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岗北论文-孙雨,董毅明,王继平,马世忠,于利民

红岗北论文-孙雨,董毅明,王继平,马世忠,于利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岗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砂体分布模式,沉积微相,岩性油藏,扶余油层

红岗北论文文献综述

孙雨,董毅明,王继平,马世忠,于利民[1](2016)在《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储层单砂体分布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单砂体分布特征认识不清和岩性圈闭预测困难等问题,利用8口井的岩心资料、226个岩心样品分析测试结果和386口井的测井资料等,研究了储层单砂体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模式。结果表明,扶余油层的储层单砂体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平面上,多支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其控制的河口坝砂体呈密集的窄带状分布特征;垂向上,储层单砂体分布受控于沉积物供给量与垂向沉积演化特征,呈现"南北分异"和"垂向分段"特征。平面多支、垂向多层的分流河道砂体的相互迭置,造成了研究区扶余油层储层砂体分布复杂多变的特征。扶余油层不同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可分为迭置式、切迭式、迁移式和孤立式等4种类型。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溢岸薄层砂体或河口坝砂体之间多为突变接触关系;多期溢岸薄层砂体或河口坝砂体常呈"堆砌"迭置关系。以上认识可为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圈闭预测和油水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6年04期)

陈晗[2](2015)在《红岗北扶余油层精细叁维地震解释及储层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岗北扶余油藏属于低孔低渗油藏。2012年通过红90-1区的水平井开发试验,初步明确了红岗北扶余油藏可以依托水平井技术实现陆续动用。但是存在着水平井砂层钻遇率低、井间储层变化大、水平井轨迹难以控制等情况。需要对红岗北扶余油藏开展水平井开发区域的精细叁维地震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用以指导2013年所部署的水平井,提高油层钻遇率,降低产能建设投资,提高动用效益。本项目借助地层精细对比、地震精细解释、储层反演等技术开展砂体预测,结合沉积相模式,对红岗北扶余油藏叁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进行精细的研究,精细刻画砂体的分布情况。分析影响水平井钻遇率的主要因素,开展水平井轨迹的地质导向工作,为水平井井位部署和调整提供地质依据。水平井技术近几年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水平井的轨迹地质导向一直是个难点,相关文献也比较少。本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特征探索了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水平井实钻跟踪的方法。从地震资料、井资料、储层反演结果这叁方面的信息相互分析和相互验证,有效的指导了水平井轨迹的调整,进而提高水平井的砂岩钻遇率。(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2-01)

温宏雷[3](2014)在《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泉四段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是我国一个大型中—新生代具有断坳双重结构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而红岗北地区是松辽盆地南部的一个重要探区。本文结合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的勘探、开发现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区泉四段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及沉积体系研究,分析了红岗北地区泉四段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对红岗北地区内钻井的钻、测、录井资料分析,结合地震解释资料成果,识别了泉四段内6类层序界面及相应的洪泛面,将红岗北地区泉四段分为1个长期旋回(LSC1上升体系域)、4个中期旋回(MSC1-MSC4),9个短期旋回(SSC1-SSC9),以及22个超短期旋回(SSSC1-SSSC22),并分析描述了各级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及分布模式;2、选择了中期旋回界面和洪泛面为等时年代地层对比框架,以短期旋回为骨架,建立了以超短期旋回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红岗北地区泉四段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3、通过研究区沉积体系标志的识别,认为红岗北地区泉四段主要发育湖泊叁角洲沉积体系下的(浅水)叁角洲相沉积,并分析及描述了各沉积亚相、微相的特征;4、在已建立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内,通过剖面对比研究,编制了各条剖面的砂体及沉积相等时对比图并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相及砂体在垂向剖面上的发育及展布特征;5、以超短期旋回为时间对比单元,以研究区各沉积微相为沉积对比单元,编制了红岗北地区泉四段22张砂体厚度等值线图、22张砂地比等值线图及22张沉积环境图,分析及描述了红岗北地区泉四段砂体及沉积微相在各个时间单元的平面展布特征,并总结了出红岗北地区泉四段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特征。(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李艳伟[4](2014)在《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精细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岗北地区位于吉林省大安市西北部,区域构造位置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大安-红岗阶地中部。由于在盆地的斜坡部位及构造向斜区域已经形成了产能建设规模,显示了该区巨大的勘探潜力。但是由于该工区储层厚度薄、物性差、产量低,直井无法取得较好的效益,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一步的精细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完成有利开发区的预测,为下一步水平井开发奠定基础。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本研究区的测井资料、岩心资料、地震资料以及原有的钻井分层资料,对该工区泉四段井进行了小层对比、沉积相划分、构造解释、储层预测、成藏特征研究,最后对有利开发区进行了预测1、根据本次研究实际情况,选择测井解释、地震剖面、寻找区域标志层等相结合的方法,在钻井地质分层的基础上,对泉四段各井进行小层地层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地层发育完整,地层厚度从北西至南东方向逐渐增大。2、通过对工区岩石学标志、测井相标志、地震相标志分析,认为在研究区,主要发育叁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次是叁角洲平原亚相,前叁角洲亚相只在研究区南缘部分层位发育。由于物源位于研究区西北方向,叁角洲平原至前叁角洲向南东方向展布。3、在sun工作站上,用Landmark软件对研究区叁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工作,主要完成子波提取、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时深转换和构造成图,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形态整体上呈一向斜构造,近南北向展布的两坡夹一洼形态,整体形态为两边高陡,中间低缓。4、在以层次分析法进行多信息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震资料主频、分辨率、以及地震属性参数的分析,采用基于分形维外推的拟声波反演的方法,完成对12个小层的储层预测工作。5、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成藏特征进行分析,完成储层的平面展布,根据划分好的沉积相、精细构造解释、地震反演的储层预测结果,结合储层的平面展布,完成对有利开发区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第11小层H87-2井至H87-8井之间、第9小层的H87-7井、H88-2井与D31-1井之间以及第5小层H90-至D41井区之间为有利的开发区。(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梁淑贤,高建,周体尧,董长春[5](2014)在《吉林红岗北致密油特征、成因及开采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红岗北致密油经过多项常规开发试验,效果不明显。综合运用室内实验和试油资料描述致密油特征,分析成因,结合国内致密油开发现状,确定主体开发技术。研究表明:红岗北致密油储集体以薄互层为主,单层厚度小,多层迭合连片,主力层单一;储层物性极差,喉道微小(小于1μm),孔喉连通关系复杂,发育有微裂缝;原油性质好,可动流体饱和度低,属于特低储量丰度储层。黏土矿物含量偏高和低成熟度的砂体在强烈压实和胶结作用下造成砂岩储集层致密化。流体充注窗口期与储层致密化发生时空重合,储层为油水同层。长水平井多段压裂技术可以实现致密油的有效开发。(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4年02期)

张兆辉,高楚桥,刘娟娟[6](2011)在《红岗北地区泉四段低阻油层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低阻主控因素分析是低阻油层评价的关键。利用测井资料、各种试验资料,结合试油成果,详细分析了红岗北地区低电阻油层成因机理,认为孔隙度、粘土矿物含量和成分、粒度中值、孔隙结构特征是形成该区低阻油层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低阻油层评价技术应用效果显着,为该区低阻油气层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孙雨,马世忠,李晓松,文慧俭,刘宗堡[7](2011)在《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主要是顺源带状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口坝微相砂体,岩性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为主,属于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成岩阶段处于晚成岩A2段。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成岩作用和沉积微相,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度大量丧失、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不同沉积微相类型的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坝(或席状砂主体)微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1年S1期)

牛世忠,胡望水,王东辉,熊平[8](2010)在《红岗北扶余油藏岩石物理相相控建模及储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岗北扶余油藏是一个岩性油藏,地质特征复杂,岩性变化大、储层物性很差,是典型的特低孔低渗油气藏,剩余未动用储量难以进一步落实动用。岩石物理相能较好地反映储集层储集性能的成因特征,指导储集层的评价,为油田开发措施和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序贯指示方法对岩石物理相控建立油藏模型。利用Petrel软件体积计算模式,可得到整个油藏的储量。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因此大大提高了计算精度。(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刘磊,刘风卫,刘继文[9](2010)在《松辽盆地南部红岗北扶余油层小层划分与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扶余油层为大安油田红岗北区主要产油区块,通过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地质地震资料以稳定的泥岩层做为对比标志,采用沉积旋回指导思想,将扶余油层分4个砂组和25个单砂层,基本建立了单层地质构架。在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时选用了自然电位、自然伽玛、声波时差、电阻率等有代表性的测井曲线。通过对地层岩性、电性、沉积微相、沉积旋回特征反复多次的对比研究,最终得出扶余油层的25个单砂层的具体地质信息,结果表明红岗北区扶余油层由西至东层厚逐渐变薄,岩性逐渐变细,单砂层层厚变化较大,扶余油层以粉、细砂岩为主,其它地层多为泥岩。结合各方面的资料经研究分析后得出Ⅰ砂组和Ⅱ砂组为扶余油层最有利的挖潜层位,其中F1b、F2a、F4a、F5b、F6a、F6b、F7a单层为油层中的有潜力单层,优势潜力区主要分布在H87-3、H73-2和D45-14-12井周围。(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20期)

孙雨,马世忠,张秀丽,李晓松[10](2010)在《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河流叁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单砂体等时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河流叁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单砂体等时对比难点,提出区域标准等时面和局部参照等时面两个级次的层序划分与对比界面,并探讨了河流叁角洲体系地层的划分与精细对比方法。依据岩心、钻井及测井等资料,将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划分为2个长期旋回的半旋回、4个中期旋回和20个短期旋回,建立了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单砂体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完成单砂体等时追踪。层序地层分析表明,基准面的变化控制着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垂向沉积演化、单砂体展布规律、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储层的分布特征;扶余油层下部为基准面下降期的水退进积地层模式,中部为基准面下降期到上升期的转换时期,上部为基准面上升期的水进退积地层模式。(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红岗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岗北扶余油藏属于低孔低渗油藏。2012年通过红90-1区的水平井开发试验,初步明确了红岗北扶余油藏可以依托水平井技术实现陆续动用。但是存在着水平井砂层钻遇率低、井间储层变化大、水平井轨迹难以控制等情况。需要对红岗北扶余油藏开展水平井开发区域的精细叁维地震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用以指导2013年所部署的水平井,提高油层钻遇率,降低产能建设投资,提高动用效益。本项目借助地层精细对比、地震精细解释、储层反演等技术开展砂体预测,结合沉积相模式,对红岗北扶余油藏叁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进行精细的研究,精细刻画砂体的分布情况。分析影响水平井钻遇率的主要因素,开展水平井轨迹的地质导向工作,为水平井井位部署和调整提供地质依据。水平井技术近几年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水平井的轨迹地质导向一直是个难点,相关文献也比较少。本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特征探索了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水平井实钻跟踪的方法。从地震资料、井资料、储层反演结果这叁方面的信息相互分析和相互验证,有效的指导了水平井轨迹的调整,进而提高水平井的砂岩钻遇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岗北论文参考文献

[1].孙雨,董毅明,王继平,马世忠,于利民.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储层单砂体分布模式[J].岩性油气藏.2016

[2].陈晗.红岗北扶余油层精细叁维地震解释及储层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5

[3].温宏雷.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泉四段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4].李艳伟.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精细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4

[5].梁淑贤,高建,周体尧,董长春.吉林红岗北致密油特征、成因及开采技术[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4

[6].张兆辉,高楚桥,刘娟娟.红岗北地区泉四段低阻油层成因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

[7].孙雨,马世忠,李晓松,文慧俭,刘宗堡.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

[8].牛世忠,胡望水,王东辉,熊平.红岗北扶余油藏岩石物理相相控建模及储量计算[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9].刘磊,刘风卫,刘继文.松辽盆地南部红岗北扶余油层小层划分与对比[J].科技信息.2010

[10].孙雨,马世忠,张秀丽,李晓松.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河流叁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单砂体等时对比[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

标签:;  ;  ;  ;  

红岗北论文-孙雨,董毅明,王继平,马世忠,于利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