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务监督指导中的规范操作不可少(论文文献综述)
卜鹤[1](2021)在《集团型企业对子公司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提出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企业档案为企业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对企业改革创新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集团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工作是企业档案管理为企业提供效能服务的重要关键工作。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新《档案法》"),增加"监督检查"专章对集团型企业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从法律层面进行了要求。因此,集团型企业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必须探索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工作策略。
郭旭[2](2021)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审计全覆盖是党和国家对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高效权威的重要保障。随着小康社会的深入建设,我国审计机关审计领域不断扩展、任务不断增加,国家审计资源与审计全覆盖要求的差距日益显现。为了弥补与审计全覆盖要求的差距,审计机关开始探索利用内部审计资源,但由于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在实际利用过程中仍存在利用不足或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开展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研究既能丰富现有研究,又能提高国家审计工作效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案例研究方法探索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的利用。首先,系统阐述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准确定义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概念。其次,分析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理论基础。再次,从审计全覆盖背景及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现状出发,提出实务框架搭建依据和原则,从目标设定、利用体系、流程体系、监督方式与问责机制五方面构建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实务框架,具体阐述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后续审计四个阶段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路径。最后,结合XX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案例,考量了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现状,发掘了其中存在的内部审计报送资料不全面、评价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完善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制度基础、多渠道强化内部审计资源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国家审计人员资源整合能力等提升措施。本文创新点表现为:(1)分析审计全覆盖背景以及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现状,基于一定原则,从目标设定、利用体系、流程体系、监督方式与问责机制五方面构建较为完整的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实务框架,对全周期阶段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路径进行探索。(2)总结我国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具体案例,探索阻碍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现实问题,对国家审计机关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相关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提供可行思路。
何微[3](2020)在《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员职业素质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创新变革局面,重新调整运营模式,积极应对市场激烈的行业竞争。在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纷纷探索运营新模式,这样一来,传统型发展模式对于人才的忽视问题开始显露。以往的企业环境里,银行职员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无法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随着市场的竞争核心转向人才的竞争,企业开始注重自身管理模式的提升,以保证人才的留存率。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职员综合素养,不断适应市场新需求。在我国,银行业经过“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期后,传统银行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结合,加速了银行业向“智能化”转型,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产品和良好体验的同时,对柜面工作人员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只有提升服务和运营的效率,才能保持良好的竞争力。银行柜员作为企业的基层员工,同时也是面对客户的第一接触人,职业素质代表着银行的形象,因此,了解柜员所需的职业素质,不断的提升和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本文以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员作为切入点,针对职业素质评价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整理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定性、比较等研究方法,阐述和分析了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员职业素质现状,为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员职业素质提升给出建设性意见。本次研究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说明。首先是关于文章的背景、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的阐述。同时充分学习和介绍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研究新方向。其次是设计和分发调查问卷,通过数据的搜集整理,全面了解银行柜员的职业素质,包括客户服务、风险把控、组织认同、培训认可等方面。此后进行问题分析,了解到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员职业素质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通过对管理层的访谈得出问题分析的补充。最后是针对上述问题,分别从提升沟通机制、完善培训和考核体系、加强监督工作、强化品牌文化建设、增强激励、畅通发展通道、建立人才储备库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创新的地方在于不仅对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员职业素质进行了分析,同时从管理层的角度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评价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不同的层面深入了解银行柜员的职业素质的现状和问题所在,因而提出更加全面性、系统性的对策建议。
张娜[4](2020)在《MS银行H分行公司信贷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霞[5](2020)在《行政备案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行政调查监督方式上看,行政备案是行政相对人应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主动申报信息,由行政管理机关监督核实义务履行和遵守法律的监督手段。行政相对人提供的资料是为了便于行政机关监督管理的协助行为,于相对人而言具有忍受配合行政机关的义务,这种主动申报或者告知相关信息的行为在行政监督的方式中属于最经济的手段。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中,通过放松和取消审批,市场主体进入特定行业从事特定活动没有了进入门槛限制,市场主体自治空间扩大、自律范围扩大,但是基于宏观调控和公共安全需要进行信息收集和监督检查当事人遵守法律情况,于行政主管而言监督范围和责任增加,需要相对人从程序上协助、从自我约束上提升遵从度。与此同时通过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以及“证照分离”的程序优化,解决了行政备案可能成为从事其他后续活动事前限制条件,行政备案成为事中事后监督独立的一类行为形式,很多地方行政权责清单就将“其他权力类型”细分出行政备案。因行政备案法律规范大量出现,有关行政备案的规定散见于各种行政法律规范文件中,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逻辑体系严密的制度规范,没有对行政备案的理论概括和系统深入阐述,导致在行政实践中使用较为混乱和不规范,既影响行政审批改革的成效,也未能充分发挥出此类制度的价值和使命。为提升监督规范化、标准化水平,降低执法成本和提升企业遵从度,对行政备案这一从行政审批“脱胎而出”而“华丽变身”的行政监督行为予以研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以行政任务和目的实现导向下的行政活动,行政备案的实现由两个阶段即当事人的申报和行政管理机关的核实调查组成;行政备案的过程是多种手段的组合,如行政命令、行政强制和行政检查等,在行政备案过程中贯穿以上行政行为和活动;同时行政备案也是相对人自我监督和政府后设监督互为支撑协同监督。所以为了全面分析行政备案基本内容、基本原理以及在各阶段特征,一方面要与行政行为的基本形式对接从静态的角度予归类,确定其在整个行政行为体系中的地位和产生的法律效果,另一方面引入行政过程论视角动态且全面把握整个事件和法律现象,分析其存在问题并予以控制完善。本文围绕行政监督管理机关针对行政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备案,尝试对其作以初步、系统的分析。文章共六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到四章,主要从基础内容、理论依据、性质定位以及域外实践方面从静态角度分析行政备案知识架构。第二部分是第五到六章主要从行政过程的角度分析行政备案的阶段特征、问题以及法律控制。第一章“行政备案基本内容”,从“备案”的语义着手界定备案意蕴,回到法律规范文本探究行政备案在具体法律规范中要义,在此基础上界定行政备案的概念、特征和形式。有了概念的认识工具,进一步分析了行政备案的事项和设定、实施、类型划分、功能等行政备案基本内容。第二章“行政备案基础理论”,行政备案作为治理时代探究放松监督和合作监督的工具在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共利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法学派的社会连带思想理论认为人作为有机个体在完善的社会中能与社会有机体保持平衡且有生存竞争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人们通过合作和参加社会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完全放任不管的信息市场会损害大众利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式就是重新分配责权利,奥尼德·赫维茨开创的机制设计理论通过设定规则诱导信息掌握较多的人自发暴露出真实信息,机制设计理论是政府选择由行政相对人自我监督和政府后设监督的合作监督的理论指导,通过激励企业自我监督自发暴露出真实的信息,为共同实现公共任务目标寻求最优解;监督理论发展经历命令控制性监督向后设监督和自我监督的发展,自我监督是企业对自身的管理层、工厂设备和员工发出适用于自身的命令,后设监督是政府对自我监督的监督,其进路是政府监督者发现某一个问题然后命令监督对象制定方案解决这一问题,该理论的赋予监督对象相当的裁量空间,回应性监督和精巧监督根据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反复互动构建多重主体、不同监督工具的选择最佳方案的监督措施。第三章“行政备案性质界说”,从学界对行政备案的学理界说和司法审查的实际操作分析,行政备案性质界定表现在具有行政法律行为性质的争议点是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具有行政事实行为的争议点聚焦在行政指导、程序性事实行为、事中事后监督行为、行政检查等。本章将行政备案定性为广义上行政调查监督,具有要求提供资料文件和行政检查两种调查方式的复合型行政调查监督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行政备案的性质特点并辨析与其相近概念。第四章“域外行政备案研究”,治理时代,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在信息、节点、权威和财富等方面各有特点,同时都存在失灵问题,选择恰当的节点发挥多元主体的各自优势,合作实现公共利益的监督任务是时代特点。域外国家美国、西班牙和韩国,在行政调查方面探索和实践激发市场主体自我约束的机制,引导和鼓励其参与到行政任务的活动中,针对行政调查存在超出限度侵害公民权利的问题,从调查程序、目的、范围等方面进行法律控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从行政过程论视角分别就行政备案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构造,指出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法律控制。第五章在行政过程论范式下分别就行政备案标准阶段、自我监督阶段、后设监督阶段、行为纠正阶段和救济阶段进行体系化构造。第六章基于行政备案的阶段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法律控制。
常云丽[6](2020)在《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一来就关注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但是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一直都是各个行业汇总较低的。这也让我国政府更加关注农村建设,在河南省也是同样如此,河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作为本地银行的H银行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发了一系列的惠农产品,为农村企业、农村合作社以及农户提供便捷优惠的金融服务。为了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H银行还开发了惠农贷款,为农户们提供便利低息的贷款服务。为了方便农户申请,H银行的惠农贷款的门槛比较低,同时审核程序也非常简单,为农户贷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也给H银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银行面临不能正常还贷、抵押不能变现、质押不能实现、保证虚置、担保无效的风险。银行在开展惠农贷款业务时,因担心贷出去的钱,难以收回,在惠农贷款业务操作时,会相应的提高贷款的条件或者减少贷款的资金。这样需要通过惠农贷款来筹集资金的农民、农业的从业人员、农村的建设者等将会受到影响,惠农贷款的效用将会降低。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对H银行惠农贷款产品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贷款风险的概念以及类型,惠农贷款风险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信息不对称理论、普惠金融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H银行惠农贷款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惠农贷款业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首先,论文分别对H银行惠农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进行了测评,总结出了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产生的三个方面的成因,分别是农户自身因素、贷款特征因素以及银行因素。并且通过测评的结果分别分析H银行在惠农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以及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成因。为了实现降低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以及更好地服务“三农”的目标,提出了包括提高惠农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水平、规范惠农贷款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和体系等内容的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方案。为了保障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方案得以顺利的实施,H银行还应该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控制制度、风险管理系统建设、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保障。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改善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金融机构惠农金融产品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惠农金融产品风险管理中,在完善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同时,促进农村的健康发展。
邵继红[7](2020)在《基于COSO-ERM的云南省A公立医院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占主体地位,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在保障人民卫生健康、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公立医院日益成为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聚集点。我国新的一轮公立医院改革正在实施,公立医院在新的发展时期除了需要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和流程管理,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和满足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要求外,在建设我国现代化医院的进程中,风险管理显得日益重要。医院是现代社会组织中最复杂的组织之一,医院所面临的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2020年初,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再一次让医院成为社会的焦点,在对肺炎疫情防控的过程中,进一步地让国家和社会意识到,不断建设和完善医院的管理运行,决策监督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全球角度看,医院风险管理早已发展一门专业,在我国,尽管风险管理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对占我国医院主体的公立医院的风险管理研究比较匮乏。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研究2017年COSO委员会发布的COSO-ERM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的梳理,应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云南省公立医院及A医院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研究分析。进而研究A医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概况A医院存在五个主要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结论:内部环境不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信息与沟通不畅、监控流于形式和内控制度不完善。最后提出对A医院的风险管理优化对策。本文针对A医院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公立医院的特征和A医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COSO-ERM的A医院风险管理的优化体系,具体包括治理和文化;绩效;信息、沟通和报告;审阅和修订四个方面。本文期望通过研究A医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以提升A医院风险管理能力,并填补目前对公立医院风险管理研究缺少从COSO-ERM视角的研究空白,丰富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鲍颖焱[8](2019)在《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也是顺应历史需要而产生的。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证券监管组织都已经阐明了证券监管的基本价值理念。实践中,关于证券监管本身的正当性分析更多被现实发展经验所取代。尽管各国法律制度具有可复制性,但没有因此减少证券监管法学研究的必要性。因为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并没有随着相关证券法律制度的移植而一同转移。即使在全球监管趋同的情况下,证券监管制度的运行效果仍取决于本国的国情。在证券监管研究领域,金融学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对金融监管制度的体系、内容、方法等进行研究。但金融监管制度本身却属于法律规则体系。通过研究法律制度的运行实效来探讨法治变革的具体方向,是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证券监管制度中,国家作为最终的责任主体,拥有监督、管理证券市场中经济活动的权力,也对此负有义务。被监管对象享有合法参与证券市场活动的权利。证券监管者拥有的权力该如何行使,是否存在限制或者剥夺被监管对象权利的情形,是证券市场法治化、市场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证券市场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健康和稳定。证券市场的治理也必须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要求。第一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一般理论。第一节介绍了证券监管的定义和历史。我国法制和实践语境中的证券监管,既包括政府行为,也包括自律管理组织的行为。国外对于监管的解释更广义。现代意义上的证券监管制度出现在证券市场发达的美国,美国国会在罗斯福新政中通过立法建立了SEC,以期加强对证券市场的规范。证券监管制度随着市场发展在数次经济危机中进一步体系化。围绕证券监管有众多的理论假说和研究,这些争议代表着或放松或加强监管的立场。无论是放松监管,还是加强监管,都涉及国家权力的行使,最终表现有关证券监管权的法律问题,因为权力才是证券监管体制的核心。第二节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证券监管权。证券监管权是在有关证券的经济活动中来源于国家的具有强制作用的影响力,具有权力主体与权力内容上的综合性。阐明证券监管权设定的因由以及权力制约与权力保障的内在关系,作为研究证券监管权的基础。第三节探讨了证券监管权的性质及特征,证券监管权是一个包括多权能的综合性权力。围绕证券监管权形成了证券监管体制,从属于金融监管体制,自身也存在诸多的权力主体。制度安排中,需要具有深化普遍联系的系统思维,形成统筹协调的意识,也要求证券监管权的配置、运行、监督的各个环节体现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理念,从而实现更好的监管。第二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配置问题。第一节是阐述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理论。证券监管权的配置始终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权力如何在政府、社会与市场关系中确定边界,即表现为政府证券监管权与自律管理权之间的分配;二是权力如何在政府主体之间排布,即政府证券监管权在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内的安排,包括与其他行业金融监管权之间或统或分的横向配置关系,也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金融事权上的纵向配置关系。第二节是借鉴国外经验。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分为统一化监管体制和多元化监管体制,世界各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分为机构型、功能型以及目标型三类,不同程度适应了社会分工。早期社会功能分化体现为具体产品形式的差异,分业监管体制因此曾占据主流;当社会分工深入体现为产品的功能差异时,功能监管体制更适应现实需要,目标监管则更加反映了证券监管者的主观价值追求。功能型和目标型都比分业型更强调加深现有机构之间的协作,金融监管体制呈现由分业向统一发展的趋势。不同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决定了政府监管与市场主体自治之间的基本关系,各国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分配策略。第三节是以中国证监会系统为中心展开分析我国证券监管权力配置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当。(2)政府证券监管权横向配置不当。(3)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纵向配置不当。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1)科学处理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关系。(2)统筹政府证券监管权的横向配置。(3)协调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纵向配置。第三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问题。第一节是对证券监管权运行的介绍。确定证券监管权运行指的是证券监管者行使权力对市场主体等被监管对象产生的作用。政府证券监管权分为准立法、行政、准司法权,每一种权力都有自己运行的原则。第二节是结合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域外经验进行中外比较。我国证券监管权的主要运行机制有:(1)检查机制,(2)稽查机制;(3)行政处罚及复议机制;(4)自律管理机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通过比较中外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发现政府证券监管权和自律管理权监管功能上逐步统一,发生了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融合。各国证券监管权所受的制约是不同的;证券监管权行使的公开程度不同,所受制约不同;各国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也不同。第三节是整理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现状、总结问题,并提出建议。我国证券监管权的现状包括,规则制定权的内容时常越位;行政许可权收缩集中;监管措施实施权繁杂、与行政处罚效果作用重复、行政复议作用不明显等等现象。除此之外,政府证券监管者还采用其他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实际上扩大了自己的权力。自律管理权运用较少,但在相关新规出台后,可能会改变这一情况。政府证券监管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运动式、选择性监管;以及工作机制不合理,无法发挥作用。自律管理权存在的问题则是权力运行的法律责任不明确,与之有关的争议未被纳入行政诉讼,导致自律管理权运行内部化,难以直接观察,也缺乏制约。第四章是关于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问题。第一节是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的一般理论。监督证券监管权的意义在于肯定和保护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防止证券监管权的滥用。我国现行的监督体系分为三大类:政府内部监督、国家机关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本文主要研究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机关监督,即权力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的监督活动。第二节是具体介绍权力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提出相关建议。权力机关重点对政府证券监管权中的规则制定权发挥作用,而纪检监察机关则发挥全面专门监督的作用,对政府证券监管权以及自律管理权都进行监督。第三节是重点分析了司法机关监督。针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只有狭义的司法监督,也是狭义的司法审查,即通过审理行政诉讼案件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在个案审查中发现了证券监管权运行不公开、不合理、不合法的种种情形,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及时通过判决将其纠正,目前司法监督功能实际上较弱。这种情况也体现在与证券活动有关的其他司法领域。但是,以苏嘉鸿案件为示范,显示出对于个案的深入审理往往能够真正指出证券监管权运行的问题原因,并树立正确运行的规则,是较好的能够普遍促进证券市场法治化的方式。应当全面加强司法者的能力建设,构建金融法院,并以司法审查为主导建立“三审合一”审判机制,逐步强化司法监督的作用。最后,从证券监管的法治化方向看来,权力配置的合理化问题、权利义务平衡问题、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问题都是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只要权力、权利主体都能积极参与多元治理,就能促进证券市场法治化、市场化发展的实现。
甄卓[9](2019)在《县级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研究 ——以X市N县为例》文中提出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属于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在检察机关中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是检察机关实施科技强检战略的重要内容。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了多个步骤、多个阶段,随着21世纪以来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中国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 G实现网络通讯领域的“弯道超车”、“后发先至”,检察机关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通过信息技术将检察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就成为时代所需、大势所趋。但是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体系化工程,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容、要求、标准动态变化,建设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新的困难随之而来。本文的目的在于选取X市N县检察院的信息化建设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架构、执行现状认真总结,发现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的意见与建议,以小见大、触类旁通,为县级检察机关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论文主体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是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概述。从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概念入题,对信息化建设的依据简要阐述,从历史维度将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阶段依次说明,最后从国家维度、人民维度、检察机关自身维度三方面对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作出评价。第二章节廓清X市N县检察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首先简要介绍本文所研究分析的对象——X市N县检察院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对本院信息化建设四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信息化系统与平台、软件应用、电子检务公开的逐一阐释、分析,从建设情况、运行情况、管理情况将四个方面的基本架构与执行现状清晰勾勒,并且通过现状找到信息化建设现存的问题: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信息化系统功能不理想、信息化软件运行不畅、检务公开功能缺失等。第三章节重点分析X市N县检察院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针对本院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从自身角度、外界环境,主观、客观等方面厘清背后的原因。基于分析,认为X市N县检察院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四:信息化建设基础保障不强,信息化体系资源交换、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化建设统筹兼顾供给方、服务方能力较弱,检务公开信息化建设不健全。第四章节主要阐述完善县级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对策。针对本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本章节从加强县级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能力、提升检察效能目标出发,针对上述问题、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强化信息化建设基础保障,健全数据资源内部畅通、外部共享的一体化环境,坚持信息化建设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完善检务公开信息化建设等。希冀能够为县级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总之,本文以县级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查找其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建设创新型检察机关,实现执法工作规范化、队伍管理科学化、检务保障现代化、检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李明华[10](2019)在《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文中认为(2019年3月29日)同志们:这次会议是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召开的,是在本轮地方档案机构改革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
二、业务监督指导中的规范操作不可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业务监督指导中的规范操作不可少(论文提纲范文)
(1)集团型企业对子公司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集团型企业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1 集团型企业的档案管理机制限制业务指导工作有效开展 |
2.2 新时期档案业务指导的内容和范围是业务指导工作的新挑战 |
2.3 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影响业务指导工作开展效果 |
3 集团型企业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改进方向和策略 |
3.1 贯彻走向依法管理的理念,提高意识,完善企业档案业务指导体系 |
3.2 贯彻走向开放的理念,与时俱进,提升档案管理工作发挥价值能力 |
3.3 贯彻走向现代化的理念,创新思路,推进业务指导工作提质增效 |
(2)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审计全覆盖 |
1.2.2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1.2.3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开展 |
1.2.4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
1.2.5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建议 |
1.2.6 总体评价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审计全覆盖的概念 |
2.1.2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概念 |
2.1.3 内部审计资源利用与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差异性 |
2.2 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2.2.1 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必要性 |
2.2.2 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可行性 |
2.3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理论基础 |
2.3.1 协同理论 |
2.3.2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
2.3.3 管理耗散结构理论 |
章末小结 |
第3章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实务框架 |
3.1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实务框架构建依据 |
3.1.1 法律与政策依据 |
3.1.2 国内现状与实践经验 |
3.2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实务框架构建原则 |
3.2.1 独立性原则 |
3.2.2 重点性原则 |
3.2.3 目标导向原则 |
3.2.4 效率性原则 |
3.2.5 质量管理原则 |
3.3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实务框架构建 |
3.3.1 目标设定 |
3.3.2 利用体系 |
3.3.3 流程体系 |
3.3.4 监督方式 |
3.3.5 问责机制 |
章末小结 |
第4章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案例分析 |
4.1 案例背景 |
4.1.1 L市审计工作概况 |
4.1.2 L市审计局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概况 |
4.1.3 L市审计局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原则 |
4.1.4 XX经济责任审计概况 |
4.2 XX经济责任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工作模式 |
4.2.1 利用体系 |
4.2.2 利用流程 |
4.2.3 监督过程 |
4.2.4 问责情况 |
4.2.5 利用效益评估 |
4.3 XX经济责任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效果 |
4.3.1 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内部审计增值价值 |
4.3.2 推动审计全覆盖,延伸审计深度 |
4.3.3 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国有企业高效运营 |
4.4 L市审计局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存在的问题 |
4.4.1 内部审计报送资料不全面 |
4.4.2 内部审计资源评价体系建设不足 |
4.4.3 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时点滞后 |
4.4.4 审计人员大数据挖掘能力不足 |
4.4.5 检查机制针对性不强 |
4.4.6 问责机制未建立 |
4.5 问题原因分析 |
4.5.1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4.5.2 审计机关与外部沟通不足 |
4.5.3 未建立持续作用的审计人才库 |
4.5.4 未实现内部审计数据化管理 |
4.5.5 被审计单位未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 |
章末小结 |
第5章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提升策略 |
5.1 完善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制度基础 |
5.1.1 建立内部审计成果报送机制 |
5.1.2 加快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制度推进 |
5.1.3 对接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整改制度 |
5.1.4 建立健全审计人员职称制度 |
5.2 多渠道强化内部审计资源质量管理 |
5.2.1 搭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大数据协同平台 |
5.2.2 加强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与监督 |
5.2.3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资源利用决策机制 |
5.2.4 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工作“培训+考评”机制 |
5.3 全面提升国家审计人员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整合能力 |
5.3.1 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人员资源整合能力培训 |
5.3.2 建立审计人员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监督奖惩体系 |
章末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局限和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员职业素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综合柜员 |
2.1.2 职业的概念 |
2.1.3 素质的概念 |
2.1.4 职业素质 |
2.1.5 柜员职业素质 |
2.2 有关银行柜员职业素质方面的研究 |
2.2.1 在职业道德视角下银行柜员职业素质方面的研究 |
2.2.2 在人工智能技术下银行柜员职业素质方面的研究 |
2.2.3 在金融产品同质化下银行柜员职业素质方面的研究 |
2.3 素质测评 |
2.3.1 中国人才素质测评发展概况 |
2.3.2 西方人才素质测评发展概况 |
2.4 小结 |
第三章 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员职业素质调查 |
3.1 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组织架构 |
3.2 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面概况 |
3.2.1 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网点柜员级别配置情况 |
3.2.2 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面风险事件概况 |
3.2.3 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面服务客户投诉概况 |
3.3 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员职业素质测评设计 |
3.3.1 调查方式分类 |
3.3.2 调查回收数据与统计特征 |
第四章 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员职业素质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柜员职业素质测评视角的问题分析 |
4.1.1 客户服务 |
4.1.2 业务风险把控 |
4.1.3 组织认同感 |
4.1.4 培训认可度 |
4.1.5 柜员职业道德品质 |
4.1.6 柜员工作积极性 |
4.1.7 柜员身心健康 |
4.2 管理层访谈视角的问题分析 |
4.2.1 柜员对于职业素质认知能力 |
4.2.2 柜面人员营销业务能力 |
4.2.3 银行运营管理能力 |
第五章 提高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员职业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
5.1 提升网点和支行管理部门良好的沟通机制 |
5.2 完善支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 |
5.3 完善支行培训体系 |
5.4 支行加强柜面业务监督检查工作 |
5.5 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强化员工心理契约 |
5.6 畅通中年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
5.7 以愿景和榜样表率来鼓舞和引领柜面员工 |
5.8 建立支行人才储备库 |
5.9 让奖励融入文化建设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农商银行 Q 支行柜员职业素质问卷调查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5)行政备案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行政备案基本内容 |
第一节 行政备案释义 |
一、“备案”语义分析 |
二、行政备案概念文本考察 |
三、行政备案概念之要义 |
四、行政备案特征 |
五、行政备案形式 |
第二节 行政备案事项及设定 |
一、行政备案事项 |
二、行政备案设定 |
第三节 行政备案实施 |
一、行政备案实施机关 |
二、行政备案实施程序 |
第四节 行政备案类型划分 |
一、经营自主权备案和企业主体责任备案 |
二、了解性备案与监督性备案 |
三、任意性备案和强制性备案 |
第五节 行政备案功能与意义 |
一、行政备案功能 |
二、行政备案意义 |
小结 |
第二章 行政备案理论基础 |
一、社会连带思想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监督理论 |
小结 |
第三章 行政备案性质定位 |
第一节 行政备案学理述评 |
一、行政法律行为说及简评 |
二、行政事实行为说及简评 |
第二节 、行政备案司法审查 |
一、行政确认行为 |
二、行政准许可行为 |
三、程序性事实行为 |
四、行政调查监督行为 |
五、行政检查行为 |
六、行政备案司法审查评述 |
第三节 行政备案定性 |
一、行政备案是行政调查监督行为 |
二、行政备案调查监督性质 |
第四节 、行政备案与相关概念厘清 |
一、行政备案与行政许可 |
二、行政备案与行政确认 |
小结 |
第四章 行政调查监督域外实践 |
第一节 美国行政调查监督 |
一、美国行政调查监督演变 |
二、美国行政调查监督方式 |
三、美国行政调查监督限制 |
四、美国行政调查监督评介 |
第二节 西班牙行政调查监督 |
一、西班牙行政调查监督方式 |
二、西班牙行政调查监督限制 |
三、西班牙行政调查监督评介 |
第三节 韩国行政调查监督 |
一、立法背景 |
二、《韩国行政调查基本法》特点 |
三、培养企业自律管理 |
四、韩国行政调查监督评介 |
第四节 域外国家行政调查之共性对接 |
一、行政调查方法的运用 |
二、行政调查类型扩展 |
三、行政调查注重权力规制 |
四、配合规制缓和实施 |
小结 |
第五章 行政过程论范式下行政备案体系化构造 |
第一节 行政过程理论 |
一、行政过程理论 |
二、行政过程理论视野下行政备案一般概述 |
第二节 行政备案标准 |
一、权责清单与行政备案 |
二、负面清单与行政备案 |
第三节 自我监督阶段 |
一、自我监督:行政相对人主动申报义务 |
二、合作监督:引导企业自我监督 |
第四节 后设监督阶段 |
一、核查启动 |
二、核查方式 |
三、核查标准 |
第五节 行为纠正阶段 |
一、行为纠正方式 |
二、不正确履行行为纠正分析 |
三、违法行为行为纠正分析 |
第六节 行政备案救济阶段 |
一、责令改正 |
二、执行决定 |
三、行政检查 |
小结 |
第六章 行政备案存在问题与法律控制 |
第一节 行政备案标准阶段存在问题及控制 |
一、行政备案标准阶段基本情况 |
二、行政备案标准阶段法律控制 |
第二节 行政备案自我监督阶段存在问题与控制 |
一、行政备案自我监督实施阶段存在问题 |
二、行政备案自我监督阶段控制 |
第三节 行政备案后设监督阶段存在问题与控制 |
一、后设监督阶段问题 |
二、行政备案后设监督阶段控制 |
第四节 行政备案行为纠正阶段问题及控制 |
一、行政备案行为纠正阶段问题 |
二、行政备案执行阶段控制 |
第五节 行政备案救济控制 |
一、责令改正行为 |
二、作出执行决定 |
三、行政检查 |
四、赔偿判决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6)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银行贷款政策的研究 |
2.关于惠农贷款产品的研究 |
3.关于惠农贷款风险的研究 |
4.研究评述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惠农贷款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1.贷款风险 |
2.惠农贷款风险 |
(二)惠农贷款风险相关理论概述 |
1.信息不对称理论 |
2.普惠金融理论 |
3.委托代理理论 |
4.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二、H银行惠农贷款业务经营及风险管理现状 |
(一)H银行概况 |
(二)H银行惠农贷款业务现状 |
1.H银行惠农产品种类 |
2.H银行惠农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
(三)H银行惠农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
1.惠农贷款风险管理部门设置情况 |
2.惠农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情况 |
3.惠农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流程 |
三、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状态评测及风险影响因素 |
(一)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评测方法 |
1.信用风险测评及度量方法与标准 |
2.操作风险测评及度量方法与标准 |
3.流动性风险测评及度量方法与标准 |
(二)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评测结果 |
1.信用风险测评结果 |
2.操作风险测评结果 |
3.流动性风险测评结果 |
(三)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影响因素 |
1.农户自身因素 |
2.贷款特征因素 |
3.银行因素 |
四、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信用风险管理滞后 |
1.H银行惠农贷款存在着较高的信用风险 |
2.当前的信用风险评价系统不能适应惠农贷款特点 |
3.惠农贷款的抵押担保风险较高 |
(二)操作风险管理不规范 |
1.惠农贷款业务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
2.缺少独立的惠农贷款风险控制部门 |
3.H银行惠农贷款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 |
1.惠农贷款流动性指标缺乏灵活性 |
2.管理惠农贷款流动性主动性不强 |
3.惠农贷款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 |
五、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思路与方案 |
(一)优化目标 |
1.降低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 |
2.更好地服务“三农” |
(二)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方案 |
1.提高惠农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水平 |
2.规范惠农贷款业务操作风险管理 |
3.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和体系 |
六、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执行及保障 |
(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保障 |
(二)风险控制制度保障 |
(三)风险管理系统建设保障 |
(四)风险管理资源配置保障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COSO-ERM的云南省A公立医院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非营利组织的风险管理应用研究 |
二、公立医院的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三、COSO-ERM在公立医院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风险管理 |
二、公立医院风险管理 |
三、COSO-ERM公立医院风险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风险管理理论 |
二、COSO-ERM理论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三章 A医院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云南省公立医院概述 |
一、基本情况概述 |
二、云南省公立医院存在的风险 |
第二节 A医院基本情况 |
一、概述简介 |
二、业务流程 |
第三节 A医院存在的主要风险 |
一、问卷设计 |
二、单位层面风险 |
三、业务流程层面风险 |
第四节 A医院风险管理现状 |
一、内部环境不完善 |
二、风险管理体系缺乏 |
三、信息与沟通不畅 |
四、监控流于形式 |
五、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
第四章 基于COSO-ERM的 A医院风险管理体系优化 |
第一节 基于COSO-ERM的风险管理在A医院的适用性 |
一、公立医院的风险特征 |
二、COSO-ERM的适用性 |
第二节 治理和文化 |
一、组织层级 |
二、文化建设 |
第三节 绩效 |
一、风险识别 |
二、风险评估 |
三、风险应对 |
第四节 信息、沟通和报告 |
第五节 审阅和修订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结论与不足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8)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证券监管权的一般理论 |
第一节 证券监管的意义 |
一、证券监管的由来 |
二、证券监管的正当性 |
第二节 证券监管权的界定 |
一、证券监管权的解释 |
二、证券监管权的本原 |
第三节 证券监管权与证券监管体制 |
一、证券监管权的内容 |
二、证券监管体制的系统 |
小结 |
第二章 证券监管权的配置问题 |
第一节 证券监管权配置的一般理论 |
一、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界定 |
二、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相关理论 |
三、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具体原则 |
第二节 境外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经验 |
一、金融监管体制分类比较 |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的配置 |
三、证券监管权的分配 |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问题及对策 |
一、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内容 |
二、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
三、关于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建议 |
小结 |
第三章 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问题 |
第一节 证券监管权运行的一般理论 |
一、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界定 |
二、证券监管权运行的分类以及原则 |
第二节 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比较 |
一、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国外经验 |
二、我国证券监管权的运行机制 |
三、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之比较 |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
一、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现状 |
二、证券监管权运行的问题及建议 |
小结 |
第四章 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问题 |
第一节 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一般理论 |
一、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界定 |
二、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体系 |
三、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原则 |
第二节 权力机关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 |
一、权力机关监督 |
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 |
第三节 司法机关监督 |
一、司法机关监督的界定 |
二、司法机关关注个案监督 |
三、证券司法的总体表现及对策 |
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9)县级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研究 ——以X市N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概述 |
1.1 概念界定 |
1.1.1 信息化 |
1.1.2 信息化建设 |
1.1.3 政府信息化建设 |
1.1.4 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 |
1.2 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依据 |
1.2.1 政策依据 |
1.2.2 领导重要论述 |
1.3 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历程 |
1.3.1 恢复重建阶段 |
1.3.2 办公自动化阶段 |
1.3.3 工作网络化阶段 |
1.3.4 检务数字化阶段 |
1.3.5 智慧检务阶段 |
1.4 加强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
1.4.1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 |
1.4.2 顺应群众对政法工作要求与期待的生动实践 |
1.4.3 提升检务效能的关键一招 |
第二章 X市N县检察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X市 N县检察院概述 |
2.1.1 机构 |
2.1.2 职能 |
2.1.3 人员队伍 |
2.2 X市 N县检察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2.2.1 信息化基础设施 |
2.2.2 信息化系统与平台 |
2.2.3 信息化软件应用 |
2.2.4 检务公开信息化建设 |
2.3 X市 N县检察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2.3.1 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
2.3.2 信息化系统功能不理想 |
2.3.3 信息化软件运行不畅 |
2.3.4 检务公开功能缺失 |
第三章 X市N县检察院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3.1 信息化建设基础保障不强 |
3.1.1 保障资金投入不足 |
3.1.2 检察人员信息化素质欠缺 |
3.1.3 信息化建设运维管理能力低下 |
3.2 信息化体系资源交换、共享程度不高 |
3.3 信息化建设统筹兼顾供给方、服务方能力较弱 |
3.3.1 信息化建设缺乏与供给方良性互动 |
3.3.2 信息化建设缺乏与服务对象的良性互动 |
3.4 检务公开信息化建设不健全 |
3.4.1 检务公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3.4.2 检务公开缺乏考核机制 |
3.4.3 检务公开没有重视移动互联时代 |
第四章 完善县级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
4.1 强化信息化建设基础保障 |
4.1.1 正视区位劣势,善用后发优势 |
4.1.2 提升人员信息化素质 |
4.1.3 提高运维管理能力 |
4.2 健全数据资源内部畅通、外部共享的一体化环境 |
4.3 信息化建设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 |
4.3.1 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促进与供给方的良性互动 |
4.3.2 以检察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出发点 |
4.4 完善检务公开信息化建设 |
4.4.1 充分认识电子检务公开的意义 |
4.4.2 健全检务公开监督检查机制 |
4.4.3 检务新媒体建设要顺应移动信息化时代 |
4.4.4 扩大信息公开范围,优化信息公开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结工作、发扬成绩, 增强信心再出发 |
(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有新思路 |
(二) 服务经济社会民生有新作为 |
(三) 档案法治建设有新进展 |
(四) 档案业务监督指导有新举措 |
(五) 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新成效 |
(六) 档案安全管理紧抓不放 |
(七) 档案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深入 |
(八) 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
二、明确职责、优化机制, 在深化改革中加强档案工作 |
(一) 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 |
(二) 坚持依法行政, 全面履行档案行政管理职能 |
(三) 强化政治担当, 扎实做好档案保管利用工作 |
三、着眼大局、突出重点, 扎实做好2019年全国档案工作 |
(一) 抓好档案法治工作,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
(二) 紧盯机构改革进程, 提高机关档案工作水平 |
(三) 加强经济科技档案工作,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四) 以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为重点, 提升各级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水平 |
(五) 抓住政策机遇, 持续做好档案保管保护各项工作 |
(六) 加大档案科技攻关, 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
(七) 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确保档案安全万无一失 |
(八) 抓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发挥档案资政育人作用 |
(九) 深化档案国际交流, 服务国家总体外交 |
(十) 抓好档案系统评优表彰, 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
四、稳中求进、担当作为, 确保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
(一) 加强理论武装, 强化政治引领 |
(二) 坚持稳中求进, 自觉维护大局稳定 |
(三) 紧抓档案信息化, 实现档案事业发展转型升级 |
(四) 坚持创新引领, 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
(五) 坚持狠抓落实, 确保各项工作善作善成 |
四、业务监督指导中的规范操作不可少(论文参考文献)
- [1]集团型企业对子公司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 卜鹤. 兰台内外, 2021(15)
- [2]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研究[D]. 郭旭.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成都农商银行Q支行柜员职业素质调查研究[D]. 何微.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4]MS银行H分行公司信贷风险控制研究[D]. 张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行政备案制度研究[D]. 杨霞.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6]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常云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基于COSO-ERM的云南省A公立医院风险管理研究[D]. 邵继红.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8]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D]. 鲍颖焱.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9]县级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研究 ——以X市N县为例[D]. 甄卓. 山西大学, 2019(01)
- [10]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 李明华. 中国档案,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