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革命论文-蓝金金

宪政革命论文-蓝金金

导读:本文包含了宪政革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荣革命,议会制,内阁制,两党制

宪政革命论文文献综述

蓝金金[1](2019)在《光荣革命对英国宪政制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它的发生对英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的颁布将最高权力从国王手中转移到议会,逐步建立起了由议会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叁大主题构成的君主立宪制,它们的发展促进了英国向现代民主政治迈进,进而完善了宪政制度的发展与成熟。(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17期)

刘吉涛[2](2018)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一场被低估的宪政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于16世纪亨利八世治下的宗教改革,被誉为"英格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但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其所蕴含的宪政意义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本文从主权革命、宪制革命和思想革命叁个层面入手,系统阐述宗教改革对英国宪政发展的重大意义,揭示英国宪政历史进程中宗教因素所起的重要推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基督教学术》期刊2018年01期)

顾荣新[3](2017)在《乡绅与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冲突与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乡绅是英国传统宪政权力结构保持平衡的重要力量。在英国经由17世纪宪政革命建立起现代宪政的过程中,乡绅的传统权力与自由受到直接的冲击。内战的爆发引起乡绅内部前所未有的政治分化,内战、共和国与护国政治时期,王党乡绅的财产被扣押、没收,王党治安法官被撤换、清洗。乡绅通过支持君主复辟与"光荣革命"来恢复权力与影响,反映了乡绅抵制专制统治,(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上半月刊)》期刊2017年09期)

顾荣新[4](2017)在《乡绅与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冲突与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乡绅是英国传统宪政权力结构保持平衡的重要力量。在英国经由17世纪宪政革命建立起现代宪政的过程中,乡绅的传统权力与自由受到直接的冲击。内战的爆发引起乡绅内部前所未有的政治分化,内战、共和国与护国政治时期,王党乡绅的财产被扣押、没收,王党治安法官被撤换、清洗。乡绅通过支持君主复辟与"光荣革命"来恢复权力与影响,反映了乡绅抵制专制统治,恢复古老的宪政传统,保持传统意义上的宪政平衡的政治主张与利益诉求。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期间,乡绅既受到影响也发挥作用,透过乡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国宪政发展的渐进性。(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7年03期)

魏潇箫[5](2017)在《从“茉莉花革命”透视突尼斯威权主义宪政的弊端》一文中研究指出突尼斯从独立以来,受"威权主义"统治长达半个多世纪,在突尼斯的政治文化中,"宪政"是核心理念。具有突尼斯特色的宪政从布尔吉巴统治时期到本·阿里执政,一直是民主与威权相结合。突尼斯威权主义下的宪政,使得突尼斯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局面,宏观经济水平一直不断在发展,在所有北非国家中,经济发展方面都是值得效仿的对象,但其中却有不少潜藏的问题。随着"茉莉花革命"的爆发,突尼斯威权主义下宪政的弊端终于显现出来,突尼斯的宪政探索出现大转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正视和解决。(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周鹏宇[6](2014)在《论民主革命时期谢觉哉宪政思想体系之初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谢觉哉是近代革命法制和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近现代法律史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早在抗战时期,谢觉哉就初步形成了宪政思想体系的构造,其中包括对政权建设、民主选举、乡村自治、新闻自由等问题的系统思考。他论证了"叁叁制"原则的作用和意义,探讨了党政分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外,还对民主选举、乡村自治等问题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理论阐释。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的宪政思想尽管存在诸多历史局限,但时至今日仍有极珍贵的现代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法学》期刊2014年11期)

万吉庆[7](2014)在《革命还是宪政:辛亥革命时代两种思维及其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从政治哲学角度分析清末民初革命爆发、宪政受挫在思维层面上的原因。本文首先梳理了辛亥革命时代的革命思维与立宪思维,前者体现了一种建构理性主义、激进主义思维,试图利用强力否定清廷所代表的旧制度,并在革命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推倒重来”,全面设计、再造中国政治与社会,此一思维为中国二十世纪理性主义政治之滥觞;后者则体现了一种“富强为体,宪政为用”认知进路,主张依靠当局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确立宪政体制,以期达到富强之效。其次,本文总结了革命思维与立宪思维在此一时期的实践效果,革命思维诱发了暴力革命,然而后革命时代的政权主张以“主义”治国,较之以往权力似乎更为集中,对社会的统治更为全面。革命党宣称确立宪政,却止步于“训政”,简言之,革命完整地走过了神化、幻灭与异化阶段;立宪思维将宪政启动的希望系于政府,主动放弃了社会在宪政进程中所应担纲的角色,终因政府的刻意敷衍而导致宪政搁置继而诱发革命党新一轮发难,此外,立宪思维将宪政实施的必要性与本不相干的国家富强连接,这一误读一方面消解了宪政体制制约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在特定政治危机时期,这种变调的“宪政观”因无力实现其宣称的富强目标而被视为缓不济急,进而遭到摒弃,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政治思潮中,宪政不再成为社会甚至知识层的共识。复次,本文概述了革命思维与立宪思维的缠斗,从革命意识形态的“乌托邦”诱惑以及立宪思维的“短板”两方面分析了革命最后胜出、宪政受挫的原因,革命思维宣称的“毕其功于一役”迎合了社会-民族危机时期民众的变革情绪与“寻仇冲动”,由于国人缺少政治参与机会,对理性主义政治的弊端不甚了解,进而不加警惕地接受了革命意识形态;立宪思维的短板在于,它未取得当权者的主动配合,也未能将宪政立基于中国政治传统,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宪政的推动力量主要系于政府而非社会,这种主体意识的丧失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宪政在中国的前途;最后,本文分析了革命思维的弊害,从政治哲学角度解释了李泽厚等人所倡导的“告别革命”的必要,并且针对立宪思维的局限提出了修正意见,主张承继前人的经验教训,在市场经济时代深入探讨宪政的发生学内涵,发掘与阐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宪政因子并在孕育小共同体等方面,低调、审慎地推动宪政进程,为宪政之路清除一些可以辨识的障碍,进而为宪政事业做些奠基性工作。(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22)

纪婧婧[8](201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东根据地的宪政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之中,山东根据地作为当时唯一完整的建制省,是最为重要的战略根据地之一,与其他众多根据地相比,其宪政探索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同时也展现了山东根据地的独有特色,譬如其中一些具有独创性和进步意义的法律规定和精神,就为新中国的宪政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价值。因此认真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东的宪政探索的历史过程和经验,对于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对山东根据地的宪政探索从宪政思想建设与宪政制度建设两个方面来阐述,并且将山东根据地宪政探索放在中国宪政发展史中进行纵向比较,在近代法治文明视野中进行横向比较,希望能较全面地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东根据地宪政探索的情况,以期对我国宪政建设提供有益参考。论文主体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东根据地宪政探索的背景,主要从政治、社会、文化、法治四个方面分析缘何近代中国历任政府在宪政的道路上或积极或消极的探索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东根据地的创建和宪政探索的背景。第二部分对山东根据地宪政探索的内容分别从思想理论和制度建设两方面进行了介绍,其中《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作为我国第一部保障人权的法律,从制定到实施都体现了这一时期宪政探索的特点。第叁部分以前两部分的内容为基础,从中国宪政发展史和近代法治文明视野等不同角度对山东根据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宪政探索予以评价,充分肯定山东根据地的宪政探索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做出的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东根据地的宪政探索为社会主义时期的宪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同时也试图对其中表现出的局限性进行了总结,指出当代中国的宪政之路首先要树立起宪法至上的权威。(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7)

张颖[9](2013)在《虚假的宪法变革和未尽的宪政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清末到民国,近代化淘汰了旧政权框架下的变革措施,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已经不由自主地卷入了宪政革命潮流。然而自清末立宪到民国各届政府的制宪,主动地变革宪法也迟迟不能完成宪政革命。反观中国近代制宪,在叁次重要变革的关口都发生了向虚假宪法变革的转变,这种转变产生了"假宪法"现象,这无异于宪政革命的自戕。近代化以"假宪法"的方式推进,直接导致了宪政革命陷入无法完成的境地。(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李栋[10](2013)在《法律职业者在“英国宪政革命”中的推动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英国宪政革命"成功的原因,大多数的研究从政治制度史的视角出发,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上。这些研究认为,英国中产阶级的崛起、议会与王权的斗争、财政税收的矛盾以及天主教可能复辟的危险等诸多因素都与"英国宪政革命"密切相关。很少有人从司法的角度研究英国宪政问题。英国法律职业者(律师)在1678年"排斥危机"后用实际行动同专制王权进行斗争,这些鲜活的法律人用点滴并富有责任感的行为推动着英国宪政史的前进。1689年"英国宪政革命"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英国法律职业者在推动"英国宪政革命"历程中的重要角色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世界历史》期刊2013年02期)

宪政革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发生于16世纪亨利八世治下的宗教改革,被誉为"英格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但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其所蕴含的宪政意义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本文从主权革命、宪制革命和思想革命叁个层面入手,系统阐述宗教改革对英国宪政发展的重大意义,揭示英国宪政历史进程中宗教因素所起的重要推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宪政革命论文参考文献

[1].蓝金金.光荣革命对英国宪政制度的影响[J].青年与社会.2019

[2].刘吉涛.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一场被低估的宪政革命[J].基督教学术.2018

[3].顾荣新.乡绅与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冲突与平衡[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

[4].顾荣新.乡绅与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冲突与平衡[J].社会科学战线.2017

[5].魏潇箫.从“茉莉花革命”透视突尼斯威权主义宪政的弊端[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

[6].周鹏宇.论民主革命时期谢觉哉宪政思想体系之初成[J].河北法学.2014

[7].万吉庆.革命还是宪政:辛亥革命时代两种思维及其论争[D].山东大学.2014

[8].纪婧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东根据地的宪政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

[9].张颖.虚假的宪法变革和未尽的宪政革命[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0].李栋.法律职业者在“英国宪政革命”中的推动作用[J].世界历史.2013

标签:;  ;  ;  ;  

宪政革命论文-蓝金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