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VC芯层发泡塑料彩瓦(论文文献综述)
高小磊[1](2016)在《PVC/粉煤灰复合材料加工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可以降低加工成本并提高塑料最终产品性能的方法。由于环境的破坏,森林的日益减少,制备一种能够取代木材的新型复合材料板材就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环保意义。由于现有木质或木塑复合材料自身性能的局限性,故国内外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开发各种高性能、高稳定性的聚合物复合材料,以满足行业对于优质板材的使用需求。本文选用粉煤灰作为复合材料板材的芯层填料,以PVC作为树脂基体,ASA及PVC/碳酸钙作为板材包覆层原料,系统研究了粉煤灰目数,粉煤灰填充量,PVC包覆层中碳酸钙填充量,不同种类包覆层厚度、包覆层包覆形式对复合材料板材加工性能、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及使用性能的影响,并且监测了生产中螺杆的磨损。主要结论如下:1、相比填充300目粉煤灰,填充800目粉煤灰制备的复合材料板材拥有更好的加工性能及力学性能;综合分析比较性能较优的为800目粉煤灰填充量为30%的7型PVC发泡复合材料及800目粉煤灰填充量为55%的7型PVC硬质复合材料;2、芯层中粉煤灰填充量为30%,PVC共挤面层中碳酸钙填充量为40%,包覆层厚度为1.2mm的全包覆发泡复合材料板材力学性能较优;ASA包覆层厚度为1.0mm,芯层中粉煤灰填充量为55%的全包覆硬质复合材料板材力学性能较优;3、包覆层厚度为0.8mm,芯层中粉煤灰填充量为55%的ASA全包覆硬质板材翘曲度及加热后尺寸变化率最为均衡,使用性能较优:4、通过监测加工螺杆磨损情况,得出物料组成及螺杆表面处理方法对螺杆的使用寿命有着显着的影响,螺杆的磨损主要集中在螺杆熔融段的回流槽区域。
崔莹华[2](2009)在《复合材料结构模板在部分斜拉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模板设计是建筑方面的冷门,为很多设计人员所忽视。然而模板的费用,可能大于混凝土或者钢筋费用;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大于混凝土和钢筋费用之和,而模板工程的施工同样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很多情况下对交通也造成堵塞。要节约建筑成本,加快施工进度,模板的设计就必须得到重视。由于部分斜拉桥施工一般采用分段施工方法,模板底部不易设置支撑,而采用的挂篮施工,或者是架桥机装配施工,一个施工缓慢,一个造价高昂。为了改变这两种弊端,从寻求新结构形式,新材料,新施工方法三方面改进现在的部分斜拉桥的设计施工。随着建筑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价格低廉的新型高强材料开始在工程上广泛应用,用以替代传统的建筑材料,以获取建筑成本的降低。与此同时随着模板工艺的改进,免拆模板技术开始取代传统的模板技术。和传统模板相比较,免拆模板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功能模板,是在模板中浇筑混凝土后,模板不拆除,构成构件的一部分,起到承受荷载或保温、隔热等功能作用。复合材料这种新型材料由于其核心问题——耐久性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已经从装饰材料逐渐向结构承重构件材料方向发展,而PVA纤维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高强材料,其外观和普通混凝土相似,但性能有较大的改善。PVA是一种高弹高模的纤维,由于PVA的加入,混凝土开裂时形成密集的微裂缝,可以达到较大的应变(5%左右)。PVA纤维混凝土还具有较高的抵抗温湿变化的能力和较好的耐久性。本文的研究工作就在于将复合材料模板作为功能型免拆模板应用于部分斜拉桥,讨论其经济性,施工效率以及对于混凝土梁的增强作用问题。(1)讨论复合材料免拆模板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的影响因素,通过试验研究了复合材料免拆模板对于整体结构性能的影响,即:复合材料免拆模板对混凝土梁的抗弯强度到底有无提高;如果有提高,有多大的提高;(2)讨论复合材料免拆模板的设计,及其与组合钢模板在费用、效率以及功能上的比较;(3)讨论复合材料免拆模板支撑系统的构造安装措施,以及施工的相关技术问题。
赵成龙[3](2003)在《彩色混凝土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说明
伍明[4](2003)在《PVC芯层发泡塑料彩瓦》文中研究指明
韩军[5](2002)在《PVC芯层发泡塑料彩瓦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卢子兴[6](2002)在《微孔泡沫塑料力学行为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摘 要 对微孔泡沫塑料力学行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简单介绍了微孔泡沫塑料的制备和表征方法,重点介绍了微孔泡沫塑料力学性能的研究工作,其中也包括作者近期在该领域的一些工作.这些工作主要讨论了微孔泡沫塑料的压缩、拉伸、冲击、疲劳和劲弹性效应.最后,给出了对该领域工作的一些讨论和展望.
王水平[7](2001)在《UPVC三层复合芯层发泡瓦板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UPVC三层复合芯层发泡瓦板是由新加坡GRANDSTAR公司在大连投资生产的一种新型屋面瓦 ,由三层UPVC复合而成 ,上下表面为同一种PVC材料 ,芯层为PVC发泡层。介绍该瓦的性能特点 ,在轻钢结构和水泥屋面上的安装要点、注意事项及工程应用情况。
谢尧生[8](1995)在《中国房建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和发展》文中指出中国房建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和发展谢尧生作者简介谢尧生,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房建材料与砼所高级工程师。196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力学专业。30多年来一直从事科研工作,包括水泥和砼流变性、改性灌浆水泥机理和应用、加气砼、砼砌块、装饰砼制品及其装...
屈万英[9](2005)在《陕南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适宜性节能构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围护结构是建筑物最重要的功能构件,起到保温、隔热、隔声、防火、防水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对节能而言,它在整个建筑系统中起到有效利用能源的主要作用。围绕节能型建筑围护结构设计,重点在于外墙和屋顶。改善建筑外围护结构构造措施,提高外墙和屋顶的热物理性能,推广使用当地建材和新型建材,从小的方面可以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质量;从大的方面说,可以节约能源,这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研究与设计大多并非高新科技,关键是使其成为建筑设计人员可领会、能直接运用的节能设计手法和技术措施。 论文采用模拟计算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建筑设计人员的实际运用出发,结合陕南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气候特征,将陕南地区建筑节能定位于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被动手段的空调房间。通过对建筑围护结构传热、构造特性的分析和目前陕南地区运用较多的建筑材料、围护结构构造类型及其发展前途的调查研究,论文探讨了陕南地区住宅围护结构适宜性节能构造技术。对于目前陕南地区存在的最普遍的住宅外围护结构的热特性,通过DOE—2程序模拟计算,结合《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2-2001)的各种指标限值,对比该构造类型的规定性指标和性能性指标,找出它们之间联系的切入点,提出一种较适合陕南地区发展趋势的节能指标——规定性指标,并用该指标对所有其它构造类型进行分析,结合地方资源利用情况,设计出了适合陕南地区发展趋势的构造方案,为本地区老住宅的改造和新住宅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战旗[10](2005)在《轻钢住宅结构体系的分析及应用》文中提出低层轻钢结构住宅作为钢结构技术的一种,在国外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体系有:框架结构体系,轻钢龙骨结构体系以及密肋柱结构体系等。各种体系的用钢量差别很大,其中,轻钢龙骨体系最小。 轻钢结构用于民用住宅,在我国还属起步阶段,我国的轻钢结构住宅技术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低层住宅上。我国研发的低层住宅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更不用说建筑体系了。我国现行《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2002)对主要承重构件的截面厚度进行了限制,主要适用于仓库,厂房等公用建筑。把冷弯薄壁型钢构件作为整个结构体系的民用住宅在国内还不多见,也无相关规范,所以对这种结构的受力进行理论及实验方面的研究就非常必要了。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1.从大连的地缘文化,市场材料情况、钢结构住宅的用钢量和性能比(经济性)、节点方式、外墙体系,综合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总结出适合大连地区的建筑轻钢住宅结构体系。 2.比较美国《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构件设计规范》和我国现行《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关于截面有效宽度的算法,结果为壁厚较薄时美国规范计算有效宽度较大,随着薄壁型钢板件厚度由薄变厚,二者结果逐渐接近一致。 3.运用美国规范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板肋组合构件局部屈曲(即单独龙骨)的屈曲应力进行了计算,并与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实验值是理论计算值的1.2-1.4倍,考虑安全储备,所以可采用美国规范。 4.运用美国规范对板肋组合构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整体屈曲进行理论计算,并与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实验值是理论值的1.2-1.4倍,考虑到安全储备,在我国暂无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借鉴美国规范对常用的冷弯型钢进行相关设计计算是可行的。
二、PVC芯层发泡塑料彩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VC芯层发泡塑料彩瓦(论文提纲范文)
(1)PVC/粉煤灰复合材料加工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PVC复合材料板材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
1.2.1 PVC复合材料的发展背景 |
1.2.2 PVC复合材料面临的问题 |
1.2.3 现阶段粉煤灰的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
1.3 PVC复合材料的成型方法 |
1.3.1 挤出成型 |
1.3.2 模压成型 |
1.3.3 注射成型 |
1.4 PVC复合材料增强填料的种类 |
1.4.1 碳酸钙填料 |
1.4.2 赤泥填料 |
1.4.3 粉煤灰填料 |
1.5 PVC/粉煤灰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
1.5.1 不同粉煤灰表面处理方法对粉煤灰/PVC复合材料板材性能的影响 |
1.5.2 粉煤灰填充对粉煤灰/PVC共混体系加工性能及力学的影响 |
1.6 复合材料板材面层材料的选择 |
1.6.1 PVC面层包覆对复合材料板材性能的影响 |
1.6.2 ASA面层包覆对复合材料板材性能的影响 |
1.7 研究计划 |
1.7.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7.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1.7.4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方案及性能测试 |
2.1 PVC/粉煤灰复合材料实验 |
2.1.1 PVC/粉煤灰复合材料实验原料 |
2.1.2 PVC/粉煤灰复合材料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 样品的制备 |
2.2.1 基材的制备 |
2.2.2 包覆层及复合板材的制备 |
2.3 活化粉煤灰的处理过程 |
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4.1 力学性能的测试 |
2.4.2 断面形态的表征 |
2.4.3 流变特性的测试 |
2.4.4 翘曲度的表征 |
2.4.5 加热后尺寸变化率的表征 |
第三章 粉煤灰对PVC复合材料加工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原料的选择 |
3.2 粉煤灰对PVC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3.2.1 粉煤灰目数对复合材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
3.2.2 粉煤灰填充量对复合材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
3.3 粉煤灰填充对PV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1 粉煤灰目数对PV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 粉煤灰填充量对硬质PVC/粉煤灰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3 粉煤灰填充量对发泡PVC/粉煤灰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4 粉煤灰目数对PV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5 粉煤灰填充量对发泡PVC/粉煤灰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6 粉煤灰填充量对5型PVC/粉煤灰发泡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挤面层对PVC/粉煤灰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PVC共挤面层对复合材料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1 PVC共挤面层中碳酸钙的填充量对硬质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2 PVC共挤面层中碳酸钙的填充量对发泡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3 PVC共挤面层的厚度对硬质复合材料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4 PVC共挤面层厚度对发泡复合材料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5 PVC共挤面层的包覆形式对发泡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 ASA共挤面层对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1 ASA共挤面层的厚度对于复合材料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2 ASA共挤面层的包覆形式对于复合材料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VC/粉煤灰复合材料板材的使用性能及加工螺杆的磨损 |
5.1 共挤面层对复合材料板材翘曲度的影响 |
5.1.1 ASA共挤面层对复合材料板材翘曲度的影响 |
5.1.2 PVC共挤面层对复合材料板材翘曲度的影响 |
5.2 复合材料板材加热后尺寸变化率的影响因素 |
5.2.1 ASA共挤面层厚度对复合材料板材加热后尺寸变化率的影响 |
5.2.2 粉煤灰填充量对板材加热后尺寸变化率的影响 |
5.3 螺杆磨损的监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需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2)复合材料结构模板在部分斜拉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模板工程及模板的种类 |
1.1.1 模板工程简介 |
1.1.2 模板的种类 |
1.2 模板研究的经济性和重要性 |
1.2.1 模板研究的经济性 |
1.2.2 模板工程的重要性 |
1.3 国内外模板的发展 |
1.3.1 国外模板工程的发展概况 |
1.3.2 国内模板工程的发展概况 |
1.4 免拆模板概述 |
1.4.1 免拆模板的研究意义 |
1.4.2 免拆模板的发展概况 |
1.5 复合材料免拆模板的概况 |
1.5.1 复合材料简介 |
1.5.2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现状 |
1.5.3 PVA 纤维混凝土免拆模板 |
1.6 蜂窝夹层结构模板的优势 |
1.6.1 蜂窝夹层结构简介 |
1.6.2 蜂窝夹层结构的特点 |
1.7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模板的设计与计算 |
2.1 引言 |
2.2 模板设计的内容和原则 |
2.3 模板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
2.3.1 模板设计 |
2.3.2 混凝土侧压力的计算 |
2.4 蜂窝夹层结构模板的设计 |
2.4.1 蜂窝夹层结构的设计原则 |
2.4.2 蜂窝夹层结构的材料选择 |
2.4.3 蜂窝夹层结构的计算理论 |
2.4.4 蜂窝夹层结构模板的设计实例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复合材料免拆模板的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免拆模板的制作 |
3.2.1 PVA 纤维混凝土面板的制作 |
3.2.2 蜂窝芯的制作 |
3.2.3 蜂窝夹层结构平板的制造 |
3.3 试件的制作及对比试验 |
3.3.1 试验原理及设备 |
3.3.2 材料选用 |
3.3.3 试件制作及养护 |
3.3.4 试验步骤 |
3.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蜂窝夹层结构模板的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蜂窝结构模板计算模型在 MIDAS 中的实现 |
4.2.1 有限元模型的选取及单元划分 |
4.2.2 边界条件的模拟及加载方式 |
4.3 有限元模型的求解及计算结果的判定 |
4.3.1 蜂窝夹层结构面板板受到的弯曲应力 |
4.3.2 蜂窝芯材受到的剪切应力 |
4.3.3 蜂窝夹层结构模板的变形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复合材料结构模板在部分斜拉桥上的应用 |
5.1 部分斜拉桥简介 |
5.1.1 桥型结构的特性及优越性 |
5.1.2 部分斜拉桥施工方法概述 |
5.2 免拆模板在部分斜拉桥上的应用 |
5.2.1 模板拼装 |
5.2.2 模板吊装和支撑 |
5.2.3 混凝土的浇灌 |
5.2.4 混凝土的养护 |
5.2.5 撤掉模板支撑系统 |
5.2.6 复合材料蜂窝结构模板的优缺点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本文的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UPVC三层复合芯层发泡瓦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工艺与特性 |
1.1 生产工艺 |
1.2 特点 |
1.3 性能 |
2 施工要点 |
2.1 在轻钢结构上的安装工艺 |
2.1.1 轻钢结构施工 |
2.1.2 吉爱思瓦的铺设 |
2.1.3 沟瓦、脊瓦安装 |
2.1.4 施工注意事项 |
2.2 设置有保温层轻钢结构的吉爱思瓦安装要点 |
2.2.1 钢檩条设计 |
2.2.2 保温板 |
2.2.3 挂瓦条安装 |
2.2.4 吉爱思瓦铺设 |
2.2.5 施工注意事项 |
2.3 水泥屋面上吉爱思瓦安装要点 |
3 工程应用 |
(9)陕南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适宜性节能构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
1.3.1 国内外建筑节能的研究现状和水平 |
1.3.2 夏热冬冷地区各地方的研究现状和水平 |
1.3.3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4 陕南地区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
1.4.1 陕南地区夏季制冷冬季采暖耗能巨大,浪费严重 |
1.4.2 专业队伍能力建设严重滞后 |
1.4.3 节能建筑市场的技术、材料、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且严重供应不足 |
1.4.4 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低,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差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陕南地区概况、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原理及计算简化 |
2.1 陕南地区的概况 |
2.1.1 夏热冬冷地区的概况 |
2.1.2 陕南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与居住环境概况 |
2.1.3 陕南地区建筑节能研究对象的定位 |
2.2 陕南地区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原理 |
2.2.1 建筑保温设计 |
2.2.2 建筑隔热设计 |
2.2.3 建筑保温与隔热的协调 |
2.3 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计算简化 |
2.4 小结 |
3 节能建筑适宜性构造材料及性能分析 |
3.1 陕南地区目前所采用的主要外墙材料及其性能分析 |
3.1.1 墙体主体材料 |
3.1.2 主要的绝热材料 |
3.2 陕南地区屋顶材料及性能分析 |
3.3 陕南地区主要构造材料的热工性能 |
3.4 小结 |
4 陕南地区建筑围护结构适宜性节能构造方案 |
4.1 用DOE—2分析不同构造方案的热性能指标 |
4.1.1 DOE—2软件的简介 |
4.1.2 DOE—2程序的输入过程 |
4.2 验证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指标的实例分析 |
4.2.1 验证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指标的实例 |
4.2.2 对实例的解析 |
4.2.3 指标的选定 |
4.3 建筑围护结构适宜性节能构造方案 |
4.3.1 建筑外墙 |
4.3.2 建筑屋顶 |
4.4 陕南地区既有建筑围护结构构造方案及节能改造措施 |
4.4.1 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的构造方式特性分析 |
4.4.2 建筑外墙的节能改造方案 |
4.4.3 建筑屋顶的节能改造方案 |
4.5 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 |
4.5.1 建筑外墙的节能技术 |
4.5.2 建筑屋顶的节能技术 |
4.6 小结 |
5 陕南地区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的发展展望 |
5.1 陕南地区可发展的新型建筑围护结构材料 |
5.1.1 陕南地区发展新型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可利用的资源情况 |
5.1.2 陕南地区可发展的新型建筑墙体材料 |
5.1.3 陕南地区屋面保温隔热材料的发展趋势 |
5.2 陕南地区新建筑筑中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太阳能 |
5.3 陕南地区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发展展望 |
6 结论 |
6.1 本文结论 |
6.2 课题前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10)轻钢住宅结构体系的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论 |
1.1 引言 |
1.2 轻钢结构住宅简介 |
1.3 国内外轻钢结构住宅科技状况与发展趋势 |
1.4 现阶段在中国发展钢结构住宅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2 适宜大连的轻钢住宅体系初探 |
2.1 钢结构住宅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 |
2.2 钢结构住宅的技术流派 |
2.3 钢结构住宅所用原材料 |
2.4 钢结构住宅技术流派的比较 |
2.5 适合大连地区轻钢住宅的特点 |
3 轻钢龙骨板肋组合体系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理论 |
3.1 低层住宅钢结构的两种结构体系 |
3.2 轻钢龙骨板肋组合体系主要受力构件介绍 |
3.3 板肋组合构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理论 |
4 冷弯薄壁构件中受压板件的有效宽度理论 |
4.1 有效宽度概念的提出 |
4.2 我国规范和美国规范关于有效宽度的计算 |
4.3 实验使用的龙骨截面有效宽度计算 |
5 板肋组合构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局部屈曲 |
5.1 板肋组合构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局部屈曲计算理论 |
5.2 板肋组合构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局部屈曲实验 |
5.3 实验中龙骨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稳定计算 |
5.4 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6 板肋组合构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整体屈曲 |
6.1 板肋组合构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整体屈曲的计算理论 |
6.2 板肋组合构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屈曲实验 |
6.3 板肋组合构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稳定计算 |
6.4 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PVC芯层发泡塑料彩瓦(论文参考文献)
- [1]PVC/粉煤灰复合材料加工及性能研究[D]. 高小磊.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2]复合材料结构模板在部分斜拉桥中的应用研究[D]. 崔莹华. 重庆交通大学, 2009(S2)
- [3]彩色混凝土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 赵成龙. 砖瓦, 2003(05)
- [4]PVC芯层发泡塑料彩瓦[J]. 伍明. 建材工业信息, 2003(01)
- [5]PVC芯层发泡塑料彩瓦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 韩军. 砖瓦, 2002(06)
- [6]微孔泡沫塑料力学行为的研究综述[J]. 卢子兴. 力学进展, 2002(03)
- [7]UPVC三层复合芯层发泡瓦板的应用[J]. 王水平. 新型建筑材料, 2001(07)
- [8]中国房建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和发展[J]. 谢尧生. 硅酸盐通报, 1995(04)
- [9]陕南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适宜性节能构造技术研究[D]. 屈万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05)
- [10]轻钢住宅结构体系的分析及应用[D]. 战旗. 大连理工大学, 2005(03)