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作家论文-胡子沛

移民作家论文-胡子沛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民作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移民作家,抗战书写,阈限突破,伦理建构

移民作家论文文献综述

胡子沛[1](2019)在《抗战叙事的阈限突破与伦理建构——以新移民作家的抗战书写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关于抗战历史的文学叙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这在海外新移民作家的抗战书写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题材选择上看,新移民作家普遍选择在宏阔的世界历史背景下表现抗战,或钩沉域外华人抗战史,或叙写异族人在中国抗战时空下的命运,或再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中国战场的形成与集结,由此突破了传统抗战小说以国内战场为背景、聚焦中日二元的模式阈限。从叙事伦理上看,新移民作家一方面在小说中灌注人文理念与批判精神,从生命关怀、人性叩问、文明反思等层面对战争做出了发人深省的书写;另一方面亦自觉将重建民族形象和文化主体性内化于对抗战故事的讲述中,从而建构起一种兼具个体、民族与世界多重维度的抗战叙事。(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丰云[2](2019)在《论新移民文学中的历史叙事——以北美新移民作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新移民作家推出了一些基于中国和异域华人的近现代历史而创作的文学作品。李彦、沈宁等的纪实书写,超越了个人悲欢,以理想主义情怀穿越历史迷雾,为被历史尘烟掩埋的英雄擦亮姓名,追寻被遮蔽的真相。袁劲梅和陈河的战争书写,取材独特,史料丰厚,打捞出时光深处的沉埋。而《劳燕》和多部"南京大屠杀"主题的作品,构成了历史叙事目的上的对照性。总体而言,新移民作家的历史叙事,常常能够发掘出独异的书写题材,大胆地突入历史书写禁区,借助移民身份的便利打捞真相、还原历史现场,透视历史的多重面目,与国内作家的历史叙事呈现出不同的叙事风貌。他们利用文化居间者的身份便利,以移民的特有敏锐触角,搜寻在两种甚至是多种文化交接处的历史遗迹,将移居国的历史文化与母国的历史文化勾连在了一起,叙述出一个个曾经湮没于历史尘烟中的跨国故事。这种书写,正是新移民文学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局部最具价值的所在。(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佟丹丹[3](2019)在《浅析“移民”作家李敏金小说对身份的追问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美籍韩裔作家李敏金是美国当代移民文学中的一位重要作家,作者通过多个维度来透视美国现代社会中韩国民族的生存发展状况,面对美韩两国的文化冲突,作者在小说中执着于对身份认同的追问,并对家庭和个人生存价值有生动的刻画和深刻表现,因而其小说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雪娥[4](2019)在《从母体文化到混杂文化:新移民作家张翎的“寻根”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主题表达、情感表现和叙事处理等方面,新移民作家的"寻根"叙事比早期华人移民作家有所削弱,但是作为一种承续性的文化主题,新移民作家的"寻根"叙事表现出一种新的叙事可能和新的文化立场。以张翎为例,她以回望的视角来追忆故国乡土的的"寻根"叙事,具有叁个方面的叙事意义:首先,通过情感意义上的"恋母情结"来写"文化恋母",这是张翎征用"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的一种叙述策略;其次,通过对性别身份和族裔身份的追根溯源,完成对个体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最后,其"寻根"叙事基于"寻根"而超越"寻根",努力寻求族裔与族裔之间、人性与宗教神性之间的互通和互融。这种螺旋上升、动态建构的"寻根"叙事体现了张翎等新移民作家鲜明的世界主义文化观,反映了全球化语境中文化"混杂性"的时代特征。(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刘红英[5](2018)在《新移民作家创作中的教育伦理思想与文化立场——以黄宗之、施雨、袁劲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科技理性与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正当合理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尤为重要。新移民作家在中西教育理念与文化伦理的比对中,反思实用主义教育的缺漏与弊害,提倡民主的、审美的、开放式的教育伦理观。无论是客观冷静地纪实性描摹,还是通过审美想象完成的寓言式构塑,抑或直抒己见地控诉,教育伦理故事叙述背后所隐含的启蒙视角与文化立场显而易见。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值得褒扬,但以西方教育伦理为参照框架的价值取向也值得商榷。(本文来源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曾思榕[6](2018)在《论新移民作家的中产阶级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陈谦是如今风头正劲的新移民作家之一。她是一个典型的集中以新移民中产阶级知识女性为小说表现对象、最为自觉讲述中产阶级故事的中产作家。新移民作家得以迈入美国中产阶级行列的原因离不开美国政策的转变与少数族裔生存处境的改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的过程大为缩短,新移民群体以“落地生根”为目的,摆脱了移民早期的“边缘人”心态,在“归化”中“寻根”,抱着自信与积极的心态主动融入美国社会。饱暖之后思人生,同时新移民文学也从早期的个人情感经验的宣泄回归到文学本身。中产作家陈谦集中地描绘了一群新移民中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形象,她们大多就职于世界顶尖科技中心硅谷,用自身“专业阶层”所受的高等精英教育服务社会,并以此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她们是美国社会上具有一定经济地位的群体,不同的生活机遇,不同的身份地位、职业与收入构造了不一样的精神世界与生存困境。她们有女性主体意识的自觉,敢于打破传统伦理观念的枷锁与条条框框,勇于开展个体灵魂与精神高层次的探求,不断地追逐与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总的来说,陈谦小说塑造的是一群脱离低层次生存需要的中年成功女性形象,主体所追寻的是去意识形态化的高层次的情感需求与心灵体验。陈谦摒弃了“前二十里”的生存过程,所投入的是“后八十里路的精神追求”,用作品表达出了美国新移民职业女性的性别焦虑、文革伤痛或“出走”困境。虽然在消费时代语境下的中产阶级写作极容易走向物质化与欲望化,但陈谦的写作有着自觉的批判精神,透过对中产阶级人物内心的关注来探索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守住了一个作家应有的文学叙事底线。(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8-06-01)

刘丹[7](2018)在《论新移民作家李彦小说的互文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移民潮”的兴起,新移民文学的创作日趋活跃,不仅扩大了世界华人文学的规模,也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早期移民作家多在作品中抒发“漂泊无根”的苦闷与中西文化难以交融的感叹不同,新移民作家从一开始就有着“落地生根”的决心,因此他们的书写尽管也会涉及种族、性别等矛盾,但早已不再像早期移民作家一样强调“他者”与“自我”的二元对立,而是积极思考和探讨“异质文化”与“母族文化”交融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在对待母国历史与文化的态度上,新移民作家也表现得更加冷静,并且相对于其他大陆作家而言视野更加开阔,不再单单局限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反思,而是将目光投向其他民族,投向现实当下,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西方的双重关照下,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李彦是加拿大新移民作家群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较早在加拿大主流文坛获得承认的华裔作家。她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于文革,又在八十年代赴加留学,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她的写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造就了她小说文本强烈的“互文性”特点。互文性,也叫做“文本间性”,它是由克里斯蒂娃率先提出,经罗兰·巴特、热拉尔·热奈特、雅克·德里达等人不断丰富和阐释的文本理论。它的诞生使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得到肯定和说明,对研究和回答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积极意义。虽然李彦本人从未以互文性来标榜自己小说的艺术特色,但是其小说叙事的人物、情节、结构都体现出了互文性的特征。从互文性角度对李彦作品进行审视可以发现,其小说创作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在与自我既有文本的互文上,还体现在与其他经典文本、文学传统以及中西方历史文化的互文上。在我们看来,李彦贯通古今、连接中西的互文性书写至少具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重建自我文化身份的叙事意义;一是艺术形式上的审美意义。为此本文将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李彦小说中的互文性手法进行梳理,以求系统阐释其小说创作中的各种关系,探讨其小说创作与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挖掘隐藏在其小说文本背后的丰富意义,从而为读者全面理解李彦文学创作的内容、风格提供更多的途径和视角。除去绪论和结语,本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文内互文”的角度,对李彦叁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中的内部互文现象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主要从“自文本互文”的角度,提炼和归纳贯穿于李彦全部小说创作的互文性特点。第叁部分主要从“他文本互文”的角度探讨李彦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五四国民性批判的文学传统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文性关系;第四部分,在前叁部分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李彦互文性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03)

张继荣[8](2017)在《论日华新移民作家陈永和作品的“身体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以来,哲学领域对身体的重新发现,极大影响了文学创作。日华新移民作家陈永和的创作充分肯定人的动物本能,强调身体原欲、本能的力量,同时也揭示出身体被权利话语和"他者"生产塑造的本质。陈永和的身体叙事穿透身体感官经验本身,从身体出发,对历史和人性进行审视和反思,使作品具有深刻性和厚重感,成为日华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本文来源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曾小月[9](2017)在《国际题材的民间书写——评新移民作家陈河的《黑白电影里的城市》》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外华人新移民作家陈河的小说《黑白电影里的城市》,撷取的是一个新鲜的国际题材。它以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特殊关系为独特视角,采取意识流手法,描画了存在于当下生活与潜藏于内心世界的小城吉诺卡斯特。陈河从民间叙事角度出发,细腻地展现了他对国际关系题材的理解,拓宽了华文小说的创作视野。(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蔡晓燕[10](2017)在《帝国、移民及都市意义的重塑——英国第二代移民作家的伦敦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哈尼夫·库雷西(Hanif Kureishi)的《郊区佛爷》(Buddha of Suburbia,1990)、莫妮卡·阿里(Monica Ali)的《砖巷》(Brick Lane,2003)和安德里娅·利维(Andrea Levy)的《小岛》(Small Island,2004)叁本小说为例,分析英国二战后第二代移民作家笔下伦敦书写的特点及内涵。作者认为,英国历代作家,包括来自前殖民地的移民作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伦敦的书写之中。在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想象与重构中,伦敦既充满了帝国意象,也由于与移民文化的融合而呈现出新的内涵。英国第二代移民作家在其创造的文本世界中赋予了地理空间以流动性特征,从而凸显了流散身份的动态建构。(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移民作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1世纪以来,新移民作家推出了一些基于中国和异域华人的近现代历史而创作的文学作品。李彦、沈宁等的纪实书写,超越了个人悲欢,以理想主义情怀穿越历史迷雾,为被历史尘烟掩埋的英雄擦亮姓名,追寻被遮蔽的真相。袁劲梅和陈河的战争书写,取材独特,史料丰厚,打捞出时光深处的沉埋。而《劳燕》和多部"南京大屠杀"主题的作品,构成了历史叙事目的上的对照性。总体而言,新移民作家的历史叙事,常常能够发掘出独异的书写题材,大胆地突入历史书写禁区,借助移民身份的便利打捞真相、还原历史现场,透视历史的多重面目,与国内作家的历史叙事呈现出不同的叙事风貌。他们利用文化居间者的身份便利,以移民的特有敏锐触角,搜寻在两种甚至是多种文化交接处的历史遗迹,将移居国的历史文化与母国的历史文化勾连在了一起,叙述出一个个曾经湮没于历史尘烟中的跨国故事。这种书写,正是新移民文学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局部最具价值的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民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1].胡子沛.抗战叙事的阈限突破与伦理建构——以新移民作家的抗战书写为中心[J].天津社会科学.2019

[2].丰云.论新移民文学中的历史叙事——以北美新移民作家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9

[3].佟丹丹.浅析“移民”作家李敏金小说对身份的追问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4].刘雪娥.从母体文化到混杂文化:新移民作家张翎的“寻根”叙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刘红英.新移民作家创作中的教育伦理思想与文化立场——以黄宗之、施雨、袁劲梅为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8

[6].曾思榕.论新移民作家的中产阶级写作[D].华侨大学.2018

[7].刘丹.论新移民作家李彦小说的互文性[D].湖南大学.2018

[8].张继荣.论日华新移民作家陈永和作品的“身体叙事”[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

[9].曾小月.国际题材的民间书写——评新移民作家陈河的《黑白电影里的城市》[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0].蔡晓燕.帝国、移民及都市意义的重塑——英国第二代移民作家的伦敦书写[J].文化研究.2017

标签:;  ;  ;  ;  

移民作家论文-胡子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