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变形差异论文-刘丰宁

竖向变形差异论文-刘丰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竖向变形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施工模拟,竖向差异变形,简化理论公式

竖向变形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刘丰宁[1](2018)在《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考虑施工过程的竖向差异变形分析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超高层建筑数量迅猛增长,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分析也越来越成熟,而在超高层建筑的建造使用过程中,建筑的竖向不均衡变形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在超高层建筑这样的竖向受力体系中,结构的自重荷载占结构整体竖向荷载近85%,建筑空间布置上使得构件的尺寸远超普通楼层的构件尺寸,构件本身承担更大的结构内力,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更大的应力应变,不同的竖向构件间就会产生较大的竖向变形差。对于一个100层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建筑,核心筒的竖向变形在封顶时刻可以达到80多mm。在超高层建筑分析中,由于结构施工周期长,随结构施工进程的不断发展,结构的整体刚度及自重在不断变化,结构材料混凝土本身随时间性能也在不断地变化,使结构的竖向变形计算十分复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工作:(1)对超高层建筑竖向差异变形产生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各国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以及徐变收缩公式进行了归纳研究,并通过MATLAB编写代码,运用巴赞特B3模型中微观预应力固化理论模拟温度对混凝土徐变收缩的影响。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针对影响竖向变形的主要因素:施工组织方式,混凝土材料的时变特性及环境湿度温度等因素,在有限元软件内进行模拟分析,计算结构竖向变形总结竖向变形随楼层的发展规律。通过合理规划工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影响超高层建筑竖向变形的主控因素。(2)从结构力学角度出发对超高层建筑中的施工找平以及构件信息进行等效处理,从单个构件的竖向变形简化计算公式的推导拓展到平面单榀框架的简化计算公式,最后实现在实际复杂叁维结构的应用,解决了施工顺序,水平构件引起的内里重分布及加强层的刚度改变问题。从结构力学的角度建立超高层竖向变形简化计算公式,并对超高层建筑中,核心筒领先施工方法提出领先层数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加强层桁架构件对竖向变形的影响规律。通过合理假定,实现了复杂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等效简化和竖向变形的简化理论公式推导计算。(3)以某真实600m超高层建筑为实际工程案例,首先运用简化公式对该建筑竖向变形进行模拟分析,结合600m超高层这样复杂的典型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竖向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对超高层竖向变形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影响规律。结合简化公式对超高层施工中的典型工况提出可操作的指导意见。(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赵凯[2](2016)在《超高层混合结构竖向变形差异计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CEB-FIP(1990)规范,本文研究了某超高层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在重力荷载作用下,框架柱与混凝土核心筒的竖向变性差异问题,在分析中考虑了施工顺序加载、混凝土收缩徐变、施工过程中构件长度的调整等因素,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en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结构封顶后半年时,结构中部的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会产生最大64mm左右的竖向变形,核心筒剪力墙会产生最大23mm左右的竖向变形;组合柱与芯筒墙的最大竖向变形差可达41mm左右,发生在结构中部偏上。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可以使得竖向构件变形差在伸臂桁架中产生的内力较小。(本文来源于《住宅产业》期刊2016年04期)

冉立群[3](2014)在《探讨超高层结构竖向变形差异问题与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论文根据《高规》条例中提到的混凝土弹性模量变化、混凝土徐变以及收缩的规定,施工顺序加载、竖向构件压应力差异等因素,以超高层结构建筑工程作为论题探讨背景,在文章中分析超高层结构竖向变形、组合柱以及差异,论点依据为施工顺序、混凝土龄期影响、建筑物竖向构件承压力变化等因素,在具体的研究中会结合数据对比超高层建筑结构封顶后半年和叁年的竖向变形数值,讨论超高层结构不同功能竖向构件产生的变形及差异,并总结出竖向变形在超高层建筑中对其构件的影响力。(本文来源于《中华民居(下旬刊)》期刊2014年02期)

任瑞,刘冰[4](2013)在《超高层混合结构考虑施工过程的竖向变形差异计算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混合结构体系超高层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阶段的竖向变形问题。采用CEB-FIP(1990)规范中混凝土收缩/徐变模型,计算了钢管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间的竖向变形差异,并分析了竖向变形差对关键构件内力的影响。计算中考虑了筒体先于外框柱施工、混凝土材料的收缩徐变、施工过程找平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封顶一年后外框柱和核心筒最大竖向变形分别为50 mm(51层)和55 mm(51层),最大竖向变形差为12.9 mm(68层),同时由于竖向变形差引起的伸臂桁架次内力增量较小,结构具有足够的安全度。(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3年02期)

赖寒,何志军,丁洁民[5](2011)在《上海中心大厦考虑施工过程的竖向变形及差异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CEB-FIP 1990规范中关于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规定,按照施工顺序建模加载,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施工标高调整、伸臂桁架连接固定时间、竖向钢构件预调整量等因素,结合结构高度580 m的上海中心大厦超高层建筑结构,分析计算了超高层结构中巨型柱与核心筒剪力墙的竖向变形及差异。分析表明,在重力荷载作用下,上海中心塔楼结构封顶一年后巨型柱最大竖向变形123 mm,核心筒翼墙最大变形141 mm,均发生在84层;最大变形差发生在101层,为22 mm。同时对影响竖向变形的计算假定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符合工程实践的建议。采取滞后终固的方法可以降低由于柱墙竖向变形差异导致的伸臂桁架内力。(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1年06期)

潘林,宋灿[6](2011)在《施工期框架结构竖向变形差异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施工期间,框架柱之间轴压比的不同以及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的存在,会导致构件之间存在竖向变形差异,从而导致梁柱的实际内力与不考虑竖向变形的结构计算结果不符。为了研究竖向变形差异对框架结构的影响,以某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为对象,分析了施工过程及收缩徐变对框架结构竖向变形及内力的影响,并将有限元法和简化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结构分析和设计时应考虑竖向变形差异对框架结构内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祁晓昱,赵昕,张盼盼,丁洁民,巢斯[7](2011)在《上海中心大厦结构竖向差异变形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中心大厦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结构竖向构件间的差异变形会在水平构件中产生较大的次内力。利用MIDAS软件的施工过程模拟功能,得到竖向构件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内力情况。通过混凝土B3模型,根据内力计算得到竖向变形。并将竖向变形施加到ETABS整体模型中的相应构件中,考察由于竖向构件之间的差异变形在相应的水平构件中产生次内力情况。在分析的过程中,比较了不同的水平构件连接方案对结构次内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构件的竖向变形逐渐扩大,竖向差异变形在水平构件产生较大的次内力,工程设计中应该考虑此因素对结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庄宇,司有宝[8](2011)在《竖向变形差异对高层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框架柱与剪力墙的弹性竖向变形差以及由变形差引起的结构附加内力。通过实例计算表明框架承担的内力有所增大,剪力墙承担的内力减小。框架梁顶部在墙一端负弯矩大、柱一端负弯矩小,同时提出减少竖向差异的措施。(本文来源于《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赵昕,张盼盼,郑毅敏,鄢兴祥[9](2010)在《基于B3模型的竖向构件差异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结构中由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巨柱和核心筒的竖向差异变形,基于B3收缩徐变模型,采用应变增量法进行MATLAB编程,模拟荷载逐层施加的实际施工过程。对某一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结构进行了研究,考虑施工过程、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影响,对高层混凝土结构构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竖向变形进行了计算;计算构件在楼板施工前后巨柱和核心筒的弹性、非弹性缩短以及竖向差异变形;进行了差异缩短变形分析,采用逐层修正法进行补偿。结果表明:考虑重力荷载、混凝土收缩和徐变时,巨柱和钢筋混凝土筒由收缩和徐变产生的非弹性变形占总变形的50%以上,且该比例随时间呈增大趋势;巨柱和核心筒的收缩变形远小于徐变变形,收缩和徐变变形最终趋于一定值;楼板施工结束时竖向变形近似相等的构件,在楼板施工后一定时期的竖向差异变形很大;若顶层楼板施工结束时荷载全部施加完毕,则楼板施工后的最大竖向变形值出现在中间某一层;对于有具体要求的特殊结构,采用逐层修正法可降低差异变形在伸臂桁架中引起的附加内力。(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白国良,王智飞,李晓文[10](2007)在《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竖向变形差异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简体系在竖向荷载下,框架柱与核心筒的竖向变形差异问题。分析中考虑了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建筑物室内外温差以及外露柱子温度梯度的影响,采用了在整体结构计算模型上一次施加竖向荷载和分层施加竖向荷载两种计算方法,利用有限元程序 sap2000进行计算. 分析表明,一次加载和分层加载两种计算结果存在显着不同,分层加载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建筑物室内外温差以及外露柱温度梯度对框架柱的轴力有较大的影响,叁者的影响的总和占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柱轴力的10%~30%.(本文来源于《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06-01)

竖向变形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CEB-FIP(1990)规范,本文研究了某超高层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在重力荷载作用下,框架柱与混凝土核心筒的竖向变性差异问题,在分析中考虑了施工顺序加载、混凝土收缩徐变、施工过程中构件长度的调整等因素,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en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结构封顶后半年时,结构中部的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会产生最大64mm左右的竖向变形,核心筒剪力墙会产生最大23mm左右的竖向变形;组合柱与芯筒墙的最大竖向变形差可达41mm左右,发生在结构中部偏上。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可以使得竖向构件变形差在伸臂桁架中产生的内力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竖向变形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丰宁.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考虑施工过程的竖向差异变形分析与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2].赵凯.超高层混合结构竖向变形差异计算与分析[J].住宅产业.2016

[3].冉立群.探讨超高层结构竖向变形差异问题与处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

[4].任瑞,刘冰.超高层混合结构考虑施工过程的竖向变形差异计算和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3

[5].赖寒,何志军,丁洁民.上海中心大厦考虑施工过程的竖向变形及差异分析与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1

[6].潘林,宋灿.施工期框架结构竖向变形差异及其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

[7].祁晓昱,赵昕,张盼盼,丁洁民,巢斯.上海中心大厦结构竖向差异变形效应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

[8].庄宇,司有宝.竖向变形差异对高层结构的影响[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9].赵昕,张盼盼,郑毅敏,鄢兴祥.基于B3模型的竖向构件差异变形分析[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

[10].白国良,王智飞,李晓文.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竖向变形差异的计算[C].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2007

标签:;  ;  ;  ;  

竖向变形差异论文-刘丰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