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论文-张凌云,周帅,赵天章,李东辉,范作鹏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论文-张凌云,周帅,赵天章,李东辉,范作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i-3Al-2.5V钛合金,旋转弯曲疲劳,高周疲劳,断口分析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论文文献综述

张凌云,周帅,赵天章,李东辉,范作鹏[1](2018)在《钛合金无扩口导管接头旋转弯曲疲劳试验与断口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飞机无扩口导管接头旋转弯曲疲劳问题,通过自主研发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对Ti-3Al-2.5V钛合金无扩口导管接头进行旋转弯曲高周疲劳试验.在试验过程中,编号为30822国产钛合金和20824进口钛合金无扩口导管接头分别在1 785 980和7 900 800次发生断裂,其他无扩口航空导管均经受107次循环应力疲劳后无任何破坏和泄漏.试验结束后,对断口进行电子扫描显微镜(SEM)以及金相组织观察.结果表明,Ti-3Al-2.5V钛合金无扩口导管接头高周疲劳断口破坏是由疲劳源区、扩展区和瞬断区3部分组成,断裂机理为表面滑移机制引起的,疲劳源区由导管外壁与管套连接处产生,并沿导管周向扩展,裂纹的扩展也受显微组织的影响,断口表现为明显的疲劳辉纹以及韧窝.(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机械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朴小东[2](2017)在《航空导管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系统设计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弯曲疲劳试验系统有叁种:简支梁弯曲疲劳试验系统,悬臂梁弯曲疲劳试验系统以及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系统。由于前两种试验方法只能在铅垂面内进行弯曲,交变应力峰值加载部位仅为最高和最低两点,这与导管组件实际的工作环境相差甚远,相比之下,只有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才能实现被考核部位360°全方位的加载,消除了随机因素的影响,更接近实际工作环境。参照航空部飞机液压导管及其连接件弯曲疲劳试验标准(HB6442-90),Aircraft Hydraulic tubing joints and fittings-Rotary flexure test-first edition(ISO7257-1983),Aircraft-Hydraulic tubing joints and fittings-rotary flexure test(ISO7257-2016)等相关标准,以航空导管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Ⅰ型为基础,设计改进出了一台新型航空导管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包含尾座四自由度调整机构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疲劳测试系统。其中尾座四自由度调整机构实现了从四个自由度的调整来进行试验件的初始标定,将应变差值控制在了±10个微应变范围内,达到了提高试验精度,扩大试验对象范围的目的;通过对偏移盘等结构的优化,试验机重要部件加工精度的提高,达到了降低振动对实验的影响,不仅减小了噪音,改善了工作环境,还将电动机的转速从1600r/min,提升到了2300r/min,以及直线轴承的引入,使前期准备工时缩短了五倍以上,都较高的提升了工作效率;NI应变检测系统与试验加载值实时监控系统,解决了电阻应变仪操作过程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应变变化量观察不够直观方便的问题。设计改进的试验机,通过导管试验对其进行检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提高了试验精度,操作更加轻松简便,几乎排除了因初始标定精度不高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小了噪音,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试验对象的范围。(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01-04)

张贵仁,邵权,谢若龑[3](2013)在《JJG652-2012《旋转纯弯曲疲劳试验机》检定规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JJG652-2012《旋转纯弯曲疲劳试验机》检定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经国家质检总局于2012年12月3日发布,并自2013年6月3日起实施。已经全面取代了JJG652-1990《旋转纯弯曲疲劳试验机》检定规程(以下简称"旧规程")。新规程适用于旋转纯弯曲疲劳试验机(以下简称"试验机")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查。与旧(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期刊2013年07期)

李玮洁,李凯,黄海明[4](2013)在《基于欧洲标准的车轴钢旋转弯曲疲劳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欧标BSEN13261-2009+A1-2010,采用PWC-510型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对EA1T车轴钢的光滑试样进行疲劳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尺寸效应和试件表面加工程度对疲劳强度有影响,采用小子样升降法所得材料疲劳极限满足规范要求。(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1-12)

时伟[5](2011)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的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我国液压导管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加载标定手段落后、试验效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无法实现过程监控等情况,本文研究并设计了新型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系统。文中分析了飞机液压导管及其连接件的实际工况,对其受到的弯曲力矩进行建模分析,使用应力分析法研究其疲劳问题,对比传统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的试验原理,调研国内外试验机技术的发展现状,结合HB6442-90中描述的液压导管弯曲试验的基本方法,提出了新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系统的整体方案。该方案中,试件的力矩加载采用偏移加载、应变标定的方式。设计了偏移加载装置和自动定心结构,以及应变实时测量模块,来解决传统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无法对加载力进行在线标定的问题。电机控制采用闭环伺服控制技术,实现多路电机的无级调速。上位机基于Labview编写人机对话窗口,实现初状态的静态和动态标定,设置试验次数、试验转速、监控试验过程、故障判断、自动停机、数据自动保存、处理等功能。使用ANSYS应力分析软件对试件的应力、应变分布进行仿真,得到了仿真云图及分布曲线。(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1-03-01)

舒送,张凌云,王立成[6](2011)在《基于航空导管无扩口连接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测验出航空导管无扩口连接处的旋转弯曲疲劳寿命,基于航空部有关标准,在参考目前国内外其他类型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包含同步带传动机构、主轴机构、挠度调节机构、尾座管端固定机构及计数机构在内完整的一套设备系统。该设备能同时对带内压的六根航空无扩口连接导管进行不同挠度值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大大增大了试验效率,为国内同类产品的设计起到了一个引领作用。(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1年01期)

舒送[7](2010)在《无扩口连接航空导管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飞行器的研制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液压传动系统,其液压管路的疲劳寿命长短直接影响到整个飞行器的安全,这也是各国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航空液压导管无扩口连接是一种新的液压管道连接技术,由于其连接方式的特殊性与新颖性,没有现成的疲劳试验参考数据,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试验以保证其安全性。影响导管连接处疲劳寿命的因素很多,端部多方向循环受力引起的弯曲疲劳是其中原因之一。对这种情况下对疲劳寿命进行评估的最有效方法是对试件进行旋转弯曲疲劳试验。为了准确测验出航空导管无扩口连接处的旋转弯曲疲劳寿命,基于航空部有关标准,在参考目前国内外其他类型种类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套包含同步带传动机构、主轴机构、挠度调节机构、尾座管端固定机构及计数机构在内的完整的一套设备系统。其中同步带传动机构成功实现了一变六的动力分配方案,挠度调节机构成功实现了对管端挠度的稳定有效调节,尾座管端固定机构能在保证安装可靠性的同时也保证密封效果。该设备能同时对带内压的六根航空无扩口连接导管组件进行不同挠度值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相比同类试验机大大增大了试验效率,为国内同类产品的设计起到了一个引领作用。为了保护设计的知识产权,对整个设计方案申请了专利。根据设计方案成功研制出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一台。为了验证试验机的实用性与可靠性,利用该设备进行了共四组管组件试验,在测试试验中,试验机基本完成了预定目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在试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原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针对所出现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可行性的优化方案,为以后的设计提供了借鉴与参考。试验同时还对测试管组件进行了装配连接方法和在一定内压与端部弯矩条件下的有限元模拟仿真,得到了一系列的应力应变数据。通过跟试验结果相比照,很好的符合了现实情况,能对试验件疲劳破坏点位置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0-11-15)

王永隽[8](2009)在《基于ARM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测控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是测定材料机械性能的基本设备之一,应用范围广泛。随着试验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旧有的试验机测控系统已逐渐不能适应广大用户的测试需求,迫切要求新一代试验机测控系统向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方面迈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同类试验机测控系统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吸收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和试验机控制技术,开发一套新型的基于ARM微处理器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测控系统。论文围绕这个任务,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分析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的系统工作原理与测量参数,制定试验机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测控系统中ARM主控制器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具体分析。2.依照总体方案,设计出以32位ARM微处理器LPC2210为核心的主控制器,对系统测量模块、驱动模块及外围电路进行了电路设计;分析系统交流驱动单元的工作原理,并对ARM实现系统交流电机的调速控制作出具体阐述。3.针对系统交流电机的调速控制,在建立交流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矢量控制算法并附以PID控制策略来实现无级精度调速。4.移植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至LPC2210,编写启动代码和主任务程序,对各任务模块设计用户应用程序,并对上位机的软件系统设计进行结构规划。5.对基于ARM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测控系统进行软硬件调试,并完成部分试验。(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09-04-06)

张亚军,雷竹芳,梁健,张欣耀[9](2006)在《高阻尼GZ50铜合金盐雾腐蚀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阻尼GZ50铜合金的应用背景,结合PWC-6型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设计制作了一套盐雾腐蚀疲劳试验用装置,同时改良了另外一台同类型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采用升降法,在盐雾腐蚀和空气环境下,分别在两台试验机上完成了两组不同试样尺寸的GZ50铜合金旋转弯曲疲劳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试验结果为GZ50铜合金的具体应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物理分册)》期刊2006年01期)

陈忠安,朱爱君,李自俊[10](1994)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自动载荷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研制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自动加载卸载装置.给出了这种装置的结构原理图和电器原理图;论述了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以及性能特点.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这一成果的技术.(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1994年02期)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有的弯曲疲劳试验系统有叁种:简支梁弯曲疲劳试验系统,悬臂梁弯曲疲劳试验系统以及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系统。由于前两种试验方法只能在铅垂面内进行弯曲,交变应力峰值加载部位仅为最高和最低两点,这与导管组件实际的工作环境相差甚远,相比之下,只有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才能实现被考核部位360°全方位的加载,消除了随机因素的影响,更接近实际工作环境。参照航空部飞机液压导管及其连接件弯曲疲劳试验标准(HB6442-90),Aircraft Hydraulic tubing joints and fittings-Rotary flexure test-first edition(ISO7257-1983),Aircraft-Hydraulic tubing joints and fittings-rotary flexure test(ISO7257-2016)等相关标准,以航空导管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Ⅰ型为基础,设计改进出了一台新型航空导管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包含尾座四自由度调整机构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疲劳测试系统。其中尾座四自由度调整机构实现了从四个自由度的调整来进行试验件的初始标定,将应变差值控制在了±10个微应变范围内,达到了提高试验精度,扩大试验对象范围的目的;通过对偏移盘等结构的优化,试验机重要部件加工精度的提高,达到了降低振动对实验的影响,不仅减小了噪音,改善了工作环境,还将电动机的转速从1600r/min,提升到了2300r/min,以及直线轴承的引入,使前期准备工时缩短了五倍以上,都较高的提升了工作效率;NI应变检测系统与试验加载值实时监控系统,解决了电阻应变仪操作过程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应变变化量观察不够直观方便的问题。设计改进的试验机,通过导管试验对其进行检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提高了试验精度,操作更加轻松简便,几乎排除了因初始标定精度不高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小了噪音,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试验对象的范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凌云,周帅,赵天章,李东辉,范作鹏.钛合金无扩口导管接头旋转弯曲疲劳试验与断口分析[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8

[2].朴小东.航空导管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系统设计与实践[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3].张贵仁,邵权,谢若龑.JJG652-2012《旋转纯弯曲疲劳试验机》检定规程解读[J].中国计量.2013

[4].李玮洁,李凯,黄海明.基于欧洲标准的车轴钢旋转弯曲疲劳试验[C].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5].时伟.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的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

[6].舒送,张凌云,王立成.基于航空导管无扩口连接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研制[J].机械工程师.2011

[7].舒送.无扩口连接航空导管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0

[8].王永隽.基于ARM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测控系统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9].张亚军,雷竹芳,梁健,张欣耀.高阻尼GZ50铜合金盐雾腐蚀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研究[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6

[10].陈忠安,朱爱君,李自俊.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自动载荷装置[J].力学与实践.1994

标签:;  ;  ;  ;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论文-张凌云,周帅,赵天章,李东辉,范作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