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迹效应论文-刘眯眯

印迹效应论文-刘眯眯

导读:本文包含了印迹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活性材料,离子印迹,重金属离子,卤素离子

印迹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眯眯[1](2019)在《离子印迹和孔径效应电活性复合膜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分离锌、氯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控离子交换技术(ESIX)是通过调节电活性离子交换材料(EIXMs)的氧化/还原状态来控制溶液中离子的吸收/释放。虽然EIXMs已应用于分离废水中的离子,但是其选择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开发具有选择性新型的电活性材料是我们当前研究领域的重点。本论文利用离子印迹技术制备具有选择性的电活性材料和利用纳米材料的孔径效应来提高对目标离子的选择性。基于这两点,制备了具有选择性的杂化复合膜用于电控分离废水中锌离子和氯离子。锌离子虽然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如果含量超过标准限度时,就可成为有毒的致癌物质。针对废水中锌离子的分离,本研究巧妙地采用单极脉冲方法(UPEP)在导电基体碳布上制备了锌离子印迹8-羟基喹啉/聚吡咯(8-HQ/PPy)复合膜。在制备过程中,通过电压振荡原位去除复合膜中的锌离子。基于ESIX技术,离子印迹复合膜可以从水溶液中选择性分离锌离子。利用离子印迹复合膜对锌离子的特异性识别这一特点,对锌离子吸附动力学进行了批量实验的研究。研究表明,Zn~(2+)-8-HQ/PPy复合膜在不同电压下吸附同一浓度锌离子的动力学数据与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有较好的吻合。当吸附电压和锌离子的初始浓度分别是-1.2 V和25 ppm时,Zn~(2+)-8-HQ/PPy复合膜对锌离子的离子交换量可达145.6 mg g~(-1)。此外,印迹复合膜对Zn~(2+)与Co~(2+)和Ni~(2+)的分离因子(α)分别是2.6和2.3,这是由于Zn~(2+)-8-HQ/PPy复合膜对锌离子特定的识别所引起的。因此,由上述方法制备的印迹复合膜有望用于对目标离子的分离。由于高氯废水无节制的排放,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针对氯离子的去除,本研究利用浸泡法制备了PPy-Cl复合UIO-66纳米电活性材料(UIO-66~PPy-Cl),并将其作为膜电极分别考察了该复合膜电极的电化学活性和离子交换性能以及对水溶液中的卤素氯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表明,基于UIO-66本身的孔道特性和金属位点与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得UIO-66~PPy-Cl膜电极对氯离子有良好的离子交换行为。在一定的电流下,UIO-66~PPy-Cl复合膜对初始浓度分别为50 ppm和100 ppm氯离子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说明了膜电极对氯离子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同时,在含有氯离子和碘离子的混合溶液中,UIO-66~PPy-Cl复合膜对氯离子有较好的选择性,其分配系数分别是4.6 L g~(-1)和1.0 L g~(-1)。因此,该复合膜在氯离子的去除方面有望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治宇,李杰,左乔,高颖,徐永君[2](2016)在《妊娠期接触糖皮质激素对子代大鼠心肌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的蛋白激酶1表达和心脏功能的印迹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妊娠期暴露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对子代大鼠心脏功能的印迹效应,探索GCs对子代心肌保护性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妊娠后期GCs暴露大鼠模型,通过2,3,5-氯化叁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子代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梗死程度;实时定量PCR检测心肌保护因子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的蛋白激酶1(Sgk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受体2(Crhr2)、CRH家族肽urocortin(Ucn)和Ucn2等基因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SGK1蛋白的表达;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确定Sgk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结果妊娠期GCs暴露大鼠子代出生时和成年后体质量减轻(P<0.01),子代雄性大鼠心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下降(P<0.01);SGK1的mRNA和蛋白在子代雄性大鼠心肌中的表达降低(P<0.01或P<0.05);Ucn和Ucn2在子代雌性大鼠心肌中的表达下降(P<0.05);Sgk1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多个CpG岛,且近端CpG岛的甲基化水平在妊娠期GCs暴露的子代雄性大鼠心肌中升高(P<0.01)。结论妊娠期GCs暴露可能通过下调心肌保护因子SGK1的表达对子代雄性大鼠心肌功能产生印迹效应,而Sgk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高甲基化改变可能是介导GCs对Sgk1的印迹效应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匡全[3](2016)在《水稻胚乳发育早期印迹基因的验证与OsFIE2印迹效应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小麦和玉米并称为世界叁大粮食作物。目前,人们对水稻的品质和产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主要取决于胚乳的发育状况。胚乳是人类食物的最主要的来源,研究水稻胚乳的发育机理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改善稻米的品质,并为解决粮食危机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水稻胚乳的早期发育在胚乳的整个发育过程中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但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水稻的胚乳发育从双受精开始,一个精细胞核和中央细胞的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初生胚乳核经过不断的有丝分裂产生很多游离胚乳核,在合胞体内沿着胚囊壁分布。发育到一定阶段,游离核胚乳开始细胞化,细胞化完成后,胚乳再进入分化和成熟阶段。水稻从双受精到细胞化完成大概需要4天的时间,这个发育阶段包含受精后叁核融合、初生胚乳核启动分裂、细胞化启动以及细胞化完成等多个重要的发育事态。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很多重要基因表达的启动和关闭等生理生化活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印迹基因的活动。从双受精过程可知,水稻胚乳是叁倍体,其基因组有两个拷贝来自母本的染色体组,有一个拷贝来源于父本的染色体组。胚乳中很多基因的父本母本等位基因并不是均等表达,有的基因只有父本等位基因表达,母本等位基因不转录;有的基因只有母本的等位基因表达,父本等位基因不表达;还有的基因以一方等位基因表达为主,另一方只有微弱的表达,这种表观遗传现象称为基因印迹。胚乳中印迹基因的差异性表达,能恰到好处地调节激素和营养等在胚和胚乳中的分配,并将各种资源精确传递到子代。印迹基因对调节水稻胚和胚乳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印迹基因如果突变或者表达异常,会引起发育紊乱,造成胚或胚乳的败育和籽粒的绝收。与水稻胚乳发育关系最为密切的基因是OsFIE1、OsFIE2、 OsEMF2a、OsEMF2b、OsCLF、OsiEZ1等六个PcG基因,这六个PcG基因的表达产物构成PRC2多梳蛋白复合体,通过介导组蛋白H3的第27位赖氨酸上叁甲基化(H3K27me3)的形成,对染色质的相关靶基因进行一系列表观遗传修饰,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决定细胞命运,进而调控水稻生殖器官的形态建成和胚乳发育等一系列行为。在本研究中我们重点验证了水稻胚乳早期发育过程中上述六个PcG基因的表达模式,探讨了OsFIE2可能的印迹效应,以期对水稻胚乳发育过程中的印迹基因的特点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认识。主要结果如下:1.要研究水稻早期胚乳发育的相关基因的活动情况,就必须分离出纯净无污染的水稻早期游离核胚乳,并提取这些胚乳的微量RNA用于印迹基因分析和筛选等后续实验。因胚乳发育早期材料的特殊性,这项分离技术一直有着很大的难度。我们经过反复的试验,创制了一个能精确有效的分离授粉后24h和48h的早期胚乳的可靠的分离技术——微吸管收集游离核胚乳技术。经过RT-PCR及SNP等多种技术的检验,该方法得到的胚乳有很高的纯度,可以广泛使用于在作物中筛选印迹基因和鉴定胚乳特异表达基因。2.在前人对PcG基因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使用该技术在授粉后1~15天的胚乳中,重新分析了这6个PcG基因父母本等位基因的表达模式。其中有些基因已被前人确定为非印迹基因,其父母本等位基因都表达。但是我们的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在胚乳发育早期都是单亲表达的印迹基因,表明早期胚乳发育阶段是鉴定印迹基因必不可少的最佳时期。3. 发现父母本等位基因的表达模式是随着胚乳发育进程发生动态变化的,在水稻授粉后的前叁天的表达模式变化最为剧烈。暗示印迹基因在此期间可能有重要发育调控作用。4.发现同一基因不同转录本的父母本等位基因表达模式不相同。同时呈现印迹基因和非印迹基因的表达模式,为印迹基因的判定提出了新的问题。5.发现换用不同的亲本材料做杂交,以及交换父母本的位置做正反交明显影响父母本等位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着某些印迹基因的强势表达亲本,为解释杂交后代表型提供了新的思路。6.测试了在胚乳发育期间外加物理或化学逆境胁迫条件印迹基因父母本的表达模式,发现胁迫生长条件可影响水稻发育,但一般不影响印迹基因表达模式。7.为了探索PcG基因的印迹效应,与中科院北京植物所合作,创制了8个Zh11的OsFIE2候选点突变体,筛选到一个在第6内含子最后一个碱基上产生点突变的杂合植株。这个点突变破坏了内含子的"GT-AG"剪接规则,导致OsFIE2整个第6内含子的215bp在mRNA成熟加工时不被剪切,突变的OsFIE2在蛋白质的翻译时遇到翻译终止子,导致翻译提前终止,不能翻译出正常的OsFIE2蛋白质,可能无法与其它PcG蛋白结合形成有功能的PRC2多梳蛋白复合体。发现该突变体对水稻胚乳和子房的正常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纯合的突变体种子不能产生。8.与Zh11野生型相比,杂合的突变体在自交结实时,可产生正常型、滞后型和败育型叁类子房:部分胚乳和子房的发育正常,部分胚乳不发育并且子房完全败育,部分胚乳和子房的发育严重滞后。9. OsFIE2的Zh11杂合突变体与中花野生型(或9311野生型,或日本晴的OsFIE2过表达植株)正反杂交时,可以产生正常型和发育滞后型两类子房。自交和杂交产生的几种类型的子房符合孟德尔独立分离定律。10.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和比较各类子房的内部结构,发现2dap之前的滞后型小胚乳一直滞留在2核时期的初生胚乳核阶段,不能向前继续发育。通过分析OsFIE2杂合突变体与野生型Zh11或9311正反交实验,正常野生型的OsFIE2等位基因在ldap以前不表达,而另一个OsFIE2等位基因虽然表达,但由于突变不能形成正常的蛋白质,难与其它PcG基因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有功能的PRC2复合体而发挥作用,直到另一方正常野生型OsFIE2等位基因开始表达,胚乳核才重新启动分裂,继续向前发育。11. OsFIE2的印迹效应主要体现在阻断初生胚乳核向前持续分裂,并间接地推迟胚乳细胞化的起始和细胞化结束等进程,影响胚乳的后续发育。(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6-04-15)

赵雪茹[4](2016)在《纳米效应增强型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集分子印迹聚合物、传感器和电化学叁大性能于一身,因其识别元件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所具有特异性、稳定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本实验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和RAFT印迹技术,分别制备出金纳米粒子修饰的功能化石墨烯分子印迹聚合物杂化材料,该杂化材料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目标分子,从而实现食品中的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和莱克多巴胺的高灵敏度检测。(1)本文首先采用水热还原法制备了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Fe_3O_4@RGO),再通过不同方法合成了金纳米粒子修饰的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Au@Fe_3O_4@RGO).通过表征测试分析获得电化学响应信号最强的Au@Fe_3O_4@RGO复合材料。并且针对Au@Fe_3O_4@RGO复合材料的制备进行条件优化,最终确定Fe_3O_4@RGO制备时的有机溶剂匕 匕VEG:VDEG=11,氯金酸的用量为200 μL。(2)以Au@Fe_3O_4@RGO为载体,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为目标分子,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Au@Fe_3O_4@RGO表面制备了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分子印迹聚合物薄膜(Au@Fe_3O_4@RGO-MIP),选择Au@Fe_3O_4@RGO-MIP作为敏感材料,采用滴涂法在玻碳电极上制备出相应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利用循环伏安、电化学阻抗谱和差分脉冲等电化学分析方法,对Au@Fe_3O_4@RGO-MIP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进行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对水环境中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的响应平衡时间为6 min,最低检测限为3.049×10-10mol/L(S/N=3).(3)以Au@Fe_3O_4@RGO为载体,莱克多巴胺为目标分子,采用RAFT分子印迹技术在其表面制备了莱克多巴胺分子印迹聚合物杂化材料[Au@Fe_3O_4@RGO-MIP(RAFT)],再以该分子印迹聚合物为基底构建相应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研究结果表明:该传感器优于传统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对模板分子莱克多巴胺具有高灵敏度、选择性和识别性,该传感器在PBS溶液中的检测电位为0.5 V,响应平衡时间为7 min,最低检测限可达到1.745×10-umol/L(S/N=3),RAF T聚合进一步提高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6-01-01)

余峰玲[5](2014)在《妊娠期孕鼠接触SEB对子代成年大鼠T细胞的印迹效应及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既是一种毒素性物质,又是一种超抗原。SEB作为一种肠毒素少量进入人体内即可导致严重的疾病,作为一种超抗原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中大量T细胞活化增殖。SEB进入机体后,初期可激活Vβ8+T细胞并诱发大量增殖,继而过度增殖的细胞发生凋亡导致克隆清除,而出现中枢或外周耐受。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妊娠期孕鼠接触SEB导致子代新生鼠T细胞亚群比例的改变,表明妊娠期孕鼠接触SEB已在新生儿期对子代鼠细胞免疫产生影响,那么这种改变是否可保留至成年期形成印迹效应,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因此,我们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研究妊娠期孕鼠接触SEB对子代成年大鼠胸腺、脾脏和血液中CD4/CD8T细胞及Vβ8.2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妊娠期孕鼠接触SEB对子代成年大鼠体外培养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应答的影响;研究子代成年大鼠细胞免疫对再次接受SEB刺激的免疫应答反应;研究子代成年大鼠外周血中IFN-γ及IL-4的水平及脾脏淋巴细胞中IFN-γ及IL-4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其研究结果将为妊娠期接触SEB对子代细胞免疫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也为探讨一些胎源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用清洁级成年SD大鼠,交配及确定受孕后,孕鼠饲养至妊娠16天随机分组,实验组(SEB组)孕鼠通过尾静脉注射15μg SEB,同时设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PBS(磷酸盐缓冲液),继续饲养孕鼠至自然分娩,让子代新生鼠生长至成年时期,即获得子代成年大鼠。2.取子代成年大鼠胸腺、脾脏及外周血,制备单细胞悬液,荧光抗体(CD3FITC、CD8PE、CD4APC)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3.取子代成年大鼠的胸腺及外周血,制备单细胞悬液,荧光抗体(Vβ8.2FITC、CD8PE、CD3APC)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Vβ8.2T细胞。4.再次给予子代成年大鼠静脉注射SEB,同时设立同窝子代大鼠注射SEB作为对照组,5天后获取其胸腺、脾脏及外周血,分离其淋巴细胞,荧光抗体(CD3FITC、CD8PE、CD4APC)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5.再次给予子代成年大鼠静脉注射SEB,同时设立同窝的子代大鼠作为对照组,5天后取其胸腺及外周血,分离其淋巴细胞,染色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Vβ8.2T细胞。6.无菌条件下取出子代成年大鼠的脾脏,分离淋巴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分别给予ConA及SEB连续刺激3天,每天取出培养的细胞检测其增殖指数及其T细胞亚群。7.获取子代成年大鼠的血浆,ELISA检测IFN-γ及IL-4的水平。8.获取子代成年大鼠的脾脏,通过MeDIP-qPCR检测IL-4及IFN-γ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结果:1.孕鼠接触SEB对子代成年大鼠细胞免疫的影响(1)妊娠期接触SEB对子代成年大鼠胸腺、脾脏及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影响:SEB组子代成年雌雄性大鼠胸腺、脾脏及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的比例较PBS组明显增加,而CD4CD8+T细胞的比例较PBS组明显减少;(2)妊娠期接触SEB对子代成年大鼠胸腺及外周血Vβ8.2T细胞的影响:妊娠期接触SEB可明显减少子代成年雌雄性大鼠胸腺及外周血中Vβ8.2T细胞的比例。2.再次注射SEB对妊娠期已接触SEB孕鼠的子代成年大鼠CD4/CD8T细胞的影响妊娠期已接触SEB的子代成年雌雄性大鼠,与同窝对照组比较,再次接触SEB时可明显减少胸腺中CD4+CD8T细胞的比例,而增加CD4CD8+T细胞的比例;在子代成年雌雄性大鼠脾脏及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表现出与胸腺中相类似的变化。3.再次注射SEB对妊娠期已接触SEB的子代成年大鼠Vβ8.2T细胞的影响妊娠期已接触SEB的子代成年雌雄性大鼠,再次注射SEB时对胸腺中Vβ8.2T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但外周血中Vβ8.2T细胞的比例却较同窝对照组明显增加。4.SEB刺激对体外培养的子代成年大鼠脾细胞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刺激时间增加体外培养的子代成年大鼠脾细胞的增殖能力逐渐增强,而且SEB组的子代成年雌雄性大鼠脾细胞接受SEB的刺激能力较ConA组弱;检测T细胞亚群发现,给予SEB刺激时SEB组培养的脾细胞中CD4+CD8T细胞的比例较ConA组减弱,但对CD4CD8+T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影响。5.妊娠期孕鼠接触SEB对子代成年大鼠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影响ELISA检测结果发现SEB组子代成年大鼠外周血中IFN-γ及IL-4的水平分别较PBS组明显增加;在成年期再次给予SEB刺激后,其(PBS+SEB,SEB+SEB)IFN-γ及IL-4水平均较各自对照组(PBS+PBS,SEB+PBS)明显减少。6.妊娠期孕鼠接触SEB对子代成年大鼠DNA甲基化的影响实验发现SEB组子代成年大鼠脾脏中IFN-γ及IL-4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均较PBS组明显减少。结论:1.妊娠期接触SEB改变了子代成年大鼠中枢及外周中CD4/CD8T细胞及Vβ8.2T细胞的比例;2.妊娠期接触SEB改变子代成年大鼠CD4/CD8T细胞及Vβ8.2T细胞对再次SEB刺激的免疫应答反应;3.妊娠期接触SEB减弱子代成年大鼠脾淋巴细胞体外的增殖能力,增殖能力减低可能与CD4+T细胞亚群减少有关;4.妊娠期接触SEB增加子代成年大鼠外周血中的细胞因子IL-4及IFN-γ水平,可能与其DNA甲基化减少有关。(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期刊2014-05-01)

付丛,李建平[6](2014)在《基于二茂铁甲酸多重标记的树枝状大分子放大效应的赤霉素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多重标记模板分子提高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灵敏度的方法。通过修饰有大量二茂铁甲酸的树枝状大分子标记的赤霉素与样品中的赤霉素分子之间的竞争反应来进行定量测定。由于实现了二茂铁甲酸的多重标记,故测量电信号得到了明显放大,灵敏度显着提高,线性范围为2.0×10-9~1.0×10-7mol/L,检出限达9.3×10-10mol/L。本方法已成功用于啤酒样品中赤霉素测定。(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4年03期)

李雪,张连明,吴昌儒,魏小平,李建平[7](2013)在《“门控制”效应分子印迹传感器测定绿麦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氧化铂电极表面采用化学聚合法制得绿麦隆分子印迹膜传感器。利用"门控制"中"门"的数量变化控制催化性能的强弱,结合氧化铂对过氧化氢的催化放大效应,有效的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并建立了对环境中绿麦隆残留的检测方法。研究了氧化铂电极对过氧化氢的催化效果,并对分子印迹膜聚合配比、过氧化氢浓度、洗脱时间、重吸附时间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绿麦隆浓度在1.0×10~(-8)~8.0×10~(-6)mol/L范围内与氧化铂电极对过氧化氢的催化电流呈负相关性,检出限为5.4×10~(-9)moL/L。该传感器成功应用于农田水样的检测,其回收率为98.5%~102.0%。(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管俊昌,朱翔,余峰玲,杨文选,林娜[8](2013)在《孕鼠给予葡萄球菌肠毒素B对新生子代鼠CD3~+TCR Vβ 8~+T细胞的印迹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妊娠期母鼠给予葡萄球菌肠毒B(SEB)对新生子代鼠CD3~+TCR Vβ8~+T细胞的影响。方法在妊娠16d时给予SD大鼠尾静脉注射15μg SEB,同时设立PBS对照组。在子代鼠出生后第1、2、3、5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生子代鼠胸腺及外周血中CD3~+TCR Vβ8~+T细胞;并观察新生鼠血液中CD4~+TCR Vβ8~+T细胞与CD8~+TCR Vβ8~+T细胞比值的变化。结果妊娠期母鼠给予SEB可导致新生子代鼠胸腺中CD3~+CD8~+TCR Vβ8~+T细胞百分比在第1、2、3、5天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CD3~+CD4~+TCR Vβ8~+T细胞百分比在第1、2、3天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其血液中CD3~+CD8~+TCR Vβ8~+T细胞及CD3~+CD4~+TCR Vβ8~+T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但妊娠期母鼠给予SEB对新生子代鼠血液中CD4~+TCR Vβ8~+T细胞与CD8~+TCR Vβ8~+T细胞的比值无影响。结论妊娠期母鼠给予SEB改变其新生子代鼠CD3~+TCR Vβ8~+T细胞的百分比并形成印迹效应。(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22)

邵义娟,莫方楼,魏小平,李建平[9](2013)在《基于门控制效应的氯霉素分子印迹传感器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分子印迹技术与电化学检测手段相结合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并用于定量分析蜂蜜中的氯霉素含量。以亚甲基蓝为功能单体、氯霉素为模板分子,在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形成分子印迹敏感膜,并以此作为识别元件制备了电流型氯霉素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铁氰化钾作为探针分子,利用门控制效应对氯霉素进行定量检测。氯霉素浓度在0.323~54.9μg/L范围内与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δ)为0.14μg/L。该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成本低且容易制备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李雪,李建平[10](2013)在《基于氧化铱电催化放大效应的分子印迹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绿麦隆作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在氧化铱电极表面化学聚合得到绿麦隆分子印迹膜。通过底液中的过氧化氢与氧化铱电极产生电催化氧化效应,有效的提高了灵敏度。利用i-t法进行检测,绿麦隆浓度在5.0×10-6~1.0×10-9mol/L范围内,绿麦隆浓度与催化电流负相关,检出限为7.9×10-10mol/L。将传感器应用于农田水样的检测,其回收率在95.2~104.0%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10-20)

印迹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揭示妊娠期暴露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对子代大鼠心脏功能的印迹效应,探索GCs对子代心肌保护性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妊娠后期GCs暴露大鼠模型,通过2,3,5-氯化叁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子代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梗死程度;实时定量PCR检测心肌保护因子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的蛋白激酶1(Sgk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受体2(Crhr2)、CRH家族肽urocortin(Ucn)和Ucn2等基因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SGK1蛋白的表达;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确定Sgk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结果妊娠期GCs暴露大鼠子代出生时和成年后体质量减轻(P<0.01),子代雄性大鼠心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下降(P<0.01);SGK1的mRNA和蛋白在子代雄性大鼠心肌中的表达降低(P<0.01或P<0.05);Ucn和Ucn2在子代雌性大鼠心肌中的表达下降(P<0.05);Sgk1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多个CpG岛,且近端CpG岛的甲基化水平在妊娠期GCs暴露的子代雄性大鼠心肌中升高(P<0.01)。结论妊娠期GCs暴露可能通过下调心肌保护因子SGK1的表达对子代雄性大鼠心肌功能产生印迹效应,而Sgk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高甲基化改变可能是介导GCs对Sgk1的印迹效应的重要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印迹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眯眯.离子印迹和孔径效应电活性复合膜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分离锌、氯离子[D].太原理工大学.2019

[2].张治宇,李杰,左乔,高颖,徐永君.妊娠期接触糖皮质激素对子代大鼠心肌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的蛋白激酶1表达和心脏功能的印迹效应[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6

[3].匡全.水稻胚乳发育早期印迹基因的验证与OsFIE2印迹效应的探讨[D].武汉大学.2016

[4].赵雪茹.纳米效应增强型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D].天津工业大学.2016

[5].余峰玲.妊娠期孕鼠接触SEB对子代成年大鼠T细胞的印迹效应及机制的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4

[6].付丛,李建平.基于二茂铁甲酸多重标记的树枝状大分子放大效应的赤霉素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J].分析化学.2014

[7].李雪,张连明,吴昌儒,魏小平,李建平.“门控制”效应分子印迹传感器测定绿麦隆[J].分析测试学报.2013

[8].管俊昌,朱翔,余峰玲,杨文选,林娜.孕鼠给予葡萄球菌肠毒素B对新生子代鼠CD3~+TCRVβ8~+T细胞的印迹效应[C].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9].邵义娟,莫方楼,魏小平,李建平.基于门控制效应的氯霉素分子印迹传感器研制[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3

[10].李雪,李建平.基于氧化铱电催化放大效应的分子印迹传感器[C].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标签:;  ;  ;  ;  

印迹效应论文-刘眯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