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儿童叙事视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童叙事,《呼兰河传》,叙述视角
儿童叙事视角论文文献综述
王改[1](2019)在《《呼兰河传》中儿童叙事视角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说叙事文本中,叙事视角一直以来都是最先被读者所感知的,而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所写的自传体小说,以一个孩童的好奇心叙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关注底层大众的平凡生活和普通人民的生存情境,描绘出呼兰河这个大舞台中上演的一场场悲欢离合的故事。本文拟从儿童视角的关注和选择,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融合,以及儿童视角使文章充满散文化和诗化这叁个方面来阐释这部作品的儿童叙述视角。(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9年10期)
杨晓敏[2](2019)在《儿童视角下《何以为家》的创伤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一个饱受战争之苦而颠沛流离的底层问题家庭的苦难生活,以创伤叙事的手法把儿童、妇女、难民这样的弱势、边缘人群的生活放大,凸显了儿童孤独、暴力、仇父心理的创伤症候,探讨了童年的苦难、成长的焦虑和人性的善恶,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影片还涉及了底层儿童如何得到教育救赎的问题,其儿童本位观与去成人化的教育隐喻,也给成人以深刻启示与深沉思考。(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18期)
梅冬琪[3](2019)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儿童视角深层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女作家哈珀·李的长篇小说。小说于1960年出版,并获得巨大成功。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儿童视角为切入点,利用结构主义的研究成果对小说的深层叙事进行分析。首先从叙述者的叙事干预入手探究儿童视角的叙事变异;其次从不同叙述者感知视角和认知视角的相互影响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小说中的深层叙事构成(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9年08期)
安然[4](2019)在《艾丽丝·门罗小说中儿童叙事的视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叙事是指成人文学中对儿童事件、行为、心理的叙述,是一种以儿童为叙述对象的叙述话语方式。随着文学观念的更新和文学创作的深入,儿童叙事日渐成为虚构作品中的重要现象,以儿童为人物或叙述者的作品也因其独特的叙述效果而引起文坛重视,一些作家也以这样的视角来构建自己的文本特色和文学价值,加拿大作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在门罗公开发表的百余篇作品中,儿童叙事现象极为突出,其十四部作品集几乎每一部都有涉及儿童叙事的篇目,尤其是《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几乎全部涉及儿童叙事,《你以为你是谁》也有近一半篇目涉及儿童叙事。儿童叙事问题既是我们解读门罗作品不可或缺的角度,也是深入理解其文学思想与艺术价值的钥匙,同时,对该问题的研究也能加深和丰富我们对当前儿童叙事文学的认识。本文以叙述视角为切入点,主要采用俄国文论家乌斯宾斯基和以色列文论家里蒙·凯南的叙述视角理论,对门罗作品中的儿童叙事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着重从意识形态层面视角、时空层面视角和心理层面视角叁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与辨析。同时,本研究在广泛引入其他相关叙事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文本分析与形式研究结合起来,力求打破以往某些视角理论研究囿于形式的局限。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关注:门罗小说中儿童叙事的视角类型及其文学思想。从意识形态建构角度,探究门罗作品中儿童叙事的主要策略;从时间-空间层的塑形角度,探讨时空维度对门罗儿童叙事特点形成的独特意义;从心理聚焦层的感知角度,窥探门罗的认知原则和情感原则。同时,基于对门罗作品中儿童叙事的视角研究凸显文学中儿童叙事现象及其与视角研究相结合的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不同于传统儿童叙事的复调形式,门罗小说的儿童叙事因其单声调而更显立场的坚定性,无论是叙事眼光的投放者还是叙述者声音的发出者都有极强的性别意识,而且,儿童、女性这两大群体在门罗笔下达成了合作,她的儿童叙事被赋予了强烈的性别意识,这是门罗小说儿童叙事最显着的特征之一。叙述者与人物空间位置的一致性和时间组合上的综合性,使其叙事兼了真实性与鲜活性,时空张力彰显了门罗短篇小说巨大的生命力。第二,门罗以儿童为本位的情感原则和关注变化本身的认知原则使将其叙事笔触深入到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书写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时空观念、死亡意识、自我建构以及对外界社会关系的种种认识,当然,门罗没有完全沉浸在儿童的视域中无法自拔,而是最终从儿童的心理世界升华到对整个人性的关怀和思考,并由此呼应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感受生活的永恒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0)
严聪[5](2019)在《儿童视角下的场景化拼贴艺术视觉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围绕场景下的拼贴艺术展开思路,以儿童为主要视角,探究场景化拼贴艺术带给儿童读者视觉感官的独特魅力。拼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场景化拼贴在拼贴艺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具体的形态,有别于其他形式,在以儿童为受众的群体中更能发挥它的实际作用。从感官到行为,从感性到理性开发儿童创造潜能。场景的形成给儿童带来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融合拼贴艺术互动下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不仅十分契合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学习需求,还具有一定的认知,心理以及美育意义。笔者在此前提下,论文第二章从艺术史的角度浅析拼贴艺术的起源与特点,寻求场景化拼贴艺术与立体书设计的关系。第叁章以儿童为主要视角,分析场景化拼贴艺术的视觉表现形式,重点立足于适合儿童的拼贴手法与形式。具体通过材料与形式,色彩与图形等设计要素来实现场景的视觉叙事审美。第四章结合市场环境,分析场景化拼贴艺术在儿童书籍设计中的应用。从功能与形式的角度分析儿童立体书籍设计的场景化。第五章毕业设计实践中实现场景化拼贴艺术与立体书设计的融合,让材料与场景在书籍设计中发挥功能。并将思路从儿童书籍设计的场景化延申至视觉传达的场景化,展望场景化拼贴艺术带来的设计思路在视觉传达领域的无限可能。(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期刊2019-03-01)
赵月霞[6](2018)在《论莫言儿童视角叙事文本的人类生存寓言》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莫言小说的创作特征,认为儿童视角叙事贯穿莫言文学创作的全部历程。探究人性的真谛、描绘人的生存境遇,是莫言创作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莫言对儿童视角叙事持之以恒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性本真的探寻、对现代化的理性质疑、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理想与绝望共同构成了莫言儿童视角叙事文本对人类生存、人性开掘的现实观照与寓言启示。(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章荣[7](2018)在《探索科莱特作品《克罗蒂娜在学校》中儿童叙事视角的美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是文学创作中最常应用的创作手法之一,叙事视角的选取对文学作品的呈现形式、创作深度乃至受众群体的广度均产生着重大影响。法国女作家西多妮·加布里埃尔·科莱特是"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散文作家",她的着作多数带有自传色彩,其创作风格细腻入微,引人入胜。本文拟通过分析法国作家科莱特作品《克罗蒂娜在学校》中纯真质朴的童年经历来进一步挖掘儿童叙事视角所产生的特殊美感效应。(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33期)
冷知霖[8](2018)在《诗化的叙事:以儿童视角看《呼兰河传》的叙事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萧红在这本着作中运用了大量儿童视角,透过儿童视角我们读到了作者对于呼兰河乡和童年的诗意化叙事。作家站在儿童的出发点看世界,以儿童视角展现儿童的心灵感悟,再进而反映现实种种,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凉。而在以儿童视角看世界的过程中,无一不流露出其叙事艺术的诗化。(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2期)
陈军茹[9](2018)在《儿童视角下的莫言“文革”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莫言是当代重要的作家,在其“文革”题材小说中,一直实践着儿童视角的“文革”叙事。他以儿童视角叙事形态的多重演绎,彰显了儿童视角在“文革”叙事中立足于民间、别样反思历史、重塑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特质。本文以莫言儿童视角下的“文革”题材小说为例,首先归纳了莫言选择儿童视角书写“文革”的创作动因,之后对此类小说中具体的儿童视角叙事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类,进一步结合具体文本论述其对儿童视角的不懈探索,最终以求窥探出莫言儿童视角下的“文革”叙事在当代“文革”叙事中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5)
赵月霞[10](2018)在《“童话体”到“寓言体”的蜕变——论莫言儿童视角叙事文本的风格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视角叙事贯穿莫言文学创作的全部历程。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讲述故事。儿童视角下的"我"——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叙述视角,同时也是叙述者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儿童具有叙述和被叙述的双重身份。赵毅衡曾说:"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1](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8年15期)
儿童叙事视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一个饱受战争之苦而颠沛流离的底层问题家庭的苦难生活,以创伤叙事的手法把儿童、妇女、难民这样的弱势、边缘人群的生活放大,凸显了儿童孤独、暴力、仇父心理的创伤症候,探讨了童年的苦难、成长的焦虑和人性的善恶,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影片还涉及了底层儿童如何得到教育救赎的问题,其儿童本位观与去成人化的教育隐喻,也给成人以深刻启示与深沉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童叙事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1].王改.《呼兰河传》中儿童叙事视角的探析[J].参花(上).2019
[2].杨晓敏.儿童视角下《何以为家》的创伤叙事[J].电影文学.2019
[3].梅冬琪.《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儿童视角深层叙事研究[J].读书文摘.2019
[4].安然.艾丽丝·门罗小说中儿童叙事的视角研究[D].西南大学.2019
[5].严聪.儿童视角下的场景化拼贴艺术视觉叙事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9
[6].赵月霞.论莫言儿童视角叙事文本的人类生存寓言[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章荣.探索科莱特作品《克罗蒂娜在学校》中儿童叙事视角的美感效应[J].青年文学家.2018
[8].冷知霖.诗化的叙事:以儿童视角看《呼兰河传》的叙事艺术[J].北方文学.2018
[9].陈军茹.儿童视角下的莫言“文革”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10].赵月霞.“童话体”到“寓言体”的蜕变——论莫言儿童视角叙事文本的风格转变[J].语文建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