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脉动热管论文-夏侯国伟,张俊杰,龙葵,马锐,张苗

板式脉动热管论文-夏侯国伟,张俊杰,龙葵,马锐,张苗

导读:本文包含了板式脉动热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板式脉动热管,回收,传热,多相反应

板式脉动热管论文文献综述

夏侯国伟,张俊杰,龙葵,马锐,张苗[1](2018)在《用于空调能量回收的板式脉动热管换热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脉动热管换热器在空调系统排风能量回收中的换热效率,提出了一种新型并联槽道板式脉动热管及由其组成的换热器。首先对单片热管在空调排风夏季工况下的能量回收情况进行了传热性能实验研究,影响因素包括槽道当量直径、充液率、工质种类、风速、风温、微倾角;然后对一组由7片热管顺排形成的板式脉动热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行了计算。研究表明:新型板式脉动热管的适用工质为R141b,最佳充液率为25%;传热性能随新风温度及风速的升高而增强,新风、排风温差小于6℃时热管不启动;随风速增加,换热量增加,但换热效率有所降低;给定工况下板式脉动热管散热器的换热效率为44.1%;微倾角可使空调能量回收系统在保证良好换热效率的同时实现换季不换向,热管安装宜采用+2°左右的微倾角。(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8期)

周春鹏[2](2017)在《板式单回路脉动热管两相流动传热及强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动热管是一种新型的被动式散热元件,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应用领域广。脉动热管传热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内部工质的流动模式复杂,呈现出非线性的脉动特征。减少蒸发段冷凝段的温差,在较低的饱和压差下实现热量的有效传递,对于脉动热管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单回路板式脉动热管的可视化实验台,以制冷剂R245fa为工质,探究了加热功率、充液率、工况倾角以及管径形状对单回路脉动热管流动和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加热功率增加,脉动热管的工作方式依次经历振荡流、有方向改变的循环流、定向循环流,且随着热功率增加,传热性能会逐步提升,达到传热极限后会出现恶化;随着充液率的增加,出现定向循环的热功率越低,传热性能恶化,蒸发段烧干现象也得到缓解。工况倾角对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影响较大,45°倾角布置下不仅传热性能恶化,且传热极限也相对提前。相比于正方形截面,扁平截面更易于促进回路定向循环流动,但是其传热特性比正方形截面脉动热管要差。连通管提供了流动的额外通路,但却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整体回路定向循环流动:蒸发段出口处的连通管抑制了工质回流;其促进了上环路工质的定向循环;冷凝段连通管改进下环路循环气液相比,但抑制了整体管路的循环流动,使定向循环在高充液率、高功率下出现。与常规回路比较,在冷凝段中心区域布置连通管(1IC-1/2),改变了其换热性能:低充液率(40、50%)下,仅在加热量较小时优化作用;中等充液率(60%)下,全程具有优化作用,且在加热量为6 W时,强化作用达到峰值,热阻优化达到30%;高充液率(70、80%)下,仅在中等加热量下出现微弱恶化,其他加热量下强化作用均较为明显;相较于仅在冷凝段中部区域均布置连通管的热管(1IC-1/2),同时在蒸发段出口处也布置连通管(2IC),会导致热阻急剧增大,仅在加热量为3 W时出现局部优化;仅在冷凝段中部区域均布置连通管时,连通管位置越高,优化作用越弱。在合适的充液率及位置布置下,连通通道不但降低热阻,而且提高传热极限。(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2-01)

龙葵[3](2016)在《用于空调排风能量回收的板式脉动热管设计及其夏季工况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对节能的呼声越来越高,针对目前大型建筑空调能量回收存在的交叉污染、换季换向等弱点,本文设计了几种板式脉动热管,期望能在克服上述弱点的基础上高效回收排风能量,并利用回收能量对新风进行预处理,以达到降低空调系统负荷及节能的目的。由于时间关系,本文仅就所设计的几种热管进行了夏季工况下的模拟启动与传热性能实验,分析了相关因素对启动与传热性能的影响,考虑的因素包括通道结构、当量直径、风温、风速、工质种类等。通过对比试验,分析确定了用于空调能量回收的板式脉动热管的最佳热管结构、设计参数、工质种类,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比较四种不同结构及当量直径的热管,当量直径3.11mm的平行四边形槽道互嵌式板式脉动热管在0°安装角有较好的启动效果。(2)对水、丙酮、R141b进行启动性能实验,水和丙酮启动效果差,而R141b则能在40℃以下启动,表明表面张力小、汽化潜热低更易于热管的启动。启动时冷端温度呈现分层变化现象,表明启动时热管内传热传质过程是逐步发展的,而不是同时变化的。(3)充液率对热管启动及传热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15%~30%范围内,随着充液率的增加,启动及传热性能先增强后减弱,25%为最佳充液率。相同温度下,风速越高,热管传输的热量越高,启动时间越短,启动温度也有下降的趋势,当量导热系数在3.5m/s时最大,在1.5m/s时最小。相同风速下,新风温度高于34℃热管能够启动,且温度越高,启动及传热性能越好。分析实验数据,启动有渐变平稳启动和跳跃突变启动两种形式,但主要为渐变平稳启动。(4)通过换热器的排风风速2m/s、温度40℃时,单行顺排布置的七片热管的换热效率为43.1%。(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夏侯国伟,龙葵,谢明付,孔方明[4](2016)在《板式脉动热管分层启动现象及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对板式脉动热管(FPHP)启动发生的过程及启动温度、启动时间等参数定义的模糊性,研究一种并联梯形微通道板式脉动热管的启动行为,发现板式脉动热管启动时冷端呈分层启动现象,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3个启动参数即初始启动温度、完全启动温度和启动时间以描述板式脉动热管的启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加热功率对启动温度影响很小,对启动时间影响显着;启动时间随倾角的增大而缩短;在相同工况下,脉动热管的冷态启动非常近似,热管工质的冷态初始分布具有相似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夏侯国伟,孔方明,谢明付[5](2015)在《并联梯形槽道板式脉动热管的启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板式脉动热管启动性能的影响因素,对一种并联梯形槽道板式脉动热管在空气强制对流冷却情况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热管在低加热功率下的启动行为呈现冷热端温度平稳上升和跳跃两种,其中跳跃行为又分为跳跃后冷热端温度继续上升与逐渐下降两种;而热管在高加热功率下的启动行为主要为温度跳跃;同时实验还发现热管的完全启动温度随充液率及倾角的增加而增加,与加热功率无关;加热功率影响启动速度,功率越高热管启动速度越快。(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李雪娇,贾力,陆谦逸[6](2014)在《低沸点工质板式脉动热管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子设备需要在较低的温度下工作的要求,本文对采用R141b与R600a等低沸点工质,槽道边长为1 mm的板式脉动热管进行传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比丙酮工质脉动热管,在不同加热功率下,低沸点工质脉动热管启动时间短,启动温度低,正常运行时冷热端温差小,热端温度低,热阻小。低沸点工质能大幅提高微通道脉动热管传热性能,R600a为工质时,脉动热管启动时间最短仅需要12 s,正常运行时,R141b为工质脉动热管冷热端温度差最小为0.8℃。(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焦波[7](2014)在《板式脉动热管的实验与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板式脉动热管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适应性好、传热性能极佳、易于微小型化等优点,因此作为微小设备冷却系统更具竞争力,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设计准则指导工程应用。本文在介绍了脉动热管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针对板式结构所开展的研究,以水力直径变化为主线总结了传热性能的研究,包括管内流型和振荡特征、主要参数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提高传热性能的途径;回顾了有关启动特性的研究,涉及启动条件、启动过程时间与温度的关系及相关理论分析;介绍了目前传热极限发生机理的分析,同时简述了板式脉动热管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目前未能解决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为充分发挥板式结构微小型化的优势,对影响启动条件的参数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4年09期)

史维秀,潘利生,李惟毅[8](2014)在《倾角及冷却工况对多通路并联回路板式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通路并联回路板式脉动热管建立实验台,采用铜质模块加热和水浴冷却方式作为热工条件,着重考察脉动热管在不同倾角(90°,75°,60°)及冷却工况(4.5 g·s-1和9.0 g·s-1)下的传热性能,通过壁面温度的振荡和传热热阻来评价其传热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重力对多通路并联回路板式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较大,随着倾角的减少,工质的回流变弱,传热热阻变大,传热极限变低;脉动热管的加热功率与冷却能力是相互匹配的,匹配度越高,脉动热管越不易干烧,传热极限越高,在有倾角的工况下提高传热极限表现得更为明显;脉动热管运行时存在一个最佳水流量,在最佳冷却工况下,脉动热管的运行热阻最低。(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史维秀,李惟毅,潘利生[9](2014)在《多通路并联回路板式脉动热管可视化及启动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通路并联回路板式脉动热管搭建试验台,选用无水乙醇作为工质,在不同的充液率、倾斜角度和加热功率情况下,观测工质的流型以及流动方式的变化,分析脉动热管的启动特性。结果表明,工质的流型为泡状流,汽液塞间隔分布的塞状流,塞状流与环状流并存的混合流,整个通道中不存在完全是环状流的流型;充液率为10%时,工质主要分布在脉动热管的中间部位,充液率为35%~85%,工质分布的均匀性增强;运行过程中工质以塞状流(靠近冷凝端)和环状流(靠近加热端)并存的混合流形式存在,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环状流的平衡位置逐渐向冷凝端移动;启动方式为温度渐进式,启动时间随着加热功率的升高而缩短,倾角的减少而增加,在竖直状态下,脉动热管能够较快启动,正常启动范围为60°~90°,倾角为45°和30°时不能稳定启动。(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志,贾力,魏文博[10](2013)在《基于板式脉动热管的LED自然对流冷却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功率LED具有高热流密度的特点,本文采用板式脉动热管与翅片的组合对额定功率为100 W的LED进行自然对流冷却实验研究。实验发现,脉动热管自然对流对于功率在52 W以下的LED取得较好冷却效果;板式脉动热管自然对流从启动到稳定过程与强制对流存在较大差异;脉动热管存在一个最佳充液率30%~50%;丙酮的冷却效果比乙醇更好。叁角形截面脉动热管的热阻比方形截面热阻低;水力直径为1 mn的脉动热管比0.58 mn的传热性能好。增加翅片面积可以较好地降低LED基板温度。通过对加热段各点的实验分析表明,脉动热管在各功率运行中,加热段均温性良好,被控制在2.5℃以内。(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板式脉动热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脉动热管是一种新型的被动式散热元件,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应用领域广。脉动热管传热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内部工质的流动模式复杂,呈现出非线性的脉动特征。减少蒸发段冷凝段的温差,在较低的饱和压差下实现热量的有效传递,对于脉动热管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单回路板式脉动热管的可视化实验台,以制冷剂R245fa为工质,探究了加热功率、充液率、工况倾角以及管径形状对单回路脉动热管流动和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加热功率增加,脉动热管的工作方式依次经历振荡流、有方向改变的循环流、定向循环流,且随着热功率增加,传热性能会逐步提升,达到传热极限后会出现恶化;随着充液率的增加,出现定向循环的热功率越低,传热性能恶化,蒸发段烧干现象也得到缓解。工况倾角对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影响较大,45°倾角布置下不仅传热性能恶化,且传热极限也相对提前。相比于正方形截面,扁平截面更易于促进回路定向循环流动,但是其传热特性比正方形截面脉动热管要差。连通管提供了流动的额外通路,但却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整体回路定向循环流动:蒸发段出口处的连通管抑制了工质回流;其促进了上环路工质的定向循环;冷凝段连通管改进下环路循环气液相比,但抑制了整体管路的循环流动,使定向循环在高充液率、高功率下出现。与常规回路比较,在冷凝段中心区域布置连通管(1IC-1/2),改变了其换热性能:低充液率(40、50%)下,仅在加热量较小时优化作用;中等充液率(60%)下,全程具有优化作用,且在加热量为6 W时,强化作用达到峰值,热阻优化达到30%;高充液率(70、80%)下,仅在中等加热量下出现微弱恶化,其他加热量下强化作用均较为明显;相较于仅在冷凝段中部区域均布置连通管的热管(1IC-1/2),同时在蒸发段出口处也布置连通管(2IC),会导致热阻急剧增大,仅在加热量为3 W时出现局部优化;仅在冷凝段中部区域均布置连通管时,连通管位置越高,优化作用越弱。在合适的充液率及位置布置下,连通通道不但降低热阻,而且提高传热极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板式脉动热管论文参考文献

[1].夏侯国伟,张俊杰,龙葵,马锐,张苗.用于空调能量回收的板式脉动热管换热器[J].化工进展.2018

[2].周春鹏.板式单回路脉动热管两相流动传热及强化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3].龙葵.用于空调排风能量回收的板式脉动热管设计及其夏季工况实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6

[4].夏侯国伟,龙葵,谢明付,孔方明.板式脉动热管分层启动现象及其特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夏侯国伟,孔方明,谢明付.并联梯形槽道板式脉动热管的启动性能研究[J].制冷学报.2015

[6].李雪娇,贾力,陆谦逸.低沸点工质板式脉动热管传热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

[7].焦波.板式脉动热管的实验与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4

[8].史维秀,潘利生,李惟毅.倾角及冷却工况对多通路并联回路板式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4

[9].史维秀,李惟毅,潘利生.多通路并联回路板式脉动热管可视化及启动性能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4

[10].李志,贾力,魏文博.基于板式脉动热管的LED自然对流冷却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

标签:;  ;  ;  ;  

板式脉动热管论文-夏侯国伟,张俊杰,龙葵,马锐,张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