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星载双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降水雷达,CPR,数据融合技术,降水测量雷达
星载双频论文文献综述
关振红,刘本东[1](2019)在《星载双频降水雷达数据融合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星载降水雷达是探测全球云雨分布的有效手段,可满足军事战场环境探测、武器精确打击、远距离兵力投送,全球气候与环境监测对云雨高精度定量观测和空间结构探测的迫切需求。1997年由美、日联合研制TRMM卫星,其主要载荷是降水测量雷达(Precipitation Radar, PR),用来研究大气和陆地对全球降水和气候的作用机理。PR运行以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采用单一固定Ku波段工作,对小雨观测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9年20期)
张奡祺[2](2019)在《利用星载双频测雨雷达与静止卫星红外信号研究降水云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降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天气事件之一,它在水循环、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等方面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与区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降水存在着复杂性,其包含了锋面降水、对流降水、地形降水、气旋降水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降水,各自的热-动力过程和微物理过程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降水云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类别降水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云和降水模式提供参数化依据,提高降水预报的准确性。本文利用2014-2018年共5年的全球测雨卫星(GPM)上搭载的双频测雨雷达(DPR)数据、向日葵8号(Himawari-8)静止卫星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扫描仪(AHI)数据及其它辅助数据,首先分析了DPR各类2级降水产品的差异和优劣性,接着重点研究了喜马拉雅南坡地形降水、中国东部不同云生命史阶段降水、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温带气旋降水这3类不同的降水云的水平分布、垂直结构、大气环流、日变化等特征。论文主要取得的结论如下:1.DPR各降水产品差异分析依据扫描方式和反演方法的区别,GPM DPR提供了单频反演产品KaHS、KaMS、KuPR和双频反演产品DPR_MS。通过个例和统计分析显示,KaHS的回波顶高度最高,比KuPR高约0.1 km,其对弱降水(<0.5 mm/h)的观测性能好,但对10 mm/h以上的强降水存在严重低估。KuPR继承了热带测雨卫星(TRMM)测雨雷达(PR)对强降水的观测性能,但受频率限制对0.5 mm/h以下的弱降水探测能力有限。KaMS的整体降水强度分布与KaHS类似,但受高回波阈值限制,KaMS漏掉了大量的强降水样本,对强弱降水的观测性能均有限,故不适宜单独使用。DPR_MS的降水反演算法具有独立性,对强降水和弱降水结构的揭示能力都较强,其雨顶高度主要继承于KuPR的回波顶高度,并能够提供双频反演的粒子谱(DSD)廓线信息。2.喜马拉雅南坡地形降水特征在这一部分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GPM DPR数据来识别降水系统,然后通过ERA-interim的地表风数据来将降水系统分为5类:上坡类、下坡类、自东的绕流类、自西的绕流类、微风类。地表风的引入是为了指示喜马拉雅南坡不同的地形降水作用机制,其有效性在我们的结果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个例及统计分析,我们的结果表明,上坡类降水系统由“热泵效应”触发,其数量最多,多于下午出现在海拔适中的山坡区域。下坡类降水系统主要由夜间的山谷风所驱动。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山坡和山脚区域,其近地表粒子浓度低、粒子半径小、降水率小且雨顶高度低。两种绕流类降水系统主要受喜马拉雅山脉的物理隔绝作用驱动,其多于早晨或傍晚处在山坡和山脚的交界处。其中自东的绕流类由于其底层气体来自水汽充沛的孟加拉湾,其降水率大且雨顶高度高。微风类降水系统是由地表感热作用(或者加热或者冷却)导致的,其大多数于正午或者午夜出现在山坡区域。它的雨顶高度较高但地表降水率却相对较小。3.云生命史对中国东部降水影响我们是利用2016年5-9月的GPM DPR数据识别了中国东部区域的降水系统。然后,通过观测降水事件前后Himawari-8 10.4μm亮温的变化将降水系统分为叁种云生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消散阶段。研究表明,不同云生命阶段的降水系统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包括降水系统面积、对流比例、雨顶高度、云顶亮温等。发展阶段降水系统的对流比例最高,而消散阶段的降水面积最大。云的生命史同样影响了降水的垂直结构,各阶段降水云内的微物理特征不同,因此其降水粒子的特征各异。发展阶段降水粒子半径最大,但分布稀疏;成熟阶段降水粒子半径大、数浓度高;消散阶段降水粒子则半径小、分布稀疏。我们认为不同云生命阶段的降水结构特征各异与云内的水汽含量和气体垂直运动有关。4.风暴轴区域温带气旋降水通过使用GPM DPR和ERA-interim数据,我们统计研究了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温带气旋的降水结构特征。根据温带气旋所处生命阶段的不同,其被分为4类:发展气旋、成熟气旋、消散气旋和短期气旋。我们结果表明各类温带气旋都有着一个“逗号”雨带,且降水在气旋中心的东北方向最为频繁。温带气旋的独特结构促进了气旋东侧的降水发展,但却抑制了其西侧的降水发展。相较于局地季节平均,温带气旋东侧的降水有着更大更密的降水粒子、强度更强、雨顶高度更高;而温带气旋西侧的降水则恰好相反。研究认为这两个区域内不同的水汽含量和气体垂直运动导致了温带气旋对降水截然不同的影响。此外,不同生命阶段的温带气旋对降水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发展阶段影响最强、成熟阶段其次、消散阶段影响最弱。(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4)
聂琳娟,张兵兵[3](2018)在《利用星载GPS双频观测值确定SWARM卫星精密轨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简化动力学定轨方法的基础上,联合SWARM星载GPS双频观测数据和简化的动力学模型,在确定性运动方程中引入经验加速度参数,对SWARM卫星进行精密定轨,并对定轨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内、外符合精度评估结果表明,SWARM卫星定轨精度可达到cm级。(本文来源于《测绘地理信息》期刊2018年04期)
吴琼,仰美霖,窦芳丽,郭杨,安大伟[4](2018)在《星载双频云雷达的云微物理参数反演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星载雷达模拟器输出的模拟数据,为星载双频云雷达选择了最佳的频点组合,并开展了双频联合反演云微物理参数的算法研究。结果表明:(1)在位于大气窗口的6组频点组合中,94/220 GHz的组合对滴谱参数的微小变化较为敏感,有利于进行双频的联合反演。综合考虑不同频点的探测能力、衰减以及工业部门的制造水平后,认为94/220 GHz可以作为未来星载双频测云雷达的探测频点。(2)双频反演中最核心的双波长比(DWR)和体积中值直径(D_0)的关系与冰晶粒子密度相关。当密度随着粒子直径变化时,DWR随着D_0单调递增,当粒子密度固定不变时,DWR-D_0曲线可能会出现非单调变化,从而使得固定密度时的反演比变密度时更加复杂。(3)后向迭代的双频反演算法同样适用于94/220 GHz进行云微物理参数的反演,并且对模拟数据的反演精度较高。此外,反演精度受到系统噪声以及定标精度的影响,为了满足反演精度的要求,系统噪声和定标误差应该控制在1 dBz以内。(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卢美圻[5](2017)在《GPM/DPR星载双频雷达探测降水的敏感性与差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降水测量计划GPM (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是新一代全球卫星降水产品,能够对降水信息进行更加精确的探测。GPM核心观测平台(Core Observatory)搭载的主要仪器为微波扫描辐射仪GMI(GPM Microwave Imager)和双频降水雷达DPR (Dual-frequency Precipitation Radar)。微波扫描辐射仪同时采用了高、低频通道,低频通道主要探测中雨和大雨,高频通道能够对小雨和降雪进行探测。双频降水雷达将Ku和Ka波段数据联合使用,可获取更多云与降水粒子信息。本文利用GPM的2A-Ka、2A-Ku和2A-DPR等回波和降水产品资料,对比分析了两个波段对强降水和弱降水的敏感性,及与云卫星Cloudsat搭载的云廓线雷达CPR、TRMM搭载的测雨雷达PR在探测效果等方面的异同,并分析了 2015年10月初1522号台风“彩虹”的降水分布、垂直结构、雨顶高度、层云和对流云降水的结构,与地基雷达的观测进行对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 DPR两个频道的探测敏感性DPR采用了 Ka和Ku两个波段,Ka波段的波束又分为高精度模式(High Sensitivity Beam, HS)和匹配模式(Matched Beam, MS)两类。经分析,在探测降水强度方面,Ka波段高精度模式的波束对云粒子和弱强度降水更为敏感,探测到的强度低于0.4mm/h的降水所占比重最大,但遇到强降水时会产生衰减,不能精确探测强降水强度。而Ka波段匹配模式的波束探测强降水时同样有较大衰减,但也几乎无法探测到强度低于0.2mm/h的降水。Ku波段对弱强度降水的敏感度低于Ka波段HS模式,但探测强降水时衰减较小,精确度最高,且相对于Ka波段,Ku波段探测零度层亮带的效果更佳。采用双频模式进行探测时,能同时兼顾弱降水与强降水的散射和衰减特征。在探测降水的雨顶高度方面,无论何种降水,Ka波段匹配模式的波束测得的雨顶高度都最低。当探测弱降水时,Ka波段HS模式探测的回波顶高明显高于Ku波段;当探测强降水时,两者相差不多。这也证明了发生强降水时,由于对流旺盛,气流的垂直上升速度快,其雨顶高度接近云顶高度,而发生弱降水时,气流的垂直速度相对较小,其雨顶高度低于云顶高度。(2)利用DPR资料分析台风“彩虹”的降水回波结构GPM捕捉到台风“彩虹”的结构时,台风已发展到成熟阶段,眼区清晰,螺旋结构明显,8小时后达到最大强度。台风在成熟阶段近地面降水率集中在20mm/h以下,部分在20-60mm/h,最大值达到88. 68mm/h;雨顶高度集中在5-l0km,最大高度超过15km,但强度超过15mm/h的降水主要分布在4km以下。台风垂直结构中可明显看到不连续的零度层亮带,多个对流单体分布在层云降水中,层云降水的面积在台风中所占比例达到63. 4%,但单位面积平均降水率比对流降水低37%。双频降雨雷达DPR和地基S波段雷达探测“彩虹”台风的结果十分相近,证明了 DPR数据质量的可靠性。(3)GPM/DPR 与 Cloudsat/CPR 及 TRMM/PR 探测能力的差异目前,世界上共有叁颗搭载雷达的卫星,分别是搭载测雨雷达PR的TRMM卫星,搭载云廓线雷达CPR的云卫星Cloudsat和搭载双频测雨雷达DPR的全球降水测量计划GPM。PR采用Ku波段,能够探测强度较大的降水;DPR是对PR的延续和发展,同时采用Ka与Ku两个波段,兼能探测强降水和弱降水;CPR采用高频的W波段,主要功能为探测云的结构。利用DPR、CPR两种数据资料分析2015年10月3日经过大西洋的一次对流,发现雨顶高度在7km,云顶高度在13km,雨顶高度比云顶高度低约6km。在任何高度上,CPR测得的反射率因子都比DPR要小,两者的回波廓线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DPR主要探测到降水区域,而CPR能探测更大范围的云系,却因衰减无法准确探测强回波中心。2015年2月25日,PR和DPR在10分钟内先后探测到印度洋罗德里格斯岛的一次对流,对比两者的探测结果,发现双频雷达DPR的Ku波段探测结果与PR探测结果基本吻合,证实了 GPM数据的可靠性。此外,利用Cloudsat卫星2B-GEOPROF产品,分析台风“彩云”的云系结构,发现云顶高度总体上在15-17km,随着与台风眼距离的增大云顶高度也在逐步降低。雨顶高度在5km左右,远低于云顶高度,冰晶粒子尺度主要分布在0-200μm,半径在100-200μm的冰晶粒子主要集中在0. 5-1km高度上,该高度以上冰晶粒子尺度基本小于100μm,冰晶粒子尺度与回波强度成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5-01)
赵宁,谈璐璐,张永胜,董臻,李景文[6](2013)在《星载P波段SAR电离层效应的双频校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高分辨星载P波段SAR系统,电离层效应对P波段SAR会带来一系列较为严重误差,包括时间延迟、法拉第旋转和色散等,这些误差与电波频率和电离层TEC值关系密切,并使得图像质量下降。如何测量与校正电离层效应误差是星载P波段SAR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SAR系统自身的宽带特点,借鉴GPS系统采用的电离层双频测量校正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频SAR距离像相关的延迟误差测量方法,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双频回波信号的电离层延迟误差测量精度,适于低频段星载SAR系统的电离层效应测量与校正应用。(本文来源于《雷达科学与技术》期刊2013年03期)
吴琼,杨虎,商建,郭杨,尹红刚[7](2013)在《星载双频测雨雷达航空校飞试验降水反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9月6日到10月20日,在江苏东台黄海附近进行了中国首次星载双频(Ku和Ka波段)测雨雷达的外场校飞试验,获得了宝贵的机载雷达数据。利用所探测的有效降水资料,对机载雷达的降水探测能力进行了性能分析。对比机载测雨雷达和同步星载测雨雷达(Precipation Radar,PR)探测的反射率因子廓线可以发现,机载雷达反射率因子廓线在1.55 km高度的探测结果和PR较为一致,尤其是融化层一致性更好,表明机载雷达有探测降水垂直结构的能力。为了进行Ka波段机载雷达的降水反演,利用卫星数据模拟器(Satellite Data Simulator Unit,SDSU)计算了k-Z_e和R-Z_e关系的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衰减订正以及雨强的反演。结果表明,Ku和Ka波段反演的雨强廓线基本一致,证实了反演系数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窦芳丽,卢乃锰,谷松岩[8](2012)在《星载双频风场雷达热带气旋降雨区测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气辐射传输理论分别建立Ku波段和C波段的降雨模型,模拟热带气旋降雨区洋面的雷达回波并反演了洋面10 m风场,用于研究降雨对测风的影响以及风云叁号双频风场雷达(WFR)的测风能力。分析表明:回波的衰减或增强取决于降雨衰减项和后向散射项的相对大小;热带气旋的降雨使反演风速偏小,风向精度降低,Ku波段相对于C波段更易受影响,在高风速(超过30 m·s~(-1))条件下,可达5~20 m·s~(-1)的负风速偏差。反演结果表明:双频反演的新方法能够结合Ku波段与C波段的优势,双频最大似然估计(MLE)方法在分辨率上优于C波段单频反演,相对Ku单频反演能降低降雨对测风的衰减作用,结合双频MLE方法和C波段单频反演优势的分区反演方法可以显着减小降雨偏差,提高风速反演精度,在有风云叁号湿度计同步观测的条件下,是提高热带气旋降雨区测风精度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陈润静,彭碧波,高凡,范城城[9](2012)在《星载双频GPS二次周跳探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利用W-M宽巷组合进行周跳初步探测的基础上,加入了新方法进行二次周跳探测。该方法通过利用来自同颗GPS卫星的无电离层影响L3组合相位观测值在相邻历元间的变化量与dm级精度的先验轨道坐标,计算得出星载GPS接收机历元间的钟差变化值。对于存在周跳的载波相位观测值,其计算结果会与同历元其他无周跳观测值解算的钟差变化量存在较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二次探测可以发现新的周跳并对初步探测结果进行检核。(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赖育网,谷德峰,姚静,易东云[10](2011)在《基于先验动力学轨道的星载双频GPS数据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星载双频GPS数据预处理中的野值剔除和周跳检测问题,提出了基于先验动力学轨道的星载双频GPS数据预处理方法。与传统GPS数据预处理方法在数据利用上局限于GPS原始观测数据本身不同,该方法还利用了动力学定轨产生的先验轨道信息以及GPS卫星精密轨道、钟差数据,并构造接收机钟差估计量和接收机钟差差分值估计量来剔除野值和探测周跳,提高了野值剔除和小周跳探测能力。对CHAMP卫星在轨实测数据的处理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探测出1周甚至0.5周的周跳,可为高精度定轨提供更"干净"的数据源。(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星载双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降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天气事件之一,它在水循环、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等方面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与区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降水存在着复杂性,其包含了锋面降水、对流降水、地形降水、气旋降水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降水,各自的热-动力过程和微物理过程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降水云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类别降水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云和降水模式提供参数化依据,提高降水预报的准确性。本文利用2014-2018年共5年的全球测雨卫星(GPM)上搭载的双频测雨雷达(DPR)数据、向日葵8号(Himawari-8)静止卫星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扫描仪(AHI)数据及其它辅助数据,首先分析了DPR各类2级降水产品的差异和优劣性,接着重点研究了喜马拉雅南坡地形降水、中国东部不同云生命史阶段降水、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温带气旋降水这3类不同的降水云的水平分布、垂直结构、大气环流、日变化等特征。论文主要取得的结论如下:1.DPR各降水产品差异分析依据扫描方式和反演方法的区别,GPM DPR提供了单频反演产品KaHS、KaMS、KuPR和双频反演产品DPR_MS。通过个例和统计分析显示,KaHS的回波顶高度最高,比KuPR高约0.1 km,其对弱降水(<0.5 mm/h)的观测性能好,但对10 mm/h以上的强降水存在严重低估。KuPR继承了热带测雨卫星(TRMM)测雨雷达(PR)对强降水的观测性能,但受频率限制对0.5 mm/h以下的弱降水探测能力有限。KaMS的整体降水强度分布与KaHS类似,但受高回波阈值限制,KaMS漏掉了大量的强降水样本,对强弱降水的观测性能均有限,故不适宜单独使用。DPR_MS的降水反演算法具有独立性,对强降水和弱降水结构的揭示能力都较强,其雨顶高度主要继承于KuPR的回波顶高度,并能够提供双频反演的粒子谱(DSD)廓线信息。2.喜马拉雅南坡地形降水特征在这一部分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GPM DPR数据来识别降水系统,然后通过ERA-interim的地表风数据来将降水系统分为5类:上坡类、下坡类、自东的绕流类、自西的绕流类、微风类。地表风的引入是为了指示喜马拉雅南坡不同的地形降水作用机制,其有效性在我们的结果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个例及统计分析,我们的结果表明,上坡类降水系统由“热泵效应”触发,其数量最多,多于下午出现在海拔适中的山坡区域。下坡类降水系统主要由夜间的山谷风所驱动。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山坡和山脚区域,其近地表粒子浓度低、粒子半径小、降水率小且雨顶高度低。两种绕流类降水系统主要受喜马拉雅山脉的物理隔绝作用驱动,其多于早晨或傍晚处在山坡和山脚的交界处。其中自东的绕流类由于其底层气体来自水汽充沛的孟加拉湾,其降水率大且雨顶高度高。微风类降水系统是由地表感热作用(或者加热或者冷却)导致的,其大多数于正午或者午夜出现在山坡区域。它的雨顶高度较高但地表降水率却相对较小。3.云生命史对中国东部降水影响我们是利用2016年5-9月的GPM DPR数据识别了中国东部区域的降水系统。然后,通过观测降水事件前后Himawari-8 10.4μm亮温的变化将降水系统分为叁种云生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消散阶段。研究表明,不同云生命阶段的降水系统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包括降水系统面积、对流比例、雨顶高度、云顶亮温等。发展阶段降水系统的对流比例最高,而消散阶段的降水面积最大。云的生命史同样影响了降水的垂直结构,各阶段降水云内的微物理特征不同,因此其降水粒子的特征各异。发展阶段降水粒子半径最大,但分布稀疏;成熟阶段降水粒子半径大、数浓度高;消散阶段降水粒子则半径小、分布稀疏。我们认为不同云生命阶段的降水结构特征各异与云内的水汽含量和气体垂直运动有关。4.风暴轴区域温带气旋降水通过使用GPM DPR和ERA-interim数据,我们统计研究了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温带气旋的降水结构特征。根据温带气旋所处生命阶段的不同,其被分为4类:发展气旋、成熟气旋、消散气旋和短期气旋。我们结果表明各类温带气旋都有着一个“逗号”雨带,且降水在气旋中心的东北方向最为频繁。温带气旋的独特结构促进了气旋东侧的降水发展,但却抑制了其西侧的降水发展。相较于局地季节平均,温带气旋东侧的降水有着更大更密的降水粒子、强度更强、雨顶高度更高;而温带气旋西侧的降水则恰好相反。研究认为这两个区域内不同的水汽含量和气体垂直运动导致了温带气旋对降水截然不同的影响。此外,不同生命阶段的温带气旋对降水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发展阶段影响最强、成熟阶段其次、消散阶段影响最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星载双频论文参考文献
[1].关振红,刘本东.星载双频降水雷达数据融合技术[J].电子世界.2019
[2].张奡祺.利用星载双频测雨雷达与静止卫星红外信号研究降水云结构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3].聂琳娟,张兵兵.利用星载GPS双频观测值确定SWARM卫星精密轨道[J].测绘地理信息.2018
[4].吴琼,仰美霖,窦芳丽,郭杨,安大伟.星载双频云雷达的云微物理参数反演算法研究[J].气象学报.2018
[5].卢美圻.GPM/DPR星载双频雷达探测降水的敏感性与差异性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6].赵宁,谈璐璐,张永胜,董臻,李景文.星载P波段SAR电离层效应的双频校正方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3
[7].吴琼,杨虎,商建,郭杨,尹红刚.星载双频测雨雷达航空校飞试验降水反演分析[J].气象学报.2013
[8].窦芳丽,卢乃锰,谷松岩.星载双频风场雷达热带气旋降雨区测风模拟[J].应用气象学报.2012
[9].陈润静,彭碧波,高凡,范城城.星载双频GPS二次周跳探测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
[10].赖育网,谷德峰,姚静,易东云.基于先验动力学轨道的星载双频GPS数据预处理[J].宇航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