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纤维原料论文-郑会玲

植物纤维原料论文-郑会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纤维原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干燥方法,单宁,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

植物纤维原料论文文献综述

郑会玲[1](2019)在《干燥和分析方法对富含单宁植物纤维原料测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旨在研究干燥和纤维分析方法对富含单宁植物纤维原料测定的影响。实验选择10种不同种类的植物性原料,采用两种干燥方式(烘干和冻干),同时在序列分析测定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不溶氮时添加或不添加亚硫酸钠。结果显示,冻干法+亚硫酸钠显着降低了豆科植物中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无论是否加亚硫酸钠,冻干法均显着降低了土茯苓中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干燥或纤维法均显着影响富含浓缩单宁的金欢子、银合欢和皂荚中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干燥方法和纤维法对胡枝子、水葡萄、金钱草、栎树、皂荚和土茯苓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具有显着交互效应(P<0.05),无论是哪种纤维法,冻干法均显着降低了上述植物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序列分析法加亚硫酸钠显着提高了草本植物酸性洗涤不溶氮含量(P<0.05),而无序列分析不加亚硫酸钠显着提高了金合欢酸性洗涤不溶氮含量(P<0.05)。除了银合欢、金合欢和草本植物外,干燥方法均显着降低了其他植物酸性洗涤不溶氮含量(P<0.05)。结论 :冻干法加亚硫酸钠较烘干法降低了大多数富含单宁植物原料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不溶氮含量,因此,作者建议富含浓缩单宁的植物洗涤纤维分析时应采用烘干和序列分析加亚硫酸钠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9年06期)

袁素娟,吉兴香,田中建,吉海瑞,陈嘉川[2](2018)在《植物纤维原料制浆前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纤维原料的预处理工艺是制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处理能有效改善纸浆性能、提高纸浆得率、降低制浆能耗等。目前植物纤维原料制浆前预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物理预处理法、物理化学预处理法及生物预处理法等。本文对国内外的这些预处理方法在制浆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5-16)

李鹏[3](2017)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植物纤维原料化学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现代化学仪器分析技术在植物纤维化学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7年10期)

兰晓琳,李波[4](2016)在《植物纤维原料中半纤维素对原料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半纤维素在植物纤维原料的分布以及植物纤维原料的超微结构的分析,利用材料力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植物纤维原料中半纤维素对原料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造纸装备及材料》期刊2016年04期)

徐威宇[5](2016)在《植物纤维原料制备纳米纤维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可再生的天然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制备能源、材料和化学品的原料。纤维素纳米结晶天然存在于木质纤维中,从纤维中提取的纳米纤维素在生物医学、光电材料、柔性材料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因此从植物纤维原料分离纳米纤维素,特别是规模化生产纳米纤维素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选取了几种植物原料,采用不同的路径制备了纳米纤维素,并根据传统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新的探索,为植物纤维原料制备纳米纤维素和改善制备纳米纤维素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根据棕榈鞘组织结构特点,采用亚硫酸盐预处理分级,分离得到纤维束组分(R14)和薄壁细胞组分(P200)。P200和R14经盘磨分散成单根纤维后用亚氯酸盐反应后分别得到脱木素组分P200(DL-P200)和脱木素组分R14(DL-R14),再经TEMPO氧化预处理和高压均质得到相应的纳米纤维素。结果表明,制备出的纳米纤维素长度,R14较P200长;经过氧化后,R14组分和P200组分的羧基含量增加,并且R14组分大于P200组分;DL-R14和DL-P200两种组分经TEMPO氧化后的结晶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高压均质后有明显下降;两种组分纳米纤维素的热稳定性均小于对应的脱木素组分,而R14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高于P200纳米纤维素。其次,从棕榈鞘、芒果树和榕树中提取了α-纤维素,并用硫酸水解法制备了纳米纤维素,对其各项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鞘、榕树和芒果树纳米纤维素尺寸分别主要分布在60~300nm、70~300nm和60~120nm;纳米纤维素的热稳定性为:芒果树>棕榈鞘>榕树。棕榈鞘、芒果树和榕树的α-纤维素和纳米纤维素的化学结构没有差异,均保留了完整的纤维素II型晶体结构,纳米纤维素的结晶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最后,选取棉短绒、阔叶木和针叶木纤维素为原料,经硫酸水解后离心,得到纤维素悬浮液。用一定浓度的碱液(NaOH溶液)调节纤维素悬浮液pH接近中性,再经高压均质处理得到纳米纤维素。分析了叁种原料经过不同时间(包括15、30、60和90min)处理后得到纳米纤维素的形貌和性能,以及对聚乙烯醇(PVA)增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碱液调节纤维素悬浮液pH再均质后,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而且棉短绒、阔叶木和针叶木纤维均能达到纳米级;纳米纤维素的粒径和宽度随着酸水解时间的增加减小;棉短绒纤维结晶度随着酸水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90min时最大为71.03%,而阔叶木和针叶木纤维在60min时结晶度达到最大分别为71.12%和72.12%;棉短绒、阔叶木和针叶木纤维经过酸水解后的热稳定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当聚乙烯醇添加的叁种原料纳米纤维素的量为0.5%时,复合膜的拉伸模量相对于纯聚乙烯醇膜提高了至少35%。(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6-30)

关倩[6](2016)在《植物纤维原料加压液化制备乙酰丙酸乙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能源的枯竭危机日益明显,其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寻求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成为世界瞩目的研究领域。生物质资源作为可再生资源,具有储量丰富、无污染等化石资源无可比拟的优点,是传统能源的理想替代资源。高效利用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不仅可以缓解全球性增长的能源需求压力,还可以实现改善环境的目标。乙酰丙酸酯是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广泛应用于香料、燃料、医药和增塑剂等领域,但其合成原料的成本较高。由生物质资源制备得到乙酰丙酸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对保障能源需求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提高乙酰丙酸酯的产率为目标,研究秸秆类纤维生物质在液化过程中中间产物的变化规律,分析乙酰丙酸酯的转化合成机理,以期为高效利用生物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葡萄糖为模型化合物,研究探讨其在乙醇/硫酸催化体系中的液化转化及产物组成规律。通过正交试验法分析各因素对液化效果的影响,选用L25(56)正交表设计实验,考察催化剂用量(A)、反应温度(B)、反应时间(C)和固液比(D)等因素对乙酰丙酸乙酯(Ethyl Levulinate,EL)及中间产物得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乙酰丙酸乙酯得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为A?B?D?C,随后对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分析,最终得出优化条件:催化剂硫酸的用量为10%,反应温度为190oC,反应时间为40 min,固液比为1:15。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乙基葡萄糖苷(Ethyl-glucoside,EG)的得率为0.73%,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的得率为0.42%,5-乙氧基甲基糠醛(5-Ethoxy methyl furfural,EMF)的得率为2.18%,乙酰丙酸乙酯的得率为41.05%,由不同液化条件下的产物及主要产物的得率变化推测得知,葡萄糖加压液化形成乙酰丙酸乙酯的可能机理为,首先葡萄糖经脱水得到葡萄糖苷,葡萄糖苷进一步发生脱水、水解和醇解等反应,最终得到目标产物乙酰丙酸乙酯。2)研究模型化合物微晶纤维素在乙醇/硫酸催化体系中的液化转化及产物组成变化规律。利用单因素实验考察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固液比等因素对纤维素的液化转化率、乙酰丙酸乙酯和中间产物得率的影响变化规律,得到最佳实验条件,即10%的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200oC,反应时间60 min,固液比为1:15,此时,纤维素的液化率为85.00%,乙基葡萄糖苷的得率为2.63%,5-羟甲基糠醛的得率为0.36%,5-乙氧基甲基糠醛的得率为2.16%,乙酰丙酸乙酯的得率为38.56%。3)以小麦、玉米、棉花和水稻4种作物为原料,考察它们在乙醇/硫酸体系中的液化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的液化效果最佳,后续实验选用小麦秸秆作为考察原料,研究其在乙醇/硫酸催化体系中的液化转化及产物组成变化规律。考察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固液比等因素对原料的液化转化率和乙酰丙酸乙酯得率的影响变化规律,得到最佳实验条件,即催化剂用量为10%,反应温度为190oC,反应时间为60min,固液比为1:18。此时,小麦秸秆原料的液化率为75.00%,乙基葡萄糖苷的得率为0.01%,5-羟甲基糠醛的得率为0.15%,5-乙氧基甲基糠醛的得率为0.50%,乙酰丙酸乙酯的得率为18.11%。由不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下的液化产物分布和得率规律,并结合模型化合物的液化机理,推测得知秸秆加压液化制备乙酰丙酸乙酯的反应路径和机理,秸秆组分中的纤维素首先降解为相应的单糖,单糖经烷基糖苷、5-乙氧基甲基糠醛、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等反应中间体发生脱水、醇解、水解和还原等一系列反应,最终形成目标产物乙酰丙酸乙酯。4)为降低有机酸对设备的腐蚀,提高秸秆原料的液化转化率和目标产物乙酰丙酸乙酯的得率,将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考察其对秸秆液化效果的影响。研究最初选用[BMIM]Cl、[BMIM]HSO4和[HSO3-BMIM]HSO4叁种离子液体为研究对象,在相同条件下考察其对秸秆的催化液化效果,经实验研究发现,使用[BMIM]Cl和[BMIM]HSO4为催化剂时,秸秆原料的液化率仅为22.00%和39.67%,而使用[HSO3-BMIM]HSO4时的液化率高达85.80%,即[HSO3-BMIM]HSO4的催化效果最佳,因此,本论文采用[HSO3-BMIM]HSO4为催化剂,研究其在不同条件下对秸秆的催化液化效果。合成的[HSO3-BMIM]HSO4离子液体对秸秆液化具有较优的催化性能,在反应温度为200oC、反应时间为60 min、离子液体用量为26%的条件下,液化率高达85.50%,同时乙酰丙酸乙酯得率为9.97%,在液化产物中的GC含量为29.90%;液化产物中包含有醛、酮、酯、酸和酚类等含氧化合物,其中酚类化合物主要源于木质素的降解,其它化合物则主要源于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6-04-01)

文琳[7](2016)在《探究非木材植物纤维原料人造板的发展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我国木材工业利用一些非木材植物纤维原料来制造人造板,这些人造板可保证墙体中的强度,具有保温节能、防火、隔声等功能,被我国的建筑行业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我国的非木材植物纤维原料制造的人造板进行了阐述及分析。(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情报》期刊2016年01期)

葛小燕[8](2014)在《化学助剂促进植物纤维原料酶解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生物乙醇生产的关键环节,木质纤维材料的酶水解因原料结构、水解酶的变性失活等原因,出现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本论文研究了对BSA、PEG及Tween等化学助剂对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水解特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化学助剂对酶在木质素等底物上吸附、酶从木质素等底物上脱吸影响的机制,以期通过化学助剂的使用来减少酶的无效吸附,降低酶的使用量,提高木质纤维材料的水解效率并降低酶水解生产成本。本论文研究了化学助剂在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水解中的作用,并重点对其促进木聚糖水解及溶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SA、PEG2000、PEG 6000、Tween20及Tween 80不仅可有效促进纤维素酶对Avicel与氨水预处理玉米秸秆的水解,还可促进木聚糖酶对木聚糖与氨水预处理玉米秸秆中木聚糖的水解。化学助剂可有效减少不溶性燕麦木聚糖以及氨水预处理玉米秸秆对木聚糖酶的吸附,并可维持木聚糖酶的热稳定性、减少其失活。木质素对酶的无效吸附是影响木质纤维材料酶水解效率及产率的重要因素。分别以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为研究对象,以玉米秸秆与小麦秸秆木质素、玉米秸秆、Avicel或木聚糖等为底物,对化学助剂在酶吸附到底物上以及从底物上脱吸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到木质素、玉米秸秆、Avicel上的纤维素酶,以及吸附到木质素、玉米秸秆、不溶性燕麦木聚糖上的木聚糖酶仍具有水解活性,可水解相应底物。BSA、PEG及Tween等化学助剂不仅可与底物中木质素上的疏水基团吸附,占据酶与木质素吸附位点,有效减少木质素对酶的吸附,还可吸附到底物中的纤维素、木聚糖等组分上,从而减少酶在相应底物上的无效吸附,最终增加反应体系中游离的酶含量,提高水解效率。对于不同底物,化学助剂的吸附或脱吸效果按木质素、玉米秸秆、木聚糖或Avicel的顺序依次减弱。由于化学助剂与酶在木质素等底物上存在竞争吸附,化学助剂可取代部分占据底物的吸附位点的酶,使酶脱吸游离到溶液中,从而提高水解率。有效降低木聚糖酶无效吸附及增加木聚糖酶从木质素上脱吸的最适PEG 6000剂量为2.5 mg/g底物。BSA、PEG 2000、PEG 6000、Tween 20及Tween 80不仅可以促进纤维素酶水解,还可有效促进木聚糖酶水解;不仅可有效减少酶在木质素上的吸附,增加酶从木质素上的脱吸,还可有效减少酶在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上的无效吸附,增加酶从纤维素、半纤维素上的脱吸。充分认识化学助剂对酶在底物上的吸附-脱吸影响,可为实现木质纤维降解酶的高效回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为BSA、PEG或者Tween等化学助剂在酶水解中的应用,提高水解效率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阎广明,岳旭强,薛卫平,杜丽君[9](2013)在《全国最大的生物基材料生产线在岚县建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阎广明岳旭强通讯员薛卫平杜丽君)寒冬岁末,冷风刺骨。近日,带着满身的寒意,走进了岚县新材料工业园区,在岚县江川国威新材料工业园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却看到了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宽大明亮的厂房里,由103台机器组成的全国最大的可自控(本文来源于《吕梁日报》期刊2013-12-30)

姜伟[10](2013)在《植物纤维原料化学定量方法研究及其近红外预测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纤维原料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饲料及生物质能源等多个领域。而化学成分含量作为其主要的参数指标对这些领域的原料评价、科学研究及工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大量对植物纤维原料化学成分的定量研究一直停留在湿化学分析方法阶段,且部分领域的分析标准存在一定的误差。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分析方法逐渐显露出巨大的优势。本研究就湿化学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近红外光谱法(NIR)等的帮助建立了相对准确的植物纤维原料化学成分湿化学分析体系及快速的近红外模型预测体系。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利用真空干燥、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相对准确的植物纤维原料化学成分湿化学分析方法。(1)利用真空干燥技术解决了分析过程中有机溶剂抽提物的增重问题,同时避免了高温加热过程中抽提物蒸发和氧化等问题。(2)通过多次循环试验结合origin软件和数学拟合得到多糖热降解动力学方程,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验证了纤维原料在湿化学分析中多糖高温降解的问题。接着,根据所建立多糖热降解动力学方程和多元正交实验建立了适当的湿化学分析温度体系。最终确定烘干温度60℃和水浴温度60℃下所得到的水溶物含量较为准确。(3)研究木质素和单糖定量分析方法。发现并解决了热碱降解木质素而在分析过程中造成的误差,使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大幅降低。2.优化样品近红外采集最佳条件。研究了原料粒径大小和光谱分辨率对近红外光谱采集准确度的影响,并确立了合理的近红外光谱采集参数。以美国南部松树为对象,通过对木板、1/8英寸木片以及20目、40目和80目木粉为样品进行近红外光谱扫描,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木质素预测模型。结果发现:随着样品粒径的减小,近红外光谱重现性提高,其木质素预测模型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提高,且交叉验证预测误差均方根RMSEP减小。而在样品由木板粉碎成1/8英寸木屑和由40目到80目这两个过程中近红外模型预测能力提高显着。最终确定80目为本研究采集近红外光谱的最佳样品粒径。使用80目样品,在光谱分辨率16cm-1、4cm-1和2cm-1下对样品进行近红外光谱扫描,并建立相应木质素近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在光谱分辨率为4cm-1下所建立的木质素近红外模型最好,最终确定光谱分辨率4cm-’为本研究近红外光谱扫描最佳分辨率。3.确定了关键化合物的近红外光谱波段,研究特征波段和全光谱建模对相应化学成分近红外模型质量的影响,并建立软木主要化学成分近红外预测模型。通过对样品进行针对性预处理以除去样品中相应化学成分,然后采集样品原料和预处理后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对两种光谱进行对比并结合其它分析,确定相应化学成分近红外特征谱段。最终得到植物纤维原料主要化学成分近红外吸收的特征谱段。其分别为:水分5050-5360cm-1,色素8500-10000cm-1,脂蜡质(有机溶剂抽提物)4000-8500cm-1,木质素5800-6900cm-1,多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4000-5100cm-1,6900-8500cm-1。以美国南部松树(软木)为对象,使用研究得到的湿化学分析改进方法结合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提供的HPLC方法对其进行有机溶剂抽提物、木质素和各种单糖的定量分析。根据美国南部松树的半纤维素结构特征使用单糖成分对其进行定量,进而得到纤维素含量。使用全光谱和研究得到的各种化学成分特征谱段对所有化学成分进行近红外建模工作。结果发现使用特征光谱建模后,样品有机溶剂抽提物、木质素,综纤维素和纤维素预测能力均比全光谱建模有大幅提高。4.进行了近红外模型预测能力扩展研究和近红外模型稳健性研究。选取木质素为建模指标,以美国南部松树为样品,通过氯化法去木质素作用对高木质素含量样品进行逐级去除,从而扩展样品木质素含量范围。研究建立预处理样品木质素近红外模型、样品原料和预处理样品总体木质素近红外模型。最终建模结果为预处理样品木质素模型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0.99,交叉验证均方残差为RMSEP=0.72%:预测结果决定系数R2=0.99,预测误差均方根为RMSEP=0.68%,相对分析误差RPD值为12.7。可对经预处理后的木材样品进行准确的预测工作。样品原料和预处理样品总体木质素模型预测结果决定系数r2=0.99,预测误差均方根为RMSEP=0.6%,相对分析误差RPD值为14.34。从而可对木材所有样品(木材原料和预处理材料)进行预测工作。继续使用新鲜样品对模型预测新样品的稳健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同类新鲜样品指标含量高于模型预测能力时,模型对新鲜样品预测能力较差。研究发现将新鲜样品其中一个样品信息加入所建立的近红外模型中时,模型对新鲜同类样品的预测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此方法可用于提高近红外模型质量,增加模型的稳健性和对未知样品集的预测。5.研究对各种类型植物纤维原料,包括苎麻(韧皮类植物),美国南部松树(软木)及多品种硬木分别建立了相应的近红外预测模型。建模结果如下:使用改进苎麻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对苎麻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近红外建模,最终得到苎麻主要化学成分近红外模型纤维素预测决定系数r2=0.95, RPD=4.54,胶质含量r2=0.91, RPD=3.37,可以对苎麻纤维素和胶质进行精确预测工作;半纤维素r2=0.75, RPD=2.61,模型质量较差。建立了硬木和软木主要化学成分近红外模型。最终得到硬木和软木主要化学成分如有机溶剂抽提物、木质素、综纤维素和纤维素近红外模型决定系数均高于0.90,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硬木和软木半纤维素同苎麻样品一样决定系数低于0.90,不能胜任精确的预测工作。研究发现,同时对多品种样品进行建模时的模型质量低于单一品种样品建模质量。(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3-09-01)

植物纤维原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纤维原料的预处理工艺是制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处理能有效改善纸浆性能、提高纸浆得率、降低制浆能耗等。目前植物纤维原料制浆前预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物理预处理法、物理化学预处理法及生物预处理法等。本文对国内外的这些预处理方法在制浆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纤维原料论文参考文献

[1].郑会玲.干燥和分析方法对富含单宁植物纤维原料测定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9

[2].袁素娟,吉兴香,田中建,吉海瑞,陈嘉川.植物纤维原料制浆前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C].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3].李鹏.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植物纤维原料化学分析中的应用[J].石化技术.2017

[4].兰晓琳,李波.植物纤维原料中半纤维素对原料刚性的影响[J].造纸装备及材料.2016

[5].徐威宇.植物纤维原料制备纳米纤维素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6].关倩.植物纤维原料加压液化制备乙酰丙酸乙酯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

[7].文琳.探究非木材植物纤维原料人造板的发展现状[J].林业科技情报.2016

[8].葛小燕.化学助剂促进植物纤维原料酶解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9].阎广明,岳旭强,薛卫平,杜丽君.全国最大的生物基材料生产线在岚县建成[N].吕梁日报.2013

[10].姜伟.植物纤维原料化学定量方法研究及其近红外预测模型构建[D].东华大学.2013

标签:;  ;  ;  ;  

植物纤维原料论文-郑会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