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变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邻甲氧基苯胺,导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电合成行为
电变色论文文献综述
高亚盟[1](2016)在《基于聚邻甲氧基苯胺导电共聚物的电化学合成及其电变色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邻甲氧基苯胺具有易合成、价格便宜、好的环境稳定性和较好的导电性等特点,其应用也很广泛:如传感器、电变色显示器、纳米材料和电催化等,特别是在电致变色材料方面,显示出较快的响应时间,高效的着色效率和明显的光学对比度,较好的稳定性等特点,因此,聚邻甲氧基苯胺一直是导电聚合物中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以邻甲氧基苯胺为中心合成了聚邻甲氧基苯胺、邻甲氧基苯胺与邻氯苯胺共聚物、邻甲氧基苯胺与邻氨基苯甲酸共聚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下的邻甲氧基苯胺与邻氯苯胺共聚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下的邻甲氧基苯胺与邻氨基苯甲酸共聚物及邻甲氧基苯胺、邻氨基苯甲酸与苯胺的叁元共聚物,并探究其电变色性,发现可以通过调整聚合过程的参数(聚合电位、单体浓度)、共聚和改变反应介质来对聚合物进行改性。(1)采用恒电位电解法制备的聚邻甲氧基苯胺的结构、表面形貌、导电性、电化学活性和电变色行为与电化学聚合的电极电位有密切的联系。在Pt电极上,选择不同的电位(650mV、750mV和800mV)电化学聚合邻甲氧基苯胺,利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SEM、激光拉曼光谱法和XRD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750mV下电化学聚合的聚邻甲氧基苯胺PtPOA750表面形貌呈颗粒状且较为粗糙,导电性较差。以ITO导电玻璃为底电极,在650mV、750mV 和 800mV下电合成的聚邻甲氧基苯胺(POA650、POA750和POA800)均有较好的电变色性能,而POA650的电变色速率最快,这与POA650有序排列的链结构有关,结合XRD中POA650聚合物具有较大的晶面距离,进一步证实聚合物膜中有序排列的晶体结构更有利于氧化还原过程中离子的交换及电解质阴离子的扩散。(2)在线紫外一可见光谱研究ITO导电玻璃电极上邻甲氧基苯胺分别与邻氯苯胺及邻氨基苯甲酸的电化学共聚,利用SEM、FTIR进行表征,发现均有共聚物的产生。750mV下,20mM邻甲氧基苯胺和不同浓度的邻氯苯胺均能发生共聚,且二者共聚的速率明显比两种单体各自均聚的速率快,同时沉积在ITO导电玻璃上的共聚物的电变色性能均明显改善,其中邻甲氧基苯胺和邻氯苯胺浓度分别为20mM和80mM时制得的CP2080共聚膜的电变色性能最好。同样实验结果表明,750mV下20mM邻甲氧基苯胺和不同浓度的邻氨基苯甲酸在ITO导电玻璃上亦能发生电化学共聚,且者共聚的最佳浓度为邻甲氧基苯胺和邻氯苯胺浓度分别为20mM和80mM,制得的共聚物CPA2080的电变色性能最好,并且比CP2080共聚物的电变色性能好,这与电氧化过程中邻氨基苯甲酸中-COOH的自掺杂现象有关。同时邻甲氧基苯胺与邻氨基苯甲酸的共聚物高电位下不易降解更稳定,这是由邻氨基苯甲酸的-COO-基团和阳离子基团的氮原子之间的存在较强的静电作用引起的。(3)探究了表面活性剂SDS在单体聚合过程的作用及SDS对形成的聚合物的性质及结构产生的影响。利用在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技术跟踪了SDS存在下,聚邻甲氧基苯胺、聚邻氯苯胺、聚邻氨基苯甲酸、邻甲氧基苯胺和邻氯苯胺共聚物及邻甲氧基苯胺和邻氨基苯甲酸共聚物的聚合过程,发现SDS在聚合过程中起到了增溶作用,使单体的局部浓度提高,加快了单体之间的聚合速率。利用SEM表征了SDS存在下所得聚合物的形貌,并与无SDS的环境下制得的聚合物相比,发现形貌明显不同,前者更粗糙。同时在含SDS环境下所得的共聚物在高电位下不易降解,而且电变色性明显改善,说明SDS存在下形成了掺杂DS-共聚物,聚合物的结构得到改善,对电极具有较强的吸附力。(4)初步探究邻甲氧基苯胺、邻氨基苯甲酸和苯胺叁元共聚体系。在邻甲氧基苯胺和邻氨基苯甲酸共聚体系基础上引入不同浓度的苯胺进行聚合,利用在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技术和SEM证实邻甲氧基苯胺、邻氨基苯甲酸与苯胺在ITO导电玻璃上形成了叁元共聚物,且苯胺的加入会加快聚合速率。同时实验结果表明在叁聚体系中存在一个最佳的苯胺浓度值,使得邻甲氧基苯胺、邻氨基苯甲酸和苯胺叁元共聚物的电变色性质最好。(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谢方艳,陈翠莲,孟辉,沈培康[2](2006)在《纳米晶体叁氧化钨的电变色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一种结合泡沫形成和热处理技术制备纳米晶体叁氧化钨的新方法。经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WO3的结构和表面形貌的表征证实,WO3呈正交结构,并形成由30~40 nm的纳米颗粒组成的晶体簇。以浸涂的方法将WO3修饰在ITO导电玻璃上制备成电极,电化学测量表明由该方法制备的WO3具有很好的电变色可逆性和很快的响应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魏小兰,沈培康[3](2004)在《稳定WO_3乳液的制备及其电变色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两亲高分子化合物的存在下,于水溶液中合成了稳定的WO3颗粒悬浮乳液,颗粒分布在100~230nm范围内。乳液放置数月不会发生沉降。SEM表征结果表明,由此乳液形成的薄膜的表面呈多孔颗粒状。电变色性能测试表明薄膜的变色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在扫描速度为100mV/s时,薄膜第一次循环的还原电量QR为10.8mC·cm-2,氧化电量QO为10.3mC·cm-2,电量损失率仅为5%,着色效率(CE)为69.8cm2/C。现场计时电流实验表明,薄膜具有很快的电变色速度。(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04年06期)
王海红,赵崇军,严曼明,江志裕[4](2002)在《氧化铑变色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变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 -凝胶方法制备了氧化铑电致变色薄膜 .通过施加阴极或阳极电位 ,薄膜在碱性电解液中呈现从亮黄 (还原态 )到深绿 (氧化态 )的可逆颜色变化 ,而且可达到上千次循环而性能不变 .采用XRD ,SEM ,TG ,DTA ,UV V ,FTIR和循环伏安等技术对薄膜的晶态、形貌、热处理过程和电变色过程进行了研究 .得出 10 0℃处理的膜内含有一定量的结晶水 ,其性能最好 .对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如 :着色效率、响应时间及循环寿命、开路记忆等进行了测试 ,并讨论了氧化铑薄膜电变色的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2年07期)
黄士勇,曲风钦,苗晔,孟兆坤,辛志荣[5](2001)在《WO_3电变色材料的氢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固态电变色器件制作工艺复杂 ,氢化 (或锂化 )工艺是制备WO3电变色器件的关键技术。本文主要论述氢化工艺的制备方法、工艺过程及实验结果等。(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01年04期)
王荣,吴霞琴,黄春琴,郭晓明,章宗穰[6](2001)在《普鲁士蓝修饰膜及其复合膜电变色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制备普鲁士蓝修饰膜及其复合膜的基础上 ,利用循环伏安、原位可见吸收光谱对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普鲁士蓝修饰膜及其复合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优良的电变色性能 ,有望在电显色器件中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1期)
王荣,曹晓卫,黄春琴,郭晓明,王桂华[7](2001)在《复合铁氰化合物电变色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普鲁士蓝(PB)膜修饰电极因具有独特的电致变色及可逆的氧化还原行为,使其有望应用作叁色显示的电色器件和应用于电催化和光谱电化学研究。1978年以来的二十年间已相继制备出一系列的普鲁士蓝膜和相关配合物(K_xM_yFe(CN)_6,其中 M=Fe、Cu、Ru、V、Pd、Co、Ni 等)修饰电极。这些物质虽属于同一类化合物,但其性质却随过渡金属离子的不同而异,并呈现不同的电变色行为。本文在对单一普鲁士蓝膜修饰电极的研究基础上,制备了稳定的普鲁士蓝和铁氰化铜复合膜修饰电极,并从原位光谱电化学测量的结果讨论了其电变色行为。(本文来源于《光谱仪器与分析》期刊2001年01期)
王忠春,胡行方[8](1999)在《水相溶胶-凝胶法制备电变色TiO_2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相solgel 法制备了TiO2 薄膜, 以TG、DTA、FTIR、XRD和SEM 等方法研究了成膜过程中薄膜的结构变化.经350~450℃处理的薄膜为锐钛矿相结构,[204] 择优取向.经一次旋涂所得的薄膜在150℃处理1 h 后, 厚度为50 nm ;在循环伏安特性测试中, 其注入/抽出电荷容量分别为4.78 、2 .52 mC/cm2.薄膜表现出较弱的阴极着色效应, 可望在电色器件中用作对电极层.(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1999年05期)
王忠春,胡行方[9](1998)在《WO_3薄膜的动态电变色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H2WO4和H2O2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地制备了WO3电色薄膜.经150℃处理的薄膜在循环伏安条件下的动态着色、消色效率分别为100、86cm2/C(第10个循环),在633um处δT达50%以上.经350℃处理的薄膜稳定性大大提高了,但其变色幅度却较小.采用恒电量法(10mC/cm2)对薄膜进行电化学循环测定表明,薄膜的可逆性及循环寿命相对于循环伏安法大大提高,这是因为此法避免了对表面层的过度注入.(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1998年06期)
吴永刚,吴广明,倪星元,周箴[10](1998)在《氧化镍薄膜的结构与电变色性能的热处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电子束蒸发NiO粉末的方法在ITO导电玻璃上制备电变色氧化镍薄膜,并将薄膜置于200-500℃的空气环境中进行1h热处理.用XRD分析了薄膜的结构,电化学方法测试了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发现热处理对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较小,而对薄膜的致色效率及致色与消色态(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8年01期)
电变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报道了一种结合泡沫形成和热处理技术制备纳米晶体叁氧化钨的新方法。经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WO3的结构和表面形貌的表征证实,WO3呈正交结构,并形成由30~40 nm的纳米颗粒组成的晶体簇。以浸涂的方法将WO3修饰在ITO导电玻璃上制备成电极,电化学测量表明由该方法制备的WO3具有很好的电变色可逆性和很快的响应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变色论文参考文献
[1].高亚盟.基于聚邻甲氧基苯胺导电共聚物的电化学合成及其电变色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谢方艳,陈翠莲,孟辉,沈培康.纳米晶体叁氧化钨的电变色研究(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魏小兰,沈培康.稳定WO_3乳液的制备及其电变色性能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4
[4].王海红,赵崇军,严曼明,江志裕.氧化铑变色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变色研究[J].化学学报.2002
[5].黄士勇,曲风钦,苗晔,孟兆坤,辛志荣.WO_3电变色材料的氢化技术研究[J].功能材料.2001
[6].王荣,吴霞琴,黄春琴,郭晓明,章宗穰.普鲁士蓝修饰膜及其复合膜电变色性能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7].王荣,曹晓卫,黄春琴,郭晓明,王桂华.复合铁氰化合物电变色膜的研究[J].光谱仪器与分析.2001
[8].王忠春,胡行方.水相溶胶-凝胶法制备电变色TiO_2薄膜[J].材料研究学报.1999
[9].王忠春,胡行方.WO_3薄膜的动态电变色特性[J].无机材料学报.1998
[10].吴永刚,吴广明,倪星元,周箴.氧化镍薄膜的结构与电变色性能的热处理效应[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