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论文-汪秋安,徐雨,余玲敏,刘双艳

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论文-汪秋安,徐雨,余玲敏,刘双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合成(化学的),苯并呋喃类,苯并二氧六环类,新木脂素

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论文文献综述

汪秋安,徐雨,余玲敏,刘双艳[1](2014)在《苯并呋喃与苯并二氧六环类新木脂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4-二羟基苯丙烯酸(咖啡酸)为原料,经酯化和仿生氧化偶联反应得到苯并呋喃类化合物2-(3′,4′-二羟基苯基)-3-甲氧羰基-5-甲氧羰基乙烯基-7-羟基-2,3-二氢苯并呋喃(1)和苯并二氧六环类化合物2-(3′,4′-二羟基苯基)-3-甲氧羰基-6-甲氧羰基乙烯基-2,3-二氢-1,4-苯并二氧六环(2),然后经乙酰化、DDQ氧化脱氢、Pd/C催化氢化、氢化铝锂还原、碱性条件下脱乙酰基等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苯并呋喃新木脂素类化合物3~7和苯并二氧六环新木脂素类化合物8~10.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已由核磁共振法(1 H NMR,13 C NMR)、质谱法(MS)进行了表征.其中5~7,9和10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8为天然产物异美商陆醇A.采用MTT法对所合成的苯并呋喃新木脂素类化合物1,3~5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4和5对白血病细胞(HL-60)、肺癌细胞(A-549)、乳腺癌细胞(MCF-7)、结肠癌细胞(SW-480)、肝癌细胞(SMMC-7721)有良好的体外生长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7期)

徐雨[2](2014)在《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Mannich碱和阿魏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是自然界中许多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是一类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天然有机化合物。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镇痛等生物活性,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阿魏酸酰胺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氧化、调节免疫、降压、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理活性,在医药、农药、保健品、化妆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为了满足生理活性物质筛选及新药开发的需要,本文以易得的异丁香酚和香兰素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苯并二氢呋喃类新木脂素Mannich碱衍生物和阿魏酸酰胺类衍生物。1、以异丁香酚为原料,经以氧化银为氧化剂的自由基仿生氧化偶合一步得到天然苯并二氢呋喃新木脂素(licarin A)(1),然后经DDQ去氢、酚羟基甲基化反应分别得到了重要的中间体化合物2-(3-甲氧基-4-羟基苯基)-3-甲基-5-丙烯醛-7-甲氧基-2,3-二氢苯并呋喃2和2-(3,4-二甲氧基苯基)-3-甲基-5-丙烯基-7-甲氧基-2,3-二氢苯并呋喃3。以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底物分别进行微波加热条件下的Mannich反应,对其5位进行了胺甲基化修饰,合成了7个苯并二氢呋喃类新木脂素Mannich碱衍生物4~10,其中6、8、9和10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2、以香兰素为起始原料,经Knoevenagel反应得到阿魏酸11,然后以二环己基碳酰亚胺(DCC)为脱水剂,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为催化剂,无水四氢呋喃为溶剂,并在氮气保护下,与8种胺反应合成了8种阿魏酸酰胺类化合物12~19,其中17、18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另外,我们还对香兰素与硝基甲烷反应制备2-甲氧基-4-(2-硝基乙烯)苯酚20进行了研究。3、采用MTT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6、8、9和10进行了对子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株)的生长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6、8和10对子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株)有一定的体外生长抑制活性,以顺铂和紫杉醇(IC50值分别为58.724μmol·L-1,0.040μmol L-1)为阳性对照物,化合物8(IC50值为8.385μmol·L-1)具有更好的细胞毒性,而化合物9(IC50值大于100μmol·L-1)对子宫颈癌细胞(HeLa)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4、所合成的化合物1~20的结构已经由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质谱(MS)和红外光谱(IR)所证实。(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05-20)

刘双艳[3](2013)在《生物活性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及其Mannich碱衍生物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苯并呋喃类、苯并二氧六环类新木脂素是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消炎、杀菌等优良生物活性,对药物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Mannich碱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消炎、杀菌、降血压和镇痛等广泛的药理活性,是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之一。因此,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一系列生物活性良好的苯并呋喃类和苯并二氧六环类新木脂素,并对其进行Mannich碱修饰,以期得到更多具有潜在生理活性的化合物。本论文开展了苯并呋喃与苯并二氧六环类新木脂素及其Mannich碱衍生物的合成研究:1、以3,4-二羟基苯丙烯酸(咖啡酸)为原料,经酯化、仿生氧化偶联反应步骤得到重要中间体化合物2-(3',4'-二羟基苯基)-3-甲氧羰基-5-甲氧羰基乙烯基-7-羟基-2,3-二氢苯并呋喃(1)和化合物2-(3′,4′-二羟基苯基)-3-甲氧羰基-6-甲氧羰基乙烯基-2,3-二氢-1,4-苯并二氧六环(2),然后经乙酰化、DDQ氧化脱氢、Pd/C催化氢化、氢化铝锂还原、碱性条件下脱乙酰基等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苯并呋喃及苯并二氧六环类新木脂素4~7、8~16。2、以异丁香酚为原料,经仿生氧化偶联反应一步合成活性天然苯并二氢呋喃新木脂素licarin A(17),然后,在酸性条件下,乙醇或甲醇体系中,licarin A与甲醛、二级胺发生Mannich碱缩合反应,合成了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licarin A Mannich碱衍生物18~24。3、采用MTT法对所合成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8、9对白血病细胞(HL-60)、肺癌细胞(A-549)、乳腺癌细胞(MCF-7)、结肠癌细胞(SW-480)、肝癌细胞(SMMC-7721)有明显的体外生长抑制活性;化合物10对白血病细胞(HL-60)、肺癌细胞(A-549)、乳腺癌细胞(MCF-7)及肝癌细胞(SMMC-7721)有良好的体外生长抑制活性。4、本文合成了苯并呋喃类与苯并二氧六环类新木脂素化合物、苯并二氢呋喃新木脂素Mannich碱衍生物23个,其中16个为新化合物。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已由核磁共振法(1H NMR、13C NMR)、质谱法(MS)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3-05-15)

刘双艳,刘双,梁智英,汪秋安[4](2012)在《生物活性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及其糖缀合物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icarin A 1是首次从胡椒属海风藤中分离得到天然苯并二氢呋喃新木脂素,在传统药材叁白草中含量较高,也存在于大马兜铃、肉豆蔻等植物中。研究表明licarinA 1具有保肝、抗肿瘤、抗炎和抑菌等多种药理活性。我们以异丁香酚为原料,经仿生氧化偶联反应合成天然苯并二氢呋喃新木脂素licarin A 1。研究表明,天然产物进行糖基化反应,可明显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抗肿瘤活性天然产物经半乳糖、乳糖等糖基修饰(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9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11-08)

梁智英[5](2012)在《生物活性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及其新型糖缀合物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具有结构独特,生物活性多样性等特点。有限的天然来源限制了对此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筛选及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利用合成法或半合成法是生成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有效方法。此外,天然苯并呋喃类化合物本身不一定是最理想的药用分子,可以通过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以获得更有用的结构类似物。本论文开展了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及其新型糖缀合物的合成研究。1、以异丁香酚为原料,经仿生氧化偶联反应一步合成药用天然苯并二氢呋喃新木脂素1(licarin A);以香草醛为原料,经诺文葛尔缩合、酯化、仿生氧化偶联、乙酰化、DDQ脱氢等反应步骤得到重要中间体化合物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3-甲氧羰基-5-甲氧羰基乙烯基-7-甲氧基苯并呋喃)。2、从原料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和乳糖出发,经过乙酰化溴化和迭氮化反应合成迭氮乙酰葡萄糖、迭氮乙酰半乳糖、迭氮乙酰麦芽糖以及迭氮乙酰乳糖,并将其作为糖基给体;化合物1和2在无水丙酮/无水碳酸钾弱碱体系中,与溴代丙炔发生亲核取代生成相应的端炔化合物19和28;在铜催化作用下迭氮乙酰糖分别与化合物19和28的末端炔发生1,3-偶极环加成反应生成1,4-二取代-1,2,3-叁唑;于甲醇/甲醇钠体系脱掉乙酰基,得到一系列新型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糖缀合物。此过程采用了“点击化学”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时间短,分离提纯简单,产率较高。3、采用MTT法对所合成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10、14、17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均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且化合物14对人神经胶质细胞瘤(U251)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化合物17对白血病细胞(HL-60)有良好的抑制作用。4、本文合成了3个天然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1、6、12,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8-5新木脂素13和12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糖缀合物20-27、29-32。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已利用核磁氢谱(~1H NMR)、红外光谱(IR)、质谱(MS)对其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2-05-15)

汪春晖[6](2011)在《NorrishⅡ型光化学反应合成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种类繁多且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天然植物中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的含量很少,通过分离提取的方法来获取这类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已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研究对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传统合成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方法存在着路线冗长,试剂浪费且官能团扩展有限等缺陷,本论文旨在开发一种有效合成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新方法。在光的激发下一定结构的酮类化合物能够发生NorrishⅡ型光化学反应,形成双自由基并环合生成氧杂五元环醇类衍生物,进一步反应能够得到呋喃环。根据NorrishⅡ型光化学反应这一机理,具有一定结构的芳香酮类化合物则有望在光照激发下形成苯并呋喃环,从而开辟一条新颖的且环境友好的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合成方法。本论文以新发现的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Ocophyllas A为目标产物,尝试通过NorrishⅡ型光化学反应法合成该天然产物,以期待将该法广泛地应用于其他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中。本论文主要围绕以下两部分内容展开研究工作。第一部分:我们设计出Ocophyllas A的两种光照前驱体,并分别以对羟基苯甲酸、对甲基苯酚、香草醛和邻香草醛为原料的四种不同合成路线对光照前体进行合成,最终成功的以邻香草醛为原料经过羟基保护、格氏反应、氧化、脱保护、Reimer-Tiemann和SN2亲核取代等八步反应成功的合成出其中一个光照前驱体。第二部分:我们对Ocophyllas A的光照前驱体及其固态的酸进行了光照实验。在固相光化学实验中,未见底物发生反应,对此我们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在液相光化学实验中,我们发现在光的激发下Ocophyllas A的光照前驱体发生了光化学反应,并且有产物生成。但是在产物分离中,我们没能拿到纯净的化合物,经过分析,我们提出了可能存在产物重排、立体构型复杂等影响因素,为日后进一步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1-06-01)

王旭涛[7](2011)在《纳米Ag_2O催化仿生氧化偶联法合成苯并呋喃新木脂素XH-14》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阿魏酸甲酯开始分7个步骤制得苯并呋喃新木脂素XH-14。在关键步骤中使用通过简单方法制备的纳米Ag2O以比普通Ag2O更高的转化率使阿魏酸甲酯仿生氧化偶联成其二聚物。(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1年07期)

喻丽红[8](2010)在《苯并呋喃新木脂素衍生物的合成以及抑制Aβ聚集和神经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阿尔茨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原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因随着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发病持续时间长和高额的治疗费用AD严重困扰公共健康。AD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证据都证实淀粉样蛋白纤维化是AD的一重要致病原因。抑制Aβ错误折叠和聚集和抑制Aβ神经毒性为AD药物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新靶点。与Aβ的聚集过程相关的研究是近年来针对Aβ的药物研究中的重点。木脂素是一类天然酚类化合物,是具有弱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特性的含酚的重要植物雌激素。水果、蔬菜和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木脂素。研究发现木脂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肿瘤、抗微生物、抗炎及免疫调节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多种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在抑制Aβ聚集和抑制Aβ神经毒性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因此,本文设计合成一系列苯并呋喃新木质素,并测定、比较它们对Aβ_(1-40)聚集和Aβ_(1-42)对SH–SY5Y细胞诱导的神经毒性的影响。研究方法:以4-羟基苯甲醛和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为原料,制备其丙烯醚衍生物,后经一系列反应制备成季膦盐,再与2-羟基苯甲醛、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以及2-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在DBU的催化下发成witting反应形成一系列的邻乙烯基苯酚,后在K_2CO_3和碘催化条件下邻乙烯基苯酚发生氧化环化反应成了一系列苯并呋喃衍生物(1) ~ (17)。初步选取苯并呋喃新木脂素衍生物11、12、14和15,并测定化合物11、12、14和15对Aβ_(1-42)体外聚集影响和Aβ_(1-42)对SH-SY5Y细胞诱导的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测定化合物11、12、14和15在0.01 ~100μM的六个浓度梯度与50μM的Aβ_(1-42)在体外37℃孵育,运用测定硫黄素T法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各样品的荧光强度值。从细胞水平测试化合物11、12、14和15保护Aβ1-42低聚物诱导的细胞毒性:运用MTT法测定化合物11、12、14和15在0.01 ~100μM的七个浓度梯度与50μM的Aβ1-42低聚物诱导SH-SY5Y细胞神经毒性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1.合成了苯并呋喃新木质素衍生物共17个,并经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来证实它们结构正确。2.硫磺素T荧光法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1、12、14和15对Aβ1-42体外聚集呈现浓度依耐性和时间依耐性;化合物11、12、14和15与Aβ1-42共孵育3天时,化合物对Aβ_(1-42)体外聚集的IC_(50)分别为:18.2、15.2、18.3和21.7μM。3. MTT法结果表明化合物11、12、14和15均可抑制Aβ_(1-42)低聚物诱导SH–SY5Y细胞神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IC_(50)分别为:41.8、38.1、34.2和46.5μM。(本文来源于《广州医学院》期刊2010-04-01)

王力[9](2009)在《生物活性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及其烯基醚和糖苷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苯并二氢呋喃和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广泛存于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是许多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为了满足生物活性筛选和新药开发的需要,本论文对苯并二氢呋喃类新木脂素和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进行了全合成、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研究。一、以苯并二氢呋喃环骨架为母核设计反应路线,通过以下反应过程合成了六个苯并呋喃新木脂素类化合物。以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和丙二酸为原料,经过诺文葛耳反应、酯化、以氧化银为氧化剂的自由基仿生氧化偶联叁步反应合成了苯并二氢呋喃环结构化合物(10)。化合物(10),经乙酰化反应、DDQ脱氢反应两步分别合成了化合物(11)、(12)。化合物(12)的合成不仅成功实现了苯并二氢呋喃新木脂素向苯并呋喃新木脂素的转变,也为构筑苯并呋喃环提供了另外一种方法,具有应用价值。然后化合物(12)经过脱乙酰基保护得到化合物(1)和(2);化合物(12)经过氢化铝锂还原得到化合物(3)和(4);化合物(12)通过H2/Pd-C还原得到化合物(13)、化合物(13)经氢化铝锂还原得到化合物(5)和(6)。其中以氧化银为氧化剂的自由基仿生氧化偶联反应和DDQ脱氢实现苯并二氢呋喃向苯并呋喃新木脂素的转变,为整条合成路线的关键步骤。合成的化合物中(2)、(3)、(4)、(5)未见文献合成报道的新化合物。所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已由质谱(M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所证实。二、以合成的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为底物,在其4'-O位进行一系列的修饰。(一)在无水碳酸钾/无水丙酮的温和碱性体系下与异戊烯基溴或法尼烯基溴进行成醚反应,合成了O-异戊烯基或O-法尼烯基修饰的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19)~(23)。(二)在大量糖苷合成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一条简单可靠的糖苷合成方法。从无水葡萄糖出发,经过乙酰化、溴化、糖苷化、脱乙酰化等反应步骤,较高产率的得到了目标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葡萄糖苷(24)~(30)。其中糖苷化是在简单的无水碳酸钾/无水丙酮碱性体系中常温进行的,操作简单方便。而在脱乙酰反应中是以弱碱(氨水)存在下进行水解的,该合成方法同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和立体选择性强等优点,且产率也相对较高。最终在本论文中合成了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化合物(19)~(30)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所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已由质谱(M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所证实。叁、对所合成的部分新木脂素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研究。使用SRB(磺酰罗丹明B)蛋白染色法对化合物(10)、(11)和(14)~(18)进行了BGC-823(人胃癌细胞株),U251(人神经胶质细胞瘤),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的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0)、(11)、(14)、(15)对BGC-823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化合物(10)对U251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化合物(16)、(17)、(18)对B16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9-05-25)

汪秋安,张红,王力[10](2007)在《新型苯并呋喃新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对羟基苯甲醛和丙二酸为原料,经Knoevenagel缩合反应,酯化、仿生氧化偶联、DDQ脱氢、还原和水解等反应步骤,合成了6种未见文献报道的苯并二氢呋喃新木脂素和苯并呋喃新木脂素类化合物(1~6).其中两分子对羟基苯丙烯酸甲酯仿生氧化偶联为它的二聚体(1)和DDQ脱氢反应是整个合成路线的关键步骤.DDQ脱氢反应可成功实现由苯二氢呋喃向苯并呋喃环转化,这为合成苯并呋喃新木脂素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是自然界中许多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是一类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天然有机化合物。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镇痛等生物活性,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阿魏酸酰胺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氧化、调节免疫、降压、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理活性,在医药、农药、保健品、化妆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为了满足生理活性物质筛选及新药开发的需要,本文以易得的异丁香酚和香兰素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苯并二氢呋喃类新木脂素Mannich碱衍生物和阿魏酸酰胺类衍生物。1、以异丁香酚为原料,经以氧化银为氧化剂的自由基仿生氧化偶合一步得到天然苯并二氢呋喃新木脂素(licarin A)(1),然后经DDQ去氢、酚羟基甲基化反应分别得到了重要的中间体化合物2-(3-甲氧基-4-羟基苯基)-3-甲基-5-丙烯醛-7-甲氧基-2,3-二氢苯并呋喃2和2-(3,4-二甲氧基苯基)-3-甲基-5-丙烯基-7-甲氧基-2,3-二氢苯并呋喃3。以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底物分别进行微波加热条件下的Mannich反应,对其5位进行了胺甲基化修饰,合成了7个苯并二氢呋喃类新木脂素Mannich碱衍生物4~10,其中6、8、9和10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2、以香兰素为起始原料,经Knoevenagel反应得到阿魏酸11,然后以二环己基碳酰亚胺(DCC)为脱水剂,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为催化剂,无水四氢呋喃为溶剂,并在氮气保护下,与8种胺反应合成了8种阿魏酸酰胺类化合物12~19,其中17、18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另外,我们还对香兰素与硝基甲烷反应制备2-甲氧基-4-(2-硝基乙烯)苯酚20进行了研究。3、采用MTT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6、8、9和10进行了对子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株)的生长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6、8和10对子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株)有一定的体外生长抑制活性,以顺铂和紫杉醇(IC50值分别为58.724μmol·L-1,0.040μmol L-1)为阳性对照物,化合物8(IC50值为8.385μmol·L-1)具有更好的细胞毒性,而化合物9(IC50值大于100μmol·L-1)对子宫颈癌细胞(HeLa)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4、所合成的化合物1~20的结构已经由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质谱(MS)和红外光谱(IR)所证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论文参考文献

[1].汪秋安,徐雨,余玲敏,刘双艳.苯并呋喃与苯并二氧六环类新木脂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徐雨.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Mannich碱和阿魏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湖南大学.2014

[3].刘双艳.生物活性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及其Mannich碱衍生物合成研究[D].湖南大学.2013

[4].刘双艳,刘双,梁智英,汪秋安.生物活性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及其糖缀合物合成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9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5].梁智英.生物活性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及其新型糖缀合物合成研究[D].湖南大学.2012

[6].汪春晖.NorrishⅡ型光化学反应合成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7].王旭涛.纳米Ag_2O催化仿生氧化偶联法合成苯并呋喃新木脂素XH-14[J].广州化工.2011

[8].喻丽红.苯并呋喃新木脂素衍生物的合成以及抑制Aβ聚集和神经毒性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

[9].王力.生物活性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及其烯基醚和糖苷合成研究[D].湖南大学.2009

[10].汪秋安,张红,王力.新型苯并呋喃新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

标签:;  ;  ;  ;  

苯并呋喃类新木脂素论文-汪秋安,徐雨,余玲敏,刘双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