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虹,赵广,李可建[1](2014)在《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明确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证据,检验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方法: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评价研究质量,应用Meta-分析等方法合并统计相关数据,应用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分别定性、定量检验统计结果的稳定性,获得相对可靠的临床疗效证据。结果:疏血通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蚓激酶、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单味水蛭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均有效,且其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临床疗效证据相对充分,血瘀生风作为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机认识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臧莉,臧涛[2](2010)在《颈动脉注药治疗脑梗死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
李可建[3](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夏鑫[4](2020)在《通脑饮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痰瘀互结型)静脉溶栓患者的观察研究,探讨通脑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复发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2019年9月30日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由急诊绿色通道收治的资料完整且符合下述纳排标准的急性脑梗塞静脉rt-PA溶栓患者,入院后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共纳入120例。对照组予以溶栓+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通脑饮200ml bid,疗程2周,观察随访90d。其中,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记录并评估两组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24h、治疗14d、治疗90d后,评价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总体疗效、复发率和死亡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通脑饮能否改善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远期预后以及安全性。结果:1.NIHSS评分:组内比较:将两组患者NIHSS评分治疗14d及治疗90d与溶栓后24h对比,观察组14d时NIHSS评分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4d时NIHSS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溶栓后、中药治疗14d的NIHSS评分进行组间对比,基线及溶栓后24h两组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14d时两组NIHSS评分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均提示中药治疗改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90d随访,对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未见明显差异,但从两组基线、溶栓后24h、治疗14d、治疗90d折线图可看,观察组积分下降明显大于对照组。2.mR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mRS评分治疗后14d及治疗90d与溶栓后24h对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两组治疗对于疾病预后均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两组基线及溶栓后24hmR评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14d及治疗90d mRS评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0-2分患者占(73.33%),对照组0-2分患者占(48.33%),观察组功能良好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将纳入的所有患者分为良好预后功能组(0-2分)及不良功能预后组(3-6分),分析影响该样本中良好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经统计学处理,使用中药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良好预后功能与中药使用明显相关。3.Barthel指数:组内比较: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对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治疗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14d时Barthel指数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90d时Barthel指数组间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中药对90d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作用更明显。4.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经统计对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5.终点事件:终点事件的发生包括颅内出血、再发(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死亡(血管源性死亡、全因死亡)等,两组终点时间的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异,中药使用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1.通脑饮联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疗效优于对照组;2.通脑饮改善溶栓患者90d预后及生活自理能力有更明显的优势;3.两组在药物在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异,中药使用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李琳琳[5](2019)在《4.5h内UK与rt-PA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Urokinase,UK)和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目前,rt-PA为国际上普遍应用于4.5h内的静脉溶栓药物,而UK在国内普遍用于6h内。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针对4.5h内UK和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目的:分析4.5h内使用UK与rt-PA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03月至2018年03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2例为研究对象,溶栓时间窗在4.5h内,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UK组(93例)和rt-PA组(109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1月的NIHSS评分,比较各组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治疗有效率及90d良好预后率。结果:UK组和rt-PA组在治疗后24h、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1月的NIHSS评分均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的颅内出血率、消化道出血率、病死率、溶栓有效率、90d良好预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5h内使用UK和rt-PA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均具有显着疗效,且安全性及远期预后良好。背景:急性脑梗死(ACI)溶栓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在对本课题的第一部分数据统计时,发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尿激酶(UK)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预后有关,但目前很少有针对血浆Hcy水平与4.5h内UK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相关性的研究。目的:探讨血浆Hcy水平与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03月至2018年03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使用UK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为高Hcy组(≥15umol/L,39例)和正常的Hcy组(<15umol/L,54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后24h、治疗后14d的NIHSS评分,并且比较各组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及90d恢复良好率。结果:高Hcy组和正常Hcy组在治疗后24h、治疗后14d的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出血率、病死率及90d良好预后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体重、血液检验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UK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预后相关。
沈青雯[6](2019)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提高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后综合护理措施对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方法应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方式来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患者40例,做好溶栓前和溶栓后的护理。在溶栓前,溶栓后24h、48h、72h进行神经功能损伤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并观察有无颅脑和其他器官的出血。结果溶栓后24h、48h、72h神经功能损伤和之前相比没有明显改善,但生活自理能力评估与之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减少急性脑梗死后并发症的产生,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提升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黄辉[7](2018)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并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甲组予以rt-PA溶栓治疗,乙组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治疗后m RS评分(2.48±1.69)分、NIHSS评分(9.26±3.87)分,与乙组(2.67±1.24)分、(9.58±3.4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甲组分别为4.76%、2.38%,乙组分别为7.14%、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rt-PA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接近,且两种药物的治疗安全性较高,因此临床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李宁,李茂龙[8](2016)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联合依达拉奉和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0例,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即控制脑水肿和改善微循环,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仅用尿激酶,研究组患者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尿激酶,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后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0.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4.4%,且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依达拉奉和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善,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值得应用以及推广。
李孟娟,线杰[9](2015)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及护理干预》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给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A组)与护理干预组(B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与纤溶指标、神经功能缺损(NDF)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DF评分降低,SF-36评分升高(P<0.05),NDF评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SF-36评分B组显着高于A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0%,明显高于B组的7.50%(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着改善凝血与纤溶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刘国权[10](2015)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进展》文中提出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70%,好发于中老年人[1]。在我国每年发病率达120/10万180/10万,病死率达60/10万120/10万,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后的第2位死亡和主要病残原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其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卒中单元(SU)的全面及综合治疗、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其他治疗(康复、
二、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检索 |
1.2选择标准 |
1.2.1纳入标准 |
1.2.2排除标准 |
1.3选择方法 |
1.4分组、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
1.5统计分析方法 |
1.6效应指标 |
2 结果 |
2.1选择结果 |
2.2纳入研究概述 |
2.3纳入研究质量 |
2.4统计结果 |
2.4.1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2.4.2敏感性分析 |
2.4.3失效安全数 |
3 讨论 |
3.1临床疗效分析 |
3.2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3.3循证检验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 |
(2)颈动脉注药治疗脑梗死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药制剂 |
1.1 尿激酶 |
1.2 降纤酶 |
1.3 巴曲酶 |
1.4 其他西药 |
2 中药制剂 |
3 联合用药 |
3.1 联合尿激酶注射 |
3.2 其他 |
3.3 问题与展望 |
(3)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4)通脑饮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研究 |
1. 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及原理 |
2. 静脉溶栓时间窗发展史 |
3. 溶栓药物的选择 |
3.1 第一代溶栓药物 |
3.2 第二代溶栓药物 |
3.3 第三代溶栓药物 |
4. 给药途径 |
4.1 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 |
4.2 动脉和静脉联合溶栓 |
5. 血管再通的并发症 |
5.1 出血 |
5.2 再灌注损伤 |
5.3 溶栓后血管再闭塞 |
综述二 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药干预思路 |
1. 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
1.1 概念 |
1.2 病因病机 |
1.3 证候分布及证候演变 |
2. 中医对中风病痰瘀阻络证的认识 |
2.1 痰瘀是中风的重要发病原因 |
2.2 痰瘀并治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
3. 痰瘀并治对溶栓后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溶栓时间窗、适应症、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 |
1.4 纳排标准 |
2. 研究目的 |
2.1 主要研究目的 |
2.2 次要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 |
3.2 溶栓药物及使用方法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观察时点 |
3.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临床资料 |
4.3 疗效指标 |
4.4 终点事件 |
4.5 总有效率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通脑饮的理论研究 |
1.1 方药组成 |
1.2 组方分析 |
1.3 中药功效分析 |
1.4 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1.5 通脑饮前期研究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临床资料分析 |
2.3 疗效分析 |
2.4 终点事件 |
3. 结论 |
4.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缺血性卒中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2. 缺血性卒中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3: 3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
附录4: 3-4.5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
附录5: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标准 |
附录6: 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
附录7: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 |
附录8: 疗效评价标准 |
附录9: 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4.5h内UK与rt-PA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4.5h内 UK与 rt-PA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血清Hcy与UK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C1 |
附录 D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提高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7)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mRS评分与NIHSS评分比较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比较 |
3 讨论 |
(8)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3 讨论 |
(9)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及护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治疗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3讨论 |
(10)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及目的 |
2 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
3 溶栓治疗时机 |
4 溶栓药物的选择 |
5 溶栓治疗的方式 |
5.1 静脉溶栓 |
5.2 动脉溶栓 |
5.3 动静脉联合溶栓 |
6 溶栓治疗的并发症 |
7 影响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 |
四、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J]. 马丽虹,赵广,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2)
- [2]颈动脉注药治疗脑梗死的研究概况[J]. 臧莉,臧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22)
- [3]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4]通脑饮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夏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4.5h内UK与rt-PA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 李琳琳.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6]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提高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研究[J]. 沈青雯.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0)
- [7]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J]. 黄辉. 医疗装备, 2018(21)
- [8]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李宁,李茂龙.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08)
- [9]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及护理干预[J]. 李孟娟,线杰. 中国药业, 2015(23)
- [10]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进展[J]. 刘国权. 蛇志, 2015(02)
标签:脑梗死论文; 尿激酶论文;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