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靠科技 建设贵阳——贵阳市科教兴市工作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黎弘毅[1](2019)在《贵州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尤其是和平建设时期,发展教育尤其重要。因历史原因、地理原因,贵州教育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以后,贵州省委省政府认识到发展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立足现实、抢抓机遇、后发赶超、尽全力改革发展教育。历经40载,贵州教育发展变化巨大、成绩斐然。由于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庞大体系,并且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发展所经历时间长,所经历的事情也多、所涉及的内容繁杂。要梳理好、研究透40年贵州的教育改革这一伟大历史,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此抛砖引玉而已。本文试图从改革开放以来的贵州教育政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第一部分主要围绕"贵州教育政策",阐述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以后贵州教育政策的基本情况、分析贵州教育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贵州教育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存在的历史教训等。第二部分就"贵州基础教育"进行展开。主要讲述了不同时期的贵州基础教育发展概况,分析了改革开放后贵州基础教育的成就、不足、历史影响及启示。第三部分以"贵州高等教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改革开放前后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归纳其成就、特点和历史作用。第四部分抓住"贵州民族教育"这一特色,梳理了改革开放前后贵州民族教育的主要历史事实,探讨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总结其经验、指出其不足。第五部分把握"贵州职业教育"这一关键词,搜集整理了改革开放前后的贵州职业教育的主要历史事实,分析了贵州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措施、成效及问题,探讨其发展历史规律。第六部分紧扣"贵州特殊教育"这一主旨,归纳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贵州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概括贵州特殊教育发展的成就,了解贵州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其给后人的启迪。
祖钰博[2](2013)在《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以贵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同时面临农民素质低、基础设施差、经济贫困、技术落后、生态脆弱等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西部地区要实现生态建设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坚定不移的走生态农业的农业发展之路。本文在进一步凝炼生态农业定义与内涵的基础上,从思想起源上追溯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通过理论分析与发展实践剖析,对西部地区贵州省贵阳市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其发展优势和劣势,总结提炼其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和制度体系,突出其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探讨并初步提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得出了最终的结论。本文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第二章论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三章——第五章分析贵阳市农业发展的概况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第六章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评价,第七章分析制约贵阳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因素,第八章——第十章论述贵阳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架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第十一章得出的结论及建议。
郑欢,戴菲,丁汀,张华[3](2010)在《贵阳旅游产业与城市品牌传播》文中认为近年来,作为贵阳的一张城市名片,"中国避暑之都"已经成为贵阳的城市传播符号,这不仅是旅游传播的雄厚资本,更是城市品牌的物质基石。它为受众认知贵阳,亲近贵阳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接触点,"爽爽的贵阳"已经不仅是一个旅游号召,也是一种城市功能,一个城市魅力所在。
夏禹锦[4](2009)在《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的世界,既面临着繁荣和发展的机遇和活力,也存在着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和严峻挑战。保持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平衡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协调发展,是每个国家在城市建设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贵州省作为我国西部的不发达地区,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贵州省省会贵阳市,虽然被称为“森林之城”“避暑之都”,但在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本研究结合贵阳市的实际,对贵阳市的生态经济建设路经进行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贵阳市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了贵阳市生态农业经济建设、生态工业经济建设及存在的问题。(2)认真分析了影响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的原因。结合贵阳市实际情况,分别分析了影响和制约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的政治和历史原因、影响和制约贵阳市生态经济的教育因素以及贵阳市生态经济在投资、进口、出口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因素。(3)重点阐述了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的有效路径。在论述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了经济发展路径含义以及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继而从贵阳市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工业发展的路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三个方面,综合阐明适合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的路径。(4)提出了加强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步伐的对策建议。指出贵阳市应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解决深层次问题的主要途径,把节能减排作为生态经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深化农村农业各项制度改革,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多元化的生态工业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贵阳独特的气候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抓好以城市空气、水环境质量、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保护建设。
王波[5](2006)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文中指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面对世界科技发展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十五”时期,贵阳市科技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创新能力显着提高,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高新技术产业保持
郭华玲,王波[6](2006)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贵阳》文中研究指明“十五”期间,贵阳市科技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科技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对经济发挥的引领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一批应用于本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科研机构改革平稳过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科技外事活动、创新环境逐步改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圆满完成“十五”科技规划的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贵阳市
鲜晓荻[7](2006)在《贵阳市2005年度科技十大新闻》文中研究表明$T2005年是我市“十五”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里,贵阳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加快生态经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中心,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打造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社?
刘志强,筑科宣[8](2006)在《发展大科技 建设大贵阳》文中研究表明2005年11月20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贵阳市)”课题,在贵阳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的验收。课题主持人贵阳市科技局局长郭华玲介绍,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的贵阳市,“十五”期
徐孝勇[9](2005)在《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深入考察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条件下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客观现实、世界与中国商贸业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趋势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回顾和借鉴国内外商贸中心发展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协同发展理论和商贸经济发展理论:从结构系统视角和功能范式上,界定了“商贸中心”、“区域商贸”和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分析基点;按商贸经济协同发展要求,深化了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理解,进而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的简称。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是西南地区在商贸业发展上进行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建设结构合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功能强大的地区性商贸中心体系。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就是在西南地区统一规划商贸中心、商贸网点布局和确定各地商贸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高区域商贸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发展。西南地区在商贸中心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和竞合、共赢。 2、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需要具备相应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一个地区中心城市要建设商贸中心应具备条件:(1)自然地理条件,其包括地理区位、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等:(2)社会经济条件,其包括经济条件、城市规模、人口、市场规模、交通条件、政策因素、文化氛围等。经济条件又包括商贸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资金和市场。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各种配套设施等。 3、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发展要求西南地区加强商贸产业的协同发展 发达的商贸产业,是个城市或地区的构建商贸中心的前提条件。西南地区五省市区只有打破行政区划限,加强商贸产业的协同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商贸产业的竞争力,应对后WTO时代外资商业巨头大量进入中国的挑战。 4、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建立区域共同市场 建立区域共同市场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和必要条件。建立西南地区区域共同市场的作用:(1)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网络体系的建成。(2)降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本、公共物品配置成本以及资源流动的交易成本。(3)促进西南地区都市商贸经济圈的发展。(4)作为西南地区区域商贸的协同发展的平台。 5、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外在条件是加强与我国其它地区和国外的商贸合作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要想获得更大发展空间,须开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处理好其与我国其它地区和国外的商贸交流与合作。西南地区同周边地区的商贸合作,可以使西南地区区域一体化市场效应得到放大。 6、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西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
周贵发,任飞,潘思文[10](2005)在《贵阳市推进小康建设的环境条件与战略构想——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之一》文中认为对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条件、战略构想、建设重点、对策措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对贵阳市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依靠科技 建设贵阳——贵阳市科教兴市工作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靠科技 建设贵阳——贵阳市科教兴市工作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后贵州教育政策发展 |
(一)改革开放前的教育政策发展概况(1949-1978年) |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政策发展概况(1978-) |
(三)贵州教育政策实施所取得的成就 |
(四)贵州教育政策的特点 |
(五)贵州教育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
二、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基础教育发展 |
(一)改革开放前的贵州基础教育概况 |
(二)改革开放以后贵州基础教育概况 |
(三)改革开放以后贵州基础教育的成就及不足 |
(四)贵州基础教育发展的启迪 |
三、改革开放后贵州高等教育研究 |
(一)改革开放以前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1977-2017) |
(三)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特点 |
(四)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作用 |
四、改革开放后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 |
(一)改革开放前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民族高等教育概况 |
(三)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 |
(四)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五)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建议 |
五、改革开放后贵州职业教育 |
(一)改革开放以前贵州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
(三)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特点 |
(四)贵州职业教育的历史作用 |
六、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
(一)改革开放以前贵州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
(三)改革开放后贵州特教育殊基本经验及存在问题 |
(四)贵州特殊教育发展对贵州的影响 |
附录 |
(2)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以贵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动态 |
2.1 国内动态 |
2.2 国外动态 |
3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3.1 基本思路 |
3.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
1 生态农业的概念 |
1.1 国外对生态农业的定义 |
1.2 国内对生态农业的定义 |
1.3 本文对生态农业的定义 |
2 生态农业的特点 |
3 发展生态农业的深远意义 |
3.1 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
3.2 是满足人们食品安全需求的现实需要 |
3.3 是应对绿色壁垒的必要保证 |
3.4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
第三章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评价 |
1 西部地区的基本概况 |
2 农业在西部地区的作用和地位 |
2.1 战略地位 |
2.2 经济地位和作用 |
2.3 社会地位和作用 |
2.4 生态地位和作用 |
3 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因素 |
3.1 地理、气候环境特殊 |
3.2 土地资源丰富 |
3.3 特色农产品多 |
3.4 增产潜力大 |
3.5 后发优势明显 |
4 西部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面临的挑战 |
5 生态农业是实现西部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6 西部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方向 |
6.1 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
6.2 西部生态农业发展目标 |
6.3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
第四章 贵阳农业发展概况 |
1 贵阳农业发展历程 |
1.1 改革开放前的贵阳农业 |
1.2 改革开放后的贵阳农业 |
2 贵阳农业生态化的探索实践 |
2.1 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和税费改革 |
2.2 完善机制体制建设 |
2.3 打造特色产业 |
2.4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2.5 科技创新 |
2.6 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 |
2.7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
第五章 贵阳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外生推力 |
1 战略发展机遇 |
2 区位优势 |
2.1 省会城市带动作用明显 |
2.2 西南地区重要的陆路物流枢纽城市 |
3 通道建设 |
3.1 主要快速铁路 |
3.2 主要高速公路 |
3.3 通道建设作用重大 |
4 市场拓展 |
4.1 外销量逐年扩大 |
4.2 保质量创品牌 |
5 区域合作 |
5.1 区域农业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
5.2 区域农业合作具有可操作性 |
第六章 贵阳发展生态农业的内生动力 |
1 独特的自然环境 |
1.1 生态环境良好 |
1.2 自然资源丰富 |
1.3 旅游资源独特 |
2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3 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
3.1 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
3.2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
4 农业产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 |
4.1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
4.2 新农村建设加快 |
5 农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
5.1 农业市场主体逐渐壮大 |
5.2 农产品市场不断扩展 |
5.3 农业市场运行不断规范 |
6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初显成效 |
6.1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
6.2 推进产业生态化 |
6.3 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
7 城市发展的内生需求 |
7.1 生态食品需求量扩大 |
7.2 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
第七章 贵阳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障碍 |
1 整体发展欠发达 |
1.1 经济总量小,产业素质低 |
1.2 农业综合竞争力较弱 |
2 生态农业规划滞后 |
3 生态基础脆弱 |
3.1 环境污染呈加剧趋势 |
3.2 资源利用存在掠夺性开发现象 |
4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 |
4.1 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攻坚克难阶段,任务繁重 |
4.2 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制约比较明显,矛盾突出 |
4.3 体制机制不活,项目建成后的管护难度大 |
5 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不适应 |
5.1 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日益突出 |
5.2 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不活 |
5.3 农业投入尚未形成多元投入体系 |
5.4 农业科技支撑不够 |
5.5 农户联合合作经营机制亟待改善 |
6 农业市场化程度较弱 |
6.1 农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
6.2 农业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成熟 |
6.3 市场运行规则的建构仍显滞后 |
6.4 市场监管水平较低 |
7 农业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八章 贵阳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框架 |
1 目标任务 |
1.1 总体思路 |
1.2 主要目标 |
2 产业取向 |
2.1 产业选择的生态取向 |
2.2 产业结构的优化 |
3 区域布局 |
3.1 产业的区域分布 |
3.2 具体产业的空间布置 |
3.3 产区和产区的衔接与循环 |
第九章 贵阳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
1 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 |
2 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的原则 |
2.1 促进生物循环利用的原则 |
2.2 有毒、有害物质达标排放原则 |
2.3 促进资源环境综合改善原则 |
2.4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原则 |
2.5 生态农业发展与助农增收相结合的原则 |
2.6 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 |
3 贵阳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
3.1 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
3.2 大中型沼气池生态循环模式 |
3.3 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模式 |
3.4 乡村清洁工程模式 |
3.5 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
第十章 贵阳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 |
1 生态农业规划体系 |
1.1 现代生态农业商贸物流圈 |
1.2 休闲观光精品农业圈 |
1.3 规模集约生态农业圈 |
2 生态农业标准化产业体系 |
2.1 制定生态农业技术标准 |
2.2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 |
2.3 严格行政执法 |
3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 |
3.1 大力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
3.2 着力实施“生态品牌”战略 |
3.3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
3.4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 |
3.5 创新农业产业化推进机制 |
4 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
4.1 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发 |
4.2 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
5 农业组织化经营体系 |
5.1 加速土地规模化经营 |
5.2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
5.3 完善农业市场营销体系 |
6 农业生态补偿体系 |
6.1 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6.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
6.3 切实加大农业生态补偿 |
7 生态农业组织保障体系 |
7.1 增加投入,拓宽生态农业投融资渠道 |
7.2 强化制度建设,保障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
7.3 扩大开放与交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建议 |
1 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 |
2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迫切需要 |
3 生态农业是西部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贵阳旅游产业与城市品牌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壹贵阳的城市形象 |
(一) 从“林城”到“避暑之都” |
(二) 贵阳的城市形象符号 |
1.绿色 |
2.多民族 |
3.物产 |
4.气候 |
5.特产 |
6.名牌产品 |
7.荣誉称号 |
8.地标建筑 |
9.文化名人 |
10.民俗节事 |
(三) 城市孵化产业, 产业繁荣城市 |
(四) 城市形象传播 |
1.官网传播 |
2.“三创一办”工程 |
3.打造“避暑季” |
4.《贵阳市中心城区色彩景观总体规划》 |
贰贵阳城市品牌传播的媒体和用户关注度分析 |
(一) 检索词:避暑 |
(二) 检索词:贵阳 |
(三) 检索词:磷化工 |
(四) 检索词:铝加工 |
(五) 检索词:现代中药 |
(六) 检索词:苗药 |
一、从“避暑节”到“避暑季”的转变。 |
二、打造山林度假的理念。 |
三、塑造城市品牌的道路。 |
叁“避暑”之后的贵阳 |
(一) 城市品牌可以有多元认知 |
(二) “避暑之都”与城市产业的互动效应 |
(三) 城市品牌与产业经济 |
(四) 特色产品的城市品牌传播价值 |
(五) 城市品牌传播, 走出避暑季 |
(六) 创造节事体验传播效应 |
(4)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内容 |
三、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范畴 |
第一节 城市生态经济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
第二节 城市生态经济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和特点 |
第三节 经济发展的方式概述 |
第四节 经济发展的路径概述 |
第三章 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概说贵阳 |
二、贵阳市的生态经济建设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三、贵阳市的自然生态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影响和制约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的原因 |
一、影响和制约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的历史与政治原因 |
二、影响和制约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的文化教育因素 |
三、影响和制约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的其他原因 |
第四章 贵阳市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
第一节 贵阳市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
第二节 贵阳市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
第三节 贵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
第五章 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的对策建议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9)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展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展示 |
1.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
1.3.1 研究的目标 |
1.3.2 研究的思路 |
1.4 研究的方法、资料及内容构架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资料选用 |
1.4.3 研究的内容及基本结构 |
第2章 理论借鉴 |
2.1 区域分工理论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
2.1.3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2.2 后发优势理论 |
2.2.1 后发优势的概念 |
2.2.2 技术引进与后发优势 |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3.1 均衡发展理论 |
2.3.2 非均衡发展理论 |
2.3.3 协调发展理论 |
2.4 商贸发展理论 |
2.4.1 商贸信息化理论 |
2.4.2 电子商务理论 |
2.4.3 商贸流通组织结构理论 |
第3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概念框架 |
3.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战略思路、理论假设 |
3.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战略思路 |
3.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理论假设 |
3.2 区域商贸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
3.2.1 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
3.2.2 区域商贸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3.3 商贸中心概念、类型和功能 |
3.3.1 商贸中心概念 |
3.3.2 商贸中心类型 |
3.3.3 商贸中心功能 |
3.4 商贸中心竞争力理论 |
3.4.1 产业竞争力理论 |
3.4.2 商贸中心竞争力理论 |
3.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宏观条件—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 |
3.5.1 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的相互作用关系 |
3.5.2 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战略要求 |
3.6 商贸中心与其它五中心相互关系 |
第4章 商贸业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
4.1 世界商贸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
4.1.1 世界商贸业发展特点 |
4.1.2 世界商贸业发展趋势 |
4.1.3 世界商贸业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 |
4.2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
4.2.1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 |
4.2.2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趋势 |
4.2.3 世界商贸中心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趋势 |
4.3 中国商贸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
4.3.1 中国商贸业结构演化概述 |
4.3.2 中国商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4.3.3 中国商贸业发展趋势 |
4.4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
4.4.1 中国商贸中心空间分布情况 |
4.4.2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特点 |
4.4.3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趋势 |
第5章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模式与可行性分析 |
5.1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模式 |
5.1.1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 |
5.1.2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模式 |
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区域自然资源分析 |
5.2.1 国土资源和区位 |
5.2.2 水能资源和水运资源 |
5.2.3 旅游资源 |
5.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分析 |
5.3.1 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
5.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概况 |
5.3.3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资源概略评价 |
5.3.4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商贸中心和商贸产业发展 |
5.4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现状分析 |
5.4.1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现状 |
5.4.2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特征 |
5.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意义、优势和制约因素 |
5.5.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意义 |
5.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优势 |
5.5.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制约因素 |
5.6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消费需求和商贸中心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5.6.1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 |
5.6.2 收入因素对我国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
5.6.3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
5.6.4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影响 |
第6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
6.1 商贸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6.1.1 商贸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6.1.2 E-CBD竞争力概念与数学模型 |
6.1.3 商贸中心竞争力的因子分析方法简介 |
6.2 重庆市中心区、成都、昆明、贵阳、南宁商贸中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
6.2.1 城市和指标数据的选取 |
6.2.2 计算方法和结果 |
6.2.3 公因子权重和因子值 |
6.2.4 商贸中心竞争实力排序与结论对策 |
6.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6.3.1 交通区位因素分析 |
6.3.2 经济因素分析 |
6.3.3 人力资源因素分析 |
6.3.4 技术因素分析 |
6.3.5 政策因素分析 |
第7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其它五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
7.1 西南地区商贸心与交通物流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
7.1.1 西南地区交通中心发展状况 |
7.1.2 建设西南地区物流中心意义 |
7.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交通物流中心的相互关系 |
7.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工业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
7.2.1 西南地区的工业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
7.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工业中心相互关系 |
7.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金融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
7.3.1 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
7.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金融中心相互关系 |
7.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
7.4.1 西南地区旅游服务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
7.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相互关系 |
7.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科教文化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
7.5.1 西南地区科教文化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
7.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科教文化中心相互关系 |
第8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布局与管理运营的对策建议 |
8.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空间布局的建议 |
8.1.1 商贸中心空间布局的战略思路和原则 |
8.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空间总体布局 |
8.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一级商贸中心布局 |
8.1.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二级商贸中心布局 |
8.1.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三级商贸中心布局 |
8.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功能定位 |
8.2.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一般功能 |
8.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核心功能 |
8.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内部要素结构 |
8.3.1 商品交易市场 |
8.3.2 中央商务区 |
8.3.3 购物中心 |
8.3.4 会展中心 |
8.3.5 物流中心 |
8.3.6 信息服务中心 |
8.3.7 组织管理机构 |
8.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部结构关系和业态选择 |
8.4.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部结构关系 |
8.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中各级商贸中心的业态选择 |
8.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管理运营的对策建议 |
8.5.1 法制化 |
8.5.2 规章制度化 |
8.5.3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
8.5.4 打造品牌,培育支点,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
8.5.5 建立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商贸流通现代化 |
8.5.6 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诚信消费环境 |
8.5.7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
第9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对策 |
9.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概况 |
9.1.1 信息社会的经济特征与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9.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状况 |
9.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电子商务发展 |
9.2.1 西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
9.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与对策 |
9.2.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公司发展 |
9.2.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发展 |
9.3 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
9.3.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9.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
9.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E-CBD的建设 |
9.4.1 E-CBD简介 |
9.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三大 E-CBD建设对策 |
第10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
10.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业企业发展概况 |
10.1.1 重庆市中心区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
10.1.2 成都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
10.1.3 昆明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
10.1.4 贵州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
10.1.5 南宁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状况 |
10.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发展战略方向 |
10.2.1 连锁经营 |
10.2.2 物流配送 |
10.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
10.3.1 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组建企业战略联盟,推进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 |
10.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
10.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商贸企业发展对策 |
10.4.1 西南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
10.4.2 西南地区商贸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目标框架 |
10.4.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商贸企业发展政策措施 |
第11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我国其它地区和东盟的商贸合作对策 |
1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我国其它地区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
11.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西北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
11.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
11.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珠三角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
1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东盟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
11.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 |
11.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交通对接的对策 |
11.2.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东盟国家开展商贸合作与交流的对策措施 |
第12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
12.1 研究结论 |
12.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12.3 政策运用 |
12.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贵阳市推进小康建设的环境条件与战略构想——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康生活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
二、贵阳市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面临的环境条件 |
(一) 发展机遇 |
1. 经济全球化趋势给贵阳带来机遇。 |
2. 中央政策倾斜给贵阳带来机遇。 |
3.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给贵阳带来机遇。 |
4. 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机遇。 |
(二) 有利条件 |
1. 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
2. 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3. 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
4.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
(三) 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
1、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经济总量偏小, 经济基础仍比较薄弱。 |
2、“三农”问题突出。 |
3、结构性矛盾仍然明显。 |
4、人才相对缺乏。 |
5、推进改革相对滞后, 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 |
6、各区 (市、县) 间发展不平衡, 小康建设进程不一, 城乡差距大。 |
7、全市小康建设发展不全面, 部分指标达标难度大。 |
三、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 |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指标选择 |
1、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2、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3、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1) 坚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
(2) 坚持可测度、可比较的原则。 |
(3) 坚持避繁就简、重点突出的原则。 |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预测。 |
(二) 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 |
1、基本思路。 |
2、战略步骤和目标。 |
四、依靠科技 建设贵阳——贵阳市科教兴市工作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究[J]. 李浩,黎弘毅.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2]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以贵阳为例[D]. 祖钰博.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3]贵阳旅游产业与城市品牌传播[J]. 郑欢,戴菲,丁汀,张华.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10(06)
- [4]贵阳市生态经济建设路径研究[D]. 夏禹锦. 贵州师范大学, 2009(12)
- [5]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A]. 王波. 贵州省第二届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 2006
- [6]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贵阳[A]. 郭华玲,王波. 贵州省第二届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 2006
- [7]贵阳市2005年度科技十大新闻[N]. 鲜晓荻. 贵阳日报, 2006
- [8]发展大科技 建设大贵阳[N]. 刘志强,筑科宣. 科技日报, 2006
- [9]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D]. 徐孝勇. 西南大学, 2005(04)
- [10]贵阳市推进小康建设的环境条件与战略构想——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之一[J]. 周贵发,任飞,潘思文.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