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系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丙烯酰胺,耐温抗盐性,驱油剂,GHS危险代码
系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徐海明,德小明,沈忱,郭强之,张昌运[1](2019)在《基于GHS健康危害性数据分析耐温抗盐丙烯酰胺系聚合物驱油剂的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耐温抗盐型PAM类水溶性聚合物的研制成为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剂研究的热点课题。该类驱油剂的广泛使用,对生物有机体及周围生境存在潜在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笔者以常见耐温抗盐丙烯酰胺系聚合物驱油剂为研究对象,以Pub Chem数据库为检索源,通过分析GHS健康危害性数据(GHS Safety and Hazards)及毒性数据(toxicity),以期客观评价化学品对生物有机体及外部环境的危害性。同时,为耐温抗盐丙烯酰胺系聚合物驱油剂的科学使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邓艳丽[2](2017)在《苯乙烯系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填充型复合导电塑料是一种理想的抗静电、电磁屏蔽材料,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源、塑料芯片、机器人、显示器、生命科学、航天和太阳能等领域,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高分子材料之一。石墨烯纳米片(GNF),由于它独特的二维结构,使得GNF在光学、热学、电学、力学等方面都具备优异的性能,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相比碳纳米管(CNT),GNF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因此,GNF在很多方面的性能优于CNT。本文分别以聚苯乙烯(PS)和聚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为基体,以GNF和CNT为导电填料,采用溶液混合法制备了一系列导电复合材料,通过研究发现:PS复合材料中,CNT与基体相容性稍差,相界面明显,有明显pull-out效应;GNF与聚苯乙烯的相容性较好,填料与基体结合紧密,形成了良好的互穿网络结构。两种填料加入基体后,都使体系的粘度(η*)、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填料量的增大而上升,GNF填充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流变行为。通过导电性能分析发现,两种填料都在1.0 vol.%达到逾渗阈值,2.0 vol.%之后电导率基本稳定,PS/CNT复合材料电导率最高达到0.1S/m,而PS/GNF复合材料最高达到0.16 S/m。PS/GNF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当填料量为5vol.%时,PS/GNF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高达0.88W/(m·K),而PS/CNT复合材料只有 0.56W/(m·K)。在AS复合材料体系中,由于AS的极性作用使之与填料表面的基团发生相互作用,两种填料均表现出较好的相容性,填料与基体结合紧密,分散均匀。由于AS与PS相似的结构特性,两者表现出及其相似的流变特性。由于强相互作用,两种填料都在0.5vol.%达到导电逾渗阈值,2.0 vol.%之后随填料量的加入电导率变化很小,填料量为5.0 vol.%时,AS/CNT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最高达到0.14 S/m,而AS/GNF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为0.154 S/m。由于GNF巨大的比表面积优势,当填料量为5vol.%时,AS/GNF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高达0.88W/(m·K),而AS/GNF复合材料只有0.44 W/(m·K)。随填料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冲击强度出现相反变化趋势,AS/CNT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好的力学性能。在ABS复合材料体系中采用了溶液混合法和熔融共混法相对比,SEM结果表明,利用溶液混合法制得的样品,填料分散更好,CNT与ABS基体相容性较好,相界面模糊。GNF剥离得比较充分,均匀的穿插到基体中。溶液法所得样品更高的粘度(η*)、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频率依赖性较低。溶液法所制得的样品具有更高的电导率,在3vol%时,两种方法所得ABS/CNT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相差3个数量级。在2 vol.%时,溶液法所得ABS/GNF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为0.62 W/(m·K),而熔融共混法所得ABS/GNF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仅有0.47 W/(m·K)。熔融混合法所得的样品均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5-01)
焦晓宁,周锦涛,陈洪立[3](2016)在《PMMA系聚合物在锂离子电池凝胶电解质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作为锂离子电池凝胶电解质的特性及应用情况.PMMA基凝胶电解质与锂金属电极的界面稳定性好,室温离子电导率高达10-3 S/cm数量级,循环充放电性能好;但较差的机械强度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常采取共混、涂覆以及共聚等不同方式与其他高聚物、无机纳米粒子、聚烯烃膜乃至非织造膜等结合,制备出复合凝胶电解质使用.指出未来研究趋势是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分层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贺盛福[4](2016)在《聚丙烯酸系聚合物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废水处理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项严峻课题,吸附法因其具有吸附速率快、吸附容量大和操作简单等优势而在处理重金属废水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制备了叁种基于丙烯酸钠的复合凝胶吸附剂,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对水溶液中Pb2+、Cd2+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的GO增强的聚丙烯酸钠复合凝胶材料P(AANa-co-AM)/GO,对样品进行了XRD、FT-IR、SEM和TGA表征及溶胀率和拉伸强度测试,并研究了P(AANa-co-AM)/GO对Pb2+和Cd2+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0wt%GO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共聚物复合凝胶的力学强度和对Pb2+、Cd2+的吸附率;当AANa:AM=1:1、MBA投加量为0.8wt%时所制备的P(AM-co-AANa)/GO的复合凝胶对Pb2+和Cd2+具有较优的吸附性能与合适的溶胀率(282.2 g/g)。P(AANa-co-AM)/GO对Pb2+和Cd2+分别在pH=4.0-5.0和4.5-6.0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Mg2+、Ca2+的存在对Cd2+的吸附影响较显着;P(AANa-co-AM)/GO对Pb2+和Cd2+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P(AANa-co-AM)/GO对Pb2+和Cd2+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298K下对Pb2+和Cd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52.25和196.38 mg/g。P(AANa-co-AM)/GO凝胶吸附剂可实现4次以上有效重复利用。采用EDS和XPS表征分析了P(AANa-co-AM)/GO对Pb2+和Cd2+的吸附机理;P(AANa-co-AM)/GO对80 mg/L的Pb2+模拟废水具有较好的柱吸附效果,可有效净化含Pb2+废水并实现吸附剂的原位再生。2.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粒状交联聚丙烯酸钠凝胶(gc-PAANa),对gc-PAANa样品进行了SEM、FT-IR和TGA等表征和吸水率测试,并将其用于对水溶液中Pb2+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gc-PAANa具有较好的粒状微孔结构,平衡溶胀率为71.6g/g; gc-PAANa在pH=3.0-5.0时对Pb2+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对浓度为200 mg/L的Pb2+的平衡吸附量可达到198.5 mg/g以上;PAANa对Pb2+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293 K下的最大吸附量为446.98 mg/g; gc-PAANa吸附剂可实现4次以上重复利用;采用XPS表征分析了gc-PAANa对Pb2。+的吸附机理.3.采用分散聚合法结合Ca2+表面交联制备了聚丙烯酸钠包覆的Fe304粒状磁性复合凝胶PAANa@Fe3O4,对样品进行了XRD、SEM、FT-IR和TGA等表征和磁分离效果测试,结果表明:PAANa@Fe3O4的粒径介于50-100pm,具有较好的磁响应性。以PAANa@Fe3O4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Pb2+和Cd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AANa@Fe3O4在pH=2-6范围内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在pH=5.0和吸附剂投加量分别为1.0和1.6g/L的条件下Pb2+(200 mg/L)和Cd2+(100mg/L)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87%和94.13%。PAANa@Fe3O4对Pb2+和Cd2+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对Pb2+和Cd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27.93和288.58 mg/g。将PAANa@Fe3O4用于处理实际电解矿浆废水,发现能有效去除其中的Pb2+和Cd2+。(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6-06-06)
付为金,王旭,王胜利[5](2015)在《降低锂系聚合物凝聚装置蒸汽喷射泵动力蒸汽消耗》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系聚合物胶液中溶剂环己烷含量占90%以上,环己烷在凝聚装置实现分离和回收。胶液在凝聚首釜完成大部分溶剂的脱除后,被依次送入凝聚中、末釜进行进一步脱除溶剂。末釜顶部气相在蒸汽喷射泵的作用下返回首釜底部,达到降低进后处理的胶粒水温度,进一步回收溶剂,给首釜供热等目的。稳定产量和溶剂回收效果的同时,降低蒸汽喷射泵动力蒸汽消耗可以有效的降低锂系聚合物凝聚装置单位产量蒸汽消耗。(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5年13期)
唐兰芳,张奎祥,姬虎军,赵文全,朱敏[6](2015)在《羊二庄油田明叁4层系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羊二庄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为了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增加可采储量,实现老油田可持续发展,在明叁4层系开展污水聚合物驱油,通过对聚合物体系及注入方式的研究与创新应用,在连续叁年实施注聚驱后,实际采收率提高3.49%,老油田的开发水平得到提升。(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5年05期)
谈馨,曾德伟,侯雪樱,朱义清,张新宁[7](2015)在《双河油田Ⅳ1-3层系聚合物驱吸水剖面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统计双河油田Ⅳ1-3层系聚合物驱吸水剖面资料发现,聚驱过程中层间和层内都存在吸水剖面返转的现象;层间吸水剖面具有变化类型多、差异大的特征,其中低渗透层返转时机晚、返转频率低、不吸水层数多,聚驱过程中累计吸水量和平均吸水强度也最低;纵向上含油层位越多,聚驱调整吸水剖面难度越大。从层内吸水情况来看,河道和河口坝砂层吸水剖面周期性返转,席状砂砂层层内吸水变化小,厚油层底部吸水强度大。根据研究结果,建议采取调剖或分注、分层分质的注入方式,提高低渗透层动用程度,改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5年01期)
曲丽丽[8](2014)在《窄带系聚合物APFO3的光物理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电材料是研究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的基础,如今已有大量具有特殊光电性能的材料被人们所重视并进行研究。相比于无机材料来说,有机光电材料具有分子种类多、可制成大面积薄膜、易于加工、成本低廉、无毒无害等优点,所以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有机光电材料就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并产生浓厚兴趣进行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目前,有机光电材料作为具有光电活性的一类重要材料,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场效应管、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存储器存储、光动力学治疗等诸多领域被广泛的使用。在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上最常用的窄带系聚合物是由芴类或芴的衍生物为给电子基团、苯并噻二唑类或其衍生物作为受体基团的共聚物,本文选取的材料为窄带系共轭聚合物APFO3,通过对APFO3的实验测试,详细的了解其激发态光物理特性,并结合了量化计算的密度泛函(DFT)方法分析了光激发后的电子跃迁机制,总之,本文包含了APFO3聚合物相关的几个方面的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稳态吸收和发射光谱的测量结果分析表明,APFO3在叁种不同极性溶液中的吸收特性相同,但发射谱明显不同,随着溶液极性逐渐增强,相应的发射谱发生了明显的红移,表明了在π共轭聚合物中存在链内电荷转移(ICT);APFO3薄膜的UV-Vis光谱和发射谱与溶液中的峰形十分相似,但都发生了红移,根据分子跃迁理论,此时链内电荷转移(ICT)会消失。通过使用Gaussian09量化软件对两个重复单元的聚合物APFO3进行几何结构优化,计算结果分析出,在光致激发后,聚合物中的电子云通过链内电荷转移(ICT)过程发生了重新分配,并结合模拟的吸收光谱与振子强度数值,确认了APFO3的P1吸收带归功于链内电荷转移(ICT)跃迁。瞬态吸收结果再一次表明了聚合物在单分散体系中确实存在ICT特性,而且这种特性会同振动弛豫竞争;在聚集态中,受链间相互作用的影响,ICT特性会消失,而且激子弛豫过程将在光致激发后的弛豫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也提供了混有PC61BM的APFO3薄膜的光致激发动力学,当PC61BM的含量超过50%时,激子解离已经达到饱和,基于此异质节的光伏器件性能显示PC61BM的含量高于50%以后,光电流的增幅也很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5-01)
余雯[9](2012)在《巴陵石化年产6万t特种锂系聚合物项目全线投产》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中国石化巴陵石化分公司新建的年产2万t热塑性弹性体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丁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单元装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至此,巴陵石化年产6万t热塑性弹性体(特种锂系聚合物)项目全线贯通投产,装置运行平稳。巴陵石化年产6万t特种锂系聚合物项目是该公司"五改七建一配套"特色化工项目之一,总投资4.93亿元,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系聚(本文来源于《橡胶科技市场》期刊2012年10期)
郭闻源,杨东杰,李荣,邱学青[10](2012)在《磺化木质素系聚合物的结构及其在氧化铝上的吸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造纸黑液中的碱木质素为主要原料,通过磺化和缩聚反应制备了磺化木质素高分子聚合物SBAL.TEM和1H-NMR测试结果表明SBAL是以木质素的疏水骨架为中心,以磺酸基和羧基组成亲水性侧链的球形结构.GPC测试结果表明其重均分子量达到了24880 Da,是碱木质素的7.38倍,电位滴定测试结果表明,其磺化度达到2.70 mmol.g-1.通过流变曲线、吸附等温线、zeta电位、XPS测试研究了其对氧化铝在水中的分散机理及其吸附特性.掺SBAL的氧化铝浆体,在pH=3~12范围内SBAL对其具有良好的分散降黏作用.溶液pH对SBAL的分子构型和吸附特性有较大的影响,随pH增加,SBAL中磺酸基、羧基和酚羟基逐渐电离,分子的伸展程度逐渐增大.随pH增加,SBAL在氧化铝上的吸附质量减少,吸附层由致密逐渐变得疏松,pH小于等电点时以静电吸附为主,pH大于等电点时以非静电的特性吸附为主.当SBAL的用量小于临界值(0.5 wt%)时,其在氧化铝表面形成单分子层吸附,在颗粒间起到静电排斥作用;当用量大于临界值时,其在颗粒表面形成聚集体吸附而起到空间位阻作用.(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系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填充型复合导电塑料是一种理想的抗静电、电磁屏蔽材料,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源、塑料芯片、机器人、显示器、生命科学、航天和太阳能等领域,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高分子材料之一。石墨烯纳米片(GNF),由于它独特的二维结构,使得GNF在光学、热学、电学、力学等方面都具备优异的性能,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相比碳纳米管(CNT),GNF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因此,GNF在很多方面的性能优于CNT。本文分别以聚苯乙烯(PS)和聚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为基体,以GNF和CNT为导电填料,采用溶液混合法制备了一系列导电复合材料,通过研究发现:PS复合材料中,CNT与基体相容性稍差,相界面明显,有明显pull-out效应;GNF与聚苯乙烯的相容性较好,填料与基体结合紧密,形成了良好的互穿网络结构。两种填料加入基体后,都使体系的粘度(η*)、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填料量的增大而上升,GNF填充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流变行为。通过导电性能分析发现,两种填料都在1.0 vol.%达到逾渗阈值,2.0 vol.%之后电导率基本稳定,PS/CNT复合材料电导率最高达到0.1S/m,而PS/GNF复合材料最高达到0.16 S/m。PS/GNF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当填料量为5vol.%时,PS/GNF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高达0.88W/(m·K),而PS/CNT复合材料只有 0.56W/(m·K)。在AS复合材料体系中,由于AS的极性作用使之与填料表面的基团发生相互作用,两种填料均表现出较好的相容性,填料与基体结合紧密,分散均匀。由于AS与PS相似的结构特性,两者表现出及其相似的流变特性。由于强相互作用,两种填料都在0.5vol.%达到导电逾渗阈值,2.0 vol.%之后随填料量的加入电导率变化很小,填料量为5.0 vol.%时,AS/CNT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最高达到0.14 S/m,而AS/GNF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为0.154 S/m。由于GNF巨大的比表面积优势,当填料量为5vol.%时,AS/GNF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高达0.88W/(m·K),而AS/GNF复合材料只有0.44 W/(m·K)。随填料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冲击强度出现相反变化趋势,AS/CNT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好的力学性能。在ABS复合材料体系中采用了溶液混合法和熔融共混法相对比,SEM结果表明,利用溶液混合法制得的样品,填料分散更好,CNT与ABS基体相容性较好,相界面模糊。GNF剥离得比较充分,均匀的穿插到基体中。溶液法所得样品更高的粘度(η*)、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频率依赖性较低。溶液法所制得的样品具有更高的电导率,在3vol%时,两种方法所得ABS/CNT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相差3个数量级。在2 vol.%时,溶液法所得ABS/GNF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为0.62 W/(m·K),而熔融共混法所得ABS/GNF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仅有0.47 W/(m·K)。熔融混合法所得的样品均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系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徐海明,德小明,沈忱,郭强之,张昌运.基于GHS健康危害性数据分析耐温抗盐丙烯酰胺系聚合物驱油剂的毒性效应[J].当代化工研究.2019
[2].邓艳丽.苯乙烯系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7
[3].焦晓宁,周锦涛,陈洪立.PMMA系聚合物在锂离子电池凝胶电解质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6
[4].贺盛福.聚丙烯酸系聚合物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D].吉首大学.2016
[5].付为金,王旭,王胜利.降低锂系聚合物凝聚装置蒸汽喷射泵动力蒸汽消耗[J].广东化工.2015
[6].唐兰芳,张奎祥,姬虎军,赵文全,朱敏.羊二庄油田明叁4层系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与应用[J].化工管理.2015
[7].谈馨,曾德伟,侯雪樱,朱义清,张新宁.双河油田Ⅳ1-3层系聚合物驱吸水剖面变化特征分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
[8].曲丽丽.窄带系聚合物APFO3的光物理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
[9].余雯.巴陵石化年产6万t特种锂系聚合物项目全线投产[J].橡胶科技市场.2012
[10].郭闻源,杨东杰,李荣,邱学青.磺化木质素系聚合物的结构及其在氧化铝上的吸附特性[J].高分子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