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越南红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南铜鼓,红河流域铜鼓,文化关系
越南红河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韦佳媚[1](2014)在《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红河流域铜鼓文化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西南地区和越南红河流域,铜鼓是政治上象征权威、战时作军乐、祭祀作祭具、平时又可作乐器的青铜器,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经过不断传播、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铜鼓文化。本文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对中国西南地区和越南红河流域铜鼓的起源、发展、传播进行综合研究,以期对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红河流域的铜鼓文化关系、民族溯源有较全面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广西博物馆文集》期刊2014年01期)
李银兵,万霞[2](2014)在《红河流域印尼和越南归侨特殊群体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外华侨、归国华侨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和祖国息息相关。特殊背景下归国华侨群体面临比一般华侨更复杂、更特殊的问题和困难,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也更为重大。以红河流域印尼和越南归侨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这两个群体在异国他乡、归国定居及现实处境叁方面的比较,可窥见归侨特殊群体不同寻常的发展史和心路历程。(本文来源于《钦州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钱诚[3](2014)在《云南青铜礼乐祭祀用器研究兼论与越南红河流域青铜时代文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明确了云南青铜文化中具有财富和地位象征意义的青铜礼乐祭祀用器区别于中原而具有自身特色。在前人对云南青铜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这类器物进行重点研究。在介绍云南青铜文化早、中、晚叁期发现的典型文化遗址及墓葬情况后,对其中发现的礼乐祭祀用器进行了梳理和论述。进而认定铜镯、扣饰、铜鼓、贮贝器、铜俑、铜枕、铜钟、铜铃以及仪仗武器和杖首饰等器物在云南青铜文化中具有礼乐祭祀用器的地位。并得出了可将云南发现的礼乐祭祀用器的发展分为叁个阶段的结论。这叁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滥觞期——以装饰品为核心第二阶段:发展期——滇文化礼乐器物开始出现第叁阶段:成熟期——滇文化礼乐祭祀用器体系形成最后在对云南礼乐祭祀用器认识的基础上将其与越南北部红河流域青铜文化中相似器物进行对比,得出两地文化具有密切联系的观点。进一步明确了礼乐祭祀用器在研究文化发展与交流方面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4-04-01)
何会仙,陈智睿[4](2013)在《浅析中国云南与越南老街边界红河流域语言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方式与思维工具,在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合作交流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云南与越南老街省红河流域中,语言文化丰富多样,即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有许多不同语系,反映东南亚地区的典型语言文化。了解语言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两国居民的历史和现在的联系。人们也看到红河流域流经两国,为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为了推动和加强越南老街与中国云南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了解该地区的语言文化是必须和有益的。(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李杰,李珍,Dang,Xuan,Phong,Matsumoto,Eiji,蒋辉[5](2009)在《越南红河流域区不同沉积环境的植被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日越叁方合作对越南红河流域周边/沿岸植被、生境、土壤和地貌特征等进行的野外踏勘和调查结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红河汇水盆地沉积物中植物碎屑及相关微体的潜在源区为出发点,从地形地貌学的角度,阐述了越南红河流域周边植被的组合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Ⅰ)上游番西邦山区河谷体系:植被垂直分分带明显,海拔由低到高依次分布有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林、温带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高山灌丛和草地8类植被;(Ⅱ)河床河漫滩堤岸的河流体系:水生植物及沼泽植物—草地、低矮灌丛—热带树种;(Ⅲ)叁角洲平原—沿海滩涂体系:沼泽森林—红树林。另外,原始植被经自然火灾或人类种植火烧后形成独特的次生植被类型主要为竹林、松林、草地等。(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9年06期)
陆岸青,李珍,李杰,Xuan,Phong,Dang,Eiji,Matsumoto[6](2009)在《越南红河流域沉积物的镜下碳屑分析实验室处理方法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四个不同的实验方法,以越南红河流域原始森林区、河漫滩区和水下叁角洲区叁个不同沉积环境下的九个样品为实验对象,对镜下碳屑不同的实验室处理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实验发现样品用六偏磷酸钠分散法(方法A)和盐酸分散法(方法B)处理后,镜下碳屑形态不易分辨,杂质多,而用氢氟酸处理法(方法C)和附加醋酸酐混合液处理法(方法D),镜下碳屑的形态清晰,杂质少,碳屑数量容易统计,但是方法D中利用醋酸酐与浓硫酸(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9-16)
陆岸青,李珍,李杰,Xuan,Phong,Dang,Eiji,Matsumoto[7](2009)在《越南红河流域沉积物的镜下碳屑分析实验室处理方法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4个不同的实验方法,以越南红河流域原始森林区、河漫滩区和水下叁角洲区3个不同沉积环境下的9个样品为实验对象,对镜下碳屑不同的实验室处理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实验发现样品用六偏磷酸钠分散法(方法A)和盐酸分散法(方法B)处理后,镜下碳屑形态不易分辨,杂质多,而用氢氟酸处理法(方法C)和附加醋酸酐混合液处理法(方法D),镜下碳屑的形态清晰,杂质少,碳屑数量容易统计,但是方法D中利用醋酸酐与浓硫酸混合液去纤维素与染色过程会使纤维素碳化,结果显示碳屑浓度明显比用前3种方法处理的浓度高。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方法C是最优的。另外,本研究在进行碳屑统计时,利用NIS-Elements Br 3.0软件的自动统计计数功能,不仅可以减小人为计数产生的误差,还可以实现碳屑的多参数统计,有利于古环境、古气候、古植被变化的多信息解译。(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王国爱[8](2009)在《越南学者论红河流域的越南民族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河是越南的第二大河,流经越南北部地区,在越南境内流长500公里。红河为两岸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越南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越南人民在长期与红河相伴的过程中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民族文化,而这一民族文化的存在与繁荣对越南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本文来源于《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李杰[9](2009)在《越南红河流域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与植被、沉积环境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探讨花粉组合特征、结合当地植被类型、考虑沉积环境因素,综合分析红河流域区以上叁者间的关系机制。76个流域表层沉积物的花粉、粒度、磁性参数、表层沉积物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碳屑数据分析结果及整理所获越南红河流域植被类型分布资料,表明越南红河流域不同区域的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受植被分布及沉积环境的影响不同。番西邦峰高海拔山地区花粉组合以高含量常绿阔叶乔木花粉和温带落叶阔叶乔木花粉为特征;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极低。植被是以亚热带常绿林和温带落叶林为主的山地原始森林。表层沉积物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平均粒径较小。磁性参数χ、SIRM为高值,χfd%、χARM/χ对较低,S_(-100)为相对高值。表层沉积物含水量、有机质含量最高。沉积物碳屑浓度最高。番西邦峰山地区花粉组合变化受植被组成及分布影响和控制,很好的反映了植被带变化规律。本区的沉积环境通过影响植被成份及分布,进而影响花粉组合特征。番西邦峰山谷区花粉组合中草本-灌木植物花粉为主要成份,亚热带常绿乔木种属和温带落叶乔木种属含量极低;热带乔木花粉含量迅速增多。植被类型为热带萨王纳植被。表层沉积物均为黏土质粉砂,平均粒径缓慢降低。磁性参数χ、SIRM较低,χfd%突然增高,S_(-100)也迅速增多。沉积物含水量与有机质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表层沉积物碳屑浓度较低。花粉组合与沉积环境特征表明本区是高海拔山地向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区。番西邦峰山谷区花粉组合特征与植被由原始山地植被向萨王纳植被转变特征相符,可能因为随高海拔番西邦峰山地区向低海拔平原区过渡,气候也由温带-亚热带气候向亚热带-热带气候过渡,引起相应植被的变化。红河中下游河漫滩-叁角洲平原区花粉组合以草本、灌木科属为主要成分;山地乔木科属含量较低;热带乔木科属花粉含量相对增大。区域植被为小型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河漫滩及河床常为草地、低矮灌丛和水生及沼泽植物。沉积物多为砂、粉砂质砂或黏土质粉砂。磁性参数χ、SIRM较高且稳定,χfd%、χARM/χ较高,S_(-100)为最高值区域。表层沉积物碳屑浓度较低。红河中下游河漫滩-叁角洲平原区人类活动及农业过度开发干扰了自然植被分布,由原来的热带季雨林演化为草本灌木群落,在花粉组合中表现草本灌木花粉含量剧增和乔木花粉含量剧减的现象。红河中下游河漫滩-叁角洲平原区表层沉积物中出现的针叶林及温带落叶林花粉则反映了河流输送可将遥远上游区花粉传输至整个流域地区,甚至是下游地区。因此,本区花粉组合受人类活动、河流运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水下叁角洲沉积物花粉组合仍以高含量的草本、灌木科属为主;热带乔木花粉含量略有降低;温带落叶林及亚热带常绿林成份含量极少甚至缺失。沉积物大部分为黏土质粉砂。磁性参数χ、SIRM较低,χfd%、χARM/χ最高,S_(-100)相对较高。表层沉积物含水量最高,有机质含量较高。表层沉积物碳屑浓度最低。水下叁角洲花粉组合优势成份与河漫滩-叁角洲平原区域相似,表明河流的强劲携带作用将河漫滩及叁角洲平原的孢粉输送至水下叁角洲区,反映水下叁角洲区河流作用是花粉传播的主要动力。本区出现红树林花粉Lumnitzera,Bruguiera,Sonneratiaceae,说明海流对花粉组合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CCA分析结果表明:花粉Quercus,Castanopsis/Lithocarpus,Hamamelidaceae,Fagus,Castanea,Ilex,Salix,Betula,Alnus可作为高海拔较冷的山地环境指标;花粉Trachycarpus,Lauraceae,Elaeoearpus,piper可作为低海拔热带湿润平原环境指标;花粉Poaceae,Cyperaceae,Compositae,Chenopodium可作为低海拔热带干旱环境指标。共确定10项红河流域现代沉积环境指标环境指标阈值。利用环境指标阈值将现代山地沉积单元,河流沉积单元、水下叁角洲沉积单元环境数量化。(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李杰,李珍,李贞[10](2008)在《越南红河流域中上游地区表层孢粉组合特征与植被类型及沉积环境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日越叁方合作对越南红河流域周边/沿岸植被、生境、土壤和地貌特征等进行的野外踏勘和调查结果为基础,分析越南红河流域中上游地区31个表层样品的孢粉组合特征, 并对比样品的沉积环境指示数据,对孢粉组合代表的环境指示意义与周边植被类型特征及不同沉积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07-01)
越南红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外华侨、归国华侨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和祖国息息相关。特殊背景下归国华侨群体面临比一般华侨更复杂、更特殊的问题和困难,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也更为重大。以红河流域印尼和越南归侨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这两个群体在异国他乡、归国定居及现实处境叁方面的比较,可窥见归侨特殊群体不同寻常的发展史和心路历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越南红河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韦佳媚.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红河流域铜鼓文化关系探讨[J].广西博物馆文集.2014
[2].李银兵,万霞.红河流域印尼和越南归侨特殊群体比较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4
[3].钱诚.云南青铜礼乐祭祀用器研究兼论与越南红河流域青铜时代文化的关系[D].云南大学.2014
[4].何会仙,陈智睿.浅析中国云南与越南老街边界红河流域语言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5].李杰,李珍,Dang,Xuan,Phong,Matsumoto,Eiji,蒋辉.越南红河流域区不同沉积环境的植被分布[J].广西植物.2009
[6].陆岸青,李珍,李杰,Xuan,Phong,Dang,Eiji,Matsumoto.越南红河流域沉积物的镜下碳屑分析实验室处理方法对比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9
[7].陆岸青,李珍,李杰,Xuan,Phong,Dang,Eiji,Matsumoto.越南红河流域沉积物的镜下碳屑分析实验室处理方法对比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9
[8].王国爱.越南学者论红河流域的越南民族文化[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
[9].李杰.越南红河流域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与植被、沉积环境关系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0].李杰,李珍,李贞.越南红河流域中上游地区表层孢粉组合特征与植被类型及沉积环境关系探讨[C].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