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动脉化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吴茱萸热熨,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直肠癌术后,胃肠蠕动功能
区域动脉化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峰,徐静[1](2019)在《吴茱萸热熨联合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改善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吴茱萸热熨联合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改善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普外科收治的100例直肠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接受直肠癌术后常规西医治疗及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吴茱萸热熨足叁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其他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显着高于对照组82.0%(P=0.025)。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5天,治疗组腹胀分级评分与呕吐分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清胃动素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生长抑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组整体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茱萸热熨联合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能促进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有效缓解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状态,预防并发症,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震威[2](2019)在《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并碘油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胃底贲门癌的临床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胃癌发病率近年来有所降低,但其仍为世界第五大癌症,且其在肿瘤导致的相关死亡因素中位列第叁。早期的胃癌因临床症状较为隐匿而难以察觉,患者因不适去就诊时往往已处于肿瘤末期,失去外科手术机会,而常规的放化疗对于终末期患者效果不理想且副作用大,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因此我们想设计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针对胃底贲门癌患者肿瘤区域动脉进行化疗灌注并选用适当的栓塞剂进行栓塞,评价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并碘化油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胃底贲门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索其对晚期胃底贲门癌的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2012年2月至2018年10月,共收治30例晚期胃底贲门癌患者,每个月进行一次肿瘤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并碘油化疗栓塞治疗,每例患者治疗1~4次。完成每次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原发胃底贲门肿瘤30例,均成功完成介入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后完全缓解2例(6.7%),部分缓解22例(73.3%),稳定期3例(10.0%),疾病进展3例(10.0%)。术后总疾病控制率(DCR)为90.0%,总客观有效率ORR为80.0%。28例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术后均有改善,其中5例存在吞咽困难4级的患者结束介入术后均可经口进食,6例术前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术后均未再出现消化道出血。成功随访27例,截止最后随访日期,存活10例,存活时间2.2-80.0(21.5±24.2)个月,死亡17例。15例(55.6%)存活6个月以上,11例(40.7%)存活12个月以上,5例(18.5%)存活24个月以上。中位生存期12.0个月。17例死于肿瘤进展和肿瘤末期的机体衰竭。结论: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并碘化油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胃底贲门癌安全、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杨龙,刘大鹏,任宏,杜宁[3](2018)在《术中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区域缓释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术中动脉灌注化疗(IAIC)联合腹腔区域缓释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生存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于医院住院手术的12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试验组患者接受术中动脉灌注5-Fu 1 000 mg联合标准胃癌D2根治术,关腹前将缓释型5-Fu分散放置于瘤床及其淋巴回流区。对照组患者则行单纯标准胃癌D2根治术,腹腔内不涉及干预性处理。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方案的术后辅助化疗,随访周期为5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局部复发率、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局部复发率、肝脏转移率及腹腔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AIC联合腹腔区域缓释化疗能够减少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复发转移,使其生存获益,而且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8年28期)
蒋健强,李拥军,张卫华,于洪波[4](2018)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配合序贯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肠梗阻导管置入配合序贯区域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恶性肠梗阻患者4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组20例(对照组)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后序贯区域动脉内灌注化疗组(观察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最终肠梗阻导管拔除率及生存时间。结果:两组入院时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无患者拔管,观察组成功拔管5例(22.7%),两组间最终拔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配合序贯区域动脉内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肠梗阻,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最终拔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总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高超[5](2018)在《α干扰素联合早期肝动脉介入区域灌注化疗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早期区域灌注化疗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采用经导管动脉化栓塞(Tace)治疗与区域关注治疗者42例(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干扰素联合治疗者32例(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灌注化疗并进行为期两年的跟踪访问,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及灌注化疗不良反应有无差异。结果在术后的0-6个月内,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无显着差异(P>0.05);而术后7-12个月、13-24个月的术后复发率具有显着的差异,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灌注化疗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及肝功能异常,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早期区域灌注化疗可显着降低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风险,且不增加患者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06期)
高亚超,胡志,王卓[6](2017)在《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应用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第3位和第4位,据统计,全球每年的新发病人数近120万,而死亡人数达60万~([1-2])。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以每年4.2%的速度增长,而由于饮食结构及营养水平的差异,城市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3])。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治疗。本研究旨在将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本文来源于《结直肠肛门外科》期刊2017年06期)
官一平,罗强,谭文勇,李杰[7](2017)在《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镜手术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生长相关癌基因β及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PRAC)联合腹腔镜手术对Ⅱ、Ⅲ期结直肠癌(CRC)患者血清生长相关癌基因β蛋白(GROβ)及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Ⅱ、Ⅲ期CRC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分为腹腔镜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和联合组(PRAC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每组50例。另选取同期行开腹手术治疗的Ⅱ、Ⅲ期CRC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叁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血清GROβ及ANGPTL2蛋白表达水平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1)腹腔镜组和联合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5.46、3.47、56.15,均P<0.05)。(2)术后腹腔镜组和联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4.0%、12.0%,均低于对照组的3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1,P=0.04);但腹腔镜组和联合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77)。(3)与治疗前比较,叁组患者术后血清GROβ蛋白水平均升高,ANGPTL2水平均降低,治疗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间比较,联合组血清GROβ、ANGPTL2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腹腔镜组和对照组,且腹腔镜组上述指标也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联合组术后癌转移率和复发率分别为6.0%、4.0%,均低于腹腔镜组的22.0%、24.0%和对照组的28.0%、2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2、10.89,P=0.014、0.004);但腹腔镜组和对照组的癌转移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独腹腔镜手术,且对血清GROβ、ANGPTL2水平的降低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期刊2017年06期)
傅小星[8](2017)在《区域血管阻断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下肢骨肉瘤的近期疗效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骨肉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术前早期化疗是提高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方法;动脉灌注化疗因可以提高肿瘤区域的化疗药物浓度,所以其近年来在肝癌、宫颈癌和骨肉瘤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区域血管阻断动脉灌注化疗(Femoral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regional vascular Block,FAIC)与静脉化疗(Intravenous chemotherapy,IVC)在治疗下肢骨肉瘤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和评价两种方法造成其相互临床疗效差异的原因。方法:按照统一的标准纳入并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经肺部CT和X片检查无异常的未转移下肢骨肉瘤患者39例,分为FAIC组和IVC组。FAIC组中的21例采用顺铂(CDDP120mgm-2)股动脉灌注联合阿霉素(ADM90mgm-2)、异环磷酰胺(IFO2g m-2)静脉化疗;IVC组的18例全部采用(DDP120mgm-2,ADM90mgm-2,IFO2g m-2)静脉化疗。评价:(1)评价FAIC组和IVC组经顺铂给药后8h、72h患者下肢疼痛减轻、膝关节活动度改善和瘤体所在部位周径缩小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在骨肉瘤瘤边界清晰度、水肿消退及影像学指标的改变情况;(2)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碱性磷酸酶(ALP)改变、保肢手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比较化疗后两组肿瘤细胞坏死率之间的差异;(3)评价两组患者化疗后2年内无病生存率及2年内总生存率的差别,评价两组常见的并发症;(4)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区域血管阻断动脉灌注化疗的血浆顺铂浓度。结果:(1)化疗后8h、72h,FAIC组患者疼痛缓解分别为:3.47±0.67分、4.81±1.40分,IVC组分别0.94±0.31分,1.83±0.68分,P8h<0.01,P72h<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后8h、72h增加的关节活动分别为20.95°±10.44°(FAIC)vs 6.33°±3.12°(IVC),28.33°±12.97°(FAIC)vs 10.50°±7.27°(IVC),P8h<0.01,P72h<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AIC组化疗后8h、72h瘤体最大周径减少2.11±0.74cm,2.54±0.86,IVC组分别减少0.71±0.24cm,0.84±0.33cm,P8h<0.01,P72h<0.01,两组间差异明显。(2)与IVC组对比,FAIC组化疗后瘤体边界钙化增加、水肿减退、体积缩小,其P值分别为0.023、0.025、0.035、0.025;FAIC组化疗后碱性磷酸酶(ALP)下降113.27±93.52 U/L,IVC组ALP下降65.62±45.36U/L,P=0.015;FAIC组保肢手术中的出血量为250.00±56.40ml,IVC组413.63±205.04ml,P=0.036。(3)化疗后FAIC组瘤体组织化疗反应良好率占(肿瘤细胞坏死率>90%)66.67%(14/21);IVC组为55.56%(10/18);切片行TUNEL染色可见:FAIC组骨肉瘤细胞可呈大片状坏死,IVC组细胞呈均匀的点状坏死。(4)FAIC组和IVC组患者的2年内总保肢成功率分别为90.47%和78.91%;FAIC组和IVC组2年内无病生存期比例分别为70.58%和64.28%,P=0.628;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23%,78.57%,p=1.000;不良反应方面:FAIC组和IVC组患者均可发生的一过性呕心、呕吐、感冒等,发生率为33%(FAIC组,7/21)和38.8%(IVC组,7/18);两组发生肾损害、骨髓抑制和白细胞降低的概率为23.8%(FAIC组)和27.7%(IVC组)。(5)本研究成功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模型(HPLC),测得FAIC组和IVC组最大血浆顺铂浓度分别为29.13ug/ml,4.86ug/ml;血浆顺铂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65.4h和60.1h;而且总AUC0-72h为62.8±7.78 ug ml-1*h(FAIC),53.61±15.01ug ml-1*h(IVC),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血管阻断动脉灌注化疗(FAIC)比静脉化疗(IVC)有更好近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表现,提高了骨肉瘤的保肢成功率,而且使骨肉瘤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近期生存率更高,该结果可能与FAIC提高了骨肉瘤细胞的顺铂暴露有关。(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元轲[9](2016)在《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对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对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16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实施直肠癌根治术,同时对照组患者术后辅以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患者术中行单侧或双侧髂内动脉化疗泵植入术,术后行区域靶向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及治疗后第1年、第2年、第3年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3年内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2、3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33±4)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27±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51,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采用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能改善预后,提升患者治疗后3年内生存率,且局部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远处转移率均较低,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6年10期)
刘德华,魏宏,王少雷,马思平,赵国华[10](2016)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应用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Ⅲ期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前行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HRAIC)对癌细胞复发、转移及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介入病区收治的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57例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77例和对照组80例。研究组术前行HRAIC新辅助化疗,7 d后行根治术,术后行FOLFOX4-6全身化疗;对照组直接进行根治术及化疗;比较2组治疗结束后肿瘤标志物、术后随访期间癌细胞转移或复发时间、转移率、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结果研究组治疗结束后6个月CEA、CA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3.4±5.5)μg/L vs.(20.7±7.2)μg/L,(30.5±9.5)U/ml vs.(37.2±12.1)U/ml,t=7.155,P<0.01;t=3.867,P<0.01]。研究组随访期内肿瘤转移或复发时间长于对照组[(29.1±6.5)月vs.(24.4±6.1)月,t=2.169,P=0.041],肝转移发生率和总转移率低于对照组(9.1%vs.21.3%,11.7%vs.23.8%,x~2=4.479、3.895,P=0.034)。研究组治疗结束后3年、4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87.0%vs.78.8%,83.1%vs.73.8%,x~2=1.881、2.029,P=0.170、0.154);研究组累积无瘤生存率与累积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86.5%vs.64.1%,82.4%vs.66.3%,x~2=159.130、84.336,P均<0.01)。结论Ⅲ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前采用HRAIC治疗可显着降低术后肿瘤载荷与肝转移发生率,延长转移或复发时间,并表现出改善术后生存率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区域动脉化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和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胃癌发病率近年来有所降低,但其仍为世界第五大癌症,且其在肿瘤导致的相关死亡因素中位列第叁。早期的胃癌因临床症状较为隐匿而难以察觉,患者因不适去就诊时往往已处于肿瘤末期,失去外科手术机会,而常规的放化疗对于终末期患者效果不理想且副作用大,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因此我们想设计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针对胃底贲门癌患者肿瘤区域动脉进行化疗灌注并选用适当的栓塞剂进行栓塞,评价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并碘化油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胃底贲门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索其对晚期胃底贲门癌的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2012年2月至2018年10月,共收治30例晚期胃底贲门癌患者,每个月进行一次肿瘤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并碘油化疗栓塞治疗,每例患者治疗1~4次。完成每次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原发胃底贲门肿瘤30例,均成功完成介入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后完全缓解2例(6.7%),部分缓解22例(73.3%),稳定期3例(10.0%),疾病进展3例(10.0%)。术后总疾病控制率(DCR)为90.0%,总客观有效率ORR为80.0%。28例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术后均有改善,其中5例存在吞咽困难4级的患者结束介入术后均可经口进食,6例术前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术后均未再出现消化道出血。成功随访27例,截止最后随访日期,存活10例,存活时间2.2-80.0(21.5±24.2)个月,死亡17例。15例(55.6%)存活6个月以上,11例(40.7%)存活12个月以上,5例(18.5%)存活24个月以上。中位生存期12.0个月。17例死于肿瘤进展和肿瘤末期的机体衰竭。结论: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并碘化油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胃底贲门癌安全、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动脉化疗论文参考文献
[1].王峰,徐静.吴茱萸热熨联合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改善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效果[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刘震威.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并碘油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胃底贲门癌的临床疗效评价[D].郑州大学.2019
[3].杨龙,刘大鹏,任宏,杜宁.术中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区域缓释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
[4].蒋健强,李拥军,张卫华,于洪波.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配合序贯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5].高超.α干扰素联合早期肝动脉介入区域灌注化疗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6].高亚超,胡志,王卓.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应用体会[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7
[7].官一平,罗强,谭文勇,李杰.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镜手术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生长相关癌基因β及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表达的影响[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7
[8].傅小星.区域血管阻断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下肢骨肉瘤的近期疗效及疗效分析[D].南昌大学.2017
[9].王元轲.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对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
[10].刘德华,魏宏,王少雷,马思平,赵国华.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应用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6
标签:吴茱萸热熨; 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 直肠癌术后; 胃肠蠕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