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放射性肝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癌,放射治疗,Toll样受体4,乙型肝炎病毒
放射性肝病论文文献综述
吴志峰[1](2014)在《TLR4免疫,而乙型肝炎病毒活化,调节肝脏微环境促进放射性肝病》一文中研究指出放射治疗(RT)已被推荐用于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肝细胞癌(HCC),放射性肝病(RILD)是阻碍肝癌放疗疗效提高的主要并发症。多数HCC患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等所有能继发肝纤维化的基础疾病,而这些基础疾病也与RILD密切相关。Toll样受体4 (TLR4)不仅在HBV感染及相关肝损伤中起重要的免疫作用;而且,理论上,也可被放疗相关组织破坏产生的内源性损伤信号分子所激活,释放致炎因子,促进放射性损伤。另外,肝脏组织间隙液(TIF),作为一特殊的微环境,在肝损伤过程中起着细胞间信息通讯的作用。改变微环境可影响肝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为此,本研究主要探讨TLR4、HBV活化是否改变肝TIF,进而影响RILD,寻找早期诊治RILD的新靶点。第一部分基于螺旋断层立体定向放疗,建立小鼠放射性肝病模型及相关正常组织剂量限量目的:螺旋断层立体定向放射治疗(HT-SBRT)构建小鼠放射性肝病(RILD)模型,探索HT-SBRT诱导显着小鼠RILD的确切剂量和危及器官的剂量限量。材料和方法:30只小鼠按肝脏及危及器官阶梯放疗剂量随机分组,使用螺旋断层放疗仪(TOMO)对小鼠肝脏等行HT-SBRT治疗。观察小鼠体力状况评分(MPS)、体重减轻、柏油样血便等情况,检验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水平,检测小鼠肝脏及危及器官的病理改变。建立肝脏和相关危及器官放射性损伤的病理评价标准,并对小鼠各器官放射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小鼠全肝接受放疗剂量≥31.76+1.94 Gy的HT-SBRT治疗,可诱发显着放射性肝病,建立小鼠RILD模型。同时,确立相关危及器官的放疗剂量限量,例如:肺,V20≤20.3%;肾脏,V10≤11.3%;肝脏:平均剂量<26.36±1.71 Gy;胃肠道,最大剂量<22.63 Gy等。另外,初步定义小鼠腹部HT-SBRT相关副反应评价标准:MPS>1.5±0.56,体重下降>0±0.89g,AST/ALT>589.2±118.5/137.4±15.3 U/L,血清白蛋白≤18.8+0.99g/L。结论:基于小鼠腹部放疗相关危及器官剂量限量及副作用评价标准的确立,利用HT-SBRT可以成功建立小鼠RILD模型,这有利于今后在HT-SBRT治疗肝细胞癌等腹腔肿瘤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第二部分TLR4免疫,而非HBV活化,促进小鼠放射性肝病目的:Toll样受体4(TLR4)可触发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肝损伤中的关键免疫反应。HBV活化或TLR4免疫则可能是防治肝癌放疗并发症——放射性肝病(RILD)的重要靶点。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运用高压水注射法以含完整HBVDNA的pAAV/HBW质粒感染TLR4缺陷(TLR4-)小鼠后,对感染或不感染HBV的TLR4-小鼠行全肝30 Gy放疗;同时,设立对照组不行全肝放疗。第二阶段,对TLR4正常(TLR4+)小鼠行全肝放疗,比较其与TLR4-小鼠放疗后RILD的差异;研究小鼠全肝放疗后HBV活化、TLR4免疫和RILD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放疗可以促进HBV活化;但无论有、无HBV放疗后活化,TLR4-小鼠全肝放疗不出现显着RILD。然而,TLR4+小鼠全肝放疗可诱导显着RILD, TLR4+小鼠的RILD评分(2±0.27)高于TLR4-小鼠(0.5±0.19),P<0.05。结论:放疗可以促进HBV活化;但RILD的严重程度与小鼠TLR4免疫相关,与HBV活化无关。第叁部分TLR4免疫改变小鼠肝组织间隙液(微环境),促进放射性肝病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免疫和肝组织间隙液(TIF)在防治肝脏放疗继发放射性肝病(RILD)中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阶段。初步研究阶段,予以TLR4缺陷(TLR4-)和TLR4正常(TLR4+)小鼠全肝30 Gy放疗。20天后提取肝脏TIF,并使用小鼠蛋白抗体芯片检测,分析肝TIF内蛋白变化与TLR4免疫、RILD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验证阶段,原代分离培养TLR4+及TLR4-小鼠肝细胞,6MV-X线照射后8 Gy后,分别与第一阶段提取的TIF共培养。流式细胞仪进行肝细胞凋亡相关检测。结果:伴随肝TIF内GM-CSF、TRAIL和VEGFR-2的高表达,TLR4+小鼠较TLR4-小鼠更易出现显着RILD, P<0.05。TLR4+和TLR4-小鼠肝细胞放疗后与TLR4+小鼠全肝放疗后提取的肝TIF共培养,两者的凋亡率均显着高于与TLR4-小鼠全肝放疗后的TIF及未放疗小鼠的TIF共培养的肝细胞,P<0.05。结论:TLR4免疫提高TIF(即肝脏微环境)中GM-CSF、VEGFR-2和TRAIL的表达,促进RILD。第叁部分TLR4免疫改变小鼠肝组织间隙液(微环境),促进放射性肝病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免疫和肝组织间隙液(TIF)在防治肝脏放疗继发放射性肝病(RILD)中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阶段。初步研究阶段,予以TLR4缺陷(TLR4-)和TLR4正常(TLR4+)小鼠全肝30 Gy放疗。20天后提取肝脏TIF,并使用小鼠蛋白抗体芯片检测,分析肝TIF内蛋白变化与TLR4免疫、RILD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验证阶段,原代分离培养TLR4+及TLR4-小鼠肝细胞,6MV-X线照射后8 Gy后,分别与第一阶段提取的TIF共培养。流式细胞仪进行肝细胞凋亡相关检测。结果:伴随肝TIF内GM-CSF、TRAIL和VEGFR-2的高表达,TLR4+小鼠较TLR4-小鼠更易出现显着RILD, P<0.05。TLR4+和TLR4-小鼠肝细胞放疗后与TLR4+小鼠全肝放疗后提取的肝TIF共培养,两者的凋亡率均显着高于与TLR4-小鼠全肝放疗后的TIF及未放疗小鼠的TIF共培养的肝细胞,P<0.05。结论:TLR4免疫提高TIF(即肝脏微环境)中GM-CSF、VEGFR-2和TRAIL的表达,促进RILD。第四部分临床分析放疗后手术肝癌患者TLR4、TLR4及相关蛋白对放射性肝病的影响目的:临床研究HBV活化、TLR4免疫、TLR4相关蛋白在人类放射性肝病(RILD)中的作用和机制,进一步验证在小鼠研究中获得相关结论,促进基础实验研究成果到临床应用的快速转换。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放疗后行手术切除肝癌的我院28例患者的病史及病理资料。石蜡包埋保存的手术病理标本中,放疗剂量为35-48 Gy的癌周肝组织被用于构建组织芯片,行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检查;研究人类肝脏放疗时,HBV活化、TLR4免疫、TLR4相关蛋白和RILD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相对于肝脏HBsAg高表达或TLR4低表达病例,肝TLR4高表达者易于出现显着RILD病理改变。在肝脏放疗后HBV活化的12例病人中,TLR4高表达的病例仅占2例;而在9例无放疗后HBV活化的病人中,却有6例病人肝脏TLR4高表达(P<0.03)。此外,相对于肝脏TLR4低表达,TLR4高表达病例肝脏内TRAIL、EGFR-2和GM-CSF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促进RILD (P< 0.05)。结论:在临床上,也是TLR4免疫,而非HBV活化,显着影响RILD。肝癌放疗中,肝脏TLR4高表达不仅可以抑制HBV活化,而且可以促进肝内TRAIL、 VEGFR-2和GM-CSF的表达,进而诱导严重RILD。(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3-29)
黄华忠[2](2012)在《Lyman NTCP模型在预测放射性肝病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第四届湖北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2-10-20)
黄华忠[3](2012)在《Lyman NTCP模型预测放射性肝病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运用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模型来预测放射性肝病(RILD)的可能性,并期望通过线性二次模型(LQ model)的剂量等效转换,对大分割肝脏照射的临床资料应用Lyman NTCP来估计人正常肝脏的α/β值。材料与方法对2000年8月至2008年12月期间进入本研究接受治疗118例肝硬化Child-Pugh A级PLC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用最大似然法估算Lyman NTCP模型的参数值,分别以假设α/β=O.5,1.0,1.5,2.O,3.0,5.0,10.0Gy,运用L-Q模型及公式=(?)进行不同分割剂量间的数据转换,运用最大似然法探讨人正常肝脏的α/β值。结果出现RILD 1O例,发生率为8.47%(10/118)。未转换时,Lyman NTCP参数为n=1.0,m=0.20,TD50=33.6Gy,与本组临床观察数据相符。按先前权威研究数据TD50=40~50Gy,我们估计人正常肝脏的α/β值为1.5~3.0Gy。结论运用LymanNTCP模型可以预测PLC大分割CRT后RILD的发生。这是我们第一次应用临术数据来估计人正常肝脏的α/β值,这一可信的数据将有助于不同分割肝脏照射方案的设计,但仍需通过进一步详细评估有关肝脏毒性反应的研究来确定其α/β值。(本文来源于《第四届湖北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2-10-20)
訾滢洁,梁世雄,赵伟[4](2012)在《肝硬化Child-Pugh A 级原发性肝癌患者大分割3DCRT后放射性肝病发生的剂量因素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是一种很常见的肿瘤,然而大多数PLC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了手术治疗机会。自上世纪中期以来,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手段在PLC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近20年,随着叁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的应用,PLC治疗的疗效显着提高,2年生存率可达33%~41%,已逐渐成为不能手术的中晚期PLC首选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防治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黄华忠[5](2010)在《剂量体积直方图和Lyman NTCP模型在预测放射性肝病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原发性肝癌(P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PLC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外科切除。然而大多数PLC患者诊断时已失去了外科手术的机会。适形放射治疗(CRT)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现已逐渐成为中晚期PLC重要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之一。放射性肝病(RILD)被认为是肝脏照射后最严重的并发症,肝硬化严重程度(Child-Pugh评分)是影响RILD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剂量体积直方图(DVHs)的分析来探讨肝硬化Child-PughA级PLC患者CRT后影响RILD的剂量学因素。材料与方法2000年8月至2008年12月,118例肝硬化Child-PughA级PLC进入本研究接受治疗。中位年龄46岁(23-79岁),男108例,女10例。根据UICC/AJCC 1997年TNM分期标准,118例患者中T391例,T427例,均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HBV阳性患者100例,阴性18例;腹部CT或B超提示有门脉癌栓(PVT)的25例,无PVT者9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RT,放射治疗前行TACE术者41例,GTV为386.9±316.7cm3,分割剂量4-6Gy(中位4.6Gy),照射次数7-17次(中位12次),每周3次,隔日一次。肿瘤剂量40-68Gy(中位52Gy),总疗程3-6周(中位4周)。结果出现RILD 10例,发生率为8.47%(10/118)。临床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年龄,TACE, PVT与RILD的发生无关(p=0.599,0.454,0.306和0.128)。GTV与RILD的发生显着相关(p=0.000)。剂量学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V5、V10、V15、V20和V25与RILD的发生有关(p=0.03,0.01,0.01,0.00和0.04),多因素分析发现GTV和V20是独立影响因子(p分别是0.007和0.019)。V20=48.5%作为耐受剂量,预测RILD准确度为0.754(89/118),灵敏度为0.9(9/10),特异度为0.741(80/108)。结论GTV和V20是Child-Pugh A级PLC患者3DCRT后RILD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V20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剂量学参数来评估发生RILD的风险。目的放射性肝病(RILD)是原发性肝癌(PLC)适形放射治疗(CRT)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讨运用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模型来预测RILD的可能性,并期望通过线性二次模型(LQ model)的剂量等效转换,对大分割肝脏照射的临床资料应用Lyman NTCP来估计人正常肝脏的α/β值。材料与方法2000年8月至2008年12月,118例肝硬化Child-Pugh A级PLC进入本研究接受治疗。中位年龄46岁(23-79岁),男108例,女10例。根据UICC/AJCC1997年TNM分期标准,118例患者中T391例,T427例,均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HBV阳性患者100例,阴性18例;腹部CT或B超提示有门脉癌栓(PVT)的25例,无PVT者9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RT,放射治疗前行TACE术者41例,GTV为386.9±316.7cm3,分割剂量4-6Gy(中位4.6Gy),照射次数7-17次(中位12次),每周3次,隔日一次。肿瘤剂量40-68Gy(中位52Gy),总疗程3-6周(中位4周)。用最大似然法估算Lyman NTCP模型的参数值,分别以假设α/β=0.5,1.0,1.5,2.0,3.0,5.0,10.0Gy,运用L-Q模型及公式Di(dref)=[((α/β)+d)/((α/β)+dref)]Di(d)进行不同分割剂量间的数据转换,运用最大似然法探讨人正常肝脏的α/β值。结果出现RILD 10例,发生率为8.47%(10/118)。未转换时,LymanNTCP参数为n= 1.0, m=0.20, TD50=33.6Gy,与本组临床观察数据相符。按先前权威研究数据TD50=40~50Gy,我们估计人正常肝脏的α/β值为1.5~3.0Gy。结论运用Lyman NTCP模型可以预测PLC大分割CRT后RILD的发生。这是我们第一次应用临床数据来估计人正常肝脏的α/β值,这一可信的数据将有助于不同分割肝脏照射方案的设计,但仍需通过进一步详细评估有关肝脏毒性反应的研究来确定其α/β值。(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0-06-01)
金璋,陈增边,曹辉,沈洁[6](2010)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放射性肝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肝保护剂)注射液治疗放射性肝病的疗效。方法对66例发生Ⅰ-Ⅱ级放射性肝病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甘利欣注射液联合目前通用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滴注60~100mL.d-1,疗程为4周;疗程结束后,继续服用复方甘草酸苷片150mg.d-1,至16周。结果各项肝功能指标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可有效降低放射性肝病患者的转氨酶、胆红素水平,且用药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黄华忠,李业飞,梁世雄[7](2009)在《肝癌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肝病的剂量体积直方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放射性肝病(RILD)是原发性肝癌(PLC)大分割叁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然而,放射性肝病尚无有效的预测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肝硬化Child-Pugh A级PLC患者大分割3DCRT后RILD的剂量学因素。方法2000年8月至2007年6月采用8MVX线直线加速器对114例肝硬化Child-Pugh A级PLC患者放疗符合入组条件进入本研究,其中男104例,女10例,中位年龄45岁(23~79岁)。B超或CT提示有门脉癌栓者22例,GTV为(378.3±308.1)cm3,分割剂量4~6Gy(中位4.6Gy),每周3次,隔日1次。肿瘤剂量40~68Gy(中位53Gy),总疗程3~6周(中位4周)。38例患者放疗前接受过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所有病人均有包括DVH图在内的完整的剂量学数据。结果所有患者3DCRT治疗后中位随访期19个月(1~79个月),发生RILD9例,发生率为7.9%(9/114)。单因素分析发现GTV和V5、V10、V15、V20、V25、V30、V35、V40与RILD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GTV和V20是独立影响因素(P=0.015和0.003)。V20=48.5%作为耐受剂量,预测RILD准确度达0.763,敏感度为0.889,特异度为0.752。结论对于行3DCRT治疗后的肝硬化Child-PughA级的PLC患者,V20是预测RILD有独特意义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防治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梁世雄,蒋国梁,朱小东,傅小龙,杨云利[8](2007)在《V20是影响放射性肝病的剂量学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放射性肝病(RILD)是原发性肝癌(PLC)大分割叁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对于肝硬化 Child-Pugh B 级的 PLC 患者,先前的研究结果认为大分割3DCRT 是不合适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硬化 Child-Pugh A 级 PLC 患者大分割3DCRT 后 RILD 的临床和剂量学影响因素,以指导 PLC 的3DCRT,避免和减少 RILD(本文来源于《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1-01)
王中堂,李宝生,闫婧,张自成,尹勇[9](2007)在《原发性肝癌叁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肝病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常规分割叁维适形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肝病的相关因素,以指导原发性肝癌放疗计划的制定,减少或避免放射性肝病的发生。方法对8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常规分割叁维适形放疗(1.8~2.2 Gy/次,15~33次,30~66 Gy,中位剂量46 Gy)。对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病理分型、肿瘤最大直径、肿瘤部位、肝动脉栓塞化疗、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HBV、腹水、疗效、肝硬化、Child-Pugh肝功能分级、PTV体积、PTV边缘剂量、正常肝脏平均剂量以及肝脏受照射的体积剂量(包括V_5、V_(10)、V_(15)、V_(20)、V_(25)、V_(30)、V_(35)、V_(40)、V_(45))与放射性肝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88例原发性肝癌发生放射性肝病16例,其中死亡9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HBV、腹水、Child-Pugh肝功能分级、门静脉癌栓、肿瘤最大直径、PTV体积与放射性肝病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BV和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是影响放射性肝病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放射性肝病的病死率较高,在制定原发性肝癌叁维适形放疗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HBV状况和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以减少放射性肝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朱莉[10](2007)在《原发性肝癌叁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肝病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 PLC)叁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radiotherapy 3DCRT)后放射性肝病(radiation-induced liver disease RILD)的影响因素,以指导PLC的3DCRT,避免和减少RILD的发生。方法采用6MVX线直线加速器对64例PLC患者进行3DCRT。肿瘤剂量38~74Gy,分割剂量4~8Gy/次,照射7~15次,3次/周,隔日1次。对性别、年龄、T分期、GTV、HBV状况、TACE、门脉癌栓、肝硬化Child-Pugh分级、BED和分割剂量与RILD的发生进行统计分析。对具有完整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资料的64例进行统计以找出与RILD发生有关的剂量学因素。结果发生RILD10例,发生率为15.6%。T分期、GTV、门脉癌栓和肝硬化分级单因素分析与RILD有关,但只有肝硬化分级是独立预后因子(P=0.000)。全肝平均剂量与RILD的发生有关(P=0.027)。当V_5、V_(10)和V_(20)≤81%、69%和42%且全肝平均剂量≤28 Gy时RILD的发生概率<5%(P=0.029、0.044、0.029和0.043)。结论制定PLC 3DCRT计划时,充分考虑患者T分期、GTV、门脉癌栓、肝硬化分级和全肝平均剂量,尤其是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可减少RILD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07-05-01)
放射性肝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放射性肝病论文参考文献
[1].吴志峰.TLR4免疫,而乙型肝炎病毒活化,调节肝脏微环境促进放射性肝病[D].复旦大学.2014
[2].黄华忠.LymanNTCP模型在预测放射性肝病中的研究[C].第四届湖北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
[3].黄华忠.LymanNTCP模型预测放射性肝病的研究[C].第四届湖北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
[4].訾滢洁,梁世雄,赵伟.肝硬化Child-PughA级原发性肝癌患者大分割3DCRT后放射性肝病发生的剂量因素的预测[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2
[5].黄华忠.剂量体积直方图和LymanNTCP模型在预测放射性肝病中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
[6].金璋,陈增边,曹辉,沈洁.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放射性肝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
[7].黄华忠,李业飞,梁世雄.肝癌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肝病的剂量体积直方图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09
[8].梁世雄,蒋国梁,朱小东,傅小龙,杨云利.V20是影响放射性肝病的剂量学因素[C].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9].王中堂,李宝生,闫婧,张自成,尹勇.原发性肝癌叁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肝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7
[10].朱莉.原发性肝癌叁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肝病的影响因素[D].天津医科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