化的一种解放:身体的极限体验导向一种自由的身体审美实践,尊重身体在生命中的地位,重视身体快适,释放身体的生物能量,塑造新的身体感觉。(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学基,孙九霞,黄秀波[2](2019)在《中介、身体与情感:川藏公路旅行中的流动性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流动性范式下,与交通行为相伴的流动不再只是旅游者到达目的地的方式,转而成为深刻嵌入于旅游通道空间中的独特体验。通过在与研究对象一起流动的过程中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资料,基于流动性视角探讨川藏公路旅行者在道路空间流动过程中的多元体验及体验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发现:流动性体验构成了道路旅行者旅游体验的核心,并涉及中介、身体与情感的融合与互动。物质性中介塑造了道路旅行者的中介体验,在构建"连结"和制造"分离"中影响旅行者在人地互动中的身体体验。同时,流动过程塑造了旅行者从视觉到多感官的具身性体验,包含正面与负面体验的交替与综合,且时常涉及危险与疼痛的极致体验。最后,中介与身体体验形成向情感的投射,道路空间环境与流动状态的转换塑造情感体验的多变性。(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盐城市第一中学项目组[3](2019)在《德育体验活动: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在构建普通高中德育体验活动体系时,我们以“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为维度,开发系列化、多层次、丰富鲜活的德育体验活动。“我与自己”了解自己、悦纳自己、自主成长十分重要,处理好与自己(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报》期刊2019-11-13)

马德森,张雪飞,刘月振[4](2019)在《肥胖青少年身体意象失调、乐趣体验与锻炼坚持关系的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主要考察肥胖青少年身体意象失调、乐趣体验与锻炼坚持性之间预测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肥胖青少年身体意象失调调查问卷》《肥胖青少年体育乐趣体验调查问卷》和《肥胖青少年锻炼坚持性调查问卷》对155名肥胖中学生进行了3个学期的追踪调查研究。研究结果:统计分析表明,从时间点T1到时间点T3,男性身体意象失调的得分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女性身体意象失调的得分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身体意象失调的得分在各个时间点之间性别差异不显着。从时间点T1到时间点T3,乐趣体验和锻炼坚持性的得分呈现上升趋势。乐趣体验和锻炼坚持性的得分在各个时间点之间性别差异均不显着。研究发现,从时间点T1到时间点T3,身体意象失调、乐趣体验与肥胖青少年锻炼坚持性之间具有较显着的相关性。锻炼坚持性T2对身体意象失调T3(r=-0.267,P<0.01)和身体意象失调T2对锻炼坚持性T3(r=-0.279,P<0.05)均有显着的反向预测作用;而身体意象失调T1对锻炼坚持性T2和锻炼坚持性T1对身体意象失调T2的反向预测作用均不显着。同时,锻炼坚持性T1对乐趣体验T2(r=0.256,P<0.01)具有较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锻炼坚持性T2对乐趣体验T3(r=0.409,P<0.001)和乐趣体验T2对锻炼坚持性T3(r=0.382,P<0.001)均具有非常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乐趣体验T1对锻炼坚持性T2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着。性别差异分析发现,男性肥胖青少年的锻炼坚持性T2对身体意象失调T3(r=-0.268,P<0.01)和身体意象失调T2对锻炼坚持性T3(r=-0.249,P<0.01)均具有较显着的反向预测作用;而锻炼坚持性T1对身体意象失调T2和身体意象失调T1对锻炼坚持性T2的反向预测作用均不显着。同时,乐趣体验T1对锻炼坚持性T2(r=0.211,P<0.01)具有较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锻炼坚持性T1对乐趣体验T2(r=0.351,P<0.001)、乐趣体验T2对锻炼坚持性T3(r=0.611,P<0.001)和锻炼坚持性T2对乐趣体验T3(r=0.534,P<0.001)均具有非常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对于女性来说,身体意象失调T1对锻炼坚持性T2(r=-0.287,P<0.01)具有显着的反向预测作用;身体意象失调T2对锻炼坚持性T3(r=-0.345,P<0.001)和锻炼坚持性T2对身体意象失调T3(r=-0.361,P<0.001)均具有非常显着的反向预测作用;而锻炼坚持性T1对身体意象失调T2的预测作用不显着。同时,锻炼坚持性T2对乐趣体验T3(r=0.401,P<0.001)和乐趣体验T2对锻炼坚持性T3(r=0.362,P<0.001)均具有非常显着的反向预测作用;锻炼坚持性T1对乐趣体验T2和乐趣体验T1对锻炼坚持性T2的预测作用不显着。研究结论:(1)肥胖青少年身体意象失调的平均得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乐趣体验和锻炼坚持性的平均得分呈现上升趋势。肥胖青少年在叁个时间点上的身体意象失调、乐趣体验与肥胖青少年锻炼坚持性之间的呈中等程度相关性,各变量的发展特点也相对较稳定。(2)身体意象失调可以负向预测锻炼坚持性,但这种预测作用在不同性别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调节。女性肥胖青少年的身体意象失调能较显着负向预测锻炼坚持性;而对男性肥胖青少年来说,这种预测作却不显着,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规律锻炼后,锻炼坚持性与身体意象失调之间具有较显着预测作用。(3)乐趣体验可以正向预测锻炼坚持性,但这种预测作用在不同性别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男性肥胖青少年的锻炼坚持性与乐趣体验之间具有非常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女性肥胖青少年来说,这种预测作却不显着,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规律锻炼后,锻炼坚持性与乐趣体验之间具有较显着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魏霞[5](2019)在《差异与改善——健身气功在身体体验中走向年轻群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新时代促进全民健身,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健身气功以传播健康锻炼方式、实现人的身心健康为外显性目的;以传承传统文化与消解伪科学对气功的曲解和利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内隐性目的不断优化自身,传承发展。就其承载的目的与意义而言,健身气功传播内容的深度和传播范围广度都还远未达到理想。传播群体的单一性始终是困扰健身气功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除了从机构组织和传播媒介上进行改善,更主要的还是对健身气功自身的审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诚然,在当前的政策导向中,健身气功面临着绝佳的机会,但我们在不断向自身施加存在的合法性的同时,我们自身是否真正做好了向年轻群体以及世界合理阐释自身的准备。本文即是对健身气功发展中自身存在问题的分析,以为完善健身气功理论,指导健身气功实践提供建议。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1.理论与实践的裂隙1.1健身气功名称与理论的裂隙导引养生术源远流长,在过去数千传承中不断与儒、释、道、医等结合,有着极为复杂丰富的理论来源,但却并没有自成一派,因此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直到近代刘贵珍对其赋予"气功"之名并对其进行定义和解释后,"气"论成为了养生术自身的理论体系。随后伪科学的恶劣影响破坏了"气功"理论的社会信任机制,"气功"这一双刃剑成了只剩负面影响的刀,连着它有利的一面也一同被掩去。尽管,许多科研机构仍然在对其进行研究,但并没有出现足以改变人认知的科学成果。因此,"气"论被摒弃,健身气功是对"气功"中的"动功"进行现代化改造而成的。其中,"气"被解释为"调息",强调它的呼吸调节作用。既然以"气功"命名,且将"气"解释为呼吸,那么健身气功顾名思义,应当是用来健身的气功,也就是用来健身的以呼吸为主的方法。但实际上健身气功并非是这样一种运动。新编健身气功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从而促进健康的运动。其基础是身体操练,强调的是"叁调合一"的整体观。1.2理论与实践活动的裂隙在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一书中,健身气功的理论基础分别以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几个方面以及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进行阐释,虽然显得底蕴深厚,但是未免过于庞杂艰涩,难以解释。并且在健身气功传播的实践中,传统理论由于其复杂性与不在场性,并不能给健身气功动作以合法性机制,因此,在健身气功传播的实践中,生理学理论成为了解释动作的合理性的首要基础。加上在健身气功实际传播中,为了迅速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率,健身气功不断走向简单化、规范化,尤其在竞赛组织的引导下,健身气功习练越来越偏重动作的规范,身体的表现,逐渐忽视呼吸与心理状态,更别说叁者的统一。这使得健身气功越发向着西式体操发展,长此以往,会使得健身气功逐渐在实践上失去文化的主体性,从而丧失其独特性,让传统文化成为"说教"式的存在。2.身体"审美"差异2.1观赏式审美差异:消费文化下,身体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也成为了最有价值的消费品。在大众媒体的引导下,年轻群体注重美化身体。健身运动之所以受到追捧,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健美的身体所带给人的附加值。健身气功在对形体的塑造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完全不具备的。2.2体验式审美差异:对年轻群体来说,社会压力的增大,身边庞大的信息量,使得个人的精神力分散于生活各处,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内心难以平静,对身体的感知力下降,从而更难感受到愉悦。对于这个问题,消费文化开出的处方是:为了追求快乐,持续地贪求日益增强的身体刺激;然而,我们在向这种刺激强度屈服的时候,我们身体感知和意识却日渐迟钝了。而健身气功的愉悦感则需要习练者在长期练习中通过缓慢的肢体运动,和呼吸调节,达到意念上的入静,从而体验到愉悦。研究结论:1.健身气功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会使得健身气功向西式体操发展,从而失去文化主体性,成为枯燥的肢体运动。健身气功审美与年轻群体的审美之间的差异,使得年轻群体难以在健身气功习练中获得愉悦感。2.消费主义文化是异化的消费文化,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批判,年轻群体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身体体验式审美并非就是正确的。而健身气功通过缓慢柔和的身体训练配合呼吸使意识进入入静状态从而提升身体感知力的理念,是身心合一整体观对身体实践的关照。因此建议健身气功在研究如何推向年轻群体以及世界时,应当重视身体体验,并通过具体的身体训练达到理想的身体体验。(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赵永峰[6](2019)在《身体·体验·认知:语言主体间性建构研究——以英语人称代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认语言学强调认知主体在认知世界时体验和认知的互动关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体验活动发生的情境具有社会性,个体语言经过社会化后才成为人们交际通用的社群语言;个体语言经过社会"规约"和"净化",经历和完成主体间性的建构,语言形式和用法才能相对固定下来,方可承担语言交际的任务。本文以英语人称代词为例,基于体认语言学的体验和认知观,系统探索语言主体间性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英语人称代词经历了激烈的、漫长的社会斗争和社会规范运动才发展成为今天的形态。(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9年05期)

赵亚娟[7](2019)在《小班幼儿“积极体验式”身体锻炼活动创生路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积极体验,就是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伴随着感官的愉悦和心理的享受,与"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将"积极体验"作为组织和实施小班幼儿身体锻炼活动的出发点,旨在激发幼儿参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兴趣及内在愿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健康教育目标。我们依托偶发事件、主题活动中幼儿的即时兴趣、原生经验等教(本文来源于《幼儿100(教师版)》期刊2019年09期)

李柱天[8](2019)在《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化社会,人们出行有交通工具代步,学习和工作则是在房间里朝九晚五,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很多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虽然说现在的经济远远比以前发达,但是现代人的身体素质却不一定比得上以前的人们,因此社会各界相当注重体育锻炼的问题。强身健体要从小做起,人们在学习阶段就需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在日后坚持下去。本文出于帮助学生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针对身体练习体验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望完善该体系,让施教效果更加理想。(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36期)

沈夏林,邓倩,刘勉[9](2019)在《智慧课堂学习体验:技术赋能身体图式的唤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智慧课堂模拟但又超越自然的富技术人为环境,带来了学习体验的新问题。具身认知理论将基本身体图式的激活及其之上的复杂图式建构作为学习体验的内在机制,基本图式的有限性、共享性与投射性,给予了人们组织无限经验、不言而喻地理解他人、与他人交互的能力。基本身体图式自发地形成于儿童早期发展阶段,课堂体验的主要目的在于唤起学习者已存图式。课堂中存在真实情境、模拟情境、观察体验、文字语言四种激活身体图式的途径。技术赋予学习者增强对象知觉和图式唤起能力的同时,也具有负面的限制作用,但技术限制也能被利用而促进学习。最后,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了利用技术的赋能与限制唤起学习者身体图式,以建构数学图式的过程。以基本身体图式的唤起建构符合科学原理的复杂图式,是富技术智慧课堂学习体验设计的核心所在。(本文来源于《电化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田野[10](2019)在《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主观锻炼体验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体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运动能力、身体外貌和身体的免疫力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评价,即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主要围绕着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主观锻炼体验进行探究。研究发现,良好的身体自尊可以使得大学生获得更好的主观锻炼体验,具体表现为更鲜明的积极情绪,更隐性的负面情感以及较低的疲劳度等等。(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07期)

身体体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流动性范式下,与交通行为相伴的流动不再只是旅游者到达目的地的方式,转而成为深刻嵌入于旅游通道空间中的独特体验。通过在与研究对象一起流动的过程中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资料,基于流动性视角探讨川藏公路旅行者在道路空间流动过程中的多元体验及体验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发现:流动性体验构成了道路旅行者旅游体验的核心,并涉及中介、身体与情感的融合与互动。物质性中介塑造了道路旅行者的中介体验,在构建"连结"和制造"分离"中影响旅行者在人地互动中的身体体验。同时,流动过程塑造了旅行者从视觉到多感官的具身性体验,包含正面与负面体验的交替与综合,且时常涉及危险与疼痛的极致体验。最后,中介与身体体验形成向情感的投射,道路空间环境与流动状态的转换塑造情感体验的多变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身体体验论文参考文献

[1].李震.身体的极限体验与审美的出路:论福柯的快感美学[J].文化研究.2019

[2].王学基,孙九霞,黄秀波.中介、身体与情感:川藏公路旅行中的流动性体验[J].地理科学.2019

[3].盐城市第一中学项目组.德育体验活动:以身体之以心验之[N].江苏教育报.2019

[4].马德森,张雪飞,刘月振.肥胖青少年身体意象失调、乐趣体验与锻炼坚持关系的追踪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魏霞.差异与改善——健身气功在身体体验中走向年轻群体[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赵永峰.身体·体验·认知:语言主体间性建构研究——以英语人称代词为例[J].外国语文.2019

[7].赵亚娟.小班幼儿“积极体验式”身体锻炼活动创生路径初探[J].幼儿100(教师版).2019

[8].李柱天.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9

[9].沈夏林,邓倩,刘勉.智慧课堂学习体验:技术赋能身体图式的唤起[J].电化教育研究.2019

[10].田野.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主观锻炼体验的相关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标签:;  ;  ;  

身体体验论文-李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