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特征论文-张艳妮

性别角色特征论文-张艳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别角色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排球,运动员,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妮[1](2018)在《排球运动员性别角色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美国心理学家Sandra Bem(贝姆)于1974年提出双性化性别角色,并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简称BSRI)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大多表明,双性化性别角色能使大学生有更好的行为适应能力和灵活性。但研究领域仅局限在大学生群体,对于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研究甚微。运动员由于其学习、训练或是生活环境等的不同,性别角色特征是否也会不同?本文以排球运动员性别角色特征为研究对象,以国家队,浙江队,天津队,北京队,北京体育大学195名排球运动员和114名非排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采用BSRI问卷调查法,根据典型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在不同水平的组合,划分排球运动员和非排球运动员的性别角色特征,并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运动经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运动项目等是否影响排球运动员性别角色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1)排球运动员性别角色主要以未分化和双性化为主,其次是男性化,最后是女性化。(2)不同性别排球运动员的性别角色存在显着差异,通过进一步检验发现,男女排球运动员只在男性化女性化,女性化双性化上存在显着差异。(3)不同年龄男性排球运动员的性别角色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年龄女性排球运动员的性别角色存在显着差异,但进一步的检验未能发现在哪些性别角色之间存在差异。(4)不同文化程度男性排球运动员的性别角色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排球运动员的性别角色存在显着差异,通过进一步检验发现,不同文化程度女性排球运动员只在女性化未分化,双性化未分化上存在显着差异。(5)不同训练年限,不同运动等级男女排球运动员的性别角色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家庭背景男女排球运动员的性别角色不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还显示,排球运动员与足球运动员、短跑运动员的性别角色不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8-05-12)

宁淑娥,王伟东,魏刚,付俊波[2](2017)在《上舰女军人性别角色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上舰女军人应具备什么样的性别角色特征有利于我海军舰艇部队建设。方法以A舰和B舰各岗位与战位的381名男舰员为调查对象,以两艘舰上的80名女军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男性化-女性化量表(MasculinityFemininity Scale,Mf-m,Mf-f)、开放式问卷调查,描述性和Pearson相关等统计方法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男舰员选取的72名作为"理想工作搭档"女舰员的Mf-f得分基本呈正态分布。男舰员Mf-m得分与选取的"理想工作搭档"Mf-f得分相关系数为0.743。大部分男舰员认为上舰女军人生理、第二性特征、体态与体貌等应该是女性角色特征,认为应基本上或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结论 (1)上舰女军人生理特征、第二性特征、体态与体貌特征都必须是女性,择偶性取向为男性;在其它女性性特征方面,舰艇部队对叁种女性类型(典型女性化、适中、偏男性化)都有需求,以对适中型需求居大多数;(2)男女舰员混合部署在某一岗位或战位时,男女性别角色特征互补为最佳搭配原则。(3)上舰女军人既要发挥"花瓶效应",还要能胜任她们自己担任的岗位工作,未来女军人上舰服役将走向职业化。(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向邦卓,张阿佩,陈凌樱,张凯[3](2016)在《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及其与家庭状况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反映着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适当期待,个体的性别角色能否被特定社会环境接纳和认可关系到个体对社会的适应性。本研究采用《Bem性别角色量表》中文版,在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成都市、武汉市十一所大学的110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收回问卷992份,剔除极端数据和空白问卷等无效问卷96份,最后用于统计的有896份,其中男447人,女449人。其中体育专业大学生454人,男242人,女212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442人,男205人,女237人。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者中传统家庭409人,非传统家庭45人;独生子女194人,非独生子女260人;有留守经历的70人,没有留守经历的384人。研究结果:(1)有37.7%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情况属于双性化,男女生无显着性差异(x~2=0.48,p>0.05);有21.6%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情况属于正常,男生显着高于女生(x~2=7.96,p<0.01);同时,女生比男生呈现更多的性别发展混乱的趋势(x~2=13.02,p<0.01)。(2)体育专业大学生正常化水平显着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x~2=23.23,p<0.01),其双性化水平显着高于非体育专业(x~2=25.15,p<0.01)。(3)家庭类型和独生子女情况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情况均无显着性影响(x~2=4.34,0.17,p均>0.05);有留守儿童经历的大学生其双性化和正常的水平低于没有留守经历的(x~2=5.30,5.01,p均<0.05);其性别角色混乱和未分化水平显着高于没有留守经历的(x~2=5.73,5.24,p均<0.05)。研究结论:(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正常的,并趋于双性化,且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的混乱问题。(2)体育专业比非体育专业更多地双性化,且性别角色发展混乱水平更高。(3)留守儿童经历的大学生,其性别角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显着多于没有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并未与其家庭类型、独生子女情况有差异,但曾经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发展混乱状态。(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周波,余秋梅,廖峻,罗承[4](2015)在《民族地区中学男生父母性格特征印象与其性别角色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民族地区中学男生感知到的父母性格特征,探讨有利于形成良好性别角色类型的父母性格特征。方法:使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自编父母性格印象问卷对云南省民族地区回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和汉族中学男生共50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民族地区中学男生中双性化(27.9%)和未分化(33.5%)类型占一定比例。F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角色男生父亲印象在因子1(随和、乐于交往,F=14.93)、因子3(乐观自信,F=15.75)、因子4(果敢、男子气,F=21.44)和因子5(管控行为,F=14.93)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男生母亲印象得分在因子1(乐观自信,F=34.58)、因子2(情绪化,F=3.41)、顺从、因子3(女子气,F=4.63)和因子5(独立性,F=9.92)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多项父、母的性格特征对男生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回归系数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结论:父母的性格特征模糊时,儿子多表现为未分化性别角色类型。有传统男性性格特征并兼具随和、温柔性格的父亲,自我、雄心勃勃、又保留传统女性性格特征的母亲,且父母都表现出热情、自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儿子成为双性化的可能性会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刘依冉,马颖,陈浩,乐国安[5](2012)在《中美大学生自我与理想伴侣性别角色,依恋风格,自尊的感知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想伴侣是个人心目中理想配偶的形象,可以反映一个人理想的择偶标准。理想伴侣研究一直亲密关系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议题,但依恋风格、性别角色、自尊和婚恋态度等心理方面较少在此框架下被讨论。本研究通过对345名中国大学生和319名美国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中美被试在依恋风格、性别角色、自尊叁方面的理想伴侣偏好,同时比较了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结果发现:一、自我和理想伴侣的差异性和相似性:(1)中美大学生在性别角色的男子气和女子气、自尊的维度上希望理想伴侣的得分高于自我;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希望理想伴侣的得分低于自我。(2)从相似性指数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美大学生在性别角色男子气、女子气,依恋焦虑、依恋回避,自尊维度上都偏好与自己相似的理想伴侣。二、理想伴侣偏好的性别差异:(1)在性别角色的男子气、自尊维度上,中美女性大学生的理想伴侣的得分显着高于男性大学生的理想伴侣。依恋回避维度上,中美男性大学生的理想伴侣的得分显着高于女性大学生的理想伴侣。(2)对性别和国家的两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性别角色男子气、自尊维度上,国家和性别的主效应显着,交互作用显着。中国大学生的理想伴侣在性别角色男子气、自尊上的性别差异大于美国。结论:(1)中美大学生都希望理想伴侣在诸特质上与自我相似,且存在理想化偏好;(2)中美大学生中,女性的择偶标准更加严苛;(3)中美文化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美国大学生对理想伴侣偏好的性别差异较中国大学生呈缩小趋势,且中国女性对传统性别模式的认同程度更高。(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刘莉[6](2012)在《女性管理者的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越多越多的女性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女性在组织中担任重要的职务的现象的日趋普遍,男性一枝独秀的局面渐渐被扭转,女性管理也成为了管理学研究中一块越来越广阔的研究领域。女性管理者利用自身与男性管理者迥然不同的独特魅力,管理下属,带领组织发展,并实现组织和自我的成功。然而,由于女性特殊的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的限制,女性管理者们往往要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权衡,在女强人和贤内助之间转换角色,常常顾此失彼。性别角色,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人格是个体持久的、内在的特征系统,该系统促进了个体行为的一致性。性别角色不是固定的,其对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女性管理者个体人格特征的发展来说,人们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及强化,已经对其构成了一种不必要的束缚,影响着她们的家庭、工作、生活的体验和感知。本文以领导理论、性别角色理论和人格特征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女性管理者的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期待能够进一步丰富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的研究理论,并为组织管理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有效调动女性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女性管理者的人力资源潜能,提高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使用学界和实务界公认的Bem的BSRI量表来探测女性管理者的性别角色以及McCrae等编制的大五人格特征标准化测验量表来探测女性管理者的人格特征表现。在设计的抽样方案的指导下,共获取了来自四川、云南、广西和上海等不同地区的327份有效问卷,并运用SPSS19.0和AMOS17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应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相关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假设,并根据理论研究的结论,提出了管理对策和建议。本研究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从女性管理者和性别角色、人格特征理论的发展现状出发,论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研究结构等内容。(2)对女性管理者、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理论进行了回顾,并对研究中涉及到的性别角色男性化心理特质、女性化心理特质、大五人格特征的神经质、外向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以及责任感等变量进行了梳理、分析和总结。(3)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上,通过与被研究者一对一地深度访谈,了解被研究者主体的立场、动机、经验、感受和所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研究问题。(4)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并构建了女性管理者性别角色与大五人格特征的关系模式。(5)讨论了研究中可能涉及到的数理统计方法,按设计的抽样方法采集数据,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样本结构分析。(6)对调研数据作了进一步做描述性统计分析、各变量信度效度分析和检验,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7)对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以便组织管理者对不同类型的女性管理者个体采取适宜的管理手段和激励措施,更好地实现管理效果。(8)讨论了本研究对假设检验的结果,总结了研究的贡献,通过个案分析将本研究的理论结果应用于管理实践,以印证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对策,以期对管理实务界的管理行为有所帮助,最后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女性管理者群体实际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性别角色。女性管理者群体分布着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其中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在被试的女性管理者群体中的所占的比例最大。受访女性管理者很多都呈现出性别角色双性化类型倾向,而且大多数都认为性别角色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模式,不宜过于男性化或女性化,并提出了外柔内刚、把握好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有效的双性化策略。(2)女性管理者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有差异。女性管理者中性别角色双性化类型所占比例最高、男性管理者中男性化类型所占比例最高。企业女性管理者男性化类型所占比例最高、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女性管理者中双性化类型所占比例最高。30岁以下和51岁以上的女性管理者的性别角色类型双性化比重最大、31-40岁和41-50岁阶段的女性管理者的性别角色类型男性化最多。未婚、离婚或丧偶的女性管理者的性别角色双性化类型的比例最大、已婚的女性管理者的男性化性别角色类型比重最大。高中及以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女性管理者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中双性化类型比例最大,而在大专及本科阶段的女性管理者的男性化类型所占比例最大。(3)女性管理者的大五人格特征在人口统计因素上的表现有差异。女性管理者在神经质、外向性和经验开放性方面比男性管理者程度要高,宜人性得分比男性管理者低,责任感得分也低于男性管理者。女性管理者的宜人性得分随着其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离婚或丧偶的女性管理者在神经质的得分最高,未婚女性管理者在外向性和经验开放性的得分上得分最高,已婚的女性管理者在宜人性和责任感因素得分高。女性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展现的经验开放性特征越明显。女性管理者的职位越高,在外向性、经验开放性和责任感的得分就越高,而神经质得分依次下降。高层女性管理者的宜人性得分低于中层和基层管理者的得分。从事管理工作5年以下的女性管理者在神经质上的得分最高;而在外向性、责任感和经验开放性上,从事管理工作时间在11-15年的女性管理者得分最高;宜人性上则是15年以上的女性管理者的得分最高。(4)女性管理者性别角色男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与大五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结论:女性管理者男性化特质与大五人格特征中的外向性、开放性、责任感正相关,与神经质呈现负相关,与宜人性相关不显着。女性管理者女性化特质与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性呈正相关关系,与开放性、责任感相关性不显着。大五人格特征中的外向性、经验开放性、责任感能够正向预测女性管理者男性化特质,神经质则能反向预测女性管理者的男性化特质,宜人性维度对女性管理者男性化特质预测不显着;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则能正向预测女性管理者女性化特质;开放性、责任感对女性管理者女性化预测不显着。女性管理者男性化得分能够正向预测外向性、开放性、责任感,能够负向预测神经质,对宜人性预测不显着。女性管理者女性化能够正向预测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性,对开放性、责任感预测不显着。(5)女性管理者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大五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结论:性别角色男性化类型的女性管理者具备明显的外向性、经验开放性、责任感等人格特征,而宜人性倾向不明显,极少表现出神经质特征。性别角色女性化类型的女性管理者具备明显的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等人格特征,但是责任感和经验开放性倾向不明显。性别角色双性化类型的女性管理者则具备明显的外向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感等人格特征,其神经质水平是最低的,社会适应性也是最强的。如果女性管理者的外向性、经验开放性和责任感等个人特征倾向明显,那么就属于性别角色男性化类型的女性管理者;如果女性管理者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人格特征倾向明显的话,那就属于性别角色女性化类型。如果女性管理者外向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感倾向明显的话,则属于性别角色双性化类型。(6)定位“双性化”的策略以及采用变革型领导风格有助于女性管理者发挥优势,取得成功。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对于性别角色的研究赋予了新内容。目前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成果虽然较多,然而大多都是涉及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关于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对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性别角色的研究成果,同时为组织管理者从性别角色的角度入手采取全新的管理措施来提高组织成员的竞争力提供建议和新的思路,并对我国科学的人员选拔和考核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2)探讨了新的研究对象。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对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上,国内少有学者展开对女性管理者的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研究,而女性管理者的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大学生有较大的区别,其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和大学生也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本研究有助于发现女性管理者这一特殊群体的独特性和内在优势,为找到更适合她们人格健康发展模式做尝试,帮助她们克服职业发展的“短板”,指导组织的管理实践活动,增进大众对女性管理者的了解,支持她们实现自我价值。另外,我国关于女性管理者的系统研究起步比较晚,所以在中国组织背景下,考察女性管理者的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3)交叉学科视角的创新。本研究站在女性主义的高度,从社会学、心理学、领导学的研究角度,探讨了特定人力资源因素——女性管理者的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机理。交叉学科视角的运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领导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体系。(4)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了女性管理者的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关系机理,开发了女性管理者成长的相关建议。目前国内外鲜有女性管理者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机理方面的系统性理论与实证研究,本研究有助于弥补原有研究的不足,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对于女性管理者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2-04-01)

李成彦[7](2012)在《创业女性性别角色认定的特征及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男性的创业数量比女性高,但性别本身并不影响创业,真正影响创业的是个体的性别角色认定。对225名创业女性进行研究,发现创业女性的性别角色认定与普通女性有着显着的不同,女性化所占比例不到1/4,而男性化、双性化所占比例则超过50%。就性别角色认定的结构而言,创业女性拥有男性化特征竞争、力量、自治、进取及女性化的特征友好、共感、率真,并且在力量、自治、进取、友好及率真方面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12年01期)

李晓,王国梅[8](2011)在《青少年性别角色特征及其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893名青少年被试施测Bem性别角色量表和社会适应性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青少年女性化气质包括温柔、同情心、轻信和害羞四个因子,男性化气质包括支配性和侵犯性两个因子,并可区分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等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且双性化和未分化类型的青少年所占比例均超过叁分之一;方差分析表明性别和性别角色类型对社会适应性存在显着的主效应,但交互作用不显着;双性化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显着优于其他类型;回归分析表明,支配性、侵犯性、轻信和温柔等性别气质因子对社会适应性具有显着的预测效应。(本文来源于《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王皓[9](2010)在《性别角色特征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角色是个体通过社会性别规范的影响而形成的有关性别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模式,一般分为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本研究立足于这种性别角色特征的差异研究,以恋爱中的高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了249对恋爱中的被试,探讨了性别角色特征对恋爱满意度的影响,同时对沟通模式是否在性别角色特征和恋爱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高校恋爱心理咨询提供实证资料。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学变量对恋爱满意度的影响,发现男生的恋爱关系满意度高于女生恋爱关系满意度,但是在恋爱沟通质量上二者没有差异;年龄与恋爱满意度正相关;俩人恋爱的程度越深,其恋爱满意度越高;两人每周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则恋爱满意度越高;在同一城市的恋人恋爱满意度高于不在同一城市的恋人。(2)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双性化个体和女性化个体的恋爱满意度最高,未分化个体的恋爱满意度最低。(3)男性化特征、女性化特征和建设性沟通模式都与自身恋爱满意度正相关,相互回避沟通模式、需求/回避沟通模式与自身恋爱满意度负相关。(4)男生男性化特征与伴侣恋爱满意度不相关,男生女性化特征与伴侣恋爱满意度显着正相关。女生的男性化特征和女生女性化特征都与伴侣的恋爱满意度显着正相关。(5)男生建设性沟通模式与伴侣恋爱满意度显着正相关;男生相互回避沟通模式和男生需求/回避沟通模式与伴侣满意度显着负相关,反之亦然。(6)建设性沟通模式和女性化特征能够显着预测恋爱满意度。(7)女性化特征对恋爱满意度的影响部分是通过建设性沟通模式的中介作用产生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0-06-01)

马雪梅[10](2010)在《青少年性别角色性度、外在仪表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青少年不断经受着各种文化思潮和各种观念的巨大影响,其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受到了外在仪表中性化潮流的冲击。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些人们已经不能从外表上区分其性别的少男少女。青少年的这种外在仪表的中性化对其性别角色的发展有何影响,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是以往我国心理学界研究很少涉及的。为此,我们对青少年性别角色性度、外在仪表和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研究能够弥补我国在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研究方面的不足,有利于了解我国当代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变化和发展,加强我们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正确教育引导,促进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正确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本研究的结果发现:(1)本研究编制的《青少年外在仪表调查问卷》由叁个分问卷组成,分别是女性化外在仪表分问卷、男性化外在仪表分问卷和中性化外在仪表分问卷,其中女性化外在仪表分问卷有外表装饰、衣着款式、衣着颜色、发型样式四个维度,男性化外在仪表分问卷具有衣着款式、发型样式、发型长短、衣着特点四个维度,中性化外在仪表分问卷有追求时尚装扮、追求个性装扮两个维度,每个分问卷都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拟合度较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青少年外在仪表现状特征调查的测量工具。(2)在女性化外在仪表分问卷和男性化外在仪表分问卷中,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各个维度上都具有显着的差异性(p<0.05);在中性外在仪表问卷中,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时尚装扮上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p<0.05),而在个性装扮上没有性别差异。(3)青少年外在仪表在女性化外表装饰、女性化衣着款式、女性化衣着颜色、女性化发型样式、男性化衣着款式、男性化发型样式、男性化发型长短、男性化衣着特点、追求个性装扮、追求时尚装扮十个维度都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p<0.05)(4)在女性化外在仪表问卷和中性化外在仪表问卷中,青少年的外在仪表在学校性质上没有显着的差异性;在男性化外在仪表问卷中,青少年外在仪表除了男性化衣着款式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外,而男性化发型样式、男性化发型长短、男性化衣着特点这叁个维度都存在显着的学校性质差异(p<0.05)。(5)在女性化外在仪表分问卷中,衣着颜色和发型样式这两个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男性外在仪表分问卷中,男性化衣着款式、男性化发型样式、男性化发型长短、男性化衣着特点四个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差异上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在中性外在仪表分问卷中,追求个性装扮和追求时尚装扮这两个维度不存在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6)在女性外在仪表分问卷中,在衣着款式和发型样式上具有显着的差异性(p<0.05);在男性外在仪表分问卷中,除了发型样式外,男性化衣着款式、男性化发型长短、男性化衣着特点这叁个维度都在城镇乡村差异上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在中性外在仪表分问卷中,追求个性装扮和追求时尚装扮这两个维度不存在城镇乡村上的差异。(7)在青少年外在仪表的各维度上,除了男性化衣着特点外,女性化外表装饰、女性化衣着款式、女性化衣着颜色、女性化发型样式、男性化衣着款式、男性化发型样式、男性化发型长短、追求个性装扮、追求时尚装扮这九个维度在是否班干部上都没有达到显着性水平。(8)男性化性别角色分量表与性别、年级、城镇乡村、是否班干部具有显着相关关系(p<0.05);女性化性别角色分量表与性别、学校性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城镇乡村具有显着相关关系(p<0.05);性别角色量表与城镇乡村、是否独生女子、是否班干部具有极其显着相关关系(p<0.05)。(9)青少年的性别与精神质、神经质、总问卷呈现极其显着相关(p<0.01);学校性质仅与内外倾有极其显着相关关系(p<0.01):青少年的年级与内外倾具有显着相关关系(p<0.05),与总问卷具有极其相关关系(p<0.01);是否独生女子青少年与精神质、神经质、总问卷具有极其显着负相关(p<0.01);来自城镇乡村的青少年与精神质、总问卷呈现极其显着负相关(p<0.01),与神经质呈现显着负相关(p<0.05);是否班干部的青少年只与内外倾呈现显着相关关系(p<0.05)。(10)青少年性别角色量表与女性衣着款式、男装款式、男装特点、男性化外在仪表分问卷具有显着相关(p<0.05)。人格特征总问卷与女性衣着款式、女性发型样式有显着相关关系(p<0.05),与女性外表装饰、男装款式、男装特点、男性化外表分问卷、追求时尚装扮、中性化外表分问卷、外在仪表问卷呈现显着负相关(p<0.05)。青少年人格特征问卷与女子气、勤俭心细、女性化性别角色分量表呈现显着相关(p<0.05),与领导力、男子气、大度、男性化性别角色分量表、青少年性别角色量表呈现显着负相关(p<0.05)。(11)在青少年外在仪表、性别角色性度和人格特征的叁者的路径分析中,对青少年性别角色性度的影响中,女性化外在仪表对男性化性别角色性度和女性化性别角色性度都具有显着的直接影响,而男性化外在仪表只对男性化性别角色性度有显着的直接影响。对青少年人格特征的影响中,男性化外在仪表、中性化外在仪表、青少年外在仪表、青少年性别角色性度量表对其有直接影响,而女性化外在仪表和男性化外在仪表则通过“男性化性别角色性度”再间接影响人格特征,因此,男性化性别角色性度是一个“中介变量”,女性化外在仪表和男性化外在仪表对人格特征的影响是间接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0-04-10)

性别角色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上舰女军人应具备什么样的性别角色特征有利于我海军舰艇部队建设。方法以A舰和B舰各岗位与战位的381名男舰员为调查对象,以两艘舰上的80名女军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男性化-女性化量表(MasculinityFemininity Scale,Mf-m,Mf-f)、开放式问卷调查,描述性和Pearson相关等统计方法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男舰员选取的72名作为"理想工作搭档"女舰员的Mf-f得分基本呈正态分布。男舰员Mf-m得分与选取的"理想工作搭档"Mf-f得分相关系数为0.743。大部分男舰员认为上舰女军人生理、第二性特征、体态与体貌等应该是女性角色特征,认为应基本上或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结论 (1)上舰女军人生理特征、第二性特征、体态与体貌特征都必须是女性,择偶性取向为男性;在其它女性性特征方面,舰艇部队对叁种女性类型(典型女性化、适中、偏男性化)都有需求,以对适中型需求居大多数;(2)男女舰员混合部署在某一岗位或战位时,男女性别角色特征互补为最佳搭配原则。(3)上舰女军人既要发挥"花瓶效应",还要能胜任她们自己担任的岗位工作,未来女军人上舰服役将走向职业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别角色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妮.排球运动员性别角色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2].宁淑娥,王伟东,魏刚,付俊波.上舰女军人性别角色特征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

[3].向邦卓,张阿佩,陈凌樱,张凯.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及其与家庭状况的关系[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4].周波,余秋梅,廖峻,罗承.民族地区中学男生父母性格特征印象与其性别角色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

[5].刘依冉,马颖,陈浩,乐国安.中美大学生自我与理想伴侣性别角色,依恋风格,自尊的感知特征[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6].刘莉.女性管理者的性别角色与人格特征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7].李成彦.创业女性性别角色认定的特征及差异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2

[8].李晓,王国梅.青少年性别角色特征及其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

[9].王皓.性别角色特征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D].河北大学.2010

[10].马雪梅.青少年性别角色性度、外在仪表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

标签:;  ;  ;  

性别角色特征论文-张艳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