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法治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紫荆[1](2021)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导师与研究生的导学关系是影响研究生个体发展最直接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研究生个体发展最直接的因素。它是在教学、科研以及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理性交往关系,包含研究生导师对立德树人精神的践行,是研究生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导学关系追求法治、理性、自由与平等,倡导维护权利与共尽义务。本研究对新时代导学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结合现实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试图通过国家主导、社会辅助、学校管理、导学主动的形式构建符合新时代背景的契约型导学关系。本文以探究新时代导学关系为主题,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分析,尝试对契约型导学关系进行构建。将新时代作为导学关系构建的逻辑起点,结合社会契约理论提出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含义和内生要求。通过对导学关系的实证研究,分析我国现实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成因。最后依据现实导学关系和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对比画像提出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实现路径。本文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系统地阐述选题缘起与意义,对国内外导学关系、契约论、契约型导学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评述。再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阐明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对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论述。第二章,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理论分析。首先阐述社会契约理论的含义和框架。再分析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环境变化,以此作为导学关系构建的逻辑起点。最后结合时代背景探讨新时代导学关系付诸契约理论的意义,提出新时代导学关系的目标终点是契约型导学关系,并基于社会契约理论提出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含义和内生要求。第三章,分析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在对我国导学关系进行背景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含义和内生要求,重点探究导学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现实导学关系主要存在公民关系的逾越性、身份特质的局限性、学术步伐的非同一性、心灵交流的淡漠性、责权管理的模糊性等问题。第四章,分析导学关系问题产生的成因。研究发现导学关系问题产生的成因主要为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传统文化造就部分落后思想观念、市场经济冲击、学生和导师个人特质发生变化等。第五章,实现路径。描绘现实导学关系和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对比画像,针对差异,从国家主导、社会辅助、学校管理、导学主动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
丛喜权[2](2021)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在高校这一特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高校的领导,多次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新时代高校党建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新时代高校党建内容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关系来论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概念分析,厘清高校党的建设涵义。探究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为起点,以我国几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遵循。阐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历史和经验,我们既要看到高校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巡视发现高校党的建设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组织制度、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问诊把脉。用以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从而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宗旨。本文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及高校巡视通报等法规文件及会议精神为依据,既从学理的角度分析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又从高校党的建设政策法规的法理角度和高校党的建设实际情况的现实角度来研究,全面系统梳理了高校党的建设,探究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内容。通过加强高校党的政治思想建设,保障高校办学坚定的政治方向,使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增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创新力,提升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战斗力,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通过加强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高校党的制度建设贯穿各项建设始终,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四个服务”目标。
孙雪菲[3](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提出
范珂[4](2021)在《依法治校视域下大学章程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对依法治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章程在大学治理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断彰显,加强大学章程建设作为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和生动实践,助推高校治理迈向规范化和法治化。然而,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单向管理模式的制约以及大学章程建设能力和建设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从依法治校的视域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大学章程建设中还存在章程的制定有待继续完善、章程的内容设置较为粗疏、章程执行的有效性不强、章程的司法适用空间不足等诸多问题,加之部分高校开展章程建设的时间不长,对大学章程相关的法律问题认识不够全面透彻,导致在推进大学章程实施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章程建设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现状亟需做出改变。大学章程建设是一项包含章程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价等诸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制定好章程是前提和基础,抓好章程的实施是关键。大学章程只有得到真正落实,获得校内成员广泛的认同,才不会沦为一纸“具文”。根据前述的背景与问题,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大学章程建设与依法治校的基本内容进行廓清,对依法治校的基本内涵、大学章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依法治校与大学章程建设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概述。第二部分通过对大学章程建设的总体概况进行分析,综合考察大学章程建设中存在的诸如章程制定主体单一、制定程序不完善、章程内容设置不精细、章程难以通过司法适用强化实施效力等问题,并结合上述问题深入剖析影响或制约大学章程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其成因,准确把握解决相应问题的方向。第三部分从完善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与程序、精细化设置大学章程的文本内容、加强大学章程“软法”的实施效力、探索大学章程融入司法适用的途径等方面,为加强大学章程建设提出对策建议。通过上述论证,以期为大学章程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原则导向和参考信息,不断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法治化的进程。
汤承文[5](2020)在《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遵循依法治国方略,将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在此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发展中职学生法制教育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国家进程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法制教育方式、手段单一,中职学校对法制教育的意义认识不深,网络等外部因素冲击学生法制教育,法制教育计划的设置不尽合理,中职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意识淡薄等问题。另外,结合中职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深度和学习法制知识的现实基础、现实需求,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区别于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应当首先发展法制教育而非法治教育。上述现象产生原因是综合的,学校层面,没有全面、综合理解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尚待完善,法制教育的监督、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教师层面,中职学校法制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性不强;家庭层面,现实中存在不良的家庭教育影响中职学生法制教育更好的发展。针对问题、现象和原因,建议创新法制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完善法制教育课程设置;建立有效的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监督、评价、反馈机制;提高法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凝聚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发展创造优良条件。
来庆艳[6](2020)在《中职幼师生法治意识培养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中职学校教育是以培育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分工的细化,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幼儿师范专业(以下简称幼师专业)作为中职学校一个重要的专业,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幼教队伍,切实保障了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然而,近年来,一方面随着“二胎”政策的出台,社会对幼师的需求加大,另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幼师虐童事件,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公众对幼师职业的期待。因此,探究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学生(以下简称中职幼师生)法治意识现状、成因及对策,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一个现实课题。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以山东省内6所中职学校为样本,随机抽取582名中职幼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6名教师进行面谈,整理搜集到的一手数据资料,发现中职幼师生普遍存在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法治意识薄弱等不足,这成为论文研究的问题对象。中职幼师生的职业去向多为幼师或者早教机构工作人员,其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发展,一旦有虐童行为发生,危害后果不小,因此,提升法治意识水平具备紧迫性与必要性。论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在6所中职学校的调查研究资料和访谈资料为数据支撑,从制度规范不够完善、法治教育效果不佳、传统法治文化影响等方面剖析问题的成因,提出通过学校依法治校的具体实践教育学生形成制度信赖,对法治教育进行科学系统规划、师资力量由专职向兼职转变等路径,改进法治教育评价体系、利用法律实践活动强化内心信仰,促进中职幼师生将法治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加强法治意识的培育,从而加快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梅士伟[7](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增值而为现代社会提供强大的发展内驱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历经建国以来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革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教系统。然而,由于高等学校(本论文研究对象限定为我国公办高等学校)外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参与机制不规范、社会公众参与不充分,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主体道德行为失范、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高校腐败易发频发,关键领域问题凸显,大案要案警钟不断,窝案串案时有发生,制约大学的教育教学、学术创造、服务社会、文化赓续使命,消解其学术本质和公益属性,弱化其道德标高和社会公信力,迟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步伐。高校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折射出现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已无法满足党和国家及社会公众的需要。因而,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连带,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价值依归,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结构转向。我国现行高校腐败治理主要基于政府作为高校举办者的地位,通过执政党和政府及作为其政治属性延伸的高校党委行使腐败治理权力,对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行使者实施控制、监督、惩治,保证高校权力结构的合理化与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治理目标。而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日益多样化,多元利益相关者愈来愈迫切地要求与政府主体共同参与高校腐败治理。在治理理论的引导下,处理多元利益主体对高校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成为高校反腐倡廉的“新边疆”。因而,本文基于治理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以高校腐败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围绕“高校腐败的表现样态与成因机理”“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容结构与绩效评价”“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生问题与优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理论阐释,揭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动力系统、控权逻辑、规则供给、行动框架”的统一,进而厘清各要素的实质内涵。通过治理系统的外部情境和内部环境解构治理动力,通过权力监督、制约与惩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分析控权逻辑,通过规则体系与规则生成阐释规则供给,通过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与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梳理行动框架,从学理层面理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涵。随后,对高校腐败治理的演进历程进行考察。按照时间序列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反腐败工作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梳理出每个阶段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1)1949-1978年,以思想改造为核心,以运动式批判为主导;(2)1978-1989年,以纠正行风为特征,以整风式拒腐为主导;(3)1989-2002年,以遏制寻租为基础,以专项式打击为主导;(4)2002-2012年,以体系建设为中心,以系统化惩防为主导;(5)2012至今,以顶层设计为重点,以制度化治本为主导。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动力系统---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行动框架---从运动式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再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高度关注高校教职员工对高校腐败治理的心理感知,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三级编码方法梳理出目前高校腐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具体机制: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并分别探讨两类机制的具体构成,包括科层治理机制所涵盖的控制、监督、惩治、制度建设、问责,以及网络治理机制所涵盖的信任、合作、制约、技术创新、文化惯例等要素的确切内涵,从而系统构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复次,鉴于高校腐败治理的实践性,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中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遵循“网络治理机制---科层治理机制---腐败治理绩效”的主体关系,经由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应然样态,即高校腐败治理的完整运行体系应当是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的整合体。最后,结合高校腐败治理机制过程的演进分析,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面临的运行困境,一是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二是机制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弱化,三是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割裂。据此,从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整合与互动的角度,提出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建议。一是重塑行动者的主体性,二是提升治理动力的集成性,三是强化治理过程的协同性,四是重点强化问责、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研究中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问题,在目前来看只是一个开始。本文运用治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来探讨和设计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体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一是立足治理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高校腐败控制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是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从高校腐败研究的制度、体制层面深入到高校腐败治理的具体机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三是统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剖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与绩效水平,提出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王贺[8](2020)在《吉林省普通高校网站信息公开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信息公开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衡量国家、政府或组织信息化水平和民主管理程度的重要标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在教育领域的延伸,高校信息公开是实现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由之路。加强高校信息公开是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等有关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也是加强高校作风建设、推动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途径,更是扩大社会监督、提升教育工作透明度的当务之急。高校网站作为承载高等学校信息公开的平台,是现代大学最为有效的信息公开渠道之一,对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高校网站为入口,对高校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察,旨在促进高校依法治校、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无疑将对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做好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推进教育系统信息公开,提高教育工作透明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教育部依据政府信息公开和高校信息公开相关法规,制定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基本覆盖了高校应主动向社会公开的内容,是对《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主动公开内容的细化和深化。那么,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公布实施后,信息公开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呢?笔者以50条清单内容为调查依据,采取网络调查分析方法,对吉林省62所普通高校网站的“信息公开专栏(网)”的建设和信息发布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发现,吉林省不同类别的普通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信息公开专栏开设比例不高,专栏建设水平偏低,信息内容发布不全面,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此,从转变观念和意识,加强机构和机制建设,提高专栏建设和运维水平以及监督保障制度建立等方面提出促进吉林省普通高校网站信息公开的对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吉林省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真正取得实效提供一定参考。
王众威[9](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党中央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并提出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在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丰富和多样,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更加错综复杂,在个性上、思想上和需求上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代际特征。这些凸显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使得在新时代语境中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成为题中之义、形势之需和时代之要。首先基于理论研究,对法治素养及其外延,如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核心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指出了完善的法治知识、健全的法治意识、坚定的法治信仰、严谨的法治思维和良好的用法能力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核心要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法治教育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其理论依据;明确了其重要意义,既是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又是实现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方面,也是提升大学生参与新时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现实需要。同时,在实证研究为依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现状,得出了其存在的大学生法治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培育力量相对薄弱、法治课堂教学吸引力有所欠缺和培育效果尚不理想的问题,找出了大学生缺乏自我培育的主观能动性、高校、社会和家庭培育合力尚未形成、培育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存在脱节和高校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途径不够丰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据此为出发点,坚持以时代为引领、以生活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发挥大学生自我培育的主体意识、构筑高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培育合力、增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内容的针对性和丰富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方式方法四个维度提出了优化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增强培育工作的实效性。
童美娜[10](2020)在《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文中认为我国教育部已于2019年11月22日公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这表明中小学教师教育惩戒权的专业化程度得到提升。但是纵观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仍然存在规制不够细化以及不同层级法律规范性文件之间的适用效力问题。本文通过对现有关于惩戒权规定以及惩戒权理论的研究,厘清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依据,并以此分析教师教育惩戒的必要性,为教师教育惩戒的实施以及惩戒体系建立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实证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实施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教师惩戒权的缺失以及惩戒方式的滥用、惩戒程序失范,学生对惩戒的抵触以及家长与教师惩戒观的冲突。分析以上困境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惩戒的立法以及程序规制缺失;二是学校管理层惩戒意识的缺失以及教师惩戒观的错位;三是学生认知和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家长惩戒观的弱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路径包括:建立和完善教师惩戒体系,其中包括惩戒的主体、对象、方式、场所的内容构建以及惩戒决定、救济、监督程序的健全;通过统一国家法律法规,细化地方惩戒机制,建设校园规章以完善惩戒制度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转变惩戒观念,教师应合理行使惩戒权、把握惩戒的原则和边界;学生应提高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学校和家长加强家校合作,家长需转变惩戒观念。
二、依法治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法治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导学关系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2 契约论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硕士研究生 |
1.3.2 研究生导师 |
1.3.3 导学关系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理论分析 |
2.1 社会契约理论 |
2.1.1 社会契约理论的含义 |
2.1.2 社会契约理论的框架 |
2.2 新时代作为导学关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
2.2.1 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变化 |
2.2.2 高校的内涵建设 |
2.2.3 立德树人精神的践行 |
2.2.4 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和依法治校的要求 |
2.3 新时代导学关系付诸契约理论的意义 |
2.4 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内生要求 |
2.4.1 理性主义 |
2.4.2 自由平等 |
2.4.3 责权统一 |
第3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的问题分析 |
3.1 调研方案 |
3.1.1 调查背景与目的 |
3.1.2 调查思路与方法 |
3.2 我国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 |
3.2.1 公民关系的逾越性 |
3.2.2 身份特质的局限性 |
3.2.3 学术步伐的非同一性 |
3.2.4 心灵交流的淡漠性 |
3.2.5 责权管理的模糊性 |
第4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客观因素 |
4.1.1 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 |
4.1.2 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 |
4.1.3 传统文化影响 |
4.1.4 市场经济发展 |
4.2 主观因素 |
4.2.1 学生层面 |
4.2.2 导师层面 |
第5章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实现路径 |
5.1 国家层面 |
5.1.1 完善法律对研究生导师责权关系的界定 |
5.1.2 推动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
5.1.3 加大推动导学关系规范管理准则的落实 |
5.2 社会层面 |
5.2.1 加强校社合作 |
5.2.2 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的反馈与评价 |
5.2.3 加强对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失范行为的监督 |
5.3 学校层面 |
5.3.1 思想建设 |
5.3.2 管理制度建设 |
5.3.3 保障制度建设 |
5.4 导学双方 |
5.4.1 导师个人 |
5.4.2 学生个人 |
5.4.3 建立导学对话与互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2)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的评述 |
三、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概念解析 |
(一)党建的涵义 |
(二)高校党建的涵义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形势和任务 |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形势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任务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要求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基础 |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党建思想 |
(二)十八大前党的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论述 |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理论 |
注释 |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成就及问题 |
一、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
(一)十八大以前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 |
(二)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成就 |
(一)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 |
(二)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升 |
(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站位不高 |
(二)一些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不到位 |
(三)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效能发挥不充分 |
(四)一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利 |
(五)一些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有待加强 |
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 |
(二)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
(三)“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 |
注释 |
第四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 |
一、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一)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 |
(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
(三)严格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途径 |
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 |
(一)思想建设是高校党建的宝贵经验 |
(二)坚定理想信念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根基 |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 |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
(四)挖掘大数据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
注释 |
第五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组织建设 |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 |
(一)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三)全面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
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建设 |
(二)提升院(系)党的组织力建设 |
(三)加强师生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
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高校干部队伍 |
(一)党的干部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
(二)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干部 |
(三)健全高校干部建设与管理体系 |
注释 |
第六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
一、坚持高校正风肃纪建设 |
(一)作风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长期任务 |
(二)加强纪律建设是高校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
(三)加强高校党员干部纪律建设 |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和监管 |
(一)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建设 |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监管 |
(三)加强高校纪(监)委组织和监督体系建设 |
三、建立健全高校监督长效机制 |
(一)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 |
(二)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
(三)建立健全巡视全覆盖新机制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依法治校视域下大学章程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依法治校与大学章程建设 |
第一节 依法治校的基本内涵 |
一、依法治校的内涵 |
二、依法治校的要求 |
第二节 大学章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大学章程概述 |
二、大学章程建设的内涵 |
第三节 大学章程建设与依法治校的关系 |
一、章程建设之于依法治校的意义 |
二、依法治校以大学章程建设为依托 |
第二章 大学章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章程建设的现状 |
一、大学章程建设的总体概况 |
二、大学章程建设现状评析 |
第二节 大学章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大学章程的制定有待继续完善 |
二、大学章程的内容设置较为粗疏 |
三、大学章程执行的有效性不强 |
四、大学章程司法适用的空间不足 |
第三节 大学章程建设中的影响和制约因素 |
一、影响大学章程建设的因素 |
二、制约大学章程建设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加强大学章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强化管理者依章治校的思维模式 |
一、从大学管理到大学治理 |
二、从单向管理到合作共治 |
第二节 加强大学章程建设的进路选择 |
一、完善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与程序 |
二、精细化设置大学章程的文本内容 |
三、加强大学章程“软法”的实施效力 |
四、探索大学章程融入司法适用的途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本文创新之处 |
一、中职学生法制教育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法制与法治的概念辨析 |
2.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特殊性 |
(二)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 |
1.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
2.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
3.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
4.培养懂法、守法、用法的中职毕业生 |
(三)中职学生法制教育主体 |
1.中职学校 |
2.中职学生 |
3.社会主体 |
二、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1.法制教育手段及方式单一化 |
2.中职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功能认识不深 |
3.网络等外部因素对中职学生的冲击 |
4.法制教育计划的设置不合理 |
5.中职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意识淡薄 |
(二)原因分析 |
1.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尚待完善 |
2.监督、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 |
3.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
4.中职学生自身存在不足 |
5.不良家庭教育阻碍法制教育 |
三、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
(一)创新法制教育的手段和形式 |
1.丰富课堂教育形式 |
2.注重社会实践教育 |
3.营造法制文化氛围 |
(二)完善法制教育课程设置 |
1.统一教学计划 |
2.丰富法制教育内容 |
3.重视“榜样”的力量 |
(三)建立有效的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监督、评价、反馈机制 |
1.建立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监督机制 |
2.建立中职学校法制教育评价机制 |
3.建立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反馈机制 |
(四)提高法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
1.提升法制教育课教师法律专业素养 |
2.调整法制教师人员结构 |
3.提升法制教师师德修养 |
(五)发挥家庭对法制教育的引导作用 |
1.法制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之中 |
2.家校互动促进中职学生法制教育 |
3.家庭成员防范中职学生不法行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职幼师生法治意识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中职幼师生法治意识现状及问题成因 |
(一)中职幼师生法治意识现状调查情况 |
1.学生样本总体情况 |
2.教师样本总体情况 |
(二)存在问题 |
1.法律知识储备不多 |
2.法治意识较为淡薄 |
3.法律信仰不够坚定 |
(三)成因分析 |
1.培育目标体系不健全 |
2.法治教育力量存在短板 |
3.学校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
4.传统文化环境的不良影响 |
二、法治意识培养必要性、内涵及培养原则 |
(一)开展法治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
1.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
2.教师依法执教的需要 |
3.学校开展依法治校的需要 |
(二)法治意识具体内涵 |
1.宪法至上意识 |
2.权利义务意识 |
3.平等意识 |
4.规则意识 |
(三)培养原则 |
1.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 |
2.坚持学校与家庭结合原则 |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三、中职幼师生法治意识培养对策 |
(一)通过依法治校促进学生形成制度依赖 |
1.完善规章制度体系 |
2.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 |
3.将职业道德贯穿教学过程 |
(二)对法治教育进行科学系统规划 |
1.法治教育力量由“兼职”向“专职”转变 |
2.法治教育评价由“知识评价”向“知识素养的综合评价”转变 |
3.教育模式由课堂教学模式向实务训练转变 |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组织活动 |
1.组建法律社团 |
2.组织丰富的法律活动 |
3.构建家校合育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趋势的行动连带 |
(二)现代社会权利本位的价值依归 |
(三)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结构转向 |
二、研究价值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贡献 |
三、研究述评 |
(一)国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逻辑演进 |
(二)国外高等教育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总体图示 |
(三)既有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一)思路安排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一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高校腐败 |
(二)治理机制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理论 |
(二)机制设计理论 |
第二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机理剖析 |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动力系统 |
(一)系统情境的宏观驱动 |
(二)治理网络的开放赋能 |
(三)主体价值的内生激发 |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控权逻辑 |
(一)高校权力监督的有效性 |
(二)高校权力制约的正当性 |
(三)高校权力惩治的现实性 |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规则供给 |
(一)生成路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统一 |
(二)规则执行:强制、激励与认同接续 |
四、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行动框架 |
(一)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 |
(二)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 |
(三)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 |
第三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历程 |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历史变迁 |
(一)1949-1978年:动员群众,思想改造,运动式批判 |
(二)1978-1989年:清理整顿,纠正行风,整风式拒腐 |
(三)1989-2002年:破除垄断,遏制寻租,专项式打击 |
(四)2002-2012年:体系建设,点面结合,系统化惩防 |
(五)2012年至今:顶层设计,聚焦监督,制度化治本 |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 |
(一)动力转换: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 |
(二)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 |
(三)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 |
(四)行动框架:从运动式为主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 |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经验回视 |
(一)坚持党的领导,规范机制运行的方向性 |
(二)坚持专业化反腐,发挥纪检监察机构职能 |
(三)坚持系统化反腐,形成整体性治理格局 |
(四)坚持以责任制为核心,推动渐进式治理 |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探析 |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
(一)扎根理论编码方法 |
(二)理论性取样 |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三级编码 |
(一)开放性编码 |
(二)主轴性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 |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深层意涵 |
(一)科层治理机制 |
(二)网络治理机制 |
第五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
(一)研究假设 |
(二)预测问卷设计 |
(三)正式问卷与实证分析 |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
二、理论模型拟合及路径分析 |
(一)结构方程的拟合 |
(二)直接作用下的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
(三)直接作用下的科层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
(四)中介作用下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的影响探究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研究假设结果汇总 |
(二)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
一、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 |
(一)“组织-环境”框架下的“脱耦” |
(二)多层次目标体系的功能冲突 |
二、治理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割裂 |
(一)规制缓和与政府监督博弈失衡 |
(二)低组织化造成社会监督行动局限 |
(三)身份困境导致纪检监督的结构性悖论 |
(四)校内民主监督的“空心化”矛盾 |
三、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弱化 |
(一)治理的公共性欠缺 |
(二)多重关系诱发治理的内卷化 |
(三)路径依赖导致治理工具单一 |
第七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优化方略 |
一、行动者主体性的生态化建构 |
(一)以角色转换优化党委政府控制职能 |
(二)以激励相容强化主体责任 |
(三)以嵌入化激发纪检监督的“结构洞”优势 |
(四)完善基于“日常生活”的实体性师生监督 |
(五)以自主性保障社会主体的参与性 |
二、治理动力集成性的多元化整合 |
(一)权力驱动与权利驱动的互动 |
(二)外部驱动与内部驱动的重构 |
(三)以权威驱动调适利益驱动 |
三、治理过程协同性的动态化平衡 |
(一)高校腐败治理与政府腐败治理的目标协同 |
(二)透明度与回应性的认知协同 |
四、关键影响路径的功能性再造 |
(一)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的问责机制 |
(二)从数据民主向技术治理进阶 |
(三)一体性推进制度化治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吉林省普通高校网站信息公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应用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高校网站信息公开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高校网站信息公开的相关概念 |
2.1.1 信息的相关概念 |
2.1.2 信息公开的相关概念 |
2.1.3 高校网站信息公开相关概念 |
2.2 高校网站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 |
2.2.1 人民主权理论 |
2.2.2 教育公共服务理论 |
2.2.3 公民知情权理论 |
2.2.4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 |
2.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吉林省普通高校网站信息公开现状调查 |
3.1 调查情况简介 |
3.1.1 调查说明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过程 |
3.2 吉林省普通高校网站信息公开现状 |
3.2.1 信息公开专栏开设概况 |
3.2.2 信息公开专栏建设情况 |
3.2.3 信息内容发布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吉林省普通高校网站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吉林省普通高校网站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
4.1.1 不同类别高校发展不平衡 |
4.1.2 信息公开专栏开设比例不高 |
4.1.3 信息公开专栏建设水平偏低 |
4.1.4 信息公开内容发布不全面 |
4.1.5 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 |
4.2 吉林省普通高校网站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
4.2.1 对信息公开工作认识不足 |
4.2.2 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不规范 |
4.2.3 信息化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
4.2.4 监督保障制度不健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促进吉林省普通高校网站信息公开的对策建议 |
5.1 转变观念和意识 |
5.1.1 转变高校信息公开观念 |
5.1.2 树立法律和责任意识 |
5.2 加强机构建设和建立联动机制 |
5.2.1 建设信息公开专门机构 |
5.2.2 建立校、院二级联动机制 |
5.3 提高专栏建设和运维水平 |
5.3.1 强化高校信息公开专栏建设 |
5.3.2 提高信息公开网站运维水平 |
5.4 建立监督机制和完善保障制度 |
5.4.1 建立内外部监督机制 |
5.4.2 构建多元化保障制度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9)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构成要素、理论依据及其意义 |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构成要素 |
一、完善的法治知识 |
二、健全的法治意识 |
三、坚定的法治信仰 |
四、严谨的法治思维 |
五、良好的用法能力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法治教育思想 |
四、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教育思想 |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
一、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 |
二、实现高校全面依法治校的重要方面 |
三、提升大学生参与新时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现实需要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现状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
一、大学生法治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力量相对薄弱 |
三、大学生法治课堂教学吸引力有所欠缺 |
四、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效果尚不理想 |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大学生缺乏自我培育的主观能动性 |
二、高校、社会和家庭培育合力尚未形成 |
三、培育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存在脱节 |
四、高校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方式方法不够丰富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对策 |
第一节 发挥大学生自我培育的主体意识 |
一、在理论学习中增长法治认知 |
二、在道德自律中产生法治认同 |
三、在生活实践中锻炼用法能力 |
第二节 构筑高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培育合力 |
一、强化高校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
二、提升社会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的纽带作用 |
三、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的基础作用 |
第三节 增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内容的针对性 |
一、以聚焦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为出发点 |
二、以遵循大学生认同规律和生活实际为关键点 |
三、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为落脚点 |
第四节 丰富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方式方法 |
一、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
二、拓宽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渠道 |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载体 |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实证研究法 |
第二章 教师惩戒权概述 |
第一节 教师惩戒权的界定 |
一、教师惩戒权释义 |
二、惩戒与相关概念辨析 |
三、教师惩戒权的性质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依据 |
一、教师惩戒权的教育学依据 |
二、教师惩戒权的社会学依据 |
三、教师惩戒权的法学依据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实施困境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惩戒实施困境 |
一、教师惩戒权实施的缺位 |
二、教师惩戒权程序的滥用 |
三、学生对惩戒的抵触 |
四、家长与教师惩戒观冲突 |
第二节 成因分析 |
一、教师惩戒权立法保障不完善 |
二、教师惩戒程序规制缺失 |
三、学校管理层惩戒意识的缺失 |
四、教师惩戒观错位 |
五、学生认知和信息的不对称 |
六、家长惩戒观的弱化 |
第四章 教师惩戒权实施的策略构建 |
第一节 惩戒权实施的目标 |
一、以教育为根本目标 |
二、培养规则意识 |
第二节 惩戒权实施的原则 |
一、以人为本原则 |
二、合法原则 |
三、比例原则 |
四、公开公平原则 |
五、家校合作原则 |
第三节 教师惩戒的内容 |
一、惩戒主体 |
二、惩戒对象 |
三、惩戒方式 |
四、惩戒场所 |
第四节 教师惩戒权实施的程序 |
一、惩戒的决定 |
二、惩戒的救济 |
三、惩戒的监督 |
第五节 完善惩戒权制度体系 |
一、统一国家法律法规 |
二、细化地方惩戒制度 |
三、建设校园规章 |
第六节 加强惩戒观念保障 |
一、学校与教师转变惩戒观念 |
二、家长重构惩戒观 |
三、学生提高法治素养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依法治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构建研究[D]. 周紫荆.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D]. 丛喜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D]. 孙雪菲. 辽宁大学, 2021
- [4]依法治校视域下大学章程建设问题研究[D]. 范珂. 兰州大学, 2021(02)
- [5]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 汤承文.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中职幼师生法治意识培养路径研究[D]. 来庆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D]. 梅士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8]吉林省普通高校网站信息公开问题研究[D]. 王贺. 长春工业大学, 2020(12)
- [9]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王众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1)
- [10]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D]. 童美娜.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