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易感人格论文-周金辉,徐华春

抑郁易感人格论文-周金辉,徐华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抑郁易感人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抑郁易感人格,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生命意义感,大学生

抑郁易感人格论文文献综述

周金辉,徐华春[1](2019)在《抑郁易感人格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抑郁易感人格是指与压力相互作用,使得个体更易于罹患抑郁症或者抑郁情绪持续增长的个体稳定的人格特征,抑郁症的症状之一就是丧失意义感,而基本心理需要被认为是一种先天的心理营养,其满足与否与个体幸福感与意义感紧密相关,所以本次研究目的为考察抑郁易感人格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以及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问卷、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四川师范大学2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回归分析表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中退让顺从、自我专注对生命意义体验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但严谨认真维度对生命意义体验与寻求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基本心理需要对生命意义体验、寻求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2)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胜、自我专注、退让顺从和大学生生命意义体验之间起着中介作用,Bootstrap检验中介效应显着。结论: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自我专注、退让顺从、严谨认真会影响个体的生命意义体验,且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敏感好胜、自我专注、退让顺与生命意义体验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所以对于患有抑郁易感特质的个体来说,通过增加其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提升个体生命意义的体验显得至关重要。在本次研究中,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中严谨认真维度对于生命意义感与基本心理需要都能正向预测,可能是因为严谨认真在日常生活中算是一个好的品质,但当个体遭遇应激时,这种刻板、钻牛角尖的特质才会对个体有极大的消极影响,这与抑郁易感人格量表编制者的研究相符,由于本次研究未测量应激水平,所以只能留待今后验证。(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崔佳,魏星,任菲菲[2](2019)在《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父母教养行为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抑郁易感人格问卷、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父母教养风格问卷(PSI)对青岛某高校3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行为在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和学校适应的关系中是否起到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抑郁易感人格与学校适应的七个维度之间都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自我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和满意度;(2)父母教养行为在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来看,鼓励心理自主调节敏感好胜和自我适应的关系,表现为父母给予子女越多的鼓励和自主空间,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越强;鼓励心理自主调节敏感好胜和满意度的关系,表现为父母给予越多的鼓励和自主空间,二者之间负向关系越强。结论:大学生的抑郁易感人格与学校适应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父母教养行为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对于敏感好胜的子女,父母给予较少的心理自主可能更有利于子女的学校适应。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文化下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补充,研究结果对不同人格特征子女的家庭教养实践提供了实证支持。(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安奕霖,徐华春[3](2019)在《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与大五人格关系的实证理论分析——基于我国大学生样本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中国人人格特质出发,将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与大五人格相结合探讨人格结构模型理论异同,更加详细区分不同人格特质的共性与特性,总结规律。重点意义:从大五人格的视角,探讨一般人格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结构与特征。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和抑郁易感量表对中国300名大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大五人格外向性与敏感好胜(t=-0.152,p<0.05),封闭防御(t=-0.377,p<0.01),自我专注(t=-0.147,p<0.05),退让顺从(t=-0.247,p<0.01)呈负向影响;宜人性与敏感好胜(t=-0.153,p<0.05),封闭防御(t=-0.301,p<0.01),自我专注(t=-0.404,p<0.01)呈负向影响,与严谨认真(t=0.107,p<0.01)呈正向影响;尽责性与封闭防御(t=-0.104,p<0.05),自我专注(t=-0.193,p<0.01),退让顺从(t=-0.185,p<0.01)呈负向影响,与严谨认真(t=0.492,p<0.01)呈正向影响;开放性与严谨认真(t=0.167,p<0.01)呈正向影响;神经质最为突出,与敏感好胜(t=0.700,p<0.01),封闭防御(t=0.229,p<0.01),自我专注(t=0.477,p<0.01),严谨认真(t=0.209,p<0.01),退让顺从(t=0.481,p<0.01)等五维度呈显着正向影响。通过对大五人格神经质维度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探究,神经质在敏感好胜,严谨认真,退让顺从叁方面结果显着(F=66.882, 55.153,47.489,P<0.01)。结论:1.证实了抑郁易感人格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密切联系,外向性越高的人越不容易抑郁;尽责性低的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更喜欢顺从他人,表现较为软弱且不可靠。2.宜人性得分高的人处事时对他人态度更加积极友善,喜欢与他人合作并乐于倾诉,因此抑郁倾向较低。3.大五人格神经质与抑郁易感五维度有强烈相关,敏感好胜的个体自尊心容易受伤,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个体则会因为事情出错而感到沮丧,悲观,这两个维度的人具有高敏感性和低情绪稳定性,容易因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使自己的情绪负向发展;封闭防御人格特质的个体情绪通常会自我内部消化,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生活中对人缺少信任感因而与神经质呈显着正向影响;自我专注人格特质的个体更加关注事件的可控性,低情绪稳定性的个体容易因事件的不可控而产生过度担忧焦虑状况;严谨认真特质的个体注重自己的言行但也注重旁人对自我的评价,因而易具有低情绪稳定性;退让顺从特质的个体逆来顺受,内心压抑,和神经质个体相同,倾向于有心理压力的想法且个体安全感低。(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彭薇[4](2017)在《儿童期创伤经历对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中介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儿童期创伤经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叁个主要变量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探讨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是否在儿童期创伤经历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之间起到中介作用。2.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所用问卷包括《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Young图式问卷简式中国版(YSQ-FS-C)》、《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问卷》。3.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及Baron &Kenny (1986)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探讨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儿童期创伤经历及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关系。4.研究结论:(1)儿童期创伤经历在男女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且在具体维度上有所差异。男性与女性被试在性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别差异,仅在情感虐待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及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则在男女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儿童期创伤经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在独生子女情况、生源地、年级叁个人口学变量上无显着差异。(3)儿童期创伤经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且叁个主要变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各因子之间关系也较为密切。(4)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中的社会孤立/疏离图式、对疾病或伤害易感性图式、情感压抑图式、权利/夸张图式在儿童期创伤经历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5)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中的社会孤立/疏离图式、对疾病或伤害的易感性图式、情感压抑图式、权利/夸张图式在情感虐待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6)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中的社会孤立/疏离图式、情感压抑图式、遗弃/不稳定图式、对疾病或伤害的易感性图式在躯体忽视和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郭久亮[5](2017)在《负性应激事件、易感人格特质、抑郁与军人自杀意念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杀是导致个体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一种内心过程复杂的人类行为。2012年WHO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每年有近百万人因自杀而亡,自杀死亡人数远大于他杀死亡人数,相较45年前,自杀率提升了60%。国外对自杀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无论是对自杀意念的评估、自杀危险因素的研究,还是自杀的相关生理机制研究,均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相较而言,我国关于自杀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学生群体的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关于军人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则鲜见文献报道。作为一个职业群体而言,军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军队人员的组成大部分为青年男性,本就属于人口统计学年龄分组中自杀率最高的人群,而且长期受到复杂危险的军事环境、高强度的军事训练、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常面临比普通人群更多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压力,其心理健康也更值得关注和重视。因此了解军人自杀意念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干预,通过及时阻断自杀意念的发生和发展,防止自杀行为发生,对自杀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军人自杀意念发生率,并基于应激-易感模型的理论框架,探索在军人群体中负性应激事件、易感人格特质、抑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为自杀预防及相应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现役军人1553名,采用现场施测法,发放问卷1553份,回收有效答卷1345份,有效率为86.61%。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表、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军人负性应激事件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Barratt冲动性人格特质量表中文版(BIS-11)、Buss和Perry攻击性问卷中文版(AQ-CV)进行评估。使用SPSS19.0处理数据,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军人自杀意念报告率为5.3%,PHQ-9的得分为4.60±4.29。有无自杀意念组在年龄、文化程度、婚恋状况、职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急性军事应激、急性婚恋家庭、急性团体人际、慢性军事应激、慢性躯体问题、抑郁是军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3.EPQ的精神质得分为40.21±5.86,外倾性得分为59.23±7.00,神经质得分为36.41±6.27。攻击问卷(AQ)的身体攻击性得分为28.87±4.33,言语攻击性得分为28.26±6.19,愤怒得分为25.13±5.83,敌意为20.70±4.37,指向自我攻击性为23.69±3.07。冲动性量表(BIS-11)的无计划冲动得分为51.59±12.36,认知冲动得分为50.56±12.54,运动冲动得分为50.69±11.05。PHQ-9的得分为4.60±4.2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身体攻击性、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高精神质、高神经质、抑郁是军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外倾性是军人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5.急慢性负性应激事件、攻击性各维度、精神质、外倾性、神经质、抑郁及自杀意念各变量间相关均显着(p<0.01)。其中,自杀意念与负性应激事件量表中的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分别呈正相关(r=0.21,r=0.22,p<0.01);与AQ中的身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指向自我攻击性、愤怒和敌意分别呈显着正相关(r=0.22,r=0.18,r=0.28,r=0.32,r=0.37;p<0.01);与EPQ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分别呈显着正相关(r=0.20,r=0.29;p<0.01),与外倾性显着负相关(r=-0.17;p<0.01);与抑郁呈显着正相关(r=0.54,p<0.01)。6.以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作为潜变量负性应激事件的2个指示变量,以精神质、外倾性、神经质和攻击性作为潜变量易感人格特质的4个指示变量,对负性应激事件、易感人格特质、抑郁和自杀意念间的关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最终拟合模型显示该模型拟合指数与数据匹配良好:χ2/df=5.456,GFI=0.984,AGFI=0.966,RMSEA=0.056,NFI=0.970,CFI=0.975。负性应激事件、抑郁对自杀意念有直接效应;易感人格特质、负性应激事件通过抑郁对自杀意念有间接效应;抑郁在模型中对自杀意念具有中介效应,经Bootstrap检验中介效应显着;在总效应中,易感人格特质的效应值(0.360)高于负性应激事件的效应值(0.142)。基于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军人自杀意念报告率为5.3%,低于近年来多数大学生和外军群体的自杀意念报告率。2.军人自杀意念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叁类,一是负性应激事件中的五个应激因子;二是人格结构中的五个易感特质;叁是抑郁。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是军人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3.抑郁对自杀意念有直接效应,而且还具有双中介作用,不仅在负性应激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也在易感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另外,负性应激事件对自杀意念有直接效应,而易感人格特质对自杀意念有明显间接效应。4.易感人格特质对自杀意念的影响高于负性应激事件。(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何剑骅[6](2016)在《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童年创伤经历量表、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烟台某高校的1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出312名有童年创伤的被试进行研究,来考察童年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及抑郁之间的关系,探讨抑郁易感人格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童年创伤在男女性别上有显着差异(t=2.28,p<0.05);其童年创伤的躯体虐待(physical abuse)、躯体忽视(physical neglect)、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和性虐待(sex abuse)维度在性别上有显着差异(t=2.11~3.51,p<0.05),而情感忽视和不良家庭环境在性别上无显着差异。(2)童年创伤具体维度与抑郁均相关(r=0.34~0.45,p<0.01);童年创伤中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性虐待对抑郁水平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能解释抑郁26%的变化量。(3)童年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的敏感好胜(emulousness)、封闭防御(defensiveness)、自我专注(self-absorption)和退让顺从(compliance)相关(r=0.28~0.57,p<0.01),但童年创伤与完美主义没有显着相关。(4)抑郁易感人格中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退让顺从与抑郁相关(r=0.27~0.45,p<0.001),完美主义与抑郁不相关。自我专注对抑郁最有预测效力,其可以解释抑郁总变异的20%。(5)在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呈显着正相关(r=0.34~0.47,P<0.01)。童年创伤和抑郁易感人格对抑郁水平有显着的预测作用,且可以解释抑郁27%的变异。(6)童年创伤和抑郁易感人格的敏感好胜(emulousness)、退让顺从(compliance)、自我专注(self-absorption)和封闭防御(defensiveness)四个维度作为预测变量,以抑郁作为因变量,进行强迫回归分析,整个模型显着,F(5,310)=25.88,p<0.001。整个模型可以解释抑郁29.7%的变异量。抑郁易感人格中自我专注维度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1)童年创伤在男女性别上有显着的差异,但童年创伤具体维度在性别上有所差别。男女在躯体虐待、躯体忽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而在情感忽视和不良家庭环境因子上无显着差异。抑郁易感人格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在具体维度上有所差别。男生在封闭防御和自我专注上与女生有显着性差异;而在敏感好胜、完美主义和退让顺从上没有显着差异。抑郁在男女性别上没有差异。(2)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和抑郁在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家庭收入变量上无显着差异。(3)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正相关;童年创伤中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性虐待对抑郁水平有显着的预测作用。(4)童年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和退让顺从相关,但童年创伤与完美主义没有显着相关。(5)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关系正相关;自我专注可以有效预测抑郁的水平。(6)抑郁易感人格中的自我专注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6-05-01)

徐华春[7](2013)在《亲子依恋关系对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亲子依恋关系对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271名大学生,研究结果显示:(1)完全安全依恋组在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与退让顺从四个维度上得分显着低于完全不安全依恋组或部分安全依恋组。(2)亲子之间的疏离,特别是与母亲的疏离对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与退让顺从四个维度有显着预测作用,但亲子依恋关系对严谨认真维度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张斌,周雪婷,蔡太生[8](2013)在《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抑郁易感性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积极完美主义者追求卓越并达到杰出的成就,而消极完美主义者追求绝对的完美,不能接受任何不完美的事物,进而容易使个体产生抑郁。首先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完美主义与高成就的关系进行了评论,讨论了抑郁的易感性因素,确定了完美主义和抑郁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完美主义者可以用来降低抑郁易感性的方法和策略。(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A)》期刊2013年05期)

徐华春,黄希庭,陈传锋,胡珍玉[9](2012)在《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特点与结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中国文化情境下,探索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特点与结构。方法: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首先将国内有抑郁症病史者作为中国抑郁易感个体的典型代表,以临床咨询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师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探索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原始项目,在一般大学生和有抑郁症病史者被试基础上探索并验证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结构;最后对一般大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初步考察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与压力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是一个5因素结构,具体包括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严谨认真和退让顺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问卷的5因素模型拟合较好;总量表及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0.78之间;量表总体及其各维度可以有效区分有抑郁病史大学生和无抑郁病史大学生,它们与应激的交互作用能有效预测大学生叁个月后的抑郁症状。结论: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是一个五因素结构,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能够有效筛查中国抑郁易感个体。(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徐华春,黄希庭[10](2011)在《抑郁易感人格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叁个月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前期对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结构与特征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考察和比较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五因素及其各自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中介因素。采用自编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308名大学生进行了间隔叁个月的两次评估。使用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五因素中,敏感好胜的主效应及其与应激的交互效应均正向显着影响抑郁;封闭防御与应激的交互效应正向显着影响抑郁;自我专注只有主效应起到正向显着影响作用;严谨认真虽与两次抑郁没有直接相关,但其与应激的交互作用却对抑郁有显着正向预测效果;退让顺从主效应对抑郁的影响呈现边缘显着。领悟社会支持分别在封闭防御、自我专注、退让顺从、敏感好胜四个易感人格因素与抑郁之间起到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抑郁易感人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抑郁易感人格问卷、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父母教养风格问卷(PSI)对青岛某高校3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行为在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和学校适应的关系中是否起到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抑郁易感人格与学校适应的七个维度之间都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自我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和满意度;(2)父母教养行为在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来看,鼓励心理自主调节敏感好胜和自我适应的关系,表现为父母给予子女越多的鼓励和自主空间,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越强;鼓励心理自主调节敏感好胜和满意度的关系,表现为父母给予越多的鼓励和自主空间,二者之间负向关系越强。结论:大学生的抑郁易感人格与学校适应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父母教养行为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对于敏感好胜的子女,父母给予较少的心理自主可能更有利于子女的学校适应。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文化下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补充,研究结果对不同人格特征子女的家庭教养实践提供了实证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抑郁易感人格论文参考文献

[1].周金辉,徐华春.抑郁易感人格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崔佳,魏星,任菲菲.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父母教养行为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安奕霖,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与大五人格关系的实证理论分析——基于我国大学生样本调查[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彭薇.儿童期创伤经历对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中介效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5].郭久亮.负性应激事件、易感人格特质、抑郁与军人自杀意念关系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7

[6].何剑骅.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的关系研究[D].鲁东大学.2016

[7].徐华春.亲子依恋关系对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8].张斌,周雪婷,蔡太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抑郁易感性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3

[9].徐华春,黄希庭,陈传锋,胡珍玉.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特点与结构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

[10].徐华春,黄希庭.抑郁易感人格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叁个月追踪研究[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标签:;  ;  ;  ;  

抑郁易感人格论文-周金辉,徐华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