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梢瓜论文-张晓艳,杨忠仁,张凤兰,郝丽珍,翟学婧

地梢瓜论文-张晓艳,杨忠仁,张凤兰,郝丽珍,翟学婧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梢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梢瓜,雀瓢,干旱胁迫,叶片解剖结构

地梢瓜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艳,杨忠仁,张凤兰,郝丽珍,翟学婧[1](2018)在《地梢瓜幼苗叶片解剖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Freyn)K. Schum.]是萝藦科鹅绒藤属的直立半灌木,其中雀瓢(C.thesioides var. australe)为地梢瓜的变种,它们都具有饲用、食用、药用、工业原料和水土保持等多重功效,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本研究以地梢瓜和雀瓢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对它们在干旱胁迫下的叶片解剖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地梢瓜与雀瓢叶片的抗旱能力,以期明确地梢瓜和雀瓢叶片解剖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试验材料为生长至十叶一心的地梢瓜和雀瓢幼苗,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进行干旱胁迫,设土壤含水量5%~10%、25%~30%、45%~50%,以65%~70%为对照,通过石蜡切片及NaOCl法测定气孔特性及叶片解剖结构等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地梢瓜和雀瓢的抗旱性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地梢瓜和雀瓢的气孔宽度、气孔面积均降低,而气孔密度随干旱程度的增强而显着增加;轻度干旱条件下地梢瓜和雀瓢的叶片、上下表皮角质层、上下表皮、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厚度减小,当干旱达到一定程度时,地梢瓜和雀瓢通过增加它们的厚度减少水分散失。通过相关性和变量聚类分析对叶片解剖结构的14项指标进行筛选,获得栅海比、叶片厚度、上表皮角质层厚度、下表皮厚度作为地梢瓜和雀瓢叶片抗旱性的代表性指标,其他为辅助指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显示,雀瓢抗旱性大于地梢瓜。雀瓢的抗旱性优于地梢瓜,可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大量种植。(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7)

翟学婧[2](2018)在《地梢瓜胚胎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K.Schum)属被子植物门萝藦科(Asclepiadaceae)鹅绒藤属(Cynanchum)植物,又名马奶奶、地梢花、小丝瓜等,蒙语名字为:特木根-呼呼,为多年直立半灌木,也是旱生植物。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功能蔬菜的认识与开发,地梢瓜以其特有的品质以及丰富的营养价值为人们所认知,人们对地梢瓜的需求迅速增加,然而近年来野生资源的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小。通过连续多年的观察发现,地梢瓜从5月份进入花期,8月中下旬花期结束,其花为伞形聚伞花序,每个花序可开近千朵花,但其结果率却非常低。为此笔者对地梢瓜开花生物学、传粉生物学和胚胎生物学的研究,探讨叁方面的特点及相互关联性,填补地梢瓜开花类型、花粉萌发特性和胚胎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空白,从而为扩大其种群、繁种和选育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寻找其败育的原因,为地梢瓜的引种驯化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获得结果如下:1.主要对地梢瓜的自然开花进程、开花日动态、访花昆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梢瓜每年仅仅只开花一次,开花期主要集中在从每年的5月中下旬开始,在初花期后的30d左右开始进入盛花期,地梢瓜的单花花期为7~9d,群体花期为50~55d;地梢瓜的开花日动态呈单峰曲线,开花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前一天傍晚20:00~翌日上午11:00,每天清晨8:00为全天开花高峰期,开花率高达29.30%,傍晚20:00~翌日上午11:00这一时间段的开花数占全天开花数的86.15%,适宜地梢瓜开花的温度范围为22.7~32.6℃;适宜地梢瓜开花的湿度范围为40.2%~50.7%;适宜地梢瓜开花的光照范围为3 420~119 590lx;地梢瓜访花昆虫约有10余种,分别属3个目,依次为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昆虫集中访花高峰期从清晨8:30~上午11:30,与开花高峰期吻合。2.对地梢瓜花粉萌发适宜的条件观测主要采用液体培养基法,对地梢瓜柱头可授性主要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结果表明:地梢瓜花粉萌发适宜的液体培养基蔗糖浓度与硼酸浓度不同配比为25%蔗糖+0.02%硼酸;地梢瓜花粉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25~35℃,适宜温度为30℃,培养6~12h花粉萌发率出现稳定增长状态,以培养12h花粉管生长长度最长;通过观察发现:开花后1~8d,地梢瓜花粉活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65%,从对地梢瓜柱头可授性的检测中可以看出从开花前12h~开花后8d,地梢瓜柱头均不同程度具有可授性,以开花前12h~开花后4d,柱头具有较强可授性。3.为从胚胎学方面解释地梢瓜花多果少的原因,以地梢瓜不同发育时期的花朵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地梢瓜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观察与研究主要。结果表明:(1)地梢瓜为两性花,雄蕊发育时期稍早于雌蕊,在花朵开放前雌雄蕊发育同步进行。(2)地梢瓜小孢子孢原细胞生长发育先是起源于表皮细胞以里,花药壁由内到外依次为绒毡层、中层、药室内壁而组成,绒毡层属于分泌型,生长成熟的花粉只观察到1个较大的营养细胞和1个尚未分裂的生殖细胞,具有较的大液泡的细胞为营养细胞,呈凸透镜型为生殖细胞。(3)地梢瓜的雌蕊为倒生胚珠,子房1室,2心皮,边缘胎座,孢原细胞不经过分裂直接长大突起而形成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纵向排列的四分体,接近珠孔端的3个无功能的大孢子退化而合点端的1个功能大孢子发育为单核胚囊,由大孢子经过3次有丝分裂发育为成熟胚囊,从对地梢瓜胚囊的连续切片可看出8个核处于共同的细胞质中,之后两端各有1核正从两端移向胚囊中央,之后并互相移动靠近,最后才能形成极核。(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翟学婧,杨忠仁,张凤兰,郝丽珍,张晓艳[3](2017)在《地梢瓜开花生物学及传粉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Freyn)K.Schum],别名沙奶奶、地梢花等,是萝藦科鹅绒藤属多年旱生直立半灌木,可作饲用、药用、食用及工业原料,作牧草对水土保持有利,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经调查发现:地梢瓜在自然群居环境下,开花很多,但结实率却很低,因此制约了地梢瓜的开发与利用。对地梢瓜的自然开花进程、开花日动态、昆虫传粉行为进行研究,为物种的繁衍和扩大以及引种驯化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试验在内蒙古农业大学野生特有蔬菜种质资源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进行,使用人工栽培种群的地梢瓜植株。开花进程观察:在盛花期,挂牌标记长势一致的植株10株,每株标记即将开放的花蕾20朵,连续多天每隔2~3 h观察并记录花朵的开放进程,花朵的形状、颜色、单花开放时间,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花蕾长、宽,直到花瓣自然脱落。开花日动态观测:在初花期,挂牌标记5株植株,连续3次每次观察4 d,每天7:00—20:00观察开花数,每隔1 h记录温度、湿度、光照。访花昆虫观察:地梢瓜在自然群居环境下,标记5株植株,每株标记10个已开放的花序,连续3 d,7:00—20:00整点观察记录每花序上出现的访花昆虫种类、行为、单花停留时间。结果表明:地梢瓜的花期于每年的5月中下旬开始,8月中下旬结束,每年仅开花1次,在始花期后的30 d左右进入盛花期,从现蕾至开花大约需要9 d,地梢瓜的单花花期为7~9 d群体花期为50~55 d左右,地梢瓜花蕾下午处于充分膨大期,5片花瓣间有裂口,在单花开放过程中,先打开一片花瓣,紧接着其余4片花瓣开放,初放花朵花冠为白色,开花后2~3 d,花冠逐渐卷曲为淡黄色,花后6~7 d,花冠卷曲萎蔫呈黄棕色,花后8 d,花冠干枯呈褐色并逐渐脱落,受精后的花朵脱落晚于未受精的花朵;地梢瓜的开花日动态呈单峰曲线,开花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傍晚20:00—翌日上午11:00,全天开花高峰期为每天早晨8:00,开花率高达29.30%,傍晚20:00-翌日上午11:00开花数占全天总开花数的86.15%;地梢瓜访花昆虫约有10余种,分别属3个目,依次为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8:30-11:30为昆虫访花高峰期与开花高峰期吻合,表现出对昆虫传粉的高度适应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9)

张晓艳,杨忠仁,郝丽珍,张凤兰,郑清岭[4](2017)在《干旱胁迫对地梢瓜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des(Freyn).K.Schum],别名瓢瓜、地瓜、乔瓜、沙奶奶、女青等,为萝藦科鹅绒藤属的旱生、直立半灌木,是一种集饲用、药用、食用及工业原料于一体的植物,又是一种非常好的水土保持牧草,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本试验拟通过研究水分胁迫来探明地梢瓜对干旱条件的应答反应,从而探讨耐旱性,为地梢瓜的抗旱生理研究奠定基础。试验材料为生长至十叶一心的地梢瓜幼苗,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对地梢瓜进行干旱胁迫,即土壤含水量20%±5%、40%±5%、60%±5%处理,以80%±5%为对照,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叶绿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地梢瓜叶片的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呈上升趋势;茎的MDA含量也是呈先上升后平稳下降再急剧上升趋势,但各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根的MDA含量相对于对照组呈先降后增再急剧下降又急剧上升趋势。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茎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根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下降后平稳上升的趋势。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0%±5%时,茎的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大值,并显着高于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5%、40%±5%和对照组(P<0.05),根的可溶性糖含量相对于对照组呈上升趋势,其中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0%±5%时达到最大值。(2)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叶片、根、茎中的SOD活性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茎与根的CAT活性相比于对照组呈下降的趋势;茎与根的POD活性呈先急剧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梢瓜叶片的相对膜透性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茎的伤害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根则先下降后急剧上升。(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9)

司艳红,商朝,祝云平,宋葆华,李卫红[5](2016)在《地梢瓜苷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地梢瓜苷(CG)对低氧低糖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应的机制。方法培养HUVEC,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及地梢瓜苷低、中、高剂量组。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TUNEL法及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内皮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漏出及丙二醛(MDA)产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分泌内皮素(ET)及前列环素(PGI2)水平。结果地梢瓜苷预孵育细胞后,提高低氧低糖损伤的内皮细胞存活率,改善细胞凋亡。同时,地梢瓜苷减少了低氧低糖损伤的内皮细胞LDH漏出及MDA产生,降低了ET的分泌,增加了PGI_2的分泌。结论地梢瓜苷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率、减轻氧化应激和细胞膜通透性、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的分泌从而发挥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6年07期)

苏丽红,王晓琴,黄慧,杜月[6](2015)在《特色蒙药地梢瓜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梢瓜为萝藦科鹅绒藤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本文通过对有关地梢瓜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对其化学成分、组织培养和人工驯化、含量测定与质量标准方面,药理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相关的中蒙药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李艳[7](2015)在《萎陵菜、大籽蒿、地梢瓜3种草本植物叶片粗蛋白含量的测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凯氏定氮法对萎陵菜、大籽蒿、地梢瓜3种草本植物叶片进行粗蛋白含量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萎陵菜、大籽蒿、地梢瓜的叶片粗蛋白含量依次为2.37%、1.94%、0.40%,3种草本植物叶片的粗蛋白含量差异显着(P<0.05),以萎陵菜的粗蛋白含量较高。该试验对开发利用牧草以及研究植物性粗蛋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余婉佳,常福厚,解红霞,渠弼,刘超[8](2014)在《蒙药材地梢瓜的质量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修订并完善蒙药材地梢瓜的质量标准,着重建立地梢瓜对照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药品标准研究方法对10批蒙药材地梢瓜进行显微、理化和薄层色谱鉴别;对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含量进行检查。结果修订了蒙药材地梢瓜原质量标准中的显微和理化鉴别,并建立了其对照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检查分别≤7.13%、5.42%、0.71%,浸出物≥19.25%。结论修订和完善了蒙药材地梢瓜的质量标准,并为其对照药材及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设立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4年09期)

马玉兰,王晓英,王智慧,杜宝红[9](2014)在《野生地梢瓜栽培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野生地梢瓜的栽培试验,分析地梢瓜的栽培技术、水土保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地梢瓜既是天然绿色食品、药用植物、优良牧草,也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能够适应人工种植,可推广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4年09期)

阿拉探巴干[10](2012)在《蒙药材地梢瓜现代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蒙药材地梢瓜的传统记载、化学成分研究、驯化栽培、药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为其在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2年09期)

地梢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K.Schum)属被子植物门萝藦科(Asclepiadaceae)鹅绒藤属(Cynanchum)植物,又名马奶奶、地梢花、小丝瓜等,蒙语名字为:特木根-呼呼,为多年直立半灌木,也是旱生植物。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功能蔬菜的认识与开发,地梢瓜以其特有的品质以及丰富的营养价值为人们所认知,人们对地梢瓜的需求迅速增加,然而近年来野生资源的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小。通过连续多年的观察发现,地梢瓜从5月份进入花期,8月中下旬花期结束,其花为伞形聚伞花序,每个花序可开近千朵花,但其结果率却非常低。为此笔者对地梢瓜开花生物学、传粉生物学和胚胎生物学的研究,探讨叁方面的特点及相互关联性,填补地梢瓜开花类型、花粉萌发特性和胚胎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空白,从而为扩大其种群、繁种和选育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寻找其败育的原因,为地梢瓜的引种驯化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获得结果如下:1.主要对地梢瓜的自然开花进程、开花日动态、访花昆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梢瓜每年仅仅只开花一次,开花期主要集中在从每年的5月中下旬开始,在初花期后的30d左右开始进入盛花期,地梢瓜的单花花期为7~9d,群体花期为50~55d;地梢瓜的开花日动态呈单峰曲线,开花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前一天傍晚20:00~翌日上午11:00,每天清晨8:00为全天开花高峰期,开花率高达29.30%,傍晚20:00~翌日上午11:00这一时间段的开花数占全天开花数的86.15%,适宜地梢瓜开花的温度范围为22.7~32.6℃;适宜地梢瓜开花的湿度范围为40.2%~50.7%;适宜地梢瓜开花的光照范围为3 420~119 590lx;地梢瓜访花昆虫约有10余种,分别属3个目,依次为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昆虫集中访花高峰期从清晨8:30~上午11:30,与开花高峰期吻合。2.对地梢瓜花粉萌发适宜的条件观测主要采用液体培养基法,对地梢瓜柱头可授性主要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结果表明:地梢瓜花粉萌发适宜的液体培养基蔗糖浓度与硼酸浓度不同配比为25%蔗糖+0.02%硼酸;地梢瓜花粉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25~35℃,适宜温度为30℃,培养6~12h花粉萌发率出现稳定增长状态,以培养12h花粉管生长长度最长;通过观察发现:开花后1~8d,地梢瓜花粉活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65%,从对地梢瓜柱头可授性的检测中可以看出从开花前12h~开花后8d,地梢瓜柱头均不同程度具有可授性,以开花前12h~开花后4d,柱头具有较强可授性。3.为从胚胎学方面解释地梢瓜花多果少的原因,以地梢瓜不同发育时期的花朵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地梢瓜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观察与研究主要。结果表明:(1)地梢瓜为两性花,雄蕊发育时期稍早于雌蕊,在花朵开放前雌雄蕊发育同步进行。(2)地梢瓜小孢子孢原细胞生长发育先是起源于表皮细胞以里,花药壁由内到外依次为绒毡层、中层、药室内壁而组成,绒毡层属于分泌型,生长成熟的花粉只观察到1个较大的营养细胞和1个尚未分裂的生殖细胞,具有较的大液泡的细胞为营养细胞,呈凸透镜型为生殖细胞。(3)地梢瓜的雌蕊为倒生胚珠,子房1室,2心皮,边缘胎座,孢原细胞不经过分裂直接长大突起而形成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纵向排列的四分体,接近珠孔端的3个无功能的大孢子退化而合点端的1个功能大孢子发育为单核胚囊,由大孢子经过3次有丝分裂发育为成熟胚囊,从对地梢瓜胚囊的连续切片可看出8个核处于共同的细胞质中,之后两端各有1核正从两端移向胚囊中央,之后并互相移动靠近,最后才能形成极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梢瓜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艳,杨忠仁,张凤兰,郝丽珍,翟学婧.地梢瓜幼苗叶片解剖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C].中国园艺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翟学婧.地梢瓜胚胎生物学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3].翟学婧,杨忠仁,张凤兰,郝丽珍,张晓艳.地梢瓜开花生物学及传粉适应性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2017

[4].张晓艳,杨忠仁,郝丽珍,张凤兰,郑清岭.干旱胁迫对地梢瓜生理特性的影响[C].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2017

[5].司艳红,商朝,祝云平,宋葆华,李卫红.地梢瓜苷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中成药.2016

[6].苏丽红,王晓琴,黄慧,杜月.特色蒙药地梢瓜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

[7].李艳.萎陵菜、大籽蒿、地梢瓜3种草本植物叶片粗蛋白含量的测定与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

[8].余婉佳,常福厚,解红霞,渠弼,刘超.蒙药材地梢瓜的质量标准研究[J].中南药学.2014

[9].马玉兰,王晓英,王智慧,杜宝红.野生地梢瓜栽培试验[J].中国园艺文摘.2014

[10].阿拉探巴干.蒙药材地梢瓜现代研究进展[J].北方药学.2012

标签:;  ;  ;  ;  

地梢瓜论文-张晓艳,杨忠仁,张凤兰,郝丽珍,翟学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